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3750h詳細懶人包

跟R7-2700U相比,3750H提升就很有限了,仅仅是频率小幅变化而已,从14nm换成了12nm工艺。 不过这些都是纸面参数,实际上3代U优化了发热和待机功耗,这一点对于低压U来说很关键。 1065G7的CPU和GPU都是以最高频率运行的,保证了硬件规格的最大发挥,功耗自然也比较高,有33W了,相比之下R7-3750H却还不到30W,跟跑分时的发热完全不成正比。 Iris Plus940在跑分时都是保持满频1.1GHz的,有差异的仅为功耗。 可以看到1065G7的总功耗也就20-25W左右,跑物理测试的时候是35-36W,明显要比APU低一些,实际这三项跑分中,仅3D11 P分是vega10胜出,看来APU的能耗比确实不太理想。 Heaven Benchmark中,APU功耗大约在26W左右,核显频率1.15GHz。

r73750h

果然,看门狗2也很吃CPU,CPU频率明显被调起来,核显就自然而然的降频,只有1.1-1.2GHz左右,功耗33W。 求生之路2中,CPU功耗约30W,核显频率在1.1-1.2GHz之间。 上图是我目前手上的一些测试数据,不全,不过可以看出,R7-3750H在单核性能上占劣势,跟intel平台还是有10-20%差距的。 I U跑到800cb的R15,实际功耗只需38W左右,就算是标压i5-9300H,也只是45-46W而已。

r73750h: R73750H处理器相当于酷睿那个

还是这三个游戏,Vega10的帧数跟Iris Plus940出奇的相似,总体不相上下,但游戏中的性能表现跟跑分差距很大,看起来比MX150低功耗版好,实际连持平都做不到。 之前icelake测试的时候是3700U跑分,这次更新成了3750H的跑分,原来是211.03%。 之前那个是25W的水平,这次是50W给满后的数据,功耗给够了确实有用。 根据频率推测,R5-3550H的话R15跑分大概是768cb,功耗不好推测,因为体质可能有差异。

  • 好在最近终于搞到了小新Pro13的锐龙版,之前10代U测试也主要是靠它解决的,散热够了才能看到APU性能天花板在哪里。
  • Intel的计算公式和CPU前一段运行的平均功耗有关,也就是说如果烤机结束再点开始,PL2阶段会很短,这也就是为何R15循环测试跑分会掉下来。
  • 这里说一下,AMD移动平台是没有PCH的,APU继承了南桥的功能,这部分叫FCH(是die核心融合,而不是intel那种只是封装在一起,die分离)。
  • AMD和intel的CPU在功耗限制上是完全不同的机制,intel在笔记本上用的叫DPTF,通过PL1/PL2和turbo time来控制瞬时和长时发热,这个之前我提到过。
  • Heaven Benchmark中,APU功耗大约在26W左右,核显频率1.15GHz。

之前有很多消费者将下图的PL1/PL2后面显示的时间错误的以为是该阶段的存在时间。 实际上这些时间和AMD上面定义的那俩时间一样,都是到达该阶段前的延迟时间,也就是上一阶段停留的时间。 到PL2阶段为2.44ms也就是瞬间就会被PL2限制,到PL1阶段为28秒也就是PL2存在时间为28秒。 这里说一下,AMD移动平台是没有PCH的,APU继承了南桥的功能,这部分叫FCH(是die核心融合,而不是intel那种只是封装在一起,die分离)。

r73750h: 功耗调节机制

最后,由于AMD的PROCHOT很不行,解锁功耗务必量力而行,无脑拉最大,跑完分或许还不如你没改的情况,需配合监测工具看如何优化功耗设定。 有了监测工具肯定还不够,我们需要类似于XTU的那种改DPTF设定的工具。 不过很可惜,官方的工具AMD Ryzen Master仅支持桌面U,不支持笔记本的APU。 Intel的计算公式和CPU前一段运行的平均功耗有关,也就是说如果烤机结束再点开始,PL2阶段会很短,这也就是为何R15循环测试跑分会掉下来。 X86主板方案,建议咨询一下深圳市通微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通微科技拥有16年专业主板方案定制经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提供各种X86主板方案定制,瑞芯微Rockchip主板定制(如RK3602主板定制,可适配麒麟操作系统)以及各种BIOS定制,修改及优化服务! 截至2020年6月27日,从最新的笔记本处理器天梯图来看,锐龙7 3750H处理器排名44,介于英特尔酷睿i5-8365U和酷睿i5-1035G1之间。

  • 截至2020年6月27日,从最新的笔记本处理器天梯图来看,锐龙7 3750H处理器排名44,介于英特尔酷睿i5-8365U和酷睿i5-1035G1之间。
  • 果然,看门狗2也很吃CPU,CPU频率明显被调起来,核显就自然而然的降频,只有1.1-1.2GHz左右,功耗33W。
  • 到PL2阶段为2.44ms也就是瞬间就会被PL2限制,到PL1阶段为28秒也就是PL2存在时间为28秒。
  • 还是这三个游戏,Vega10的帧数跟Iris Plus940出奇的相似,总体不相上下,但游戏中的性能表现跟跑分差距很大,看起来比MX150低功耗版好,实际连持平都做不到。
  • 核显天生的短板就是没有独立显存,这是把双刃剑,带来节能的同时也失去了性能上探的机会,除非内存带宽有极大的提升。
  • 当运行时间与intel计算的实际turbo time匹配时,结束PL2阶段,CPU功耗会限制到PL1阶段,直到负载降低。
  • 具体来说,就是当CPU高负载时,首先进入PL2阶段,然后根据intel的计算公式,将turbo time带入,此时CPU的功耗上限就是PL2,如果温度达到了阈值就会下调功耗。

不过APU还可能多了一个优化问题,具体咱们看看游戏中的参数状态变化。 3D11 P模式中,核显同样保持1.4GHz,功耗约33-38W,物理测试是45W。 APU的核心频率很奇怪,明明没到最大功耗,频率却拉不上去,在3.8-3.9GHz之间摆动。 R15跑分中,R7-3750H也一直保持50W满功耗,频率先开始3.85GHz,但温度到90度以上后频率撑不住降到了3.765GHz,直到最后跑完时仅有3.718GHz,此时的温度达到了99度+。 R15跑分中,R7-3750H一直保持50W满功耗,频率为3.847GHz,温度在缓慢爬升,跑完时已经快85度了。

不过这些大多是桌面级产品,笔记本处理器在第二代才有低压版,当时搭载的机型很稀少,加上厂商研发投入少,散热和续航表现不尽如人意。 不过自从3代来了以后,APU产品越来越多,很多痛点在逐步解决,价格上的优势使得AMD产品终于在笔记本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改观,很多消费者也开始考虑AMD笔记本了。 现在用的机械革命S1PRO 8265+mx250的配置,性能够用,就是CPU满载的时候噪音比较大,能不能通过功耗限制或者锁频降低噪音,毕竟噪音的体验太差了。 核显天生的短板就是没有独立显存,这是把双刃剑,带来节能的同时也失去了性能上探的机会,除非内存带宽有极大的提升。 我感觉R7-3750H的原因应该跟i7-1065G7差不多,都是没有独立显存的原因。

R15和R20的测试是解锁功耗至50W后的表现,这个分数看起来还是不错的,摸到了10210U的屁股,与8代8565U差不多。

r73750h

具体来说,就是当CPU高负载时,首先进入PL2阶段,然后根据intel的计算公式,将turbo time带入,此时CPU的功耗上限就是PL2,如果温度达到了阈值就会下调功耗。 当运行时间与intel计算的实际turbo time匹配时,结束PL2阶段,CPU功耗会限制到PL1阶段,直到负载降低。 AMD和intel的CPU在功耗限制上是完全不同的机制,intel在笔记本上用的叫DPTF,通过PL1/PL2和turbo time来控制瞬时和长时发热,这个之前我提到过。 不过总之,核显的性能,毫无疑问,是受到制约的,不管是AMD还是intel,现阶段无法做到跑分跟游戏一个水平,除非这个游戏跟跑分一样不吃CPU。 仔细观察,发现巫师3里面CPU的特征是有效频率很低,跟跑分时的差不多,而L4D2里明显调用起来了CPU,所以我推测,只要是CPU占用率增大,核显的性能势必会受影响,即便功耗是充足的。

r73750h

这里说明一下,工具记录的CPU频率叫Efficiency core clock,不是实际运行频率,所以显示的可以很低,单核能到200MHz。 默认的性能我没测试,估计实际功耗也不是35W,大概率是SLOW PPT Limit阶段也就是42W左右,此时的性能估计有760cb左右。 比如上图的小新Pro烤机测试,AIDA64和HWINFO都只显示15.5W左右,实际用官方工具一看,功耗早就到35W了。

本来想早点写一下3代移动锐龙APU处理器的,无奈很多机器散热都不行,之前测试的都是拿低压版本R7-3700U弄的,功耗到25W就是极限了,解锁更多就会碰到温度墙,性能上不去。 好在最近终于搞到了小新Pro13的锐龙版,之前10代U测试也主要是靠它解决的,散热够了才能看到APU性能天花板在哪里。 然而更可惜的是,AMD触发温度墙后的降频机制(PROCHOT)做的稀烂,降频幅度过大,频率和功耗波动根本没办法稳定下来,结果就导致机器一旦过热,跑分还不如把功耗调到刚好没触发温度墙的情况,两者差异往往很大。 相比之下,intel的PROCHOT就很舒服了,机器哪怕一直顶着TCC温度墙用,频率也是相对稳定且发挥完全的,这样调教功耗控制就会方便的多。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