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介紹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 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 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皇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正史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正史門類,是古代圖書分類法中的一個類目,以紀傳體寫就的官審史書以及人們在此基礎上寫的註解、校對、補充的文章。

“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献的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正史之名,见於《隋志》。 正史 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正史: 二十四史汉书

中华书局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进行的产品维护和多层次开发,不仅满足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也使得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始终受到学界重视、读者欢迎,常销不衰。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史書都是斷代史,斷代史史書被認為從班固的《漢書》開始,因漢書只記述西漢一朝約二百三十年的歷史,自漢高祖立國(漢高祖元年)起,至王莽篡漢統治中國(王莽地皇四年)為止。

正史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專記古代西南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共12卷。 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之一(以事為主),與紀傳體、編年體三足而立。 將重要的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的不足。 ○通史:貫通古今,連貫各朝代史實的史書。

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 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任总裁,但纂修人员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赵埙曾参与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 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 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正史: 二十四史宋书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可以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正史: 正史著录书目

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 《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 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 元、明、清三朝,正统的理学已变成了一种阻碍性的力量,再也不是思想运动的策源地了。 理学中伦理道德的专制主义性质日趋浓烈。

  •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
  • 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 周总理也批示:“二十四史中除已标点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加以组织,请人标点,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
  •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 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 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

司马光资治通鉴,与司马迁史记同为通史,为何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正史 时间上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有《史记》和《资治通鉴》,而二十四史中的其他二十三部都是断代史。 体例上可以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以《史记》为代表的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而《春秋》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 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 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但很多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

  • 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做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
  •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 中國正史典籍「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跨越朝代的,其他都是以朝代的更替為起終的。
  • 二十四史 书名:《二十四史》 个人感受: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
  • 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 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

《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 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 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

正史

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 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 《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