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藍鯨國家地理7大著數

藍鯨一般8-10歲性成熟,此時雄鯨長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長)。 雌性相對體型更大,約5歲性成熟,此時長約21米。 因爲體型與速度,最開始,藍鯨並未成爲捕殺的目標。 但隨著容易獵殺的鯨被捕撈得難見蹤跡,捕鯨人也盯上了藍鯨,殺得它們幾乎滅絕。 大藍鯨國家地理 它有著流線型的完美體型,每小時能游20海里,算海里游速比較快的動物了。

大藍鯨國家地理

幼鯨經過7個月的哺乳後,體重可達到23噸左右,體長約16米,並開始學著張嘴吞食各種浮遊生物。 藍鯨以浮遊生物為食,主食磷蝦(krill)。 大藍鯨國家地理 攝食時遊速2~6km/h,洄遊中5~33km,被迫逐時最大20~48km。 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鍾。

大藍鯨國家地理: 體型

作爲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藍鯨有著平均28米左右的體長,150噸左右的體重,在一些人看來,這完全就是一大坨的「錢」。 所以藍鯨被大肆的捕獲,鯨肉做成了各種肉製品,鯨油被提煉出來成了炸藥的合成物、香皂的潤滑油以及用作一些顏料的合成等等。 大藍鯨國家地理 地球上聲音最大的動物藍鯨,現在世界上還有多少? 201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外海,一頭藍鯨的身體被商業漁網緊緊纏繞,最終導致了這頭藍鯨的死亡。

該團隊也使用無人機測量鯨魚嘴巴的大小,這讓他們能計算鯨魚在這種衝刺時含進嘴裡的水量。 他們還使用聲納來計算生活在鯨魚棲地的磷蝦密度,使他們能確認鯨魚每次衝刺時會吞下多少這種類似蝦子的微小動物。 最近,在國際合作者的幫助下,薩沃卡決定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該團隊在大西洋、太平洋、南冰洋的鬚鯨身上裝備了先進的追蹤技術。

大藍鯨國家地理: 鯨魚:遠距離交流專家

電視媒體和汽車業結合,能擦出什麼新火花? 由BMW總代理汎德公司贊助國家地理頻道的《大藍鯨》影片與「藍鯨祈願計畫」,除了呼籲台灣民眾重視鯨豚保育之外,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行銷企業品牌公益形象。 等到長大成熟,大藍鯨的身長1百英呎,體重2百公噸。 為了讓民眾更熟悉大藍鯨的生活,國家地理頻道還費時數年,深入海底紀錄大藍鯨的生活,讓台灣民眾徹底認識大藍鯨,也陪大家在生態教育中度過暑假。 科學家估計藍鯨的壽命至少有80年,但是由於個體的記錄無法回溯至捕鯨時代,所以要得知藍鯨的確切壽命還要經過很多年。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藍鯨的數量已經減少相當多了。 在1946年時,首次引進了國際鯨魚交易配額限制,但是因為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之間的區別,所以這些配額並沒有奏效。 表示數量稀有的種類和數量較多的種類被人類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活動。 到1960年代,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獵捕藍鯨,而蘇聯進行的非法捕鯨活動則在1970年代停止。 此時已經有超過380,000隻藍鯨被殺,其中在南極海域有330,000隻,33,000隻在南半球的其他地區,8,200隻在北太平洋地區,在北大西洋則有7,000隻。

大藍鯨國家地理: 科學家為「孤獨海牛」平反:它們其實會聊天

藍鯨的主食是南極磷蝦,它們比人的小拇指還小,也不算真正的蝦,更像個蝦的遠房親戚。 它最特殊的地方就在於會發光,有助於模糊身形,避開捕食者。 它們集羣活動,數量龐大,是上層食物鏈最爲中意的蛋白質來源。 為了喚起台灣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由BMW總代理汎德公司贊助國家地理頻道《大藍鯨》影片,並共同發起「藍鯨祈願計畫」,捐贈專業教學影片及志工訓練課程給中華鯨豚協會,希望能為台灣的鯨豚保育盡一份心力。 《大藍鯨》節目是由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團隊,跟隨探險科學家進入藍鯨經常出沒的區域,實境拍攝大藍鯨所處的環境及大藍鯨彼此的互動,並用高畫質攝影機成功捕捉到藍鯨媽媽和幼藍鯨同游的畫面,十分珍貴。

待出生一兩週之後,幼鯨的動作和海水會伸展幼鯨的皮膚, 致使皺褶消失。 大藍鯨國家地理 雌鯨在懷孕一年之後,通常會產下一隻重達2 千7 百公斤,長達8 公尺的幼鯨。 幼鯨每天大概需要喝190 公升富含脂肪的乳汁,每小時增重4.5公斤,每天可增重90 多公斤。 幼鯨大概在7 至9 個月大,長到15 公尺長時斷奶。

大藍鯨國家地理: 全球首個-藍鯨展覽

不只體型大,藍鯨的聲音也很洪亮,可以達到188分貝,但因為是低頻率,所以要透過專業的儀器才能聽到,而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賴以為生的卻是最小的生物。 國家地理頻道大中華區總經理蔡秋安表示,希望藉由影片播出,讓觀眾更瞭解大藍鯨,尊重牠們在地球生存的權利。 《大藍鯨》是電視史上第一部記錄藍鯨母子在海中同游的紀錄片,並拍攝到牠們的洄游過程和複雜的溝通方式,揭露藍鯨的生態之謎。 《大藍鯨》中文版定十九日晚上九點、二十日下午三點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 在所有動物中,藍鯨發出的聲音最大,藍鯨在與伙伴聯絡時使用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

大藍鯨國家地理

其中,梅山金花蟲屬原被認為是中國特有類群,研究利用馬氏網收集到數隻樣本,是臺灣新記錄屬,初步研判是新種;松葉蜂目前臺灣僅有記錄一種,經比對大雪山調查所得的種類形態與現存紀錄不同,推測可能是新種。 科學家希望能找到並記錄藍鯨的繁殖場與哺育場。 我們知道,古代水手會聽到鯨魚穿過船體的聲音,他們不知道聽到的是什麼(傳說是美人魚的歌聲)。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才發現了鯨魚之歌,當時駐扎在百慕大的美國科學家們在監聽蘇聯潛艇的時候,意外捕獲了這些聲音。

大藍鯨國家地理: 地球最大生物 「大藍鯨」登陸台灣

配合《大藍鯨》節目的播出,國家地理頻道與BMW總代理汎德公司共同推出「藍鯨祈願計畫」,鼓勵社會大眾主動、積極地參與保護鯨豚行動。 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資深副總裁暨大中華區(台灣、中國)總經理蔡秋安表示,《大藍鯨》影片的播出,不僅可幫助我們更瞭解藍鯨,也探討藍鯨為何成為瀕臨滅絕的動物。 同時也希望藉此影片能達到教育宣導的功能,讓大家瞭解地球是人類與其他生物所共同擁有的,每個人都應該尊重牠們在地球生存的權利。 這次影片有BMW總代理汎德公司贊助,一起關懷藍鯨及環保議題,未來,國家地理頻道也會繼續為保護地球生態貢獻心力。 大藍鯨國家地理 在佩恩著手研究座頭鯨鯨歌時,他發現,每年雄性座頭鯨都會有一首新的鯨歌。 1970年,佩恩和沃特靈頓將所有鯨歌整理成一個專輯,發行的《座頭鯨之歌》在一片爭議中開啟了一場環保運動。

  • 5 該數字為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數據,包括陸地面積9,326,410 km²、水域面積270,550 km²。
  • 要研究鯨魚和海豚的聲學能力,美國軍方自然有其他的借口。
  • 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調查發現25%的成年藍鯨都有逆戟鯨攻擊留下的傷痕。
  •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冰川與永久凍土層快速融化,並導致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
  • 加利福尼亞灣有極高比例的藍鯨,身上有耙狀疤痕。
  • 舉例來說,生物學家透過測量虎鯨的食量來推斷座頭鯨或藍鯨會吃什麼。
  • 寬吻海豚對我們聽不到的高音調非常敏感:它們的射頻在44000赫茲上下。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