sony a73評價5大分析

在招牌的人眼對焦(眼控對焦)方面,即使在目標被遮蔽或側臉的狀況下,也可以精確對焦,若使用觸控螢幕點選目標可開啟即時追蹤功能,可透過分析主體色彩與資訊,實現持續追蹤對焦,即使目標持續移動,仍然可以不仰賴追焦手做出精確的對焦。 承襲上一代的超高感光度特色,A7S3具備高達40萬 ISO 的可用感光度,原生 ISO 範圍支援80~102,400,並且可擴展至409,600,同時擁有相當低的雜訊表現,這也是因為 A7S3採用畫素量較低(1,210萬畫素)的全片幅感光元件所致。 雖然 A7 II 發表那時,小編看到規格表有著 -1EV sony a73評價 對焦感到非常興奮,覺得以往 A7 上暗部對焦相較 A7S 這樣機型的劣勢應該會有所翻轉,不過很可惜這有點算是在玩文字遊戲 — 因為這項規格對應的鏡頭光圈值,也從 f2.8 改到了 f/2.0 這樣…

雖說與 Sony A73同級的規格放在入門機身仍然足敷使用,對焦表現無疑仍是一軍水準,但對比2018年的相機,仍會讓人感到進步幅度有限。 總合來說,A74 走的是一條與 A73 截然不同的路,但相同的是,A74 仍然是一台值得購買,且完全可以列在 2021 年熱門相機的選項之一,它的規格、功能,雖然不能說是完美,例如 4K 60p 裁切與 103 萬點螢幕的缺憾,但它仍然是台有足夠誠意的相機。 Sony 為 A74 設計了一些新的錄影功能,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對焦圖」,這項功能相當於是將相機運算景物的邏輯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使用者,在焦點前景的部分會用紅色方塊顯示,在對焦點後的物體會用藍色色塊顯示,讓使用者可以更快速的判讀對焦物體是不是在焦點內。 A74 沿用了 A1 的功能,那就是在關機時關閉快門簾的防塵功能,使用者可以在選單內選擇這項功能是否開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開啟這項功能後要注意不要誤觸快門簾,否則入塵好清理,但快門簾損壞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Sony A74 同樣也提供了眼控對焦功能,不同的是這一代在眼部對焦選項上加入了三個選項,分別是人眼、動物眼、鳥眼,使用者可以依據自身拍攝的主題選擇要用哪一種眼部對焦模式。 這樣做有個好處,過去在錄影模式下要調整曝光模式必須要進選單,無法快速做調整,但在現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以個別調整,並且 A74 機身允許拍照和錄影兩種模式存在不同的曝光參數和拍攝設定,舉例來說,就像是拍照可以套用一組光圈快門白平衡、而錄影模式可以套用另一組光圈快門白平衡。 首先在核心的感光元件方面,Sony A74 採用全片幅背照式感光元件,將畫素由上一代的 24MP 升級為 33MP,這項規格差不多剛好介於 A73(24MP)與 A7R3(42MP)之間,不過隨著畫素增加,A74 的處理能力、連拍速度、連拍 Buffer 並未因此減少,反而還增加不少,這點我們之後會提到。

sony a73評價

第一次接觸 Sony A7R2,就對其高感光表現感到蠻滿意的,尤其在這高畫素規格下,要在高感光度表現優秀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 A7R3 發表後同樣的更期待 A7R3 高感光度表現。 」,使得過去一直感到「鱉腳」的 A7 操作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切換對焦點飛速的操作,讓我對第 3 代 A7 有著非常高的評價,偶時因工作使用 A6300 因為沒有這些設計,反而讓我不知所措。 第 2 代 A7 開始,就已經是「三滾輪設計」快門鍵前方我習慣設計成「快門調整」後方則是「光圈」,底部則是設為「ISO」,配合曝光補償轉盤下,使得我可以「單手操作相機快速調整曝光值」,這點來說非常、非常的方便。 ,Sony A74 相對於前款 A73 相比,有著「更快且精準的對焦」「更進階的錄影規格」「更強的連拍性能」,以及「新的操作軟硬介面」等等重要特性,再加上比預期更加便宜的定價,讓我們足足等了 3 年才推出,真是折騰人又期待的上市。

sony a73評價: 對焦:高速自動對焦

承襲自 α9 的自動對焦性能,能夠在連拍快速動作時,提升自動對焦追蹤精準度。 感光元件讀出速度更快,即便是複雜的主體移動也能追蹤,也能以優異精準度預測突然變換的動作,讓您得以順利捕捉關鍵時刻。 這款系統可以補償各種鏡頭類型所產生的五種相機震動,而最新的高精密穩定系統,運用穩定單元、陀螺儀感應器和演算法,可以讓此系統提供 5.0 級8快門速度優勢,以締造絕佳性能。

首先在規格方面,雖說與 Sony A73 同級的定位,放在入門機身仍然足敷使用,對焦表現無疑仍是一軍水準,但對比 2018 年的相機,仍會讓人感到進步幅度有限。 其次就操作性而言,捨去前滾輪與 C1~C4 自訂鍵對操作習慣有著根本上的改變,同時取消了對焦搖桿這點也令人覺得惋惜,慶幸的是終於搭載了側翻式翻轉螢幕。 今代 A74 機身最大特色是可上鎖的曝光補償轉盤(用家更可自訂其他功能,不只限於曝光補償)。

sony a73評價: 操作檢視

Sony A7M4 在錄影上,同樣擁有 S-Log3、S-Cineton 規格,更重要的是支援 4K/60P 錄影格式,可惜是有著 1.5X 的裁切比率,但在這畫面卻是 7K 超採樣,畫質將會更細緻。 實試場地有限,不過一些暗位仍然可考驗 A7S III 的暗位拍攝能力,在 ISO 8000 時仍能保持良好的訊噪表現。 但如果你偏重「動態影片」為主,又或者是…,希望輕巧為主要訴求,那麼 Sony A7C 會更適合你選擇。 A73 使用無壓縮 RAW 格式,可維持每秒 10 張達 40 張,而 A7C 略多一點來到了 45 張,但如果是 JPG 超精細的格式記錄,A7C sony a73評價 的連拍續航力可就比 A73 來得更多出 50 張左右,這部分應該是 A7C 內建的快取記憶體較大,有這一點的差別。 Α7 有兩大特色設計可抵擋天候不良的影響:按鈕與轉盤周圍的密合保護,以及機身面板緊密互扣的雙層防護結構。 Sony 最新的 BIONZ X 影像處理器能讓影像呈現最佳的效果:更真實的色彩視覺效果、更好的雜訊抑制以及更快速的連拍模式。

因為「會買 A9 的使用者就是會買」,拿來跟這幾台相比也真的沒有意義,我就不列入以上比較考量,除非已經推出第 2 代 A9 ,才有值得拿出來討論的空間。 Sony APS-C 相機,目前共有這 sony a73評價 4 款可以選擇,由於搭配的鏡頭不同,這裡「僅就單機身價格」比較,會讓你更好理解,選擇好機身後,再去選擇適合的鏡頭組合。 點擊播放:全片幅相機教學| Fn 功能選單介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快速控制增強了 α7 III 在攝影期間的操作性,Tru-Finder 提供炫彩奪目的清晰視野。

sony a73評價: [聊攝影228] 2018 sony 相機推薦 , 從 A7R3, A73, 到 A6500 以及 A6300 採購建議

但與大家所想不同的是,這台相機並非僅只是 A7 系列的低階入門款,而是文青風格與輕影音取向、更為面向大眾的一台相機。 Sony A74 新增功能,能改善錄影時鏡頭產生「呼吸效應」,如果你本身有錄影需求,那麼這功能會是實用的功能,但是要能使用這功能,有特定限制鏡頭才能支援。 Sony A74 依舊連拍維持最高每秒 10 張連拍,但可以以「RAW + JPG」連拍達到 800 多張的連拍續航力,這一點確實是非常的不錯,但如果你本身並沒有這個使用上習慣、需求,這一點你該考慮一下是否跟上最新的主機。

  • Sony APS-C 相機,目前共有這 4 款可以選擇,由於搭配的鏡頭不同,這裡「僅就單機身價格」比較,會讓你更好理解,選擇好機身後,再去選擇適合的鏡頭組合。
  • 防手震系統用起來效果最明顯的時候,一個是望遠端,另一個便是微距拍攝時,對於構圖穩定度很有幫助。
  • 眼控對焦也是非常好用的功能,如果人像攝影常因構圖需要,常常變換對焦點也是很累人的事,啟動「眼控對焦」,會自鎖定人眼位置進行對焦。
  • ,使用相同的感光元件、相同的影像處理器、畫素相同、ISO 範圍表現,甚至是測光系統,這二台可說是完全一模一樣,預期這二台的色彩、畫質表現上是完全相同,並不用擔心舊款 Sony A73 是否比 A7C 來的差,是完全不用多慮。
  • 如果你是「靜態攝影」為主要訴求的話,如風景、靜態人像,並非是工作、職業用途,A7R2 依舊是非常棒的一台主機,這二台我會推薦你購買;反之你是拍照講究速度、更好的操作與性能,這 $44000 元是值得你投資,畢竟以 A7R2 的表現性能,我覺得不大能負荷使用。
  • 機身設有 Multi Intaface Shoe 可連接 XLR-K3M或 ECM-B1M 等專業收音咪。
  • 更深入探究 A7 II 的五軸防手震規格,因為 A7 與 A7 II 都是可交換鏡頭相機的關係,所以針對鏡頭的支援度還是必須提一下。

另外一個個人覺得比較可惜之處,是連接埠也順應「現代化」措施,改成了一般的用小小塑膠條防丟失的橡膠蓋設計,質感差了一點。 Sony A7 II 的外觀比起前代厚上了不少,整體的設計思維個人覺得跟 DSLR 或該說跟自家的 SLT 更為接近。 各項人機介面的小調整上,都感覺的出來該公司的確有在收到了使用者的反饋之後做出一些設計上的調整。 雖然在 Sony A7C 之前有諸如 Sigma fp 這類微型化的全片幅相機出現,但若計入有搭載翻轉螢幕與機身五軸防震的機種而言,Sony A7C 仍可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輕最小巧的全幅無反相機。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 3300 萬畫素感光元件之外,A74 採用了與 A7S3、A1 同等級的雙 Bionz XR 處理器,官方表示這 A74 在影像處理速度方面提升了八倍,這也讓它在連拍、追焦、對焦演算等層面上具備更強悍的表現。

sony a73評價: SONY A 系列全新設計選單

筆者一直都是 A7 II 的用家,而在測試 A7 III 時,發現對焦速度更快,相對上代約快近一倍,加上新增了的眼部及面部對焦,能輕鬆對焦在人面上,導致 A7 III sony a73評價 不止快,更是準。 另外,機身除了有一般的眼部及面部對焦,更能夠預先新增面孔到機身,使就算在人多的環境,亦能夠優先對焦在已登陸面孔人士上。 這才是最難取捨的問題,比如說超過 1/4000s 快門速度用得上嗎? 為何我會說是「略勝?」 因為絕大多數我們會以 LCD 構圖使用,偶爾視情況使用 EVF,且每個人拍攝習慣也不同,基於此我覺得這二台總拍攝張數雖有不同,但實際使用,可能感受不出明顯的差別。

sony a73評價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Sony A7R4到底是一台怎樣的相機,又有著哪些亮點與不足。 如果你從 A73 升級的話,從 A7R4 開始就加入的追蹤功能也能讓你耳目一新。 所謂追蹤功能就是讓你先指定畫面中一個物體,然後自動追蹤著該物體進行持續自動對焦。 A74 本身的連拍速度為 10fps(機械快門或電子快門),除非拍攝好細緻的賽車攝影,在一般婚攝、旅遊的情景,好像要攝影路面上一架行走中的車,或者模特兒不斷走動要準確定住某一格,10fps 連拍都已經夠用。 在2015年,Sony 推出了高感度與錄影機種「A7S2」,在當時以40萬 ISO 寫下了一代傳奇的歷史,然而時隔多年,Sony 一直遲遲沒有公佈下一代機種的消息,直到2020年末 Sony 終於出手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台 A7S3,不僅同樣承襲高感度的特色,並且更坐實了錄影機皇的定位。

,這樣子連拍速度與續航力,以4200 萬像素檔案計算來看,A7R3 連拍確實是非常實用,不因高畫素、高檔案容量而減少連拍速度與續航力,是我對 A7R3 最滿意的一點。 」,你永遠都會遇上焦段不敷使用的情況,此時高像素有利於裁切,前面那張照片,就是由上圖所裁切輸出的結果,在某些應用上用途非常高。 Sony A7R3 擁有 4270 萬像素,以目前全片幅相機機種來比較,並不能算是最高畫素,如 Canon 5DS 的 5000 萬像素這麼精緻,但 4270 萬像素對我目前工作也算是十分夠用。 當你一但學會我這種操作方式,你就能「一隻手拍照、一隻手錄影」當表演只有一次你又想同時把握的話,這種 Sony A7R3 的操作設定,你可以參考看看。 一般來說,拍攝這張照片,都要另外站在椅子上才能站的夠高來構圖,但總是很容易身體檔住光線產生重重的影子,現在只要將手抬台,螢幕調整一下角度,就能輕鬆完成。

這張照片小編則是藉由 A7 II 的防手震系統幫助,以 1/6 秒達成了穩定拍攝。 成功率部分就現場幾張實拍看來,1/6s 得成功率其實都相當不錯,甚至覺得還有向下探究極限的可能 — 不過就畫面來看,這樣的流動感個人覺得已經不錯了,所以當天也就沒再持續往下嘗試。 A7 II 的介面與 A7 沒有太多差異,都有很好用的 FN 快捷功能表與接近 A 系列的選單設計。

sony a73評價

不妨想像這樣的使用者情境:對一般消費者來說,24MP 已很夠用,而對職業使用者來說,10fps 機械快門可觸發棚燈、可拍攝婚禮、運動、生態、飛羽,尤其 4K 錄影、6K 超採樣加上 S-Log 亦適合製片者,幾乎是適用各種使用者的全方位的「入門機種」。 畫質方面則保留了 Sony 一貫的水準,全片幅 CMOS 搭配 Sony 感光元件表現基本已70分起跳,在發色方面微調的更加討喜,早期 Sony 機身慣有的黃綠色色偏已相當少出現,發色已可說是有所進步。 除了對焦速度調整、對焦追蹤、眼部對焦之外缺乏亮點,但對入門影音創作者而言已屬夠用,另加購超廣鏡頭可解決錄影廣角問題。

此次評測我們搭配的記憶卡是 Sony 自家 SF-M 的系列記憶卡,相較於旗艦級的 SF-G 記憶卡雖然沒有頂級的速度,但這張 SF-M 64G 記憶卡同樣支援 UHS-II 規格,讀寫速度可達 讀取 260mb/s、寫入 100mb/s,中價位的選擇也很適合定位相對入門的 A7 III 使用。 如果你是對 Sony 機身相當熟悉的使用者,應該大略知道 Sony 歷代 A7 系列機身的改進,A7 III 在機身配置上沿用了第三世代的機身設計,握感、操作感幾乎雷同 A9 以及 A7R3,僅僅只有一些小細部不同而已。 雖然機身細部我們已在之前 Sony A9 全台首測、Sony A7R3 評測、Sony A7 III 動手玩 的篇幅中概略提到,但由於 A7 III 鎖定的是相對入門的市場,因此我們這邊還是重新介紹一下 A7 III 的各部機身功能,並會說明 A7 III 與上一代 A7 II 的主要差異所在。 SONY A7SIII 亮點還有一個全新設計的選單,分開拍攝設定、曝光設定、對焦設定、播放設定、連接設定、一般設定、我的選單等 7 大選單。 裡面的第 2 層項目以選單方式顯示(舊有a系列選單需要一個一個翻頁),然後再進入新加入的第 3 層選單,調節每一個設定。 這方面稍為改善了 SONY 一向為人垢病的選單系統,你可更容易找到你想調節的設定,而且一個畫面可垂直顯示 7 個設定選項(以前為 6 個),在使用上也方便了一點。

在過去比較相機低、中、高階,連續對焦是考量的條件之一,想不到連入門 A73 都維持 10 張連拍,這點…,讓人既高興也難過,似乎追求高速連拍選擇 A9 有一些理由不夠充份。 在 AF/AE 拍攝下,依然能提到每秒 10 張連拍,真的是嚇死人,無論是 A9 還是 A7R3 依然是維持機器快門每秒 10 張連拍,在 A73 上同時維持這規格。 五軸防手震能提供在慢速度快門更穩定的手持攝影,在高畫素 A7R3 上已經表現不錯,而較低畫素的 A73 相信效果會更加出色。 第三个原因就是目前已经有更多性能更强悍的机型问世了,比如所索尼的A74,就是对A73的全面改善和提升,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进行了提升,特别是在智能对焦和视频拍摄性能方面,提升很大。

你可以好自由地長按連拍按鈕,獲取一個動作中重要的一刻,不怕突然中斷。 在這幾天試相的日程中,一向用開單張拍攝的小編,甚至已經展開連拍模式了。 A74 內置有兩個 UHS-II SD 記憶卡插槽,當中一個支援 CF Express Type A,代表如果你在插槽1用上 CF Express,這個插槽就不能再插 SD。

其中,A9 機身左肩配備了拍攝模式轉盤,A7 III 則與 A7R3 相同,並未在左肩配備轉盤,機身左肩部的「C3」鈕是自 A9、A7R3、A7 III 之後才有的配置,原廠預設 C3 鈕是「對焦模式」,筆者在拍攝時也沿用這個設定。 以下你可以看到大量的連拍與追焦範例,並且我們也會分析 A7 III 在應付這類題材的性能表現,以及與 A9、A7R3 的不同之處。 眾所期盼的 Sony A7 III 今天終於在台公布售價上市了,令人意外的台灣售價竟比香港與中國都還要便宜,單機身僅要 59,980 元,而這台搭載 2400 萬畫素、10fps 連拍、比照旗艦機對焦系統的「入門機」能夠拍出什麼樣的照片? 跟之前D750比較起來,從對焦速度、連拍速度、錄影畫質、可用ISO、以及SONY全片幅微單的輕巧,最重要的還有價格,比D750剛推出時稍微貴一點點而已。

sony a73評價: 產品規格

不過手指尾的位置仍然未能得到很完整的覆蓋,想有更好手感或持重量級鏡頭的用戶,可買直度手柄加強這方面。 搭載 Sony 最先進自動對焦技術的 α7 相機結合了相位式偵測的高速度 (具有 117 個自動對焦點) 與對比式偵測的高精準度。 3D 物體偵測演算法經過進一步淬鍊,造就這款全球自動對焦速度最快的相機。 其他增強功能還包括更精準的眼部偵測功能、拍攝移動主體的鎖定自動對焦功能以及自動對焦區域設定選項。

sony a73評價

Sony 在市場上普遍謠傳 A9 旗艦機推出前,先端出了這個無論從規格、人機介面甚至配件上,都看起來更具備攻上專業市場氣勢的 A7 II,而它的表現到底是否夠格讓 Sony 在專業市場撐起一片天? 已經拿著 A7S 工作一段時間的小編這次有機會與 A7 II / Alpha 7 sony a73評價 II / α7 II 相處了一週的時間,接下來就看看我的評測心得吧。 當 Sony 推出A7系列並獲得成功的同時,就有許多攝友想著,Sony 什麼時候會推出小型化的全片幅相機呢? 但與大家所想不同的是,這台相機並非僅只是A7系列的低階入門款,而是文青風格與輕影音取向、更為面向大眾的一台相機。 除此之外,A74 也搭載了一項新功能是「呼吸效應補償」,這項功能藏在 Sony sony a73評價 鏡頭補償的選單內,它可以補正錄影時產生的呼吸效應。 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呼吸效應補償作用原理是靠畫面裁切來達成,也就是說開啟補償之後,錄影的視角會變得更小,使用上必須多加注意。

但好消息是,這一代的螢幕在色深與動態範圍的表現上要好不少,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確實能夠更好的確認照片狀況,而且 A74 的螢幕的長寬比改為 3:2,在錄影模式下,它的可視範圍是比 A7S3 要大上一點點的。 自 A9 開始,A7 系列均採用新的 NP-FZ100 電池(Z 電池),這顆電池具備比以往 NP-FW50 電池兩倍以上的蓄電量,同時原廠亦公布 A7 III 使用新的 Z 電池最多可拍攝 710 張照片(使用 LCD 構圖拍攝),為目前續航力最強的全幅無反機種。 不過在測試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到 A7 III 所用的 92 萬點螢幕不僅在規格上略遜 A9 以及 A7R3(144 萬點),在實際的色彩表現上也與 EVF 有相當的差距。 舉例來說,LCD 在高光的細節較不如 EVF,同時色彩也稍稍篇黃一點點,但再怎麼說 A7 III 仍是一台相對平價的相機,這樣的差距筆者認為還算是合理且可接受的。

其他配備6.7吋FHD+的120Hz螢幕、高通S778G處理器、5,000mAh電池、IP67防水、25W快充等。 機型推出6GB/8GB RAM以及128GB/256GB組合。 在上面的測試之後,還有更多的防手震測試我們留到了評測影片之中。 不過近期 Sony 也釋出了修正錄影穩定效果的韌體更新,所以影片中的效果就請斟酌參考囉。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原廠為什麼會標示需要關閉長時間曝光雜訊抑制,這部分我們也透過台灣索尼直接詢問到了日本東京事業部,得到的答案是這樣將可「保證達到 4.5EV 的防震,不過假如是開啟的狀態,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原廠就表示恕無法透露詳細的技術與硬體運作資料了。 連拍方面,說真的在習慣了 A7S 的反應之後,並不會特別覺得 A7 II 有很大的進步 — 黑屏時間有點改進,然後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快門的聲音變得好聽不少,拍攝的節奏也因為上述原因變得更為流暢。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