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到宅坐月子9大優點

張耀中質疑,沒人用到宅服務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宣傳不夠,還是新手媽媽對月嫂沒信心,促社會局加強宣傳推廣更要精準媒合,提高產家的使用率,讓到宅月子服務政策有效利用。 台中市議員張耀中、謝志忠、張玉嬿等人指出社會局開辦到宅坐月子服務4年以來,年使用率竟都不到1成,批社會局不用心,空有好政策,推廣不足以致民眾根本不知道可利用。 社會局說,到宅坐月子服務除了提供產婦照顧、月子餐製作等,將會增加內涵,例如很多新手媽媽都會有產後憂鬱症,將會連結資源,針對產後憂鬱症等問題,結合衛生局,提供心理諮商等。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同時,社會局統計,申請到宅坐月子的民眾也呈增加趨勢,去年申請到宅坐月子服務有212人,請領生育津貼共1萬1205人,比例為2比98,等於每100人中有2人選擇申請到宅坐月子服務。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龍井戶所主任李翠月說,林姓水電工老闆夫婦的第一胎於98年出生,當時是台中縣時期,沒有生育補助;第2胎99年出生,在縣市合併後報戶口,獲得1萬元生育津貼,前兩胎則都是到宅坐月子。 社會局長彭懷真直言,據他了解坊間很多坐月子中心跟婦產科直接連結,以利宣傳,市府確實要再強化,未來會強化行銷,讓產婦利用並享受平價服務。 準媽媽多肯定這項政策,但新手媽媽莊小姐說,目前到宅月子人員沒有證照制度,就怕遇到只會煮飯、不懂育兒的月子婆。 :免費到宅坐月子服務 80 小時,約台幣 2 萬元(每日 8 小時,時薪 250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元計算,共 10 天)。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服務項目與價格

市府表示,坊間坐月子中心每日收費從3500元至上萬元,包含三餐與點心,專業人員全天照顧新生兒,搭配育兒、瘦身、哺乳課程,即使價格高仍一床難求;到宅坐月子每天8小時收費至少3000元,不含月子餐。 上述服務為產婦與月嫂服務人員雙方共同達成協議並簽訂合約,以合約內容服務時間、項目、價格做為依據,如有其他額外需求增加服務項目,由月嫂服務人員報價並於合約書上備註文字記載明確,避免發生爭議。 張耀中指出,市府開辦到宅坐月子服務已4年,使用率卻提高不上來,參考衛福部資料台中市去年產婦入住月子中心人數為9697人,等同利用產後護理之家和到宅坐月子服務才佔出生數的一半,其餘一半的產婦到哪坐月子。

張耀中指出,使用到宅月子服務的孕婦可請領到宅坐月子服務津貼2萬元,比生育津貼多1萬元,但台中市今年到9月出生人數1萬4033人,使用到宅坐月子約1252人,使用率才8%。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坐月子人員將到您府上協助生產後兵荒馬亂的家庭,快速靈巧的進入狀況,「就緒」成為最適合坐月子環境。 讓您能在自己最習慣自在的環境中,安心的將身體調養至最佳狀態,與全家人一起適應有寶寶加入的全新生活。 新手爸爸田先生說,到坐月子中心孩子半夜有人照顧,產婦休息時間較充足,到宅坐月子只有8小時,對新手父母較具挑戰。 張玉嬿也說,市府根本沒有好好爭取月嫂的工作機會,沒有認真做到平價收費就能讓更多新手爸媽坐月子的理想,主因就是社會局努力不夠,政策說明不夠清楚,才會讓新手爸媽捨近求遠。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台北,桃園,新竹,台中,高雄,台南到府坐月子推薦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為了提高生育率,台中市政府提供生育津貼及到宅坐月子服務二擇一服務,龍井區林姓水電工老闆隔了7年喜獲第3胎,選擇到宅坐月子服務,獲得最高80小時、2萬元津貼服務。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台中市社會局表示,產婦第一胎多半到坐月子中心,第二胎傾向到宅坐月子,市府提供的免費80小時補助得「連續」使用,產婦可生產後直接申請,也可以先去坐月子中心,回家後再申請。 據媒體報導,台中市社會局今年試辦「到宅坐月子服務」,將委託機構招募專業的「月子婆」,提供免費到宅坐月子服務80小時,最快7月開始實施,今年名額僅120名產婦;市府強調,到宅免費坐月子與生育津貼只能二選一。 台中市社會局婦女及兒少福利科表示,以時薪250元計算,80小時等於台幣2萬元,比生育津貼每胎1萬元優厚,但名額較少,申請需排隊,今年採試辦;免費額度80小時用完後,可自費申請,價格比坊間便宜。 在彭婉如基金會0-99歲各種人生階段照顧服務中,當然不會漏掉對女人最重要的「坐月子黃金照顧期」。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她要求坐月子到宅服務一定要更平價、優質兼具,甚至包月的時數夠多還要打折優惠,才能夠吸引更多爸媽參與。

台中市到宅坐月子: 中市到宅坐月子服務8月上路 媒合平台今啟動

我們用最務實的態度,從瞭解產後媽媽需要什麼開始做起,回推到訓練的安排與規劃,以及坐月子媽媽人格特質的適性篩選。 台中市生育津貼的發放為單胞胎1萬元,雙胞胎3萬元,3胞胎以上,每胞胎2萬元,也就是有6萬元可領。 至於選擇「到宅坐月子服務,則提供80小時坐月子服務最高2萬元的津貼,因此,若是生單胞胎,很多市民會選擇到宅坐月子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