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詳細介紹

传度更是自古以来就作为正一派弟子正式入道修行的标志。 传度之后,方赐三山滴血法名,经文,法器。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召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和银印,授权其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其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 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 泰定二年(1325)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

正一天师道早期教义思想,除《老子想尔注》以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正一盟威箓》、《天官章本》等重要经典。 尤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最为重要,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或老祖天师。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

因为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 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奏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所以凡主持斋醮的道士,必先求授法箓以正道位。 一是箓为道士应持之典和行法的凭证,授过箓之后,才有神职道位,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二是道士羽化后,即可凭箓位功德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道教授受法箓,自太上以降、祖天师创教以来,即成道教之传统。 授箓之后,才可被称为法师,才真正在上界有了一席之地,才可以兵将护卫,登坛行法。

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建议,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真道士,冠巾是一定要经历的。

张道陵用宗教神学思想来重新解读《道德经》,这就是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的由来。 张道陵认为:“道者,天下万物之本也。 ”其主要思想,就是把“道”人格化为“太上老君”,强调道教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真教,不容任何人冒犯,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使带有神学色彩的“道”成为主宰人世的至上尊神。 此外,张道陵还将“道”解释为“一”,使“一”与“老子”等同。 正一 正一 用“道”、“一”、“老子”三位一体的神学“道论”体系来完善原始道教思想。

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 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

正一: 正一道主要特点

不管全真还是正一,凡是道士,均是太上弟子,供奉三请为最高神,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修行方式和侧重点不同。 金元全真派成立,邱祖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 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王常月祖师又创立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 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 《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籙後,方可以為人章醮”。

正一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他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贤是举”并废除原有的二十四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 他还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 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遵守修道戒律,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 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的教义思想,主要以《老子想尔注》为中心。

正一: 道教正一、全真两派之区别!

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可娶妻成家立业、茹荤、饮酒;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降邪驱鬼、超度追荐为主要宗教活动。 “正一”寓意“正以治邪,一以统万”、“真一不二”。 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 传度之后,经过若干年的修炼,积功累德,就能取得授箓的资格。

正一

道士在施法时,常常以符、咒镇邪去病。 符者,按《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云:“合天地正气曰符”,《清微元降大法》云:“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 或曰: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

正一: 正一统领地位

此后历代天师,如张与材、张嗣成、张宇初、张国祥等人以各种不同观点、教义诠解《道德经》,丰富了道教理论。 尤其是张嗣成天师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著成的《道德真经章句训颂》,该书把训释与赞颂结合以注释《道德经》,行文流畅,常以诗歌语言寄托道教哲理,别具特色。 张宇初天师著有《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此书是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的注释,注文采诸家之说,分节解说,故称通义,注文偏重内丹理论,用以解释经文。 永和六年(141),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东汉道教基层组织。 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其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如新入道的信徒名 “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 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 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足迹曾经遍布半个中国。

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 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 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按照道教的说法,传度和冠巾都会向天庭上表,从此以后,成为一名在仙界有“身份证”的神职人员。 而且你的命再也不归地府阴司管辖,而是直接由道教的三官大帝考查功过,自有功曹相随。 道教经典《太平经》里讲到:“阴阳不交,乃绝灭无世类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

正一

寇谦之出身于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信奉天师道。 他自幼学道,后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其传道地,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 正一 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 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并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 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欲修仙道,理应先修人道,这也正符合了太极图里阴阳相生的原理,太极图若是只有白色或者只有黑色就不是太极图了。 试想道士都隐居山林,避世不出,不结婚不留子嗣,长此以往,谁来传道。 道士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别,北方多是全真,而正一主要在南方流传较广。

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元旭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 自此,至第五十二代张应京,除第五十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

正一

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正一 不仅如此,正一道非常重视道教经书的注疏和编纂。 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来评点《道德经》,确定了早期天师道的理论框架。

道童先须在庙内出力苦行,培养功行,又称“行行”(读xínghéng)。 正一 “冠巾”是全真道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 另外,道士在施法过程中,常常需要念咒掐诀。

后人称陆修静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 ,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 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 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

  • 如新入道的信徒名 “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
  • 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
  •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或老祖天师。
  • 一是箓为道士应持之典和行法的凭证,授过箓之后,才有神职道位,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二是道士羽化后,即可凭箓位功德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 道教经典《太平经》里讲到:“阴阳不交,乃绝灭无世类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

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响应。

正一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 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 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

他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 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 正一 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 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

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 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 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正一派又称之为符箓派,又曰:道心不二,是为正一。 主要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超度亡灵为主要宗教活动 。 正一 接着,全真派修道之阶次是以传受戒律为标志的,道教全真派认为受得戒律才是合格的出家道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仙界。

张道陵创道之后,尚有许多历代高道先贤对正一天师道的教义思想进行改良、升华。 这一时期出现了多部天师道重要经典,如《云中音诵新科之诫》、《道门科略》、《真诰》、《真灵位业图》等等。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 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 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