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x懶人包

配合2050淨零碳排目標,各級和各地政府陸續公布今年的電動機車補助方案,其中新北市環保局更是推出了早鳥優惠,汰購換新電動車可申請最高$18,000的補助款,加上其他政府補助與PGO原廠補助,最低只要$40,000就可以半價購入PGO絕美智慧電動車。 環抱式車架、中置六連桿後避震、13吋胎圈規格,讓G-Max於2004年問世以來,就以相當特殊的車格傲立車壇,有著師法重機的基本架構,讓其穩定性勝出一般格局的速克達許多,但也因此切入點,讓其走向的不是大眾市場,運動型速克達,G-Max很辛苦的走著自己的路。 為了符合更嚴苛的環保法規、為了給予消費者更優異的動力輸出,各國產機車廠持續的於造車科技面求進步,雖然相較於國際大廠,在此輕型速克達的領域中科技進步有限,但也因重機開放入台的刺激,車廠們勢必要端出更多牛肉以饗民眾,因此,可有著更佳散熱效果、更出色動能輸出的水冷引擎,瞬間成為了當紅炸子雞。 在先前與Tigra 150的比較中,Yamaha SMax 155其實清楚的說明了自己的個性,不與對手在每次的加速起步中拼個你死我活,而是希望透過車格的設定,增加消費者通勤或巡弋的距離。

  • 從PGO Tigra 125水冷車型開始,以相較於同級空冷125車型出色許多的動力表現,搭配上PGO一向不手軟的配備邏輯,一問世立刻廣受好評;接著,Kymco、Yamaha等也巧合的於市場中推出水冷車款,或許排氣規格不同、也或許車格設定不一樣,但不容置喙的是,順勢而出的狀況,將水冷引擎的國產速克達掀起了新一波浪潮。
  • 也因此,在相同的13吋與水冷引擎架構中,我們同場找來了Yamaha SMax 155車款,以同場較勁的方式,呈現的是不同車廠的相異造車思維,沒有誰對誰錯,端看消費者的用車偏好。
  • 冷排位置置於車身下方前端,前格柵與前土除經過修改期望可有效阻絕前輪捲起的砂石與灰塵損壞冷排,且冷排經過調整修改後,較Tigra 150的冷卻效果提升36%之多。
  • 在加菲貓以相當具攻擊性的姿態騎乘著G-Max 150水冷車型殺進殺出的測試後,下車後滿臉的微笑,清楚說明了G-Max 150水冷車型的重車靈魂未曾改變,且反應更快的動力後援,也增加了這車的樂趣;此外,修改後的後軸反應更為清晰與準確,改善過往緩慢且彈跳的不適,也讓車輛的循跡貼地性更棒,殺彎自信更具。

雖然前後碟盤尺碼較G-Max 150水冷來得大,但由於卡鉗的規格與車重因素,SMax 155煞車力道較為平順,不如對手來得犀利精準。 不過很明顯的,這動力不是原封不動的直接移植,為了對應G-Max 150水冷車型的車重與特性,動力輸出曲線有著近似高原式的演出,中轉速域的力道與延伸度都出色,但也因此為了顧及較高車重與低中速域的平衡,高轉速與尾速的延伸不及Tigra 150,不過差異不大,論過癮度,都足以讓人印象深刻。 的確,如同原廠於發表會時所述,G-Max 150的進化,絕對是有感的大幅躍進,從取車後灌下油門的開始,充沛的扭力源源不絕的將車輛往前推進,與Tigra 150相比,起步衝出的衝勁或許G-Max 150水冷稍嫌斯文了些,畢竟車重略有影響,但不礙事,轉速拉升後,很快的車身會拉著你不斷前進,眼前儀表上的數字就算來到的三位數,這力道下降的很緩慢,換個角度說,就是很過癮。

gmax

冷排位置置於車身下方前端,前格柵與前土除經過修改期望可有效阻絕前輪捲起的砂石與灰塵損壞冷排,且冷排經過調整修改後,較Tigra 150的冷卻效果提升36%之多。 頭燈維持H4規格,但可惜的是,仍留下了傳統燈泡的方向燈與尾燈設計,也成為許多車迷雞蛋中挑骨頭的最佳標的。 水冷,可說是當前國產速克達車型中,當紅的新領域,各家皆有代表車款,但在水冷的架構上,各有不同表現,此次登場的雙位主角,演繹的表情便大為不同。 致力推廣正確專業機車騎乘觀念的陳琮閔,目前為恆典車業摩托訓練學院主理人兼教官,由他做為此次客座測試車手,有著相當客觀且專業的評論角度。

gmax

在PGO的思維中,水冷式強化動力與增加攻擊性的最佳武器,不過在Yamaha的眼中,水冷,或許是增加巡航距離、輕鬆巡航姿態的更好法寶。 也因此,在相同的13吋與水冷引擎架構中,我們同場找來了Yamaha SMax 155車款,以同場較勁的方式,呈現的是不同車廠的相異造車思維,沒有誰對誰錯,端看消費者的用車偏好。 雖然,水冷引擎不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新科技,但在十萬以內的國產速克達中,考量經濟、成本等因素後,多年來以空冷動力為主;而在材料科學的日新月異、造車技術的精準度提高後,水冷動力再次捲土重來,此次主角之一的PGO摩特動力,絕對可說是推波助瀾的始祖之一。 gmax gmax 以旅行實用機能而生,Yamaha SMax 155除了動力輸出特性與騎乘姿勢的差異外,在空間的運用上,後座乘客的舒適度方面,自然也是G-Max 150水冷車型所無法比擬的面向,若是能將較窄的把手設定再稍微加寬,Yamaha SMax 155的表現,絕對是此級距長途遠征的第一首選。

gmax

由於此先天上的特殊,G-Max不斷找出最適合的動力組合,從一開始的125c.c.,一路提升至150c.c.、200c.c.、220c.c.等,還包含了傳統化油器與噴射引擎的轉換,當220c.c.車型問世時,許多消費者認為G-Max應該走到了產品末期,因為再玩下去,車格受限,PGO應該再也變不出把戲了。 gmax 但就在Tigra優異的表現後,許多玩家想到了兩者結合的可能性,而PGO原廠也看見了此機會,將Tigra gmax 150上廣受好評的150水冷引擎,結合了G-Max的車體後,經過稍為調整,強悍的動力成為了對抗較重車重的最佳武器,加上水冷動力的高耐久度,G-Max除了原先具備的運動型速克達外,更賦予了些許跑旅個性,讓其產品力的火力範圍更為擴張,也更為迷人。 從8月底的發表會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次G-Max 150水冷車型的問世,不單單只有動力面的改變,由於水冷系統的加入,車格的修改外,也針對舒適面的調整下了功夫,整體實用與便利性也略作修改,就像是一輛跑車增加了後座、多了些置物空間後,那駕車出遊的機會自然增加了許多,不再是只有Fun car的功能,平日代步通勤,假日出遊玩耍,誰說不可以。

灌滿油門起步,除了起步瞬間因車重問題沒有如Tigra 150暴力的衝勁外,轉速拉升後G-Max 150水冷的中速域十分飽滿,一路加速到三位數時速也毫不疲軟。 較過去提升約35.3%的座墊下置物容積,可輕鬆塞入一頂Lubro Race Tech Final Edition的3/4帽款,還有餘裕可放置如隨身手套或薄外套等物品。

從PGO Tigra 125水冷車型開始,以相較於同級空冷125車型出色許多的動力表現,搭配上PGO一向不手軟的配備邏輯,一問世立刻廣受好評;接著,Kymco、Yamaha等也巧合的於市場中推出水冷車款,或許排氣規格不同、也或許車格設定不一樣,但不容置喙的是,順勢而出的狀況,將水冷引擎的國產速克達掀起了新一波浪潮。 身為始作俑者的PGO,也持續的於水冷領域中耕耘,接著PGO Tigra 150後,號稱有著重車靈魂的當家王牌車款G-Max,也於8月底追加水冷車型,且趁勢針對產品力再作調整,讓此2004年就已問世的資深車款,能以嶄新的面貌再戰市場。 簡單的比劃之後,就像西洋格鬥與中華國術間的招式往來,沒有拳拳到肉的直接衝擊,反而在相比較之下,更清楚對手的拳路與特性。 G-Max 150水冷車型經過了動力與車格間的修正,讓這輛車表現更上層樓,不僅是輛更具攻擊性的運動型速克達,也是在國產級距中難有對手的運動羊,且不再如過去般的執著武力,也稍微增加了些柔性色彩,多了點實用機能與親和力。 而見招拆招的Yamaha SMax 155,除了天生特殊的動力規格自行開創了一新市場藍海外,打著Yamaha自豪的人體工學設計,讓此水冷休旅羊更是讓人愛不釋手,上山下海毫無負擔。

gmax

煞車系統規格大抵與過去相同,且為考量最大制動效果,改回最原始的圓形碟盤設計,前後碟盤直徑皆為220mm。 G-Max 150水冷換上的不僅有當家招牌的150水冷單缸引擎,更是針對過去多年來市場詬病的缺點加以修改進化,讓整體產品力更出色。 在G-Max 150水冷車型身上,你可以很快的找到戰鬥坐姿,這點從此次客座教練—恆典車業摩托訓練學院的加菲貓騎乘中,也有著與筆者完全相同的共鳴。 在加菲貓以相當具攻擊性的姿態騎乘著G-Max 150水冷車型殺進殺出的測試後,下車後滿臉的微笑,清楚說明了G-Max 150水冷車型的重車靈魂未曾改變,且反應更快的動力後援,也增加了這車的樂趣;此外,修改後的後軸反應更為清晰與準確,改善過往緩慢且彈跳的不適,也讓車輛的循跡貼地性更棒,殺彎自信更具。 反觀Yamaha SMax gmax 155,稍微偏向後躺姿態的騎姿,原本就不是讓你側掛磨膝的格局,雖然穩定性也很棒、重新分布也很均勻、懸吊設定也不置於軟腳,但較像輛休旅車煞彎般,怎麼都是有些手腳難伸的限制。 從發表會時原廠提供的馬力與扭力圖就可得知,G-Max 150水冷車型的動力延伸性都更為優異,轉換成實際駕馭同樣如此,那直上三位數時速的力道源源不絕,且再加速的動力反應,與引擎運轉的精緻度,G-Max 150水冷車型都會讓G-Max 220車款顯得像是輛過時的美式肌肉車,無法與新世代的渦輪車款一較高下。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