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詳細攻略

半人馬小行星是類似冰彗星的天體,軌道半長軸介於木星(大於5.5AU)和 海王星(小於30AU)之間。 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和金屬,相對而言是太陽系內較靠近太陽的區域,而整個區域的半徑小於木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這個區域也在凍結線,距離太陽略小於5AU(大約7億公里)的範圍內。 第一個在太陽系其它天體登陸的计划是前蘇聯在1959年登陸月球的月球2號。

太陽系

环绕太阳运转的大天体都躺在地球轨道平面——黄道——附近的平面。 行星都非常靠近黄道,而柯伊伯带天体通常都有明显的倾斜角度。 所有的行星和大多数的太阳系其它天体都以相同的方向绕着太阳转动(从地球的北极鸟瞰是逆时针方向),但也有逆向的,比如哈雷彗星。 最初的五千万年内,在原恒星中心处,氢的密度和压力都大得足以发生热核反应。

太陽系: 地球科學新知超連結,

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表面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 1965年7月14日,NASA的水手4号成为第一艘飞越火星的飞船,也是第一艘传回火星表面黑白图像的飞船。 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在布拉格举行。 会议重新定义行星这个名词,首次将冥王排除在大行星外,并将其归类为矮行星。 被确认的矮行星有五个:谷神星(Ceres)、冥王星(Pluto)、阋神星(Eris)、鸟神星(Makemake)、妊神星(Haumea)。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準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洋深1千米處的壓力),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 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 太陽系 這稠密的大氣也產生了温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温度上升400度,超過了740開(足以使鉛條熔化)。 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 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連幾千米都不到。

太陽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木星的平均密度相当低,仅1.33克/立方厘米。 其绕太阳公转一周约12年,而自转一周仅9.9小时。 由于它自转太快,致使星体变扁,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5000千米之多。 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它是一颗由液态氢组成的液态星球。 木星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

太陽系

它有濃厚的大氣層,但是非常乾燥,而且密度比地球高90倍,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還有極少量的氮。 它是顆炙熱的行星,表面的溫度超過400℃(752℉),很可能是大氣層中有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的。 目前沒有表面有地質活動的確切證據,但是金星沒有磁場可以阻止實質大氣層的流失,這暗示它有火山活動來補充。 金星和火星沒有磁場,因此太陽風造成它們的大氣層逐漸流失進入太空。 日冕大量拋射和相似的事件,從太陽表面吹出大量的物質和磁場。 這種磁場和物質與地球磁場的交互作用,使帶電粒子像從過漏斗般地進入地球大氣層,在靠近磁極的附近創造出可見的極光。

太陽系: 太陽系行星大小排名(按質量排名)

太陽的體積和質量都是木星的1000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那麼,一顆天體要成為行星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呢? 上圖顯示出各行星公轉軌道間距的正確比例,以及其與黃道面傾斜的情形。 太陽系 超越日球層頂,大約在230AU,存在著弓形激波,它是太陽在銀河系中穿越時留下的電漿。

這些奇怪的織狀物在旅行者1號發回的圖像中很明顯,但它們在旅行者2號發回的圖象中看不見,可能是因為後者拍到的光環部分的成分與前者的略有不同。 儘管從地球上看光環是連續的,但這些光環事實上是由無數在各自獨立軌道的微小物體構成的。 它們的大小的範圍由1釐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里的物體。 土星是最疏鬆的一顆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還要小。

太陽系: 小行星帶

太阳系中最主要的成员是太阳,它是一颗G2主序星,占据了太阳系所有已知质量的99.86%,太阳系内的天体在太阳引力的约束下运动。 太陽系 剩余的质量中,有99%的质量由太阳系的4颗大天体,即巨行星组成,而木星和土星又合占了其中的90%以上。 太阳系中其余的天体(包括4颗类地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总质量还不到太阳系的0.002%。 有很多衛星由環繞其母星氣體與塵埃組成的星盤中形成,其他的衛星據信是俘獲而來,或者來自於巨大的碰撞(地球的衛星月球屬此情況)。 天體間的碰撞至今都持續發生,並為太陽系演化的中心。 這種行星遷移現在被認為對太陽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絕大部分的作用。

  • 它的平均密度却比水还要小,仅有0.7克/立方厘米。
  • 伽利略號號飛行器對木星大氣的探測發現在木星光環和最外層大氣層之間另存在了一個強輻射帶,大致相當於電離層輻射帶的十倍強。
  • 金星(距太陽0.7 天文單位)的體積與地球相似(0.815地球質量),沒有天然的衛星。
  • 火星(距太陽1.5天文單位)比地球和金星小,其質量為地球的10.7%。
  • 同年,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飞船发现了木星的巨大星环。
  • 他是蓋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有些方程式(例如提丟斯-波得定則)企圖建立與確定這些軌道之間的關聯性,但沒有可以被接受的理論。 在這一章節開頭的影像顯示了在不同尺度上的太陽系各種組成的軌道。 相較於其它的行星系統,太陽系缺乏比水星軌道更內側的行星 已知的太陽系也缺乏超級地球(第九行星可能是已知太陽系外的超級地球)。 異於平常的是,太陽系只有小的岩石行星和大的氣體行星;沒有其它中間尺寸的行星典型 -既有岩石也有氣體- 所以在地球和海王星(半徑是地球的3.8倍)之間似乎沒有空隙。 此外,那些超級地球的軌道也都比水星更靠近母恆星。

由於星球燃燒放出能量,因此其質量不斷減少,最後發生新星爆炸或超新星爆炸時又將損失一部份能量,因此其最初質量的估算隨不同模式,出入頗大。 再加上星球最初形成時,其組成成分是否為原始的氫氣,或含了其它星球殘骸中的重元素,這些都會影響估算最初質量與恆星生命史之間關係的結果。 因此上文中說:質量大約為太陽三至三十倍大的恆星,將以中子星終其一生。

  • 它赤道的直徑比兩極的直徑大大約10%(赤道直徑為120,536千米,兩極直徑為108,728千米),這是它快速的自轉和流質地表產生的結果。
  • 科學家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軌道上,發現19個來自外星系的小行星。
  • 歐特雲的天體運動的得非常緩慢,並且可能由罕見的事件攝動,例如碰撞、經過的恆星或星系潮汐的重力效應,施加於銀河系等方式。
  • 這說明了類地行星與類木行星的差別,也說明行星的形成是來自於一些有序的過程。

行星經由盤中的吸積形成,在塵埃和氣體的重力相互吸引下,逐漸凝聚形成越來越大的天體。 在太陽系的早期可能有數以百計的原行星,但因合併或摧毀,留下行星、矮行星和殘餘物構成的小天體。 矽酸鹽和金屬的熔點很高,只有它們能在內太陽系的溫度下保持固體形態,這些物質最終組成了岩態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由於金屬成分在原始太陽星雲中只占據了一小部分,類地行星都沒有發展得很大。

有6顆行星、4顆以上的矮行星和一些小天體都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 太阳系外侧的每颗行星都被由尘埃和小天体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 太陽系也包含許多較小的天體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其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像類地行星那樣由岩石和金屬組成。 在海王星軌道之外是古柏帶和離散盤,包含了有大量的海王星外天體,主要由冰組成,再往外還有新發現的類塞德娜天體(sednoid)。 在這些天體中,有幾十甚至上萬顆足夠大的天體,能靠自身的重力形成球體,,這些天體被稱為為矮行星。 除了這兩個區域,還有大量的小型天體自由的運動在兩個區域之間,包括彗星,還有半人馬小行星和行星際塵雲。

太陽系

但是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許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在太陽系內陸續被發現,特別是鬩神星更明確的被指出比冥王星大。 太陽風是從太阳向外流出的帶電粒子流,在星際物質中形成了一個氣泡狀區域,被称为太阳圈(或日球层)。 歐特雲,被認為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地,其位置可能比日球层顶还要远1,000多倍。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臂上,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000光年。 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46亿年前一个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

屆時地球上的人們將能以肉眼觀測到金星、水星、土星、木星和火星依序出現在北半球天空,從西南方地平線開始向東移動。 天文館解說員虞景翔說明,「衝」指的是海王星與太陽位置相差180度,意即此時地球會來到中心,而太陽與海王星則分據兩端,形成整夜看得到海王星的絕佳條件。 而接近午夜時分,海王星會運行到最高位置,仰角可接近60度,是觀測最佳時機。 太陽系 太陽系最遙遠行星海王星,9月12日將到達「衝」的位置,不僅離地球最近、最亮,且幾乎整夜都可觀測,接近午夜時仰角可接近60度。 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前後幾天都是觀察這顆神秘行星的最佳時機,不過由於它的視星等約7.8等,亮度不高,民眾需使用雙筒或小型望遠鏡才能看見。 柯伊伯帶與歐特雲的形成 太陽熱輻射,將行星及小行星之外的其它星際塵埃吹離太陽。

木星和土星,幾乎擁有其餘的全部質量,主要的組成成分也是氫和氦。 太陽系組成的其他成分,受到熱和光壓的影響,成梯度的存在太陽系,越靠近太陽的是熔點越高的元素,離太陽越遠的距離,組成物質的熔點也越低。 揮發性物質能夠在外太陽系凝聚的邊界稱為凍結線,大約在距離太陽5AU之處。

太陽系: 太阳系构成

火星(距太阳1.5天文单位)比地球和金星小,其质量为地球的10.7%。 火星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火星表面的气压为6.1毫巴(大约是地球大气压的0.6%)。 其表面有大量火山和裂谷,比如奥林匹斯山和水手峡谷,火星在过去200万年间都有火山活动,这表明火星的地质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2百万年前。 火星表面呈红色是因为其土壤中含有氧化铁(铁锈)。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