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p課程6大著數

有效的成果證據能顯示學習成效移轉、弭平企業的職能落差、企業的績效目標可以達成(超標)、改變受訓學員行為等。 此外,須有利害關係人群體參與訂定的證據,以增加其專業性及週延性。 ICAP職能導向課程特別側重此前端的需求面,完整後再規劃整體課程學習路徑。 此計畫推動後,目前計有13門課程通過;然有更多的課程已送審但未通過,所以門檻可說不低。 以103年來說,通過的課程技職課程有九門、管理類別有四門獲得認證標章殊榮。

隨著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產業結構與技術快速變遷,為促進產業創新,改善產業環境並提升產業競爭力,行政院勞動部積極推動職能導向課程認證及iCAP(職能發展應用平台)證能合一標章,協助提升產業所需人才素質。 職能導向課程與一般課程最大不同在於,職能導向課程會先分析產業對人才能力的需求,並依據政府公告的職能基準或透過職能分析方法,經過A(分析)、D(設計)、D(發展)、I(實施)、E(評量)等五大階段辦理訓練,並針對學員的學習成果進行評量,以確保學習者具備產業要求的能力。 勞動力發展署102年起推動「iCAP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目的在確保課程的規劃實施與學習成效皆基於此產業所需的職能,且具一定水準的辦訓品質。 未來企業或個人在選擇課程時,可以參考作為用人標準或規劃內部訓練;培訓單位並可據此開辦產業需求的課程。 依據「職能發展及應用推動要點」第二項第五點:「職能導向課程:指職能基準或透過職能需求分析為依據所發展之訓練課程統稱,包含職能基準課程、職能基準單元課程及職能課程等三類」。

icap課程

而S-OJTTM的作者在某一場合就曾表示,就是類似上述因素,所以他才避開直接發展職能的困難處,改由職務與工作內容發展訓練,其本質內涵也都是職能的範疇,避開大費周章發展職能基準的過程。 而S-OJT則從高度屬性相同或同一企業培育對象之職務職位、工作等相關基準而來,針對性十分明確,課程發展也不易遺漏。 而iCAP適用對象是具共通職能的職務職級者,可以是不同企業甚至產業,例如:人力資源經理,發展的內容主要在共通職能的範疇中。 S-OJT尤應考慮企業營運需求,當現有績效與預期績效存有明顯落差,此落差導因於員工缺乏專業職能時,才是適當之導入時機。 課程辦理】說明:公開之招生資訊、辦理時間地點、師資、課前資訊說明、教材、講義、學習者名單、出席記錄、活動紀錄、作業報告評量、意見調查… ICAP一般經由學習成果驗證其學習成效,但因對象來自不同職場,延伸階段行為、績效的驗證不容易設計也不易取得,驗證代價與成本相對高,設計時需考量可行性與經濟性。

以上9項行為模式是幫助運用者於職能要項發展時不會發生遺漏,也不一定每個職務於發展職能項目時都會用到9個項目,不遺漏是重點;職能項目是否能精準對應某個行為模式並不重要,重點是發現。 提供10個散置但標明1-10標號的積木(C),讓學習者(A)能夠在9秒內獨自(D) 在桌上正確依序排出(B)。 人脈建立:日常(S)與他人共同執行專案(T)時,能提供他人協助及支持(A),以建立彼此未來的互惠合作關係(R)。

ICAP發展的基準來自行業、職稱、職務之職能基準,亦或產業與就業(人力市場)之職能需求,難以顧及到不同業種、業態或單一企業之個別化、差異化之專業職能,業者還是必須於訓後另尋解決職能落差之方法或資源。 游明鑫說,這樣的課程貼近需求,但上起課來也比較辛苦,且需要的人才能力標準也會不斷進步,因此取得「iCAP」認證也只有3年效力,目前已有82門課程取得標章,都公告在職能發展應用平台。 而S-OJTTM多數應用於企業內部,資源與師資來自自有,當忽略外部刺激,過度執著於的經驗傳承而限制了創新發展,容易陷入「近親繁殖」之窘境而不自覺,但是運用此法發展的訓練課程相較其它而言,執行訓練成效追蹤相對直接且容易。 此外,像全球頂尖國際認證公司最近也推出課程,結訓即可取得「形象造型國際培訓師認證課程」資格證明,除了提升就業力,還與英國美容工會合作,進修可抵學分,也可取得169國工作簽證。

icap課程: 職能基準品質認證

呈現出相互呼應的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貫連結,建構出有系統性、層次性、完整性的學習流程。 「iCAP」是要求訓練單位先分析產業要求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決定課程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後,依據政府公告的職能基準或透過職能分析方法,經過A(分析)、D(設計)、D(發展)、I(實施)、E(評量)等5大階段發展課程。 透過ADDIE(分析、設計、發展、實施,以及評估)五大品質構面審查指標,確保課程的規劃實施與訓練成效能有效連結產業所需要的職能。 為了培育3D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精密學程「智慧製造系統工程」跨域模組中之專業課程”數位製造專題”即以3D列印職能基準來規劃課程大綱,內含1. 執行產品後處理及檢測 以及最後的產品製作,並在學期末舉辦課程成果展,在專題實作中除了實際運用課程中所學的專業知識,也展現了創新、團隊合作、人際互動、問題解決的軟實力。

icap課程

由上可知,訓練單位若要從事第三類型的職能課程,必須自行分析及規劃課程職能,明確對應至全部或部分職能單元。 目標是「學習者可習得所對應職能應具備之職能內涵,並具備能展現所對應行為指標之能力水準。」建議欲自行職能分析者,亦可參考國內外職能資源作為課程規劃依據,以收周全嚴謹之效。 “數位製造專題”課程也於2019年取得勞動部iCAP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證明精密學程確實具有訓練產業所需人才的能力。

icap課程: 職能導向課程輔導

目的即確認課程發展的需求程度、設計與發展的嚴謹性與適切性,實施與成果的有效性。 讓學員能熟悉職能基準與職能導向課程之認證機制及對課程品質認證指標之ADDIE(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估)各構面有完整認知,並能運用課程所學學習知識與技能,完成分組案例課程之摘要表與相關文件。 培訓單位先就企業組織的內部訓練、訓練機構的一般公開班、訓練機構連結技能檢定的訓練,進行解構式的職能重組與關聯式聯結。 例如:依據行為指標及對應之職能內涵、依據難易或層次進行重組、對應職能級別以開展課程。

同時,icap課程依認證綜合國內外發展職能導向課程之經驗,結合職能導向課程特性,將諸多指標依照ADDIE教學設計模型,進行十個指標審核。 人才資源發展攸關產業發展及競爭力,尤其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環境下,競逐人才已然成為各國政府重視的課題,並投入大量經費於人才發展制度。 然因應產業結構與技術快速變遷,政府部門或訓練機構所提供的訓練,必須實際掌握各產業內企業與勞工的需求,避免供需失衡的訓用落差。

icap課程: 輔導資源專區

不論是iCAP的職能重組或S-OJTTM的計畫表,都是經由經由適當手法將規劃之課程重新依性質相同做有系統的組合,一則方便課程安排,再則有助確保學習成效。 而S-OJT的流程架構步驟是:1.決定是否採用S-OJT→2.分析需要學習的工作→3.培養訓練員→4.準備訓練模組→5.施行→6.評估與解決使用的問題,完成後再評估績效改善過程,以確定缺乏專業能力是造成銜接落差的原因,再回到步驟1.決定是否持續採用S-OJT。 如同TTQS評鑑,展現具體的學習成果亦是重要一環,且要呼應訓練需求。

行政院於民國107年提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產業導入智慧機械,建構智慧生產線(高效率、高品質、高彈性),透過雲端及網路與消費者快速連結,提供大量客製化之產品,形成聯網製造服務體系。 其中製造業將成為3D列印的主導產業,故3D列印已是目前全球科技趨勢。 本文就此兩種職能導向訓練課程發展工具做比較,限於篇幅無法針對導入細節做討論,僅著重在大方向的觀念上做討論疏漏難免,兩者各有特色,運用時除了可以針對適用對象與情況做考慮外,在實務上以關鍵技術為例,兩者應該可以互用補,因為其目的都是找出關鍵職能內容,發展後續的訓練課程。 從本文前述內容可以理解,iCAP是直接從職能發展訓練課程,因為一開始職能標準界定與制訂就是大工程,其過程必須非常嚴謹,如果產業職能基準尚未制訂,從無到有的發展耗費資源甚多。

  • 讓學員能熟悉職能基準與職能導向課程之認證機制及對課程品質認證指標之ADDIE(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估)各構面有完整認知,並能運用課程所學學習知識與技能,完成分組案例課程之摘要表與相關文件。
  • ICAP發展的基準來自行業、職稱、職務之職能基準,亦或產業與就業(人力市場)之職能需求,難以顧及到不同業種、業態或單一企業之個別化、差異化之專業職能,業者還是必須於訓後另尋解決職能落差之方法或資源。
  • 目的即確認課程發展的需求程度、設計與發展的嚴謹性與適切性,實施與成果的有效性。
  • 其中製造業將成為3D列印的主導產業,故3D列印已是目前全球科技趨勢。
  • 提供10個散置但標明1-10標號的積木(C),讓學習者(A)能夠在9秒內獨自(D) 在桌上正確依序排出(B)。
  • 「iCAP」是要求訓練單位先分析產業要求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決定課程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後,依據政府公告的職能基準或透過職能分析方法,經過A(分析)、D(設計)、D(發展)、I(實施)、E(評量)等5大階段發展課程。
  •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許多企業常抱怨證照無用、學用落差,勞動力發展署推出「iCAP」標章,鼓勵訓練單位推出因應市場人力需求的訓練課程,培養產業需要的人才,目前已經有82門課程。

分析:發展的課程應為產業、企業或組織有實質需求,故需透過具體的職能基準依據或職能分析過程,並應依據職能與需求分析,規劃有系統性的課程地圖。 ICAP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的精神,在於職能設計與後續課程展開必須環環相扣。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許多企業常抱怨證照無用、學用落差,勞動力發展署推出「iCAP」標章,鼓勵訓練單位推出因應市場人力需求的訓練課程,培養產業需要的人才,目前已經有82門課程。

評估:為確保課程成果的成效性,應設計合適且有效的評量方式,並針對學習成果提出證據,規劃一套自我監控的機制進行整體學習成效的評估,以提出未來改進的具體建議。 從前揭內容中大致上可以理解,iCAP訓練成效除了追蹤不易外,講課師資對於訓練課程中職能內涵解讀的不一致,亦或各不同業種業態的專業領域差異,均會影響訓練成效,也大多是相關訓練方案最被詬病之處,但是,這樣的課程也會傳達跨業之經驗與作法,在啟發創新思維上之助益不容忽視。 而S-OJT學習對象關係,可充分掌握每個學習者之職能落差程度及條件差異,進而調整學習活動及內容;其次講師或學習指導者之工作經驗與訓練內容高度相關,學習指導內容較不會產生偏差。

通過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審查的課程,將取得勞動力發展署核發之iCAP標章及標章使用證書,標章有效期限為3年,逾期失效,須於效期內申請課程展延。 歷經二個多月共四次的輔導,該工會承辦人員經歷無數的挑燈夜戰,多場次的利害關係人會議,在學員全程的配合、參與下,終於完成這任務。 這次職能導向課程輔導的整體運作過程中各參與之利害關係人的建議與回饋,都是寶貴的經驗,將成為下次申請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依據的規範。 設計:為確保課程設計的合適性,應依據職能與需求分析以及課程地圖,設計合適的教學/訓練目標,並依此發展完整的課程內容。 ICAP因為應用對象的關係,雖有適用在公開大量跨業之專業之職能養成訓練課程之建立,並透過配合學習能力認證與驗證,建立具共通性質專業人才養成體系之優點。 但難以針對不同先備條件,尤其是先備條件充分者如果沒有特別考量,有虛耗學習之疑慮;而師資來源多元,對職能訓練內容認知偏差時,會有影響學習指導效果之可能等的缺點。

•使學員能熟悉職能基準、職能導向課程與其認證機制及對ADDIE(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估)各構面有完整認知,並能運用課程學習知識,完成分組之職能內涵分析、課程地圖、召開專家會議、課程評估方法及評估工具規劃。 職能導向課程品質管理機制之推動,將針對符合品質要求的課程,給予認證標章,將可使這些課程與其他訓練課程有所辨識區隔,並促使目前的訓練課程與產品,更能符合勞動市場及產業發展的需求。 是指運用本平台公布之職能基準或職能單元,或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布之相關職能資源,或由辦訓單位自行分析之職能模型等職能依據,發展之訓練課程。

  • 一個訓練課程若包含某項職業全部應有的職能,即稱為職能基準課程。
  • 不論是iCAP的職能重組或S-OJTTM的計畫表,都是經由經由適當手法將規劃之課程重新依性質相同做有系統的組合,一則方便課程安排,再則有助確保學習成效。
  • 呈現出相互呼應的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貫連結,建構出有系統性、層次性、完整性的學習流程。
  • 例如實踐大學主動探詢業界需要,設計了「外銷針織服裝打版師」職能課程,讓大三以上學生參加,課程包括專業打版、打樣,學員有能力執行基本打版與打樣、也能與樣品師溝通修改版型,與成衣產業順利接軌,畢業即就業,課程推出第2年,就吸引企業先到學校搶人才。
  • 頂尖的五門BIM職能課程,取得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職能認證標章以及TTQS銅牌標章,建立了一套完整且系統化的訓練體系,使受訓學員不僅取得相關職能,並且有效提升就業「即戰力」,真正的「學到、用到、做到、達到」。

一個訓練課程若包含某項職業全部應有的職能,即稱為職能基準課程。 而對於尚未由政府公告完成職能基準建置的特定職業,訓練機構可以依據產業或市場需求設計課程,即稱為職能課程。 職能導向課程審核指標是掌握職能導向課程品質管理機制運作效能,對培訓產業的課程發展、建置、產出成果具有重要判準。 職能導向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是以確保職能導向課程品質作為首要目標,透過職能導向課程審核指標對相關單位所產出之職能導向課程進行檢驗,以確保課程發展與訓練成果的過程,具有高品質的保證,且符合產業及勞工就業力的需求。

頂尖的五門BIM職能課程,取得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職能認證標章以及TTQS銅牌標章,建立了一套完整且系統化的訓練體系,使受訓學員不僅取得相關職能,並且有效提升就業「即戰力」,真正的「學到、用到、做到、達到」。 勞動力發展署職能標準及技能檢定組組長游明鑫表示,一般訓練課程往往選定了訓練科目與教材,就都用同一套方式訓練人力,這種模式通常只能選擇「最大公約數」,有了基礎能力,卻不著墨在專精項目,不見得符合產業的需要。 例如實踐大學主動探詢業界需要,設計了「外銷針織服裝打版師」職能課程,讓大三以上學生參加,課程包括專業打版、打樣,學員有能力執行基本打版與打樣、也能與樣品師溝通修改版型,與成衣產業順利接軌,畢業即就業,課程推出第2年,就吸引企業先到學校搶人才。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