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歷史8大優點

色彩方面,除沿用傳統討喜的紅、黃、金色以外,也大膽使用黑色為底色,以襯托鐵罐上的設計。 此外,茶商還會將書法字轉印在茶罐上,形成富中國傳統意象的視覺表現。 1960年代韓戰爆發,美援入臺,許多西方文化也影響過去茶葉包裝的傳統中式構圖,出現流暢曲線、幾何圖形色塊等簡潔設計。

記得小時候,在許多地方都還偶而看得到如日月潭紅茶、花蓮鶴岡紅茶的影跡,可惜那滋味已經不復記憶了。 台灣茶歷史 雖說街頭巷尾遍見各種泡沫紅茶店,然而用的多半是東南亞等地進口的廉價貨,並非台灣血統。 春節期間配送擁塞,偶遇宅配延誤或其他技術性問題導致宅配公司未能如期派件,故本公司無法保證所有配送均可如期完成,敬請提前交貨日期,以免影響送禮時間。

台灣茶歷史: 用即期麵包釀啤酒 英國啤酒廠解決剩食這樣做

而1970年代台灣工資上漲後,台灣茶外銷競爭力降低,出口量逐年下降,但因日本開始流行飲用部分發酵茶,包種茶及烏龍茶的銷日數量又逐漸增加,成為台灣茶外銷新寵兒。 1980年代,罐裝茶飲、泡沫紅茶店興起,帶動國內飲茶風氣,茶葉進口量快速成長;時至今日,台灣每年進口約3萬公噸茶葉,約為國產量的兩倍。 紅茶市場外銷雖遇到衰退,不過危機就是轉機,開始從各方面檢討加以提升紅茶品質。 除了北台灣的茶業試驗單位,日本人也開始在台灣其他地區尋覓生產紅茶的據點。 早期紅茶生產曾以小葉種「黃柑」製作紅茶,但滋味不夠香醇不受到歐美市場接納,歐美消費者喜愛的則多為印度阿薩姆大葉種製作的紅茶。 大約是1870年代,福建小種功夫紅茶製作的技術傳入台灣,開始有茶農利用小葉種製作紅茶。

  • 從此貢茶由茶餅改為散葉茶,由於飲用習慣的改變,紅茶和花茶是在明代被發展出來。
  • 因各地方特色及文化背景自然發展出各茶區之特色茶,並經由各種製茶技術將各地區特色茶之風味及特有香氣充分展現,其中烏龍茶中外馳名,深受消費者青睞,其產值也最高。
  • 記得選擇你的預算範圍的就好,其實茶葉剛剛好的最好喝,因為喝貴的容易覺得不值得、又是喝得戰戰兢兢,破壞了整體的體驗。
  • 典型的文山包種茶特徵是:第一香氣一定要清揚,帶有明顯的花香,第二滋味要活潑甘醇,第三茶湯要呈亮麗的綠黃色。
  • 也就是說高山茶屬於近代的茶葉,為國內茶葉劇烈競爭下的產物。
  • 舉例來講,若拿大葉種的茶樹來做烏龍茶,則會相當苦澀;若拿小葉種茶樹來做紅茶,不是不行,只是會覺得有哪裡不合適;有些茶樹品種適合多元化生產,既適合做清心大冇,也適合做東方美人。

台灣的茶曾被稱為「Formosa Tea」(福爾摩莎茶),揚名國際,深受歐美市場歡迎,喝茶文化至今仍深植在台灣文化中。 為了探究台灣茶葉的歷史,「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專訪具有30年茶專業背景工作經驗,目前為台灣區茶葉輸出葉同業公會常務理事吳元鑫,與我們談談茶的歷史與文化。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便積極吸收歐美文化,尤其大正初期有許多設計師帶回西洋現代藝術概念,掀起一波模仿風潮。 例如,運用彎曲且浪漫的花草藤蔓對稱方框,搭配英文命名及橫式書寫方式,便是受到西方「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影響;而義裕選庄更大膽地以荷蘭風格派推崇的藍、白、紅3色來設計,藉此強調商品的新潮感。

台灣茶歷史: 台灣茶業百年史 塑造飲茶生活文化

「茶金」劇中景點之一的「日月老茶廠」,就在南投魚池日月潭的半路上,超過60年的老建築很有懷舊感,為台灣農林公司魚池製茶觀光工廠,可免費預約參觀廠區。 前方廣場,可休息享受寧靜感,現場展售魚池知名的阿薩姆紅茶、紅玉紅茶等,還有在地農特產品可供選購。 簡單地說,現在垂手可得的茶葉,不管在東、西方,最早都是茶葉的藥用性先被重視,接著演變為貴族專屬的奢華飲品,後來才普及深入大眾化市場。 而我們現在飲茶,跟過去又不大一樣,隨著教育水平與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可以如同舊時代平民一般解渴豪飲,當然也可以像貴族一樣品味享受。 與歐洲其他地區一樣,茶葉最初是在17世紀中葉從荷蘭被帶往美洲港口,當時這港口被稱作「新阿姆斯特丹」。

台灣茶歷史

但隨著國內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加上政府機關逐年辦理優良茶比賽,帶動國內飲茶風氣,讓高價位的茶葉逐漸暢銷,成為臺灣茶葉由外銷轉為內銷的重要關鍵。 (三)台灣產製之茶葉主要區分有綠茶、烏龍茶及紅茶等 3 種,其中以烏龍茶〈半發酵茶〉占最大宗。 因各地方特色及文化背景自然發展出各茶區之特色茶,並經由各種製茶技術將各地區特色茶之風味及特有香氣充分展現,其中烏龍茶中外馳名,深受消費者青睞,其產值也最高。

西元1865年,杜特氏再度來台,採購臺灣茶葉運銷歐洲英國等地,品質獨特獲得消費者好評,白毫烏龍茶更贏得英女王美譽(東方美人),烏龍茶也有(臺灣香檳)的美譽。 杜特氏鑒於精製烏龍茶在臺灣試製成功,於是進一步計畫在臺北萬華地方創設精製烏龍茶廠,臺灣開始走進了烏龍茶精製期。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0日電)榮獲美國繆思設計大獎的台灣客家茶文化館今天開幕,催生戲劇「茶金」的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茶不僅是農業,更是客家文化,此館象徵茶產業在客家與台灣歷史具重要地位。 由於喝茶的普遍,台灣在1980年代發展出「泡沫紅茶」,將原本是熱飲的紅茶或綠茶,加上冰塊,用雪克杯搖出冰涼口感,在酷熱的夏天也能夠暢飲茶品,帶起台灣四處設立泡沫紅茶店的風潮。 此一發展在1980年代後期更以奶茶加入粉圓,變成「珍珠奶茶」,這項台灣發明的飲料,不僅在台灣大受歡迎,今日全世界都能看到它的蹤跡,變成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飲品。 右轉駛進新竹關西交流道,進入昔日台灣北部最重要的產業聚落關西鎮。

台灣茶歷史: 台灣茶初次躍上國際舞台-蘇格蘭商人

而茶葉的沖泡除了讓茶湯因為不同的技術和方式表現出不同味道外,也因為沖泡過程的設計,產生與藝術文化連結的附加價值,泡茶技巧更可以增添品飲時的豐富性和表演性。 清代道光年間(1820~1850年),台灣已經開始製茶。 不過,當時因為清政府的規定無法直接出口海外,台灣茶要先送往福建省福州,經過再製加工才能出口。 1865(同治五)年以後, 貿易記錄[註1]記載了台灣茶的出口量。 此外,台灣擁有 3 種不同發酵度的茶類,「紅茶」、「烏龍茶」與「綠茶」。

台灣茶歷史

另傳說神農氏在樹下燒水休息,一陣微風拂過樹梢,幾片翠綠的茶樹葉隨風飄落在燒開的水中,神農氏飲用後發現茶水變得清香甘甜,飲後更覺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雖然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無法驗證茶在中國的確實起源,但學者們普遍認為,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之前,茶在中國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台灣城市裡難有專屬茶室,多於居家、茶店一隅佈置成喝茶的地方,而有「茶空間」的現代詞;有些新式茶店乾脆以「茶空間」稱之。 台灣茶歷史 台灣無類似日本抹茶道制式之茶室設計,亦未繼承中國茶館的格局。 茶空間的配置呈現台灣多元的面向,茶桌可高、可低,也可席地;可設於房間一隅,也可特別設計茶室。

台灣茶歷史: 【食聞】不僅美味還要永續 傳統也能創新!加州葡萄乾農夫的永續農法

1930年,恰好遇到世界紅茶生產大國印度、錫蘭、爪哇及蘇門答臘等國,因互相競價使紅茶價格低落,為了改善商品價格於1933年聯合締約「國際茶葉限制生產協定」,嘗試減少紅茶的供給量來提高價格。 沒有加入協定的三井公司趁勢努力擴展台灣紅茶外銷,於是台灣紅茶外銷從此一躍而起,隔年紅茶的外銷量及成長4倍,三井株式會社產製的日東紅茶外銷的成績亮眼。 後來紅茶出口的量在1934年左右已經與烏龍茶及包種茶平起平坐了,此後接連出口量超越烏龍茶及包種茶,成為台灣外銷的主力。

導入台灣特色茶風味輪的表述,其實還有另一個用意,消費者可以一邊喝一邊對應其風味,如果沒有喝出來,消費者就可以來「找碴」。 這樣就可以讓茶「透明化」、「資訊化」、「標準化」,不再讓「茶黑黑,價錢隨人哄」了,蘇宗振幽默地表示。 同時因為有了對每一支茶精準的評鑑與辨識,不僅是對消費者有精準溝通,更是對製茶師、茶農有著重要的標準系統參數與精進改善的依據。 台灣的製茶工藝不僅承襲融合了傳統來自中國大陸的技術與日本的工藝技術,還加上台灣本身過去幾十年累積的精緻茶文化,可謂是世界頂尖的技術與優勢。

隨者茶葉飲品市場需求之擴大,及養生保健觀念之風行,消費者對茶品的安全、衛生、品質格外重視,如何建立消費者信心,讓消費者買的安心,喝的放心,提供優質安全的茶產品已成為茶產業輔導之首要目標。 南投是台灣產茶重要的茶園,而鹿谷鄉最具有名的就是凍頂烏龍了,凍頂山上的鳳凰村,永隆村,彰雅村所產的凍頂烏龍更是一絕。 而產於魚池鄉的日月潭紅茶,最出名的是紅玉紅茶,茶湯明亮鮮紅,是亞洲最有名的紅茶精品之一,茶香具有天然肉桂和淡淡的薄荷香,羽曦堂出品的「日月星河」,口感鮮明溫潤,帶著香氣與天然的甘甜。 最關鍵原因還有,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災後重建計畫中,選定紅茶做為南投產業發展重點──各方因素推波助瀾下,台灣紅茶終於開始重新萌芽生光。 台灣茶歷史 但當時永光茶公司的姜阿新以品牌思維,弄了一個類似白蘭地的皇家標誌,讓國際市場的買家能輕易認出 Ho-ppo tea(北埔茶),在北埔茶出現後,大吉嶺茶就遜色不少。

  • 康熙年間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採購中國茶並運送回英國。
  • 台灣茶業開始科學化,除了製茶、品種及栽培技術等改良外,也引進製茶機械、設立出口茶檢驗制度、茶葉傳習所,將台灣茶的品質進一步提升;同時也開始大力發展台灣紅茶。
  • 台灣外銷的紅茶,因日本侵略東南亞,造成激烈海戰,使印度、錫蘭、爪哇等地的紅茶無法順利運往歐洲。
  • 怎樣形容白毫烏龍茶的品質特徵,由於它的加工比較成熟(發酵較重),遠較文山包種茶和凍頂烏龍茶發酵更重,同時其香味成份大部分是由發酵後所生成,風味更趨近於成熟的韻味,更由於它的名貴稀少,所以只能一句:宛如雍容華貴、風華絕代的「中年貴婦」足堪形容。

相傳清朝光緒年英國外交使節團到中國完成外交任務,滿清官員以此調以柑橘佛手柑油的中國茶作為贈禮,英國外交使節團回國為了討好當時新任英國首相查理葛雷伯爵,使獻上此茶並將之名為“葛雷伯爵茶”。 也有傳說葛雷伯爵依自己的喜好將不同的茶葉混合並加入具安定效用的佛手柑油而成Earl Grey Tea。 十九世紀初期,茶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飲用,特別是在晚餐後飲用以幫助消化,午茶則是由英國公爵夫人安娜所發明的。

西元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佔領臺灣,日人銳意經營茶業,一方面積極擴展茶樹栽培面積,同時也積極對海外宣傳與推銷,使臺灣茶業每年外銷不斷增加,烏龍茶與包花茶、包種茶成為當時臺灣主要外銷產業。 西元1858年 清咸豐8年,英法聯軍攻擊中國,迫令締結天津條約,規定臺灣府(今台南市)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曾派人到臺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製品,開始了臺灣茶葉外銷年代。 隔年,增闢淡水港為國際通商口岸,臺灣茶葉運往福州從事加工精製,再包裝運銷外國更為方便,從此臺灣茶葉運往福州加工的數量逐年增加。 這時期的台灣茶品種除了原本從福建傳入的以外,又經過日本人歷年的試驗,由平鎮茶業試驗所選出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等四大品種作獎勵推廣種植。 日本人並大力推廣紅茶的種植,讓Formosa Tea/Formosa Black Tea國際化,外銷歐洲與美洲等地。

總督府依治臺前臺灣咖啡栽植狀況調查結果,於 1902 年命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技師的田代安定在恆春籌設「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今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進行熱帶經濟植物栽植試驗,其中重要的作物之一即為咖啡。 此一試驗成果在 1907 年東京勸業博覽會展現臺灣咖啡,1915 台灣茶歷史 年大正天皇即位典禮中,對臺灣咖啡品質予以肯定。 此後,至 1929 年間展開臺灣各地的咖啡試種,如臺中東勢、嘉義竹崎、嘉義、屏東及臺東等地。 1917 年臺灣殖產局園藝試驗場嘉義分場(今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前身)成立,延續了田代安定技師的種原蒐集試驗,並確定阿拉比卡種為臺灣合適的栽植種,時至今日農試所嘉義分所仍為臺灣咖啡研究的重要研究機構。 西元1847 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在大吉嶺地區開發大量的茶園,開啟了新興茶葉的新紀元,也結束了對中國茶葉的依賴。

台灣茶歷史: 高山茶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北市內創設的教育文化設施「大稻埕幼稚園」、「台北永樂座」、「台灣第一劇場」等都是陳天來的投資。 台灣茶歷史 雖然現在已見不到過往的景象,根據史料記述,上演華麗歌舞秀、戲劇等表演的「永樂座」劇場,熱鬧的盛況象徵了因茶葉景氣大好的大稻埕榮景。 來到台灣40年,開拓發展台灣茶海外市場的李春生,在大稻埕(現台北市大同區)打造了洋樓街,經營租賃房屋的不動產業,也投資基隆到新竹之間的鐵道建設、大稻埕港的堤防修復工程等公共建設事業,對近代台灣的發展極有貢獻。

台灣茶歷史

不過人們對西方文化仍感陌生,故也有茶商試圖將中國傳統圖案、歷史及生活元素與西方藝術結合,形成中、西風格交融的局面。 進入日治中期,總督府改採「同化政策」籠絡臺人,實施日本化運動,積極推廣日式生活文化,也反映在當時的茶包裝上。 輔導主要茶區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產地證明標章,以防止仿冒及促進消費信心。 計有「鹿谷凍頂烏龍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山包種茶」及「杉林溪茶」取得產地證明標章註冊。 迄至 97 年底「鹿谷凍頂烏龍茶」、「阿里山高山茶」已分別核發標章 69,648 枚、 台灣茶歷史 26,324 枚, 「文山包種茶」及「杉林溪茶」亦開始受理標章申請。

二是以「地區」看待茶葉,了解茶葉背後的「歷史、地理」,這比較難學,也需要閱讀大量的歷史文獻,適合喜歡研究茶葉背後故事的人。 月由經濟部、內政部正式行文准予茶藝館的設立,終於「茶藝」這個行業,正式得到官方的承認。 西元1954年,茶園面積增加到四萬六千多頃,粗製茶生產量達到一千三百萬多公斤,而輸出茶業竟將前年所滯積的部分存量一併出清,達到一千四百八十餘萬公斤。 魏靜時,生於西元1853年,是南港式製造法發明人,後人尊稱為「南港包種茶始祖」,受日本昭和天皇頒「白櫻花狀」以『台茶之父』褒揚。 台灣鄉土教育發展促進協會編著,2006年4月,以茶代酒,台茶有約護照。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