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棗8大著數

果園管理:修剪枝條,避免徒長枝、過低枝條,改善通風,注意施肥,灌溉等工作,使植株生長旺盛。 因印度棗每年皆高接,所以砍除的枝幹應移離果園,以免病菌殘留,危害新梢或果實。 印度棗 「可以試試看把吃完的棗核拿去種,但可能種一輩子都長不出一棵棗子樹。」郭展宏解釋,台灣蜜棗是因為育種才發展到這麼特殊,蜜棗必須要公花和母花授粉才會結果,而通常結出來的果實是有核無仁,農夫想種蜜棗樹,通常是靠嫁接。 台灣蜜棗育種目標為果大、果實甜且多汁、口感要脆,形狀偏圓型。

原產於印度、緬甸及中國雲南一帶,巴基斯坦、孟加拉、澳洲、非洲等地亦有野生種分佈。 何時傳入台灣已不可考,惟在日據時代即有栽培,經過多年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改進,品質甜脆多汁,現已成為台灣南部重要特產。 本品種係於87年在高雄縣燕長鄉所發現,盛產期12~1月中旬,其果實大,呈卵圓形,果重約104.8公克,果皮薄呈淺黃綠色,肉質細脆多汁似梨,糖度約11.2 Brix,果實貯架壽命較台農一號及高朗一號為短。

印度棗: Q

蜜棗是越大越好吃?還是越綠越好吃?

印度棗之適應性廣,能耐熱亦耐較低之氣溫,惟不喜陰濕也忌霜害,適合於乾燥地區如本省南部栽培。 對土壤之選擇不嚴,以土壤pH6.0-6.5、排水良好之砂質土為最適。 (五)硼素之施用:若有缺硼現象發生,可於施用基施時以硼砂每分地約0.5~1.0公斤,混合施於土壤中,或於開花至幼果期間,以水溶性硼素稀釋500倍,每隔二周噴施一次,共4~5次即可。

印度棗

果實碩大,平均果重130公克,呈扁長四方型,肉質細脆多汁、風味好,平均糖度13.4°貯藏性佳。 唯嫁接成活率略低,栽培管理不當易生珠粒果,水份若供需不均,部份果實果肩部略有裂果現象等缺點,但上述缺點可藉由選擇良好接穗、適當嫁接期、採用異系統品種為授粉樹及適當的水分管理加以克服。 印度棗 本品種可能取代高朗一號品系,目前正由本所大力推廣中。 目前台灣印度棗栽培仍以高朗一號為主,品種單一化產期過集中影響供需價格,「台農1號」新品種屬早生品種,開花早、花期長,即為克服產期過於集中缺點所育成,且本果實碩大品質優良,將來推廣後能為印度棗市場帶來新契機。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因枝條容易折斷,栽培處必須避風。 花朵雌雄蕊成熟時間不同,如欲提高結實率,可採用不同品種混植的方式提高授粉率。

印度棗: 印度棗

樹高可達15m,樹皮灰色,新枝有毛,具有托葉刺。 互生卵形至橢圓形葉,葉長2.5~6cm、葉寬1.5~4.5cm,葉面光亮、葉背有毛,葉緣有鋸齒。 聚繖花序自葉腋伸出,花黃綠色,花瓣5枚,花徑約0.5cm,具有芳香。 核果紅褐色,卵形、橢圓形或圓形,長可達6cm,直徑2.5~5cm。

  • 蜜棗樹上有刺,厲害之處在於「即使是不同品種,同年嫁接就可結果」,比起荔枝、木瓜嫁接要3年以上才結果,蜜棗若是今年4月嫁接,11月就可結果。
  • 對土壤之選擇不嚴,以土壤pH6.0-6.5、排水良好之砂質土為最適。
  • 牛奶蜜棗是商品名稱,不是一種品種,算是一種栽培方式,過去有農民將過期的牛奶發酵製成肥料,以此肥料來種蜜棗,長出來的就叫做牛奶蜜棗。
  • 因此若以外銷為主,因果實需經長途運輸,採收以7分熟為最恰當,國內場則以8~9分熟採收最為商當,採收後應確實做好分級包裝,產品之色澤、大小、等綠應清楚標示,使消費者吃到安全、品質好的印度棗,建立優良品牌及廣泛行銷通路,以提高產品價值。
  • (四)鎂肥之施用:與堆肥同時施用,土壤pH5.5以上者可施用硫酸鎂每分地約20~30公斤,酸性較強之土壤則施用氧化鎂較佳,每分地約10公斤。
  • 沒有,所有品種的蜜棗果皮都是綠的,但是摘下來會後熟,熟度越高,果皮顏色會轉黃。
  • 印度棗之適應性廣,能耐熱亦耐較低之氣溫,惟不喜陰濕也忌霜害,適合於乾燥地區如本省南部栽培。
  • 花朵雌雄蕊成熟時間不同,如欲提高結實率,可採用不同品種混植的方式提高授粉率。

郭展宏補充,各國吃法都不同,例如:泰國人吃棗子會沾醬,但只有台灣蜜棗是鮮食吃。 中國、泰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甚至中亞國家都有種棗子,但國外棗子跟台灣蜜棗的目標取向不同。 國外棗子小,約4至40公克,多用於加工、釀酒用,形狀差異大,有的小如珍珠、有的則是下弦月的形狀。 枝葉翠綠扶疏,長枝下垂似柳條,整體樹冠具有柔美的姿態,可栽培於校園或庭園供景觀樹使用。 果實是冬春季銘果,近年品種日新月異,品質可比擬水梨或蘋果。 蜜棗樹上有刺,厲害之處在於「即使是不同品種,同年嫁接就可結果」,比起荔枝、木瓜嫁接要3年以上才結果,蜜棗若是今年4月嫁接,11月就可結果。

印度棗: 印度棗與紅棗

《上下游》訪問人稱「蜜棗公主」的前高改場研究員、現任香蕉研究所所長邱祝櫻以及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助理研究員郭展宏,讓專家告訴你台灣蜜棗的厲害之處。 露地栽培印度棗,目前最大的瓶頸是果蠅及野鳥嚴重的危害,因此大多鼓勵果農仗用網室栽培,可延長產期及掛樹期之優點,二是欲申請安全農藥殘留的吉園圃標章,網室栽培較易達成。 士二月份是印度棗正常產期,其成熟度愈高,糖度愈高,色澤愈黃,果肉愈鬆軟。 印度棗 因此若以外銷為主,因果實需經長途運輸,採收以7分熟為最恰當,國內場則以8~9分熟採收最為商當,採收後應確實做好分級包裝,產品之色澤、大小、等綠應清楚標示,使消費者吃到安全、品質好的印度棗,建立優良品牌及廣泛行銷通路,以提高產品價值。 天蜜棗是高雄縣燕巢鄉未忠益農友於民國87年在印度棗實生苗中發現,中晚熟,生長勢中等,果重約 公克,外觀似翠蜜品種,唯果型較狹長,果皮有光澤度,甜脆多汁,耐掛樹,耐貯放,著果性佳。 本品種係於民國81年發現,民國87年12月22日命名,原稱為高朗2號,屬早生品,花期及產期長,盛產期11月下旬~1月下旬,果實碩大,平均果重130公克,呈扁長四方形,肉質細脆多汁,甜中帶微酸,風味佳,糖度約13.4°Brix,貯藏性佳。

蜜棗本名印度棗,最早從印度引進的,1925年就有記錄了,但當時的品種果皮厚、澀味重,一顆不到10公克重。 而後國內農業研究單位不斷改良,1960年代每顆可達百公克以上,現在有的蜜棗一顆甚至可達300公克以上。 蔬果之良莠影響印度棗品質甚鉅,為了要使果實碩大,必需進行徹底之蔬果作業。 印度棗 大型果之品種如黃冠、高朗一號、高朗二號,尤需蔬果。

印度棗: 印度棗與紅棗

印度棗以採收果皮綠色尚未轉黃的未熟果為主,口感清脆甜美,成熟果肉質鬆軟風味不佳。 台灣育種改良技術發達,將原種直徑不足2cm且具酸味的果實,雜交培育成果實重達200g,形似青蘋果的優良品種而享譽國內外。 號稱台灣青蘋果的蜜棗季來臨,蜜棗其實是低調的台灣之光,放眼全球,台灣蜜棗口感及滋味都難有對手匹敵,國內蜜棗品種及種植技術更是世界第一。

蜜棗核內有種仁,過去有的農民吃完會曬乾儲藏當種子,但現在因為品種優化,吃完的蜜棗核發芽不高,要種還是要買苗。 沒有,所有品種的蜜棗果皮都是綠的,但是摘下來會後熟,熟度越高,果皮顏色會轉黃。 現在國內市售蜜棗品種有三木、中葉及高雄11號「珍蜜」,最近多了新的品種「雪麗」才剛上市。 本品種係由天然授粉之高郎一號300株實生苗中選育出,果重 公克,晚熟,具有質優、豐產、耐白粉病及耐貯藏等優點。 印度棗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係為學術研究成果,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

印度棗: 印度棗

(四)鎂肥之施用:與堆肥同時施用,土壤pH5.5以上者可施用硫酸鎂每分地約20~30公斤,酸性較強之土壤則施用氧化鎂較佳,每分地約10公斤。 另外在開花至結果期間,每隔二周需以氧化鎂800~1000倍葉面噴施補充。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應該不是,比起蜜棗核,紅棗核更尖銳,更適合當武器。

印度棗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成本相對高,因此蜜棗的種植集約度高,農業試驗單位育出19種不同特性的蜜棗,生長時間可錯開以利產銷調節,並輔以肥培管理及疏果等栽培技術做品質提升。 兩位研究員不約而同表示,台灣蜜棗的栽培技術及品質絕對是世界第一。 印度棗俗稱棗子,屬鼠李科,與中國棗為同屬不同種之作物,原產於印度、錫蘭,亞洲南部、非洲及澳洲等地亦有野生種分布。 本品種又名五十種,係於民國80年屏東縣鹽埔鄉高朗村所發現,葉色深綠,結果枝梢刺短且少,盛產期12~1月中旬,果實大呈四方形,平均果重118.3公克,果皮黃綠色,夕觀光滑,肉質細脆,味甜多汁,糖度約13.6° Brix,果實貯藏性佳。 本品種係於民國83年在高雄縣燕巢鄉所發現,屬晚生品種,盛產期約於農曆年前,其果實中等呈桃型,平均果重90.4公克,果皮略厚呈翠綠色,肉質脆而多汁,糖度約14.2° Brix,貯架壽命較台農一號為短。

2.對水生物具毒性,務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3.對水生物具毒性,務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因此,在果實發育時,宜剪除枝稍頂端及週密之幼果、花穗及弱枝,日後若需進行果實套袋時,亦較為方便與節省支出。 蜜棗生長季節從12月開始,直到隔年3月都是產季,蜜棗每100g約有45 ~70mg的維生素C,另含膳食纖維、鐵、鉀等營養。

印度棗

珍蜜生長時間長,產期會在過年後,但因爲多汁、皮薄、果肉嫩,仍讓喜愛它的「蜜粉」們甘心等待。 而這品種的育成也讓蜜棗的產期分散,解決了過去年節前蜜棗的產銷壓力。 印度棗 選購時應依其品種特性,不能單從果皮的顏色來判斷,但是大致上未熟果均呈濃綠色,無光澤,吃起來甜度少,澀味重;過分成熟果實呈白色,或變褐黃色,肉質鬆軟,口感差。 一般可挑選果皮色澤較為黃綠並帶點白色,果面光滑圓潤,約9分熟,果形正常完美,果肉新鮮脆甜可口者為上品。 蜜棗甜度和維他命C都不輸青蘋果,特別是維他命C,每百公克有40到60毫克,比蘋果多出10─20倍! 牛奶蜜棗是商品名稱,不是一種品種,算是一種栽培方式,過去有農民將過期的牛奶發酵製成肥料,以此肥料來種蜜棗,長出來的就叫做牛奶蜜棗。

原產於印度、錫蘭一帶,與溫帶落葉果樹之中國棗,為同科同屬但不同種果樹。 本省於日據時代開始引進栽培,由於印度棗性善溫暖,因此頗適於本省南部地區栽培。 根據「台灣年報」統計,於民國86年全省之栽培面積為1930公頃,台南地區主要產地集中在台南縣玉井、楠西、南化、關廟、善化等地,面積約400公頃。 近年來由於印度棗品種更新迅速,使得果實品質大幅提高,市場需求量高,且較不受進口果品之競爭,現已成為地區性之重要農特產品之一。 因此,如何改進其栽培方法,提高品質與調節產期是當前印度棗生產上最重要課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與屏東縣鹽埔鄉高朗村農友黃全和父子共同合作選拔印度棗新品種「台農1號」,經新品種命名審查委員會於87年12月22日正式通過命名,本品系由高朗一號品系之芽條變異而來,本品種屬早生品種,樹勢較高朗一號強健,花期長,正常花比例高,產量穩定。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