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環食詳盡懶人包

此外,在台北的朋友們別灰心~台北天文館也有舉辦日食主題特展、大眾日食講座等展演節目,歡迎大家一同共襄盛舉。 複合日食 或全環食 (Annular-Total)(罕見):月亮恰好可遮住整個太陽,使地球上部分地區的人看見日全食,另一部分地區的人看見日環食。 我們之所以看得到月「亮」,是因為月球會反射太陽光,所以日食當天地球的人看不到月亮,而一個月之中看不到月亮的日子正是初一(朔月),因此日食必發生於初一。 但不是每個月的初一都會發生日食,由於月球繞地球的公轉面(白道)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面(黃道)存在著 5.9 度的夾角,所以並不是每個月的初一,其「日-月-地」的連線都剛好是一直線。 嘉義市為此特別舉辦「主場在嘉義,金環閃諸羅」日環食系列活動,市長黃敏惠更專程北上,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北市天文館揭開活動序幕。

  • 本次台灣日食時間為2020年6月21日,以嘉義市為例,開始時間為下午14點49分,結束時間為17點25分,至於最重要的環食部分時間在16點13分至14分之間,不到1分鐘就會結束。
  • 張子信為了躲避葛榮起義的戰事,隱居海島中,鑽研天文。
  • 每個食季的中點離下一個食季的中點的時間為173.3天,這也是太陽從一個交點運行至下一個焦點的平均時長。
  • 雖然日日見著天上的太陽與月亮,但天空上的一切對遠在地球的我們來說依舊帶著濃厚的神秘感,讓人充滿好奇。

只不過,上述方法有一些先天的限制;例如,系外行星的軌道要是不經過地球和母恆星之間,就沒辦法觀測。 再者,若該系外行星越大、越接近母恆星,顯然對母恆星的亮度影響會越大;這也使得早期利用凌日光度測定法(Transit photometry)發現的系外行星,多屬極度接近母恆星的氣體巨行星,稱為熱木星。 然而,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已經有更多不同種類的系外行星被發現――這一切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 事實上,可不是只有月球會擋住太陽;比地球更靠近太陽的水星和金星,同樣可能跑到太陽和地球之間,遮擋太陽發至地球的光線――稱為水星凌日和金星凌日。

台灣日環食: 看天文美景「日環食」6/21重磅登場!

❖相關食記、旅遊資訊會因時間、季節或經營者的更迭而有所變化;食記並非美食,請自行斟酌勿任意對文章內容斷章取義。 2019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發明鋰電池的三位科學家,因為他們的貢獻,讓我們的世界現在隨處可見輕便的手機、筆電以及電動車。 在享受鋰電池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其潛在風險。 像是 2016 年三星 Galaxy Note 7 手機的爆炸事件,正是電池設計與品質控管不良等綜合因素所造成;電動車在充電或正常操作時起火燃燒等鋰電池意外也時有所聞。

台灣日環食

由於日月大小都會波動,所以食極限的數值是以區間表達。 在月球兩次經過軌道交點的時間(一個交點月)內,太陽相對於交點會移動29°。 從食極限可推算,日蝕能夠發生的太陽角度區間為36°,中心日蝕能夠發生的太陽角度則是24°,所以有可能發生相隔一個月的兩次日偏食,或更罕見的一次日偏食和一次中心日蝕。 月球繞地球的公轉軌道為橢圓形,地月距離在平均值上下還會波動6%左右,月亮的角直徑也會隨之變化。 同理,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也是橢圓形的,因此太陽的角直徑也會在一年內波動,但幅度比月球角直徑的變化幅度小。

台灣日環食: 嘉義日環食來啦!觀測地點、時間、系列活動整理,錯過再等195年

本次日環食可觀測到的地點包括金門、澎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花蓮、台東部分地區,其餘全台幾乎都可以觀測到大面積的日偏食。 台灣日環食 屆時台北天文館、嘉義北回歸線太陽館都將進行直播,而中央氣象局網頁也可以看見日環食全國網路聯播。 當月球距離地球較遠而無法完全遮擋太陽的時候,就可能發生日環食(左圖為2012年5月20日日蝕)。

嘉義縣政府表示,嘉義縣落在環食帶上,是全台最佳觀賞點,四大最佳觀測點有北回歸線太陽館、故宮南院、高跟鞋教堂及牛埔仔草原,而首波宣傳照以「太陽之都‧嘉義」為題,由縣長翁章梁化身阿波羅太陽神,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其中一種方法是將太陽的影像用望遠鏡或針孔投影法(紙板上鑽直徑1毫米小孔)投影到一張白紙或卡片上。 觀測期間必須避免直接通過投影器(望遠鏡或針孔)直視陽光。 另一種方法是用攝影機或相機對著太陽,並從熒幕上觀測日蝕,不過相機長時間對著太陽可能會受損壞。 攝像機或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是一組普通透鏡,因此也不能用於安全觀測太陽。 在鏡頭前穩固地附上14號焊工玻璃,能有效保護相機;在望遠鏡或光學取景器前附上焊工玻璃,就能安全地用肉眼觀測太陽,但必須保證安裝尤其牢固。

台灣日環食: 百年難見奇景!2020夏至日環食 正中央通過嘉義

日環食:日、月、地連成一線,但月球的角直徑比太陽小,無法完全遮掩太陽圓盤。 用天文望遠鏡投影法的人一定要記得,千萬不能用眼睛直接透過望遠鏡觀察太陽;使用尋星鏡調整太陽影像的時候,也一定要用投影的方法來調整。 根據《網路天文館》,如果要用底片來減低太陽的輻射傷害,一定要用1、2層曝光且沖洗過的「黑白底片」(不能用彩色底片,效果不佳)放在眼睛前面,才能有效遮光。 台灣日環食 但須注意的是,即使這些物品有減光效果,觀看太陽的時間也不能過長,以免對眼睛造成永久性傷害。 下午則是主場活動,由孫維新館長進行訪談式的天文講堂,並規畫「觀日連線互動」、精采表演及抽獎活動,活動將從日環食初虧的14點49分開始、到最後17點25分復圓。

  • 本影以外的淺灰色陰影是月球的半影,此範圍內會看到日偏食。
  • 廣義地來說,日蝕還可以指在地球以外看到太陽被其他天體遮掩的現象,如1969年阿波羅12號太空人所拍攝到的地球食日,還有2006年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所拍攝到的土星食日。
  • 不過,日環食發生的時間非常短暫,最快一秒鐘,最長到一分鐘,稍縱即逝非常難得可貴。
  • 整個「日環食」將於6/21(日)下午2點49分開始、5點25分結束,全程為2小時36分鐘。
  • 所謂的短路(Short circuit)主要指電路中有電位差的兩個節點以極低電阻的元件(像是一般的導線)相連;或者換句話說,應該要做好絕緣的兩個點互相接觸了。

在太陽週期的不同階段,日冕的形狀會有所不同,有時小而對稱,有時則大而絨絨狀,確切形狀很難提前預測。 依據以上條件所推算出的最長日全食將發生在2186年7月16日,食甚時長為7分29秒,在圭亞那北部可見。 最後,月球的近地點也在繞地球順行進動,每8.85年為一周。 月球兩次經過近地點之間的時長比一個恆星月稍短,稱為近點月。

台灣日環食: 使用JANDI,簡化溝通流程、讓團隊協作事半功倍

由於以前學界對於中國星座起源有許多爭議,使得人們寄望在甲骨文裡找到二十八星宿的古字與線索,證明中國星座是起源於本土。 現在雖已發現若干疑似二十八宿星名的甲骨文字,但是經過詳細考證後,確定是星名的其實不多。 例如「鳥星」兩字(圖 5)曾經被視為《尚書.堯典》所載「日中、星鳥」的意思,即南方朱雀的原始形象,然而也有人認為鳥可能是受祭的神名,此點在學界尚未有共識。

FUNTOP資訊網創立以來,以分享實用的生活懶人包:運動賽事、電玩娛樂攻略、網路電視線上看、旅遊觀光資訊、電腦綠色軟體、推薦APP工具為宗旨。 在這網路爆炸時代,FUNTOP整理資料,讓大家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獲取想要的資訊,歡迎廠商接洽合作。 鋰電池的主要組成如電解液、隔離膜為有機成分,本身就屬於易燃物質。 再者,高溫下的鋰電池除了會發生「熱失控」持續加速反應與提高溫度,材料本身也會反應分解出易燃的氣體。 如果電池沒有排氣、降溫的設計,遭遇到高溫或短路時,就可能起火燃燒、甚至爆炸。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使用有鋰電池的電器時,要記得遵守原始的使用設計、不要隨便更動電器的設計或使用方式;環境中有造成高溫火爐或暖爐等,也要記得避開,就可以更安全。

相對於太陽,月球離地球非常接近,因此月球能夠完全遮蔽太陽,當月球比較靠近地球的時候,太陽本體會被月球完全遮住。 台灣日環食 想要看到完美的「上帝戒指」,要盡量接近環食帶的中心。 且準備好觀看、拍攝日環食的相關器具,才能安全地觀看,並留下紀念照片,成就完美的回憶。

台灣日環食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展的計畫,其設計目的是為了尋找約莫地球大小、位於適居帶的系外行星,進而調查銀河系中,恆星擁有行星的比例。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就是凌日法,也使得凌日法成為目前發現最多系外行星的方法。 陳侃理,〈天行有常與休咎之變──中國古代關於日食災異的學術、禮儀與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2012年9月,臺北,頁 。

根據沙羅週期推算,這次是繼2012年在台灣本島可看見的第二次機會,同一地區每次日食現象發生的間隔時間都不相同,若是錯過今年的6月21日,就要等到2215年,才能再次見到猶如-上帝金戒指的「日環食」奇景。 不過,各地出現時間與食分略有不同,以台北市為例,日食發生時間為下午 2 時 49 分至 5時 24 分,下午 4 時 13 分可見太陽被遮蔽達 91.7% 的日偏食。 今日(21日)是父親節,香港會看到日偏食,日食將在下午2點36分開始,4點08分食甚,86%的太陽面積被遮擋,到5點24分才復圓,過程近三小時。

從地球表面可以看見人造衛星「食日」(凌日)的現象,但這些衛星都不足以遮蔽整個太陽圓盤。 比如,衛星要在國際太空站的高度(約海拔400米)遮掩整個太陽,其直徑至少為3.35公里。 衛星凌日並不容易看到,因為可見區域非常狹窄,且凌日時長一般僅僅為一秒鐘左右。 從地表觀看國際太空站橫跨太陽圓盤的整個直徑,持續時間約為1至8秒,其中以日出或日落期間最長,因為此時衛星離觀測者最遠(見視差)。 日蝕的必要條件是,太陽必須和月球軌道交點相隔不超過15°至18°,中心日蝕則需要不超過10°至12°度,這就是所謂的食極限。

台灣日環食: 日環食活動實況 Live Eclipse Activities

地球為球形,不同地區與月亮之間的距離並不同,月球的角直徑也會不同。 如果食分在日蝕過程的最初和最後小於一,但在中點附近大於一,那麼在中點附近的地區可看到全食,最初和最後的地區則會看到環食。 2023年4月20日全環食的食甚時長僅僅超過一分鐘。 食甚時間點為下午4點14分,此時月亮到達最接近太陽中心,也就是當天的重頭戲。

台灣日環食

天文館指出,台灣前一次日環食是2012年的5月21日,當時為日出帶食,觀測時間較不理想,這次日環食從非洲內陸至西太平洋,整個亞洲幾乎都在可見食的範圍,下一次發生環食帶大範圍覆蓋台灣的日環食,就要等到2215年。 天文館指出,若民眾當天無法前往,可到天文館網站觀賞線上直播,今年 4 月至 10 月也有日食主題特展,5 月 9 日、17 台灣日環食 日、31 日及 6 月 7 日有大眾日食講座。 台北市天文館在 6 月 21 日當天有日食觀測與教育活動,包括大廳投影解說、現場觀測,甚至與中華郵政合作發行日食紀念郵票,日食當天在天文館成立臨時郵局,民眾可現場購買並加蓋紀念郵戳。 天文館指出,台灣前一次日環食是 2012 年的 5 月 21 日,當時為日出帶食,觀測時間較不理想,這次日環食從非洲內陸至西太平洋,整個亞洲幾乎都在可見食的範圍,下一次發生環食帶大範圍覆蓋台灣的日環食,就要等到 2215 年。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