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 規格5大好處

圖5 Molex研發的OCuLink纜線,將可支援4通道PCIe,可望成為U.2搭配的主機板連接方案。 在2016年CES展期間,各家廠商所推出的NVMe SSD若不是採取M.2介面,就是以PCIe擴充卡(圖2)的形式出現。 缺乏對應的實體介面與連接器,也使得NVMe規格的全面普及受到一些影響。 創見亦推出具備寬溫特性的microSDXC 460I記憶卡,可於-40℃到85℃下穩定運作,以確保工業機台於任務密集型應用中實現卓越的運作效能。 T客邦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採用網站分析技術,若您點選「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m.2 規格

而若想獲得更良好的遊戲體驗,則不妨搭配其他針對遊戲與電競而開發的週邊配備,讓電腦性能更臻完善。 除了硬體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十分突出以外,其專屬軟體上特別設計了遊戲模式功能,用於解除 SSD 的低電壓模式,讓硬碟可以全速運轉以享受毫無延遲且不冷場的絕佳體驗,對重度遊戲玩家來說想必吸引力十足呢。 除了效能規格都在水準之上以外,其散熱片兩側設置的 RGB燈條還能支援各種品牌的燈效軟體,讓使用者依照個人需求打造客製化的效果,將電腦化為家中最絢麗亮眼的明星。 不過,雖然其帳面上的規格十分強大,但記憶體顆粒由多家廠商配合製作,因此很難掌握品質。 不僅如此,近期甚至傳出了主控晶片降級的傳聞,雖然在效能上的影響很少,卻降低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感。 接下來由編輯部介紹8款 M.2介面SSD硬碟,其中除了性價比極高的款式型號,也有具備最新技術的商品,請參考選購要點以後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物件。

這些差異讓重要的應用程式與服務有更長的正常運作時間與更低的延遲。 有用的小技巧:請記住,M.2 只是一種尺寸,並不會使 SSD 固態硬碟變得更快。 SSD 固態硬碟的效能等級取決於通訊驅動程式屬於 SATA 架構或是 NVMe 架構。 遊戲優勢 – 使用 M.2 NVMe SSD 固態硬碟之後,您會發現遊戲載入時間更快速。 NVMe 磁碟機中所安裝的遊戲會因為傳輸速率更快,整體效能會大幅改善。

本文將詳細解釋 M.2 規格是什麽,以及它如何和各種不同的介面相互配合。 而若消費者於四代主機板上安裝較舊規格之 PCIe/AHCI 之 M.2 SSD 時,則因主機板皆已支援 AHCI m.2 規格 協定,以此不會遭遇到無法做為系統碟之問題。 此外,有部分廠商生產之 M.2 PCIe/NVMe SSD 自帶有 legacy option rom(如Plextor M8Pe系列),此自帶之 BIOS 亦可讓該產品於不支援 NVMe 之主機板上做為系統碟來使用。 註:筆記型電腦之實際 M.2 SSD 硬體介面相容性,將依各原廠之設計而有所差異,建議先與原廠取得技術支援後,再行選購安裝。 M.2模組是被安裝到主機電路板提供匹配的連接器,並且使用一個安裝螺釘固定模組到指定位置。 組件可能被安裝在M.2模組的任意側面,實際的模組類型限定了可以安裝的組件最大厚度;允許的組件最大厚度是每側1.5毫米。

m.2 規格: 系統要求較高

當你將新安裝的SSD連接到電腦後,電腦會要求對其進行初始化,初始化後便能在設定新安裝的SSD為系統硬碟或是將其用於儲存資料用。 在Windows 10、8、7中初始化SSD固態硬碟之前,你可能會有究竟該選擇分割為GPT還是MBR,其實這主要取決於你的要求和實際情況。 完成設定後,不論是電腦啟動Windows系統或是開啟程式,從SSD載入的速度都會比從傳統硬碟HDD來得快很多。 若你有將原先儲存硬碟資料移至新安裝的SSD,建議可以傳統硬碟HDD中的原始資料可以多保存幾天,以避免出現任何問題。 等到確定一切都可以正常工作時,再格式化舊HDD並將其用作附屬磁碟。

藉由利用 PCIe 匯流排,NVMe M.2 SSD 固態硬碟在理論上的傳輸速率最高可達 20Gbps,與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 (速度為 6Gbps) 相比,速度已經更快。 PCIe 3.0 每個通道擁有高達 985 MB/s 的高效傳輸速率,這代表傳輸速率最高可達 16GB/s。 然而,在使用 M.2 尺寸的 PCIe 匯流排時,因為傳輸速率上限為 4GB/s,因此只有 x2 和 x4 通道可以使用。 不過,M.2 SSD 固態硬碟並沒有改變它是 SATA SSD 固態硬碟的事實。

m.2 規格: 安裝M.2 SATA

將SSD作為系統碟使用的話,由於檔案格式和架構的緣故,除了讀寫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隨機4K讀寫速度,將會更直接的影響一般日常使用。 主流市場之所以會選擇TLC架構的原因,在於速度和耐用度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可以理解成一個單元同時有4個位元(即QLC架構原理)反覆運算和同時3個位元反覆運算下,SSD的可寫入容量是有一定壽命的,因此QLC雖然在資料儲存容量比TLC高33%(3位元成長到4位元),但同樣的確會讓SSD的壽命減少,這也是玩家在選擇TLC SSD或QLC SSD時需要做的考量。 再者,從速度表現上來說,由於仍然會因為內部採用的架構不同,導致速度上的差異,但普遍來說讀寫速度都仍然有平均1500 MB/s以上,部分效能更好的版本甚至會進入所謂的「3000俱樂部」、讀寫速度達到破3000 MB/s的也不在少數,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下都會有明顯的高速感受。 我的電腦使用的是FireCuda 510(PCIe Gen3 x4 NVMe),剛好可以來跟 FireCuda m.2 規格 520 m.2 規格 PK一下速度差異(官方宣稱速度超越前代將近45%)。 兩者在硬體的配置設計上是一至的,不過控制器型號不一樣,這些細節稍後再來描述。 m.2 規格 有些人知道這介面的SSD資料存取速度不會受限於 SATA III介面,但是如何選擇能真正發揮出M.2插槽的SSD,真的是得先做些功課才行,免得花冤望錢。

m.2 規格

M.2 PCIe+NVMe 是 SSD目前讀寫速度最快的規格介面,更正確說法是「將具 NVMe 規格的 SSD 插在 PCIe 的擴充槽,此搭配組合才可發揮SSD極速」。 PCIe是主機板上標準的擴充插槽,已出現近10年,因此多數主機板都有支援,其設計供任何「視訊卡,音效卡…..等各種不同功能擴充卡」並非是專為 SSD 設計。 KINGSTON 所推出的 M.2介面SSD 在包裝內附上了複製軟體,可以將硬碟內的資料原封不動轉移,如此一來在重灌系統時也不需要再重新安裝各種軟體,輕鬆節省了時間與精力。 並且因其主要採用 NVMe協定,不管是桌上型、筆記型電腦或伺服器都能輕鬆安裝,大幅提高讀寫檔案的效率。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使用資料傳輸速率為f 6Gbps m.2 規格 的 SATA 傳輸介面,與較新型傳輸介面相比速度較慢 (下面會有更詳盡的描述)。 就效能而言,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是最低等級的 SSD 固態硬碟,且使用的介面與傳統硬碟相同。

m.2 規格: 我們可以如何幫您?

相通容量、快閃記憶體顆粒條件下,SSD不同的接口和傳輸介面也會影響價格,一般來說M.2 PCIe / NVMe規格因技術較新,也是目前傳輸速度最快的規格,所以價格也相對較高。 :傳統硬碟內的機械零件透過馬達高速運轉容易因溫度過高而發生錯誤故障的狀況,也較為耗電,並容易因摔落、碰撞而造成損壞,其設計是屬「固定式使用」非「可攜式」;相對地,SSD因沒有機械零件,比起傳統硬碟更耐用可靠、防震,比起傳統硬碟更適用於可攜性的裝置。 因此如果是購買筆記型電腦、外接式硬碟,選購SSD固態硬碟會更適合移動式使用行為。 快閃記憶體隨著製程演進提升,過去以2D平面的快閃記憶體發展達到物理極限,進而發展出最先進的3D NAND Flash技術,突破平面的密度限制,由多層邏輯電路佈線垂直+平行Layout堆疊,構成「立體的邏輯電路架構」。 如果想了解更多SSD的原理,可以參考《SSD固態硬碟技術及原理分析》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選購適合自己的SSD。

  • 我的電腦使用的是FireCuda 510(PCIe Gen3 x4 NVMe),剛好可以來跟 FireCuda 520 PK一下速度差異(官方宣稱速度超越前代將近45%)。
  • 下圖中綠色PCB的就是M6E擴展卡上的M模式插槽,藍色PCB的就是筆記本裡面的B模式插槽。
  • 同樣是 PCIe SSD,支援 NVMe 標準的 SSD 的傳輸效能,硬是比 AHCI 標準高出一大截。
  • SATA SSD為了取代傳統硬碟而設計,是市面上最先出現的SSD。
  • 硬體層為外在差異,包括連接器樣式、尺寸規格等,大多由這層級掌管。

SATA-IO特地保留向下相容SATA規範,因此主控端(Host Controller)可以連接SATA裝置,而裝置端則視所採用磁碟控制器規格而定,未必能支援SATA介面訊號。 如果是要安裝M.2 PCIe在筆記型電腦上,每台筆電的插槽位置會不同(通常位在底部面板下方或鍵盤下方)。 由於每台筆電有些微不同,如需了解確切位置,請參閱主機板說明書;桌上型電腦安裝M.2 PCIe,插槽位置很容易找到。 因此,對SSD產業而言,2016年COMPUTEX將是觀察產品規格是否向新世代介面轉移的重要關鍵。

有用的小技巧:請記住,M.2 SSD 固態硬碟僅可與支援 M.2 插槽的主機板相容。 SATA ,又稱序列 ATA,是一種比 PCIe 還早出現的介面,但它剛研發出來時,為電子計算帶來了重要進展,例如熱交換能力。 當固態硬碟在市場上推出時,它們採用了相同的介面,讓使用者能輕鬆升級他們的儲存硬碟。 此外考量 SATA 頻寬不足之限制,我們建議消費者採購 M.2 SSD 時以 PCIe 規格為優先考量。 除非自身原有設備其 M.2 插槽僅支援 SATA 介面,才需要考慮 SATA 介面之 M.2 SSD。 而在 M key 插槽之前提下,無論是 B+M key 或 M key 之 SSD,皆可順利安裝。

  • 最貼心的是包裝內還附贈專屬的資料救援服務,不需要額外購買,如果在3年內因為硬碟損壞而無法讀取資料時,只要送回原廠就能嘗試救回內部檔案,在儲存重要的的資料時相對安心。
  • 如果你選擇要安裝的是M.2 SATA,不論是桌上型電腦還是筆記型電腦皆不需SATA排線,安裝M.2 SSD的過程與SATA SSD的過程略有不同,M.2 SATA能夠直接插入專用插槽中。M.2 SATA SSD 常見長度又分為2242、2260、2280;以針腳接口又分為 B Key、M Key、B+M Key,因此在安裝前須先檢查主機板兼容的尺寸和接口類型。
  • 不過,雖然其帳面上的規格十分強大,但記憶體顆粒由多家廠商配合製作,因此很難掌握品質。
  • 並且因其主要採用 NVMe協定,不管是桌上型、筆記型電腦或伺服器都能輕鬆安裝,大幅提高讀寫檔案的效率。
  • MLC雙層存儲單元(Multi-Level Cell)每個儲存單元可以存放2bit資料,其性能以及寫入耐用性較SLC低,寫入抹除次數較SLC低,但因成本亦較SLC低,在過去的幾年中,市面上的SSD較多採用MLC晶片。

有時候或許會有可用的 PCIe 通道,但是只有特定的連接類型能夠全速使用 NVMe 裝置,例如 M.2 連接。 M.2 的尺寸與 SSD 固態硬碟相同,因此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不過,混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與其他消費型 SSD 固態硬碟的尺寸相比,M.2 SSD 固態硬碟相對而言是較新的技術。 M.2 SSD 固態硬碟有兩種類型,分別是 SATA 架構和 NVMe 架構。 它們的儲存技術有所不同,且根據需要與預算的差別,它們各有優缺點。 最近出現許多全新的儲存硬碟外型規格和介面,提供電腦使用者更多選擇。

m.2 規格: 選購SSD該注意哪些事項?

對於廣大的玩家而言,M.2亦是以較少花費,獲得更高速固態硬碟的捷徑。 只要添購M.2轉PCIe轉接卡,就算老電腦也能裝配M.2固態硬碟,這是支援PCIe訊號的一大優點。 除了掏出錢,還需要做的動作和升級電腦相仿,就是確認晶片組有沒有足夠PCIe通道可用而已。 另外有些人可能曾經困惑的mSATA,Intel設計是電氣與硬體這2個層級,直接相容於PCI-SIG所制定mini PCIe介面,顯著差異是重新定義了腳位。 至於訊號層則是直接取用,或說相容於SATA介面,因此可用頻寬與各項特性無異。

m.2 規格

其與AHCI相比,讀寫延遲大大降低,對多隊列的支持十分完善,隊列深度也加深了。 咱們以比較火的M.2 SSD三星SM951為例,其512GB版本的連續讀寫速度均達到了1.6GB/s,想對SATA3的速度來講確實非常非常快。 雖然目前支持NVMe的SSD型號還較少,但攻城獅編覺得這基本上應該也是未來的大趨勢了吧。 順利安裝SSD後,從此就不需要擔心在遊戲當中lag被秒殺, 或是冗長的載入過程了;但是,如果你也想增加影像輸出的效能,可以試著安裝高效能顯示卡或執行CPU升級。 如果想要執行這些進階的升級,請再依照升級這些硬體的正確程序進行。

在上述簡介的儲存裝置中,SSD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簡稱 SSD)是以快閃記憶體儲存資料的「積體電路儲存裝置」,內部構造主要由控制晶片以及快閃記憶體運作。 採用 PCIe Gen3規格的「FireCuda 火梭魚 510」主打絕佳的耐用度與極快傳輸速度,經測試後最高可以連續運作180萬個小時、並可寫入3,600TB m.2 規格 的資料,而最高讀取以及寫入的速度也都超過3,200MB/s,在同類型商品中擁有相當頂尖的效能。 不僅如此,它還提供了5年有限保固與可選購的資料保護方案,可說是非常有保障。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主機板之 BIOS 缺乏對於 NVMe 協定之支援,而這必須透過主機板製造商釋出內含 NVMe 模組之 BIOS 來加以克服 。 目前絕大部分支援第六/七/八/九代 Core 處理器之主機板上內建之 M.2 M key 插槽,至少有一組為 PCIe/SATA 兼容。 而考量主機板晶片組之 PCIe 通道總數限制,大多數主機板會設計其中一組 M.2 插槽兼容 PCIe/SATA 介面,而另一組僅支援 PCIe 介面。 再一次地,我們會建議消費者以 PCIe 介面作為優先考量,而如此即便主機板其介面支援程度有所不同,亦不至於造成太多困擾。 不過這邊也要補充一點的是,我們這次的測試項目中並未列出TBW寫入壽命計算,但玩家可以前往官網查看各SSD的規格,部分SSD也會針對TBW寫入壽命或是產品耐用度,做額外的強化保護功能,這些功能也是必須印襯在價格上的一點,也因此玩家們也不要單純覺得「怎麼這麼貴」這樣的問題,它們或許都存在著不同額外功能以及廠商們的用心設計考量。 而到了8.5GB稍微大一點的檔案傳輸時,則是平均少了約1秒的傳輸時間,對比SATA SSD升級至Gen 3 SSD的效率提升幅度,這樣的效果差異顯得差強人意了一點,因此,短時間內玩家在組裝電腦時,暫時還不建議選擇Gen 4 SSD作為主要首選。

在SATA 3.0之外,SSD產業過去幾年出現過不少嘗試,後來逐漸確定使用PCIe作為實體介面來搭配NVMe SSD。 但PCIe介面有個明顯缺點,只能支援擴充卡形式的SSD,無法支援2.5吋磁碟機外型的SSD,因為PCIe的標準接頭不適合用於2.5吋磁碟機。 英特爾早在2007年便已預見這個問題,並開始著手設計新一代NVMHCI介面,隨後改稱NVMe介面,以取代專為傳統機械式硬碟設計的AHCI介面,避免效能瓶頸出現。

目前的規範中有定義的是A、B、E、F、M五種key位,這其中又以B和M兩種key位較為常見,下面是示意圖。 以SSD這種大容量存儲設備而言,mSATA SSD單面排布NAND Flash顆粒時,其厚度可以高達4.85mm;而M.2 SSD單面排布僅有2.75mm,雙面排布也只有3.85mm。 另外,以寬度而言,mSATA SSD模組的寬度為30mm,M.2 SSD模組則僅為22mm,更加省空間。 首先明確一點,M.2 固態硬碟其實就是NGFF接口固態硬碟,最早由蘋果使用的,它是一個高速磁碟接口。 如果您只是購買新的SSD或要在SSD上安裝新的操作系統,則格式化SSD驅動器是非常必要的。

m.2 規格

註:由網路上可尋求之經驗文件可知,使用者亦可以透過特殊工具程式來 DIY 內含 NVMe 模組之 BIOS。 當 M Key 插槽出現於轉接卡上時,囿於裝置之生產成本以及考量市場需求,極其大部分僅支援 PCIe 介面。 M.2 B key 出現於筆記型主板上之機率較桌上型主板要來得高,而目前所有主板(包含筆電)上內建之 M.2 B key 插槽皆僅支援 SATA 介面。 各種類型的M.2裝置使用「WWLL-HH-K-K」或「WWLL-HH-K」命名表示方案,其中「WW」(width,寬度)和「LL」(length,長度)分別表示以毫米為單位的模組寬度和長度。 「HH」部分是一個編碼形式,表示模組是單側或者雙側,以及已安裝組件的最大厚度,可能的值已列在右上表中。 模組防呆鍵位指定在「K-K」部分,使用左上表中的key ID表示;它也可能指定為僅「K」,如果該模組只有一個缺口。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