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intel比較不可不看詳解

在Intel的PPT中,大家都達到35W功耗時,第12代Core的性能成績也高於M1 Max。 Intel的這項測試對比的是SPEC CPU 2017(Intel官網有一些測試細節可查)。 m1intel比較 據說這個風扇為了降低噪音、提高散熱效率,葉片處處厚度不同,周圍還有特別的紋路構造。 從重量、體積來看,ROG幻16並非純血統遊戲本定位,而更偏全能筆電。 也就是性能發揮理論上不會像遊戲本那麼彪悍、但明顯優於輕薄筆電;便攜性比遊戲筆電更好、卻不及輕薄筆電。

24 吋的 M1 iMac 與 21.5 吋 Intel iMac 相比,除了在螢幕上大了兩吋(24 吋 iMac 實際只有 23.5 吋),解析度也從 4K 提升到 4.5K,更支援「原彩顯示技術」,畫面可以隨環境不同而自動調整。 不過不用擔心的是,許多測試都顯示 8GB 的 RAM 在執行大部分程式、日常工作、繪圖,甚至是剪輯影片都相當足夠。 不過這裡我們會將 M1 跟截至目前為止最新的 21.5 吋及 27 吋 iMac 做比較,雖然 21.5 吋的規格在官網已經買不到了,但是相信非官方的通路還是有庫存的。 蘋果在 4 月 20 日推出了新款的彩色版 iMac,除了有不同的顏色可以選擇以外,更用上了自家的 Apple Silicon M1 晶片。 如果想要入手 iMac 的話,到底應該要選擇 M1 版本的 iMac 或是相較之下比較便宜的 Intel 版 iMac 呢?

m1intel比較: 郭明錤:Apple 取消推出 iPhone SE 4,顯示自研 5G 晶片進度不理想

而對Mac Pro的死忠粉絲來說,測試結果也可能讓他們大吃一驚,因為M1在某些測試項目,特別在處理器及GPU的特定組合上已擊敗這些傳統上的高階系列。 蘋果新宣佈的13吋MacBook Pro內建的M1單系統晶片效能表現令人驚豔,但和其他Mac電腦晶片如何呢? 結論 針對這次實測,Max Tech 結論認為喜歡 Microsoft 微軟 m1intel比較 Surface Laptop 4 筆電的話,建議選擇 Intel 處理器;但如果不介意作業系統的話,M1 MacBook Air 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Apple M1 Max處理器早前公布後,不少外媒實測都大讚性能出眾,可完勝勝第11代Intel處理器,可是推出不足一個月Intel就正式推出其「殺手鐧」,第12代Alder Lake處理器,它利用自家最新Intel 7技術(10nm制程,指可媲美7nm技術),論效能都比上代高得多。 在 Mac 電腦改用 ARM 晶片後,已經提前佈局 Universal、Catalyst 等技術,能立即解決 x86 和 ARM 之間轉換問題,這次 Apple M1 將會讓手機與平板端的 App 都能夠直接在電腦上安裝與執行,也將會讓 Mac 電腦帶來另一個全新的生態。

m1intel比較

代表嵌入式處理器(Embedded),是工業用的主機才會用到,一般想買也買不到,這種通常是嵌入在主機板裡的,也無法單獨販賣,只有企業有特殊用途才會需要。 而當然,「i 」的性能會比「i 」來的強一些,因為後面三位數數字比較大,就是這個意思。 綜合來看,兩家都好,Intel 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代,世代汰換率很快,但這不影響我們使用,只是會有種「我不是才買沒多久嗎?怎麼已經變成舊世代的了?」的感覺。 只是因為 Intel 稱霸 CPU 市場太久,已經累積的廣大擁護者,其實與其說是累積,不如說是長期習慣養成了用戶對 Intel 的市場既定印象,認為 CPU 就是 Intel 比較好、比較厲害,所以也就有了 Intel 比較穩的說法。 大家都知道,做 CPU 的就兩大廠牌,Intel 和 AMD,一派人說 Intel 比較穩,另一派人說 AMD YES,你說哪個好? 它提供的資訊與上方的 Excel 檔案相同,只是以 PDF 格式提供。

m1intel比較: HTC 於 CES 2023 發表 Vive XR Elite:最輕便 VR 一體機加入混合實境

第13代一樣是1700腳位,有支援DDR4或DDR5,支援最新700系列主機板,但也可以裝在上一代600系列主機板。 在價格上,第13代新上市本來就會比較貴,而且第13代的非K版比往年更貴,再加上搭配的700系列主機板也是比以前更貴,也就是說,現在組電腦真會比以前貴滿多的。 在遊戲的部份,Intel 實際上在 M1 上能跑的遊戲中,與 M1 是互有輸贏,但 Intel 指出 M1 上有著大把大把無法跑的 PC 大作,這點是 iOS 遊戲很難彌補的。 但真要說的話,Mac 的遊戲支援度差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會選擇 M1 Mac m1intel比較 的用戶,大概本來也就不是用來打遊戲的吧。 此外,M1 版的 iMac 因為將 CPU、GPU 等零件移至下方,可能會減少零件散熱時,高溫加速螢幕老化造成變黃的問題。 ROBINMAY 除了達成上述的渠道導流、行銷、對話式商務等任務之外,當然更希望借助數位工具達成實際的業績轉換。

  • 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新款筆記型電腦即便升級了GPU型號,整個系統能夠分配給GPU的功率也並不見得能漲多少。
  • 但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人會去玩到的等級,也不需要去比較這些,對我們來說沒什麼意義,反正我們也不會買,只是看爽的而已。
  • 代表嵌入式處理器(Embedded),是工業用的主機才會用到,一般想買也買不到,這種通常是嵌入在主機板裡的,也無法單獨販賣,只有企業有特殊用途才會需要。
  • 不少准買家都考慮究竟選擇M1 Pro還是M1 Max好,前者10核CPU+16核GPU、後者則10核CPU+24/32核GPU,價錢差1500至3000元。
  • M1 Max 改變了需要大量繪圖處理的工作流程,包括 Final Cut Pro 的複雜時間軸算圖,比前一代 13 吋 MacBook Pro 最快可達 13 倍。
  • 看到了无休止的速度测试,但是我们认为应该将M1 13英寸MacBook Pro与它所取代的型号,2020年的1.4英寸四核Core i5处理器,13英寸MacBook Pro,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45和8GB RAM。

不過這項測試起碼說明了蘋果M1系列晶片的「高效率」其實並沒有外界傳得那麼神乎其神,也並非不可逾越。 總共14核心20執行緒,跑Cinebench這種執行緒越多越好的測試,打對家自然是輕輕鬆鬆。 之前也反覆提過E-core對於Intel處理器多執行緒性能提升,尤其是跑分測試,絕對是大功臣——也算是反制了AMD玩chiplets堆核心的那一套。

m1intel比較: 使用習慣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以目前來講,CP 值絕對完勝 Intel! 也就是相同的等級,AMD 就是硬生生比 Intel 便宜幾千塊,你說香不香? 難怪一堆人都轉戰 AMD,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一樣,一去不復返,投入 AMD 的懷抱。 而 AMD 是近幾年才追上來,整體來說還沒到達 Intel 那種長年霸佔寶座的帝王姿態,用戶使用時間整體來說也不算長,穩定性還沒有一個很有規模的說法。 但這只是感覺,不影響使用就好,他出的快那是他的事,我們用的爽就好,Intel 就是一個穩字,不容易發生問題,送修的機率也小,所以感覺起來品質相對穩定。

m1intel比較

我们已经看到了无休止的速度测试,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将M1 13英寸MacBook m1intel比較 Pro与它所取代的型号,2020年的1.4英寸四核Core i5处理器,13英寸MacBook Pro,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45和8GB RAM。 Mars7788換成Mac m1intel比較 的部門我幾乎不用在硬件上膽心,0.5%硬件維修率,剩下問題我遠端就處理好。 Mars7788版上我開帖的PC 和伺服器比大部人還多,這些只是當你管理PC會碰上的問題。 通常除非買世代相近的 CPU,不然如果你是要升級原本的舊電腦,而且隔了很多世代,那通常也要連同主機板一起換,不然腳位不合也沒辦法裝。

m1intel比較: 蘋果 M1 晶片有對手了?高通全新 Snapdragon 「電腦」處理器現身

有關ROG幻16體驗方面能聊的還有不少,比如說其螢幕素質相當不錯,尤其作為LCD的廣色域和高亮度,所以這款筆記型電腦也適合設計工作者,包括攝影師、視訊內容創作者、某些領域的工業設計師等(顏值也不錯)。 m1intel比較 筆吧評測室去年進行ROG幻16在Turbo模式的雙烤測試時,觀察到CPU分配45W,GPU 80W。 性能測試最後還是要落地到日常應用,日常真實場景測試包括辦公、多媒體創作、遊戲。 這次的測試多加了SPECviewperf 2020,這是個專業應用等級的圖形測試,測的內容是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一些真實應用的渲染任務,包括3ds Max、Maya、Siemens NX、SolidWorks等。

m1intel比較

如果您打算购买一台新的Mac,那么,如果可以的话,可能值得购买带有M1芯片的Mac。 苹果计划用Apple Silicon更新整个产品线,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两年时间。 沒錯,得益於統一記憶體架構,GPU 和 CPU 能夠共享所有記憶體資源,讓 SoC 在 CPU 計算和圖形任務處理時能夠更快地傳遞數據。 M1 Pro 提供最高 200GB/s 記憶體頻寬,可支援高達 32GB 的統一記憶體。 M1 Max 具有最高 400GB/s 的記憶體頻寬,是 M1 Pro 的 2 倍、M1 的近 6 倍,並支援最高 64GB 的統一記憶體。

實際上來看,確實 Intel 處理器比起蘋果 M1 處理器仍有較高效能表現,因此在蘋果高階 Mac 機種部分依然維持採用 Intel 處理器產品。 但依照蘋果日前說法,在未來時間內將會逐漸以 Apple Silicon 處理器產品替代現有 Intel 處理器設計,意味接下來將會有更高效能的處理器應用產品問世,同時預期被人詬病的螢幕外接數量限制、記憶體容量上限,乃至於無法藉由 Thunderbolt 使用外接顯示卡設備等問題,都會在後續更新中獲得改善。 這裡 Intel 選擇了 M1 版本的 MacBook Air 和 Acer Swift 5 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兩者在相同螢幕亮度下,幾乎有著一模一樣的電力表現,當中 MBA 跑了 10 小時 12 分鐘,而 Swift 5 則是撐了 10 小時 6 分鐘。 之所以 MBA 比官方宣稱的「18 小時」要少這麼多,主要是因為其「由底下算起八格」的亮度,經 Intel 實測僅有 125 nit 的亮度,當拉高到與 Swift 5 一致的 250 nit 後,就「破功」了。 但這也同樣點出了處理器在電腦系統中僅是一個零件而已,電力還會受到電池大小及其他部件的電力需求所左右。 除非能有除了處理器外其他各方面都一模一樣的兩台機器,否則比較電力實在沒有什麼意義的。

答:I3與I5的價格差了快一倍,但對於文書上網用途來說,其實I3肯定就夠了,您組到I5不會比較快,為何? 也就是說I3已經可以百分百完成您的文書上網需求,您就算組到I5,其實也不會感覺比較快。 答:如果您追求效能,肯定是i7比I5快,但I7也比I5貴很多,所以還是要回到您的需求與預算上來看。 如果是一般的文書、上網、看影片,那麼隨便組一台i3+8G記憶體+SSD,基本上就嚇嚇叫了,沒有什麼問題,速度包你滿意。 大部份的消費者都是看CP值,但我的建議是寧可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足。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