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gm8大優勢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能抑制洋蔥圈散景、即使鏡頭大開,11 葉片光圈機制也能產生接近圓形的光圈,而精心設計打造的球面像差控制則能在 F1.4 實現出色的散景。 設計與製造過程獲得提升,使得這款鏡頭擁有 27 cm 的最短對焦距離,以及 0.23 倍的最大放大倍率。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能抑制洋蔥圈散景,即使鏡頭大開,11 葉片光圈機制也能產生接近圓形的光圈,而精心設計打造的球面像差控制則能在 F1.4 實現出色的散景。 設計與製造過程獲得提升,使得這款鏡頭擁有 27 cm (0.89 ft) 的最短對焦距離,以及 0.23 倍的最大放大倍率。 G Master 設計中的兩枚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發揮無反光鏡鏡後距較短的優勢,讓這款輕巧的鏡頭成就驚人的對比與解析度。

令我有點意外的是 Sony FE 24mm F1.4 GM 的抗耀光表現與 Batis 25mm F2 似乎互有勝負,理論上 Sony 採用的鏡片數較多,抗耀光可能會略遜於 Batis,但從測試照看來 Batis 的光斑比較明顯,尤其是第三組範例 Batis 出現了彩虹狀圓弧光斑。 Sony GM 在第一、二組的鬼影面積較大,受影響的區域看來也較大一些,至於兩顆鏡頭在逆光時都維持了水準之上的對比與飽和度。 我認為散景的美醜是很主觀的一件事,GM 雖然較好,但單看縮圖兩者並沒有這麼大的差異。 但別忘了,這是 Sony 24mm F1.4 GM 在光圈 F2.0 的拍攝成果,若光圈全開至 F1.4 相信更可以展現完整的散景實力。

sony gm: 精緻的 G Master 散景效果與多元的功能

從測試結果來看,Tamron 似乎還是有為縮減體積付出一些代價,Sony 的原始光學素質表現也較佳,但如果你都套用機身數位修正來拍攝,那麼這問題似乎也並不算嚴重。 雖然在對焦性能上的表現出色,不過受限於重量與不易攜帶的體積,街拍題材並不算是這顆鏡頭的長項。 若非執著於散景與發色,在街拍的題材上我可能會選擇 FE 28mm F2.0、FE 35mm F2.8 ZA、FE sony gm 55mm F1.8 ZA、FE 85mm F1.8 這類容易攜帶的輕便鏡頭。 所有的測試照片都是使用 Sony A7R3 機身拍攝,機身設定為「鏡頭補償開啟」,少數選項有關閉鏡頭補償、「4,200 萬畫素 X.Fine」、「不開啟 DRO」、「風格設定 Std +0+0+0」、「不套用相片風格檔」、「室外自然光下 AWB,室內自訂白平衡」,並盡可能統一曝光值。

全新的光圈元件也有助締造高速,在光圈縮小的情形下拍攝,還能達到全自動對焦追蹤性能 5。 雖然我們前面提到了它的畫質、散景、發色、通透感、人像表現、旅遊使用情境… 但其實這顆鏡頭也並非沒有缺點,最常見的抱怨主要源自於兩點:對焦速度與對焦聲音。 我的看法是這樣,其實大部分的 85mm F1.4 由於鏡片組較重的緣故,大多不會設計成為一顆對焦飛快的鏡頭,因此我會覺得 Sony FE 85mm F1.4 GM 的對焦速度應該算是「雖然不快,但符合預期」。 四個 Sony 原創 XD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浮動對焦機制和進階鏡頭控制可實現高精準自動對焦,對焦時的追蹤性能與前一代型號相比提升大約 2 倍。

全時直接手動對焦、線性響應手動對焦及對焦範圍限制器等功能,均可彈性控制對焦。 模式 1、模式 2 及模式 3 6 光學影像穩定功能可確保提供銳利清晰影像。 有了防塵防滴設計7及具備氟鍍膜的前玉,即便在嚴苛環境下,也能倍感安心可靠。 搭配 α 系列機身,即可用這款鏡頭準確對焦並順暢追蹤動態主體。

從上圖 Gif 也可看出兩顆鏡頭的顏色表現實際上是不太相同的(機身已統一設定手動白平衡),這就讓我們進入接下來的發色比較吧。 這主要是因為不同鏡頭在鏡組、對焦設計上都不同所致,同時鏡頭在對焦的過程中也會輕微的改變焦距。 在功能方面,Sony 具備對焦停止鈕、實體光圈環、AF/MF 切換鈕、光圈 DeClick 鈕;Batis 則具備系列獨有的 OLED 電子觀景窗。 全新 F2.8 恆定光圈望遠變焦鏡頭中的 G Master 設計和技術,帶來優異的成像、耀眼的自動對焦,以及不凡的影像穩定性能。 搭載防塵防滴的更新設計6,即使在艱困的室外拍攝環境下,仍可額外增添可靠性。

sony gm: 近拍畫質測試:17mm 廣角端

這顆鏡頭代號為 SEL2870,規格為 28-70mm F3.5-F5.6,重量 295g,官方訂價為 $14,980,為第一代 Sony A7 推出時,一同上市的 Kit 標準變焦鏡頭,其廣角端焦段為 28mm,最遠可達 70mm,最大光圈值為 F3.5-F5.6。 不過,並不是每一顆 Sony GM 鏡頭都搭載了 XA 鏡片,而是當鏡頭有使用到非球面鏡片時才會加入 XA 鏡片加以補償,甚或是以 XA 鏡片將全數的非球面鏡片給取而代之。 因此與其說 XA 鏡片是 GM 鏡頭的必要條件,倒不如說「散景」是 GM 所追求的根源,而 XA 鏡片是到達根源的一種方式。 關於鏡頭的「Click on/off 鈕」,我們之前曾介紹過多次,它的用意在於消除光圈環切換的操作音,並且讓光圈的縮放更加線性。 但實際上無論 Click on/off 鈕是否開啟,鏡頭的光圈作動都會是線性的而非有段式,Click 鈕只是提供段落感而已,我個人還滿喜歡這樣的設計。

  • 另一方面是 Sony A7 系列的無反相機在「AF-C 連續對焦模式」時,對焦速度會有飛躍性地成長,這在 Sony FE 85mm F1.4 GM 身上依然適用,當使用 AF-C 對焦模式加上眼控 AF 來拍攝人像時,對焦速度與對焦聲音的問題也會隨之迎刃而解。
  • 但如果我們把它放大且放慢來看,就會發現它耗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在無用的對焦行程上。
  • 我的看法是這樣,其實大部分的 85mm F1.4 由於鏡片組較重的緣故,大多不會設計成為一顆對焦飛快的鏡頭,因此我會覺得 Sony FE 85mm F1.4 GM 的對焦速度應該算是「雖然不快,但符合預期」。
  • 先進的雙線性與環狀 SSM (超音波馬達) 致動器,提供此完整尺寸的重量級鏡頭在拍攝靜態與影片自動對焦時,所需的精準度和動力。
  •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能抑制洋蔥圈散景、即使鏡頭大開,11 葉片光圈機制也能產生接近圓形的光圈,而精心設計打造的球面像差控制則能在 F1.4 實現出色的散景。
  • 即使沒有測試近拍畫質,但我想就如您說的,Batis 應該也可以在近拍邊緣畫質上擊敗 GM,這也算是這顆鏡頭的特色之一。

FE 50 mm F1.2 GM 搭配直徑為 87 mm (3-1/2 吋),長度為 108 mm (4-3/8 吋),重量僅 778 公克 (27.5 盎司) 的輕巧高性能 E 接環鏡頭,創造出提供專業攝影師行動性和掌控性能的系統。 大光圈鏡頭搭載三枚 XA 鏡頭和四個 XD 線性馬達,卻非常輕巧,能提供非凡的創作潛能。 其實若是在白天,要拍攝出這麼高解析度的照片並不難,不過這張照片是在晚上約八點的時段,沒有明顯照明(招牌無燈)、隔著觀景台厚厚窗戶的狀況下所拍攝的。 而若是在極低光的環境下,使用 F2.8 拍攝也仍舊有相當不錯的畫質。 上面這兩張照片幾乎是在這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所拍攝的,雖然 35mm 並不非常適合用來拍攝淺景深照片(畢竟 35mm 在傳統定義上仍屬於小廣角範疇),但只要想拍,這顆鏡頭還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做得還不差。 另外一點我覺得還不錯的是,這顆鏡頭的畫質對於縮光圈的容忍度似乎比較高,我們平時在拍攝時若光圈縮越小,畫質通常也會變更差,大約在 f/8 是個分水嶺, f/11~1/13 開始畫質下降,大約在 f/16 時畫質就會比較明顯的變差。

sony gm: 攝影 x 生活|國內外旅遊隨筆

鎖定後,光圈就會鎖定在 位置,或是可以旋轉至 F2.8 至 F22 間的任何手動設定。 解除鎖定後,光圈環就能不受限制地在 位置與任何手動設定間旋轉。 優點:畫質銳利、邊角畫質幾乎沒有減損、抗耀光優秀、散景表現良好、發色舒適宜人、放大率中上⋯⋯ 堪稱現階段泛用性最完美的超廣角鏡頭。 或許以前我們並沒有這麼多選擇,但現在隨著各家無反推出新鏡頭,超廣角鏡頭下探 14mm、12mm 或甚至是 10mm 都已是選項之一,那麼使用 Sony FE 16-35mm F2.8 GM 就變成是一種最中庸的選擇。 不過我認為,包含這顆在內的「GM」鏡頭,算是在「對比」與「亮暗細節」之間獲得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它並不像是 ZA 鏡頭那樣擁有較強的對比,但畫質依然銳利,並且亮暗部的細節與反差仍舊拿捏的非常好。 毫無疑問這仍然是一顆非常好用的鏡頭,雖說很多鏡頭都可以拿來拍攝風景與夜景,但如果我們去看畫質之外的表現,每顆鏡頭之間仍然有不小的差異。

我想即使是花費相同預算,你也絕難在這價格帶找到優於 Sony FE 16-35mm F2.8 的超廣變焦鏡。 題外話,用 FE 16-35mm F2.8 GM 這樣的高階鏡頭搭配高解析的 Sony A7R3 來拍攝,當中每一張照片的解析力其實都已超出我的預想。 在生活與旅途中,這種「能超廣、能特寫、能淺景深,同時具備不錯的發色與柔和散景」,應該僅只有 Sony FE 16-35mm F2.8 GM 能具備這些全部特質。

這顆鏡頭代號為 SEL2470Z,規格為 24-70mm F4.0,重量 426g,官方訂價為 $34,980,鏡頭代號尾端有 “Z” 代表是 Sony 與 sony gm ZEISS 蔡司技術合作所推出的鏡頭,在鏡身上一 「藍底白字」的 ZEISS 字樣貼紙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雖然這是一顆在 DxO Mark 上評分相當好的鏡頭,如果只看數據的話,其實是有點埋沒了它。 Sony FE 85mm F1.4 GM 是一顆除了畫質以外,也在其他地方都盡量做到最好的鏡頭。 畫質方面,這顆鏡頭完全沒有任何疑慮,這就是 GM 鏡頭一以貫之的最高水準,F1.4 光圈全開下就擁有很出色的畫質。

sony gm: 散景 Bokeh

這顆鏡頭的價值,一部分在規格之外、其形而上的存在意義,例如顏色、散景、照片的協調感與色調的通透度,甚至是心理上的可靠感、可工作性,這樣的印象亦可外溢至整個 FE 系統乃至於整個 Sony 的相機品牌。 但要說這顆鏡頭拍美食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它是 Sony 標準變焦鏡中,拍攝近攝題材時畫質最優秀的選擇,70mm 望遠端的畫質遠超 24-70mm F4 ZA 好幾條街,同時也非 mm F4 G OSS 能及。 即便 Batis 25 已經相當出色,但從測試結果來看,Sony 24 GM 卻是一顆比好還要更好、以更高標準打造的鏡頭,並且在過半的測試項目上都勝過 Batis。

  • MTF (調變轉換函數) 說明鏡頭重現每個小細節的能力優劣,以密集且細的線條之間所能達成的對比為測量標準。
  • 這顆鏡頭拿在手上,不禁會讓人覺得:Sony 應該是完全沒在考慮小型化這件事吧?
  • Sony 數位教室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 其實從發表的 2016 年到現在也不過才 3 年的光景,Sony FE 鏡頭的支援度也早已非吳下阿蒙,Sony A7 系列的用戶也已有更多的鏡頭選擇。
  • 但猶豫期並非試用期,請留意,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須回復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 代購商品若於運送至我國境內時需依法繳納關稅或其他相關稅捐,您同意由您自行負擔、支付及辦理相關程序,若您未及時支付相關費用或辦理相關程序,您可能無法取得代購商品,因此所生之損害、損失或費用,應由您自行承擔。
  • 在望遠端,兩鏡都有一定程度的枕狀變形,不過 Sony 要輕微不少,Tamron 在失光與變形部分都較為嚴重一些。

測試這項目的原因,是因為不同鏡頭在近拍時的設計不盡相同,有些鏡頭在近拍時可能會有程度不一的畫質減損。 雖然一般原廠數據、媒體評測在評價畫質時都是以無限遠為測試標的,但實際上在日常使用時,有很多情境都是近距離拍攝,因此近拍畫質還是有不小的參考性。 這顆鏡頭 426 克重,有些重量,但金屬鏡身設計質感不錯,握在手上配重十分平均,同時 F4.0 恆定光圈提供攝影實作上更穩定的入光品質,而價格 $34,980 對第一次購買 Sony A7 使用者來說有一點負擔。 使用這顆 SEL2870 用了約二年,在我的 A7II、A7SII 上使用,雖然無法用「高畫質」來形容他,但是其體積、重量非常輕巧,讓 A7 整體使用體驗上非常好,若你是選擇「搭機一同購買」的話將更便宜,如果初購買 A7 沒有太多預算買鏡頭的話,這顆 SEL2870 十分建議。 雖然不是很嚴謹的定義,不過「洋蔥圈散景」應該算是國內外攝影界約定俗成的稱呼(Onion-ring bokeh),有洋蔥圈的散景會在光點中呈現類似同心圓的紋路,起因是因為現代鏡頭採用非球面鏡的緣故。 Sony 對於洋蔥圈的解法非常直接,就是直接提高這些非球面鏡的研磨精度,這就是 XA 鏡片(極限非球面鏡片)的由來。

一枚表面精準度 0.01 微米的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就可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高解析度,以及令人驚豔的散景效果,激發您更多的創作潛能。 點擊播放:G Master 全片幅鏡頭實戰│The Stage 美式婚禮婚紗攝影團隊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G Master 系列鏡頭兼具極高解析度,與柔和淡出背景散景這兩項極佳特色,讓影像與呈現效果皆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在所有比較圖中,位列圖片左方的都是 Sony 24mm F1.4 GM,右方的則是 Batis 25mm F2。 先進的雙線性與環狀 SSM (超音波馬達) 致動器,提供此完整尺寸的重量級鏡頭在拍攝靜態與影片自動對焦時,所需的精準度和動力。 光圈環配備刻度式轉盤,開啟後會在拍攝靜物時提供觸感回饋,關閉時則能讓您安靜流暢地拍攝影片。 另外也配備光圈鎖開關,可防止光圈環不小心在 和 F2.8 到 F22 的設定間移動。 線性響應手動對焦可確保對焦環直接且線性地反應手動對焦的精細控制。 對焦環的轉動會直接轉換為相應的對焦變化,因此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時,控制體驗更為即時而精準。

sony gm: LIFE+GUARD 相機 鏡頭 包膜 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OSS 鏡頭貼膜 (標準款式)

Sony FE 16-35mm F2.8 GM 在 2017 年 5 月發表、7 月在台上市,售價 69,980 元,與之同步登場的還有 FE 12-24mm F4 G 這顆超廣角鏡,不知不覺間,這兩顆鏡頭上市也快屆滿二年了。 售價方面,SEL 24-70mm F2.8 GM 為 67,980 元,SEL 85mm F1.4 GM 則為 53,980 元,上市日期仍未定,至於望遠鏡頭 SEL mm F2.8 GM 則還沒有進一步的售價與上市消息。 ▲終於,鏡頭接環也用上了橡膠圈,針對之前的 E 環鏡頭沒有膠圈卻可以防塵防滴這點,小編實在感到很疑惑… Sony 全勝,Tamron 即使是在最佳光圈 f/16 時仍不及 Sony 在 f/2.8 時的表現。 Tamron 最佳畫質出現在 f/11,同時小光圈時的畫質衰退較輕微,在 f/11、f/16 時皆優於 Sony,至於在 f/22 時則以看不出差距。 我大概在去年(2019)先後入手這兩顆鏡頭,也從去年一直搜集素材到現在,到現在也終於把這篇比較評測告一段落。

sony gm

在正文前(什麼,還沒進入正文?)我想先聊聊「GM」鏡頭的特性,而這顆鏡頭的主要魅力,是源自於對「散景」的追求。 首先是 sony gm Sony 在「GM」系列鏡頭中採用了研磨精度標準更高的 XA 鏡片,因此 GM 系列的鏡頭都強調一個特性:散景的完整性。 不過對於同焦段光圈的鏡頭來說,它並不是最大的,舉例來說像是 Sigma Art 和 Zeiss Outs 都是口徑達到 86mm 的巨獸,相較之下 Sony FE 85mm F1.4 GM 的體積和重量還算是我能接受的上限。 發表當時,它是 Sony 全片幅 E 接環系統中唯二的 85mm AF 定焦鏡頭。

sony gm: [聊攝影237] Sony A7 鏡頭推薦 ,平價入門鏡頭, GM 追求畫質表現

兩顆鏡頭差異還滿明顯的,Tamon 在 f/2.8 時有比較明顯的口徑蝕,直到 f/5.6 時完全消失,Sony 在 f/2.8 sony gm 時也有些許的口徑蝕,但整體來說輕微得多,並且在 f/4 時就完全改善。 這張範例也重現了類似的結果,其實不僅於此,兩顆鏡頭在大多數的場景下發色都頗為不同。 但這裡必須要提的是,就客觀而言,發色或許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好與壞可能還是視個人喜好多些。 發色是鏡頭多樣光學素質中很難量化的一項,這裡顆鏡頭之間也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尤其在拍攝天空時較為明顯。

sony gm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它 F2.8 的大光圈,以及 Sony 超廣變焦鏡中無人出其右的 GM 畫質。 無反時代的鏡頭在輕巧化的趨勢下,有些輕便取向的鏡頭通常用鏡頭畸變來換取更輕巧的體積,同時利用數位修正來校正變形。 雖然我想大多數的使用者在拍攝時都會套用數位修正檔,但這邊我們還是必須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搭載兩枚高精密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兩枚 ED (低色散) 玻璃鏡片、兩枚超級低色散 鏡片以及浮動對焦機制,不論變焦和光圈設定為何,都能控制色差、散光、變形和彗形像差。 您可以透過相機機身選單,將對焦鎖定按鈕指派給數個其他功能,直接取用使用者個人工作流程所需的功能。

sony gm: .Sony GM 鏡頭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