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satassd5大好處

,如果買新電腦時又常常會出現看不懂的英文,似乎看起來跟家裡或是公司裡面的電腦或筆電又長不一樣??? 還是來比較分析一下時下的硬碟規格,自己也搞懂了,朋友或客戶也搞懂了。 註:使用 m.2satassd NVMe 裝置作為主開機磁區時,主機板必須設定為 UEFI 開機,並關閉 legacy 開機模式。

不過這邊也要補充一點的是,我們這次的測試項目中並未列出TBW寫入壽命計算,但玩家可以前往官網查看各SSD的規格,部分SSD也會針對TBW寫入壽命或是產品耐用度,做額外的強化保護功能,這些功能也是必須印襯在價格上的一點,也因此玩家們也不要單純覺得「怎麼這麼貴」這樣的問題,它們或許都存在著不同額外功能以及廠商們的用心設計考量。 話說到這裡,其實大家也應該能了解到為什麼Gen 3 SSD仍是目前玩家在組裝電腦時的主流儲存裝置選擇,先說容量和價格部分,平均來說市場價1TB的容量普遍會落在4,000元左右,同樣會因為產品定位有些波動,但相對於Gen 4 SSD來說已經有明顯的落差。 目前絕大部分支援第六/七/八/九代 Core 處理器之主機板上內建之 M.2 M key 插槽,至少有一組為 PCIe/SATA 兼容。 而考量主機板晶片組之 PCIe 通道總數限制,大多數主機板會設計其中一組 M.2 插槽兼容 PCIe/SATA 介面,而另一組僅支援 PCIe 介面。 再一次地,我們會建議消費者以 PCIe 介面作為優先考量,而如此即便主機板其介面支援程度有所不同,亦不至於造成太多困擾。 使用 SATA 電源線時,SATA 磁碟機需要兩條電源線才能運作。

m.2satassd: 出售(包平郵)ACASIS NGFF 硬碟盒M.2 NGFF M2 SSD 2280 NGFF SATA SSD 固態硬碟盒

但伴隨著技術之世代更新(3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之問世,以及 PCIex4/NVMe SSD 形成主流化),許多特殊之例外規則將逐漸被留存於歷史之中。 以此,可見於不久之未來,因裝置不相容而無法正常運作之困擾,將成為絕響。 而目前持有前一世代設備之使用者們,亦可以參考以上列表歸納之建議,來選擇適用於自身設備之產品。 而到了8.5GB稍微大一點的檔案傳輸時,則是平均少了約1秒的傳輸時間,對比SATA SSD升級至Gen 3 SSD的效率提升幅度,這樣的效果差異顯得差強人意了一點,因此,短時間內玩家在組裝電腦時,暫時還不建議選擇Gen 4 SSD作為主要首選。 也就是說,Gen 3 SSD從Windows到實際開始遊戲花費時間為1分28秒、SATA SSD則是1分35秒,多了約7秒鐘左右的時間,而我們所使用的硬體規格還算是非常頂級的配備,如果玩家的電腦硬體規格稍微低一點的話,有可能進一步增加額外的讀取時間。

m.2satassd

M.2 SSD在長時間傳輸檔案時會出現掉速的問題,這點雖然是SSD的特性、但畢竟平均使用速度上仍舊是比傳統HDD和SATA SSD穩定些,此外,SSD的強悍之處其實並非完全只有讀寫速度這麼簡單,其實更重要的反而是IOPS數值。 也是因為這樣,一般來說會建議玩家在選擇TLC或QLC SSD時,可以先根據自己的預算或目的做考量,如果預算相對來說較緊的話,可以先選擇QLC SSD使用,或者是即便預算足夠,也可以將QLC SSD拿來做為第二個SSD儲存裝置使用,然後以TLC作為主要系統碟與主要儲存碟,整體上來說會獲得不錯的C/P平衡效果。 再者,預算足夠或是非常期望擁有極致效能的玩家,也可以直接專攻TLC SSD做儲存裝置使用。 成本雖然節省了三分之一,但是性能和壽命都差了三倍,不過現時大多數的廠商已使用一些演算法,來調整寫入至不同的 Cell 內,以大幅增加 SSD 壽命。 誠然目前 M.2 在普及化階段因應舊有較慢速之規格,而讓消費者產生選購上之困擾。

其中一條用於將資料傳輸至主機板,另一條則是為 PSU (電源供應器) 供電。 使用多台 SATA 磁碟機時,電源線雜亂是影響電腦機殼效能的原因之一。 輕薄型筆記型電腦 (包括超輕薄筆電) 甚至沒有空間可以放置 SATA 電源線,這也是它們使用 M.2 尺寸的原因。 M.2 尺寸的 SATA SSD 固態硬碟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未不像其他 SATA 架構型磁碟機使用兩條電源線。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使用資料傳輸速率為f 6Gbps 的 SATA 傳輸介面,與較新型傳輸介面相比速度較慢 (下面會有更詳盡的描述)。

將SSD作為系統碟使用的話,由於檔案格式和架構的緣故,除了讀寫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隨機4K讀寫速度,將會更直接的影響一般日常使用。 剛才有提到架構問題,以主流玩家選擇來說,目前市面上提供的SSD方案,會是TLC或QLC兩種選擇居多。 這邊要先快速提一下SSD的內部構造,最主要分為NAND快閃記憶體、DDR記憶體和主控晶片三大區塊。 然而,在M.2 SSD這片紅海中,玩家究竟該如何選擇對的SSD使用? 尤其現在PCIe 4.0介面隨著AMD主流B550主機板也支援之後,未來將會慢慢走入普及化之路,這樣的話,是不是需要現在就買好,以便「為未來鋪路」? 備註:以上的規格雖然複雜,仍然能夠以轉接方式來接在不同筆電或是電腦上;像2.5吋硬碟還是可以接在3.5吋硬碟的位置;mSATA也有SATA轉接卡;M.2也可以透過PCIe轉接到電腦在WIN10以外系統顯示,以及最佳的速度等等。

如此我們就不能斷言 B+M key 型式之 M.2 SSD,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SATA。 但因 PCIex2 之 M.2 SSD 並非主流,以此整體而言,絕大部分 B+M key 型式之 M.2 SSD 多為 SATA 介面。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PCIex4 SSD 其腳位型式皆為 M Key,我們可以反推得知 M key 型式之 M.2 SSD 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PCIe,而不會有其他可能。

從本質上而言,它能夠讓快閃記憶體直接透過 PCIe 插槽以 SSD 固態硬碟運作,無需使用速度比 NVMe 慢上許多的 SATA 通訊驅動程式。 看完了上述測試後,玩家對於Gen 3 SSD帶來的效能提升上,相信會有基本的了解,但如果要再拿來和Gen 4 SSD做比較呢? 我們快速在同樣的測試平台下進行檔案傳輸的測試,發現其實在3.3GB大小的檔案測試中,兩項檔案傳輸動作和Gen 3 SSD的時間大抵來說是相同的、都是2秒左右搞定。 除了檔案傳輸以外,SSD畢竟還是做為儲存裝置使用,尤其在這個電競活躍的時代更是如此,就連新一代的家用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和PS5都已將原先採用的傳統HDD硬碟更改至Gen 4 SSD版本,為的就是能讓遊戲玩家擁有更流暢、舒服的遊戲體驗。 然而,玩家們也不要以為讀寫速度高就一定代表著一切,畢竟廠商在測試環境下所獲得的數據都是最佳化的數據,因此仍會隨著玩家自己的電腦規格不同而有差異,甚至某些時候會有可能出現頻寬互相搶來搶去、導致頻寬受限、存取掉速的現象,不過讀寫速度仍是玩家在挑選時,可做為重要評斷的一個關鍵點。

m.2satassd: 瞭解 SSD 技術:NVMe、SATA、M.2

此外,有少部分 PCIex2 之 M.2 SSD(包含 Optane Memory)其腳位因依循 M.2/NGFF 之設計規範,而以 B+M key 之型式現世。 安裝能夠容納較多檔案數目的高容量磁碟機,以更換較低容量的 NVMe SSD 固態硬碟,是簡單的升級方式。 有用的小技巧:請記住,M.2 只是一種尺寸,並不會使 SSD 固態硬碟變得更快。 SSD 固態硬碟的效能等級取決於通訊驅動程式屬於 SATA 架構或是 NVMe 架構。 PCIe 世代 – PCIe 匯流排已經推出過好幾代,每代產品的效能等級各有不同。

m.2satassd

然而,在使用 M.2 尺寸的 PCIe 匯流排時,因為傳輸速率上限為 4GB/s,因此只有 x2 和 x4 通道可以使用。 由於有越來越多主機板與系統支援 m.2satassd mini-SATA(mSATA)與 M.2 標準的 SSD,同時對這些硬碟的需求成長亦不只發生在行動裝置上,我們發現,這造成一些 層出不窮的混淆情況。 2260 會是 22 公釐寬,60 公釐長,而 2280 是 m.2satassd 80 公釐長。

m.2satassd: 年 NVMe 儲存裝置解讀

不同類型之插槽其短邊接腳數量有所差異(B key 短邊為 6 pin,M key 為 5 pin),以此若使用者翻面插入時,將會有所阻礙。 M.2 原先被稱為 NGFF(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字面意義為次世代硬體規範)。 而 NGFF 於其原生定義中,廣泛涵蓋了 PCIe、SATA 以及 USB 等硬體介面之各類裝置。 亦即,一件原本為標準 PCIe 或 SATA 或 USB 介面之裝置,可依循 NGFF 之外型尺寸規範及腳位定義,來加以重行設計,以此化身為一 m.2satassd M.2 型式之同款裝置。 有用的小技巧:請記住,M.2 SSD 固態硬碟僅可與支援 M.2 插槽的主機板相容。 請務必記得使用Crucial Memory Advisor或系統掃描器來確認 SSD 與您系統的相容性。

就效能而言,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是最低等級的 SSD 固態硬碟,且使用的介面與傳統硬碟相同。 然而,與旋轉磁盤硬碟相比,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的頻寬是三到四倍。 SATA SSD 固態硬碟在使用上比 NVMe SSD 固態硬碟更加方便,價格也更實惠。 如果您的電腦中沒有足夠空間可以放置 2.5 吋 SSD 固態硬碟,SATA M.2 SSD 固態硬碟或許是 2.5 吋 SSD 固態硬碟的絕佳替代選擇。 不過,文章一開始也有提到,各SSD會因為廠商針對定位和目標客群不同有所區別,會讓即便是相同容量的SSD,也會有不同的價位存在,這樣一來價位較高的參賽者肯定不吃香,也因此我們特別另外設立了「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這樣的評斷標準,並以讀取速度作為主要標的,讓玩家能夠藉此了解到花錢買速度的目標。

以下的圖解資訊將協助您了解,如何從各種類型的 SSD 中,分辨出所有不同的外觀尺寸和協定,以及效能上的差異。 NVMe 技術有多種形式,例如 PCIe 插槽、M.2 和 U.2。 儘管有使用 AHCI 而非 AHCI 的 SATA、PCIe 插槽和 M.2 的 SSD,但 U.2 是專用於 NVMe 協定的外觀尺寸規格。 先前有提到SSD在傳輸大型檔案時會有些微掉速的問題,這個問題在3GB大小以內的檔案下都還並不明顯。

它在儲存介面和搭載高速 PCIe 插槽的系統 CPU 之間進行傳輸,不受儲存裝置的外觀尺寸與規格限制。 與使用傳統AHCI (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 協定的 SATA SSD 相比,採用 NVMe 協定可以縮短輸入/輸出作業的啟動時間、增加資料傳輸量,並加快完成速度。 NVMe 是專為 SSD 所設計,因此它已成為資料中心伺服器,以及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甚至是次世代遊戲機等客戶端設備中的新產業標準。 在購買之前先確認相容性比什麼都重要,無論是透過硬體說明文件,或是任何其他資源,請確認您的系統支援特定硬碟規格。

SATA 大致上相容於各種多樣的系統,在舊型號的支援程度也較佳, 如果系統具有 M.2 PCIe 插槽, 具備相同接頭的 m.2satassd M.2 SATA SSD 可符合插槽但無法使用,反之亦然。 有些系統支援雙模式,可同時支援 SATA 與 PCIe 硬碟。 本文的重點在於,希望能提供玩家在選購SSD前能夠有個基本的概念,確保玩家能夠準確的選擇自己所需,而不是單純的花大錢。

「ds」與「ss」各 表示 雙面或單面,這是和 NAND 在電路板上的配置有關。 能買到的容量這點應該不難理解,畢竟作為儲存使用,在SSD寸土寸金的情況下,當然還是希望能夠盡量買到越高容量的越好,同時作為計算方便,我們會直接從CrystalDiskInfo軟體中顯示的整數GB容量來做計算。 首先為了方便玩家瀏覽,我們先直接奉上SSD的官方讀寫速度數據給大家參考,接著會再提供實際在前述測試平台下,所獲得的讀寫速度作對比。 以架構上來看,玩家在分辨一條SSD的好壞,實在很難有一個直接的定義差別,畢竟廠商在每條SSD上都有不同的定位,也因此玩家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直接根據自己對於廠商的信賴和喜好來做挑選即可。 現在這個時間點,SATA SSD普遍會作為彈性儲存碟來使用,主因在於其隨插即用的功能,相較於M.2 PCIe SSD每次拆裝都需要將主機板M.2插槽螺絲卸下來得方便許多,定位上可以簡單聯想成「較昂貴的隨身碟」(笑)。

  • 我們遇到的唯一一個問題是,使用者試圖將 mSATA 硬碟放入不支援此標準的迷你 PCIe 插槽中。
  • 使用 SATA 電源線時,SATA 磁碟機需要兩條電源線才能運作。
  • 另外玩家在市面上也可以找到採用M.2 SATA介面的版本型式,和同樣是M.2規格的PCIe介面來說,因為仍是以SATA 6Gbps規格作為傳輸介面,因此傳輸速度基本上和前面提到的SATA SSD是相同的,只是在安裝上有些微不同。
  • 以架構上來看,玩家在分辨一條SSD的好壞,實在很難有一個直接的定義差別,畢竟廠商在每條SSD上都有不同的定位,也因此玩家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直接根據自己對於廠商的信賴和喜好來做挑選即可。
  • 目前普及在市的各類 3C 產品中,支援 M.2 SSD 之插槽共計有兩種類型:B key(另稱socket 2)以及 M key(另稱socket 3)。
  • 在比較這些標準時,最重要的是記得參閱您的系統說明文件,或透過像是Crucial 系統 掃描器檢查 SSD 與您系統之間的相容性。
  • 也因為種種諸如硬體介面或通訊協定所造成不相容之遭遇,造就了 M.2 SSD 使用者之進場門檻,也使得不少初心者心存猶豫。

此外考量 SATA 頻寬不足之限制,我們建議消費者採購 M.2 SSD 時以 PCIe 規格為優先考量。 除非自身原有設備其 M.2 插槽僅支援 SATA 介面,才需要考慮 SATA 介面之 M.2 SSD。 共用連接 – 某些主機板沒有足夠的 PCIe 連接可支援多個 NVMe 磁碟機。 您可能需要決定在顯示卡或是 NVMe SSD 固態硬碟之間使用可用的連接。 有時候或許會有可用的 PCIe 通道,但是只有特定的連接類型能夠全速使用 NVMe 裝置,例如 M.2 連接。 不過,M.2 SSD 固態硬碟並沒有改變它是 SATA SSD 固態硬碟的事實。

m.2satassd: 不同插槽類型所支援硬體介面之整理

這裡要說的意思並不是它完全不再生產或販售,而是因為M.2 PCIe SSD的普及化(價格下降),加上其實際的讀寫速度已逐漸跟不上目前玩家「大數字時代」的要求,導致SATA SSD在選擇上逐漸退出主流圈。 但老實說從價格層面來看的話,相同容量的SATA SSD和M.2 PCIe SSD價差大約落在500~1,000元台幣之間(依廠商品牌定位略有不同),所以實際上兩者之間在影響玩家預算上考量時其實相去不遠,最重要的反倒是在於讀寫速度方面帶來的實際影響。 在比較這些標準時,最重要的是記得參閱您的系統說明文件,或透過像是Crucial 系統 掃描器檢查 SSD 與您系統之間的相容性。 還有一些系統兩種都支援,但可能需要在系統 UEFI 或 BIOS 中進行配置成指定模式。

m.2satassd

M.2 SSD 固態硬碟有兩種類型,分別是 SATA 架構和 NVMe 架構。 它們的儲存技術有所不同,且根據需要與預算的差別,它們各有優缺點。 當我們討論到有關 M.2 的儲存技術時,我們討論的通常是 SSD 固態硬碟的外觀尺寸。 這種小巧纖薄的尺寸使得它成為筆記型電腦、迷你電腦以及超輕薄筆電等輕量可攜式電腦的理想選擇。

並非花大錢就不好,畢竟很多時候這也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世界,價格較貴的SSD往往也有可能會提供更多的額外功能給玩家使用,也因此玩家在選購前仍需要考量不少,但希望玩家能夠減少買錯的可能。 可以看到雖然因為檔案大小並不是非常大的關係,SATA SSD和Gen 3 SSD在兩項測試中都能在10秒內搞定,但平均Gen 3 SSD都能減少50%以上的時間花費,尤其從SSD中複製檔案到電腦時的速度更是有明顯差異,Gen 3 SSD花費時間減少了6秒之多。 但把時間拉回到現在,眾多筆電已經幾乎都改採M.2 SSD作為主要儲存裝置選項,高階的版本甚至會將容量拉到1TB、甚至2TB,價格換算下來也比當年剛推出搭載256GB SSD的輕薄商務筆電整體下降了不少。 XPG SX8200遵循NVMe協定,符合NVMe 1.3標準,當然有一定的效能優異,除了隨機讀寫速度大幅提升,其實筆者較青睞的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接受多核處理器的命令,可想而知對多工作業處理如虎添翼,在相信玩遊戲或超頻一定可以游刃有餘。

  • PCIe 世代 – PCIe 匯流排已經推出過好幾代,每代產品的效能等級各有不同。
  • 然而,玩家們也不要以為讀寫速度高就一定代表著一切,畢竟廠商在測試環境下所獲得的數據都是最佳化的數據,因此仍會隨著玩家自己的電腦規格不同而有差異,甚至某些時候會有可能出現頻寬互相搶來搶去、導致頻寬受限、存取掉速的現象,不過讀寫速度仍是玩家在挑選時,可做為重要評斷的一個關鍵點。
  • SATA 與 NVMe M.2 SSD 固態硬碟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介面技術以及效能等級。
  • 以目前的趨勢和主流來說,仍是前兩者為主要規格,因此本文也會著重在這兩者(尤其是採PCIe NVMe介面)為主。

此外,考量到 PCIe/SATA/USB 等不同介面之裝置,各自之腳位訊號與電氣特性皆存在著極大差異。 M.2/NGFF 為此定義了多組的插槽防呆位置(或稱防呆鍵位,目前存在於實體產品之型式計有 A/B/E/M key),來避免不同硬體介面裝置因位腳座尺寸相近,而產生混插或誤插之情事,最後導致不正常運作或損壞之困擾。 現代的主機板會使用 SATA III,最高處理量為 600MB/s,而 NVMe 磁碟機的速度最高可達 3,500MB/s。 只有利用 NVMe 技術的 SSD 固態硬碟會超過針對 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的傳輸速率上限。 M.2 硬碟 又稱為 次世代規格尺寸(NGFF),有數個規格尺寸依硬碟大小、NAND 元件配置、與硬碟連接器針腳配置而定。 Crucial 硬碟目前販售 2280 規格尺寸(22 公釐寬、80 公釐長,單面或雙面 NAND 配置),搭配 B 與 M 型接頭以最大化 SATA 相容性,在 NVMe PCIe 硬碟提供 M 型專用接頭。

m.2satassd: 安裝 M.2 PCIe NVMe SSD 固態硬碟的方法

雖然其插槽外型與 PCIe 相同(部分主機板甚至同時支援兩者),但 PCIe 專用插槽/主機板無法支援任何 Crucial 的 mSATA 硬碟。 針對主流玩家所需的Gen 3 SSD來說,簡單來說並沒有誰好誰壞的差別,關鍵還是在於玩家「買了SSD想怎麼用」這檔事,是想要拿來做為主要系統碟長久使用的話,選TLC架構SSD可能會比較適合、如果是想要拿來作為第二儲存碟使用的話,有預算可選TLC、預算比較緊湊可選QLC。 甚至玩家如果是想要選擇入門等級SSD的話,不用花大錢也能買到C/P值不錯的選項,但秉持著品牌信仰或是產品耐寫度去購買的話,則是將近萬元也有對應的Gen 3 SSD產品可選,至於究竟是誰好誰壞就交給玩家自己評估了。

m.2satassd

與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相比,NVMe M.2 SSD 固態硬碟有更偏向效能導向。 藉由利用 PCIe 匯流排,NVMe M.2 SSD 固態硬碟在理論上的傳輸速率最高可達 20Gbps,與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 (速度為 6Gbps) 相比,速度已經更快。 PCIe 匯流排可支援 1x、4x、8x 以及 16x 通道。 PCIe 3.0 每個通道擁有高達 985 MB/s 的高效傳輸速率,這代表傳輸速率最高可達 16GB/s。

而這些裝置原先多屬於 USB 介面,若依循 M.2/NGFF 之設計規範,其金手指防呆鍵位與 M.2 SSD 將會有著顯著之不同(彼等主要採用 A/E key)。 整體而言,不同的金手指防呆位置,可讓消費者於安裝使用 M.2 裝置時,可獲得最低程度之依循法則。 以實例來說,我們因為防呆鍵位的限制,而無法將 M.2 Wi-Fi 網卡硬塞到 M.2 SSD 的插槽之中。

不是每個主機板都支援兩個M.2插槽,筆者的喜歡ITX小板,大都只有一個M.2插槽,用過PCIe M.2 SSD後,大概就不想再使用傳統的傳統STAT3介面的SSD,於是買個SSD轉PCIe 3.0×4轉接卡一樣也可以享受1000MB/s 起跳的速度。 NVMe 是專為 SSD 等快閃儲存設備所設計的協定,我們從 SATA SSD 和機械式硬碟中所使用的傳統 AHCI 標準邁向 NVMe。 NVMe (非揮發性記憶體通訊協定) 是一種驅動 PCIe 介面固態硬碟的通訊協定。 透過定義一套指令集和功能集,以提高各個企業和用戶端系統的效能和互通性。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SATA 其腳位型式皆為 B+M Key。 但前文有提到, PCIex2 M.2 SSD 亦採用相同之 B+M key 腳位。

m.2satassd: M.2 PCIe SSD 之衍生問題:NVMe 與 AHCI 支援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