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詳盡懶人包

是环岛航运之主要枢纽港,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 臺灣光復初期,基隆市只轄有以港區為中心的5個行政區;原以編號順序命名(第一至五區),後改以行政區所在幹道命名,即現今各區使用之名稱。 基隆 基隆 1947年,臺北縣基隆區七堵鄉改劃歸基隆市管轄成為七堵區,1949年再從七堵區部分地區劃出設置暖暖區。

  • 每年八月初,“庆赞中元”的旗帜飘满市区,开启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农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灯游行达到整个祭典的高潮,更让民间俗称“鬼月”的农历七月充满了另一种和谐的气氛。
  • 从市长开始民选之后,除第4及第五届选举之外,基隆市即长期由国民党执政,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进党籍民代的李进勇所打破。
  • 在當代不僅彰顯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塑造出基隆特有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觀。
  • 現在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為礁岩密佈,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
  • 原本豎立在田寮河上的十座橋,為配合田寮河景觀及親水計畫,在橋樑建設上,將設計符合沿岸特色的橋樑造型,並在交通上能規劃出適當的人車分道系統,以建立順暢的交通動線。
  • 此外,由於教育及文化事業高度集中,故聚集了大部分高等院校及各種媒體。

基隆市政府是基隆市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基隆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 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基隆市政府並置市務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及副市長之下,設有14個內部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19個下屬機關)、7個區公所、21個所屬二級機關、57所各級學校、3所幼兒園。 基隆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向下再細分為157里、3,331鄰(2022年4月止)。 另外,和平島(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基隆嶼、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七個離島也屬基隆市管轄,行政劃分上皆劃歸中正區。

基隆: 基隆水文

昔日臺灣東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著水利之便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河岸的各個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為基隆市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縱貫公路、中山高速公路、萬瑞快速道路、縱貫鐵路及宜蘭線鐵路皆沿著基隆河岸興建。 二戰結束,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基隆為日本人引揚歸國及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的主要出入點。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基隆為影響最劇的地方之一。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基隆湧進大量國軍官兵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臺灣的中國大陸移民,之後美軍開始駐紮,基隆也進入新的都市成長期,市區開始向周邊丘陵地帶外延。 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採煤業在1968年達到高峰;而基隆港因應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1960年代開始進行了多次擴建,雖在1960年代起落後於高雄港成為臺灣第二大港,到1984年也已名列世界第7大貨櫃港。

出港货物以纺织品、化学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制品以及运输工具为大宗,进港以化学材料、农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和金属矿石为大宗。 不过,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进入1990年代后,基隆的年降雨量有开始递减的迹象,其中有几年还出现过严重干旱。 六分法係參照日治時代後期的州廳制(五州範圍各為一區、東部兩廳範圍合視為一區)而來,因臺灣現今的行政區劃乃依循此日治時期的行政區調整而來,故在區域劃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適用。 四分法有數種版本,此為依據行政院國發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而來。 除了東臺灣之外,北、中、南三區各形成臺灣三大都會地帶。

基隆: 基隆連珍糕餅店

文學團體方面,則有「基隆市詩學研究會」、「雞籠文史協進會」、「原鄉文化協進會」、「暖暖代誌雜誌社」。 市長選舉從市長開始民選之後,除第4及第5屆之外,基隆市市長長期均由中國國民黨籍人士擔任,至1990年代臺灣民主開放後仍無改變。 此現象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的李進勇打破。 現任市長為民進黨籍的林右昌,2014年九合一選舉勝出,於2018九合一選舉連任。 ,區署設於瑞芳鎮(原本基隆郡計劃改制設置省三縣,但未執行)。 但基隆區在1950年全台縣市大重劃時被撤銷,所轄7個鄉鎮全部改為臺北縣直轄。

基隆

基隆港周边的炮台数目居全台之冠,修筑的时代从清朝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皆有,环布在港区周边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据时代的防卫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 基隆市区的主要街道以八德之“忠”、“孝”、“仁”、“爱”、“信”、“义”为路名之首,并依序加以数字命名。 鸡笼港在十七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鸡笼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 清治后期,西方列强的东来,逐渐开启了鸡笼港的发展。 在光绪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义正式开放为商港。

基隆: 文化節慶

基隆市地处台湾岛东北角,毗邻新北市,临近台北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省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 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2019年8月)。 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 基隆在日治時代興起時,日本當局也同時發展觀光事業,當時的重要景點有基隆港、市區的高砂公園(今已不存)、以及大沙灣海水浴場(當時稱為「孤拔濱」,今已不存)等。 基隆市的地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 市內人口適居的平地主要聚集於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所密佈;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

基隆

在當代不僅彰顯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塑造出基隆特有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觀。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治時代於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今日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 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 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

基隆: 重要選舉

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現在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近10年來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 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 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台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最新的規劃為在基隆與南港間興建基隆捷運,目前已進入綜合規劃招標階段,預定最快2032年開始營運。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 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 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省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 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

基隆同时是台湾铁路的重要据点,纵贯铁路的北端位于基隆,台铁东部干线的北端也是从市区近郊的八堵开始。 基隆的砲臺數量與密度為全臺灣之冠,其設施依時代、用途、地域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設有砲台、碉堡、高射砲陣地、指揮所、觀測所、彈藥庫、油庫、貯水設施、通信設施、待機所、地下坑道 、醫療設施等。 基隆 其中日治時期由基隆要塞在各地區所設立要塞建築,則做為防禦基隆港要塞的建設使用。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基隆 之後,鄭氏王朝在南臺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常出现于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带,基隆港为当前最容易观察、亲近和欣赏的地点,也因此,老鹰为基隆市野鸟学会之会鸟。 为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类动物,现仅存不及百只。

日治之前,这一带称“鲎穴仔埔”,有相当数量的“鲎”在此生活,据说天气变化时,鲎群会离水爬到陆面。 基隆内港的东岸与西岸之间本为礁岩密布,最大的两座,各取名为“鲎公”及“鲎母”以为相配。 日本人筑港时将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广阔的港湾。 为《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类动物,现不及百只。 基隆文學史及其相關著作,目前還沒有一部專書出版。 不過基隆市的「海洋文學獎」、基隆地區歷來的古典詩歌、民間文學、俗語,以及戰後的文學發展,已經有幾位博碩士生進行研究,並且有所成就。

1988年,基隆市政府調整除中正、信義兩區以外的行政區邊界,區數目維持不變。 基隆市拥有中国台湾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于台湾省北部海岸线的中心点,故成为海陆交通的辐辏。 中山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皆以基隆为起点,并有多条省道通往全台各地。

基隆: 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40年,基隆市計有9.5萬人,僅次於臺北市32.8萬、臺南市14萬、高雄市12.7萬,為臺灣第四大城,其中市內就有2.3萬為內地人(日本人)。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臺灣戰事(俗稱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 中法戰爭結束後,臺灣於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 當時因淡水港逐漸淤塞,劉銘傳計畫將港灣形勢優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為臺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以基隆為臺灣鐵路起點、著手於基隆港興築港口設施,並積極整頓臺灣第一座官方煤礦,但其計劃因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 基隆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人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做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移入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 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清廷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 日治時代,統治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對外交通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此後長期為臺灣首要航運樞紐。 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改置臺灣省轄下的省轄市,仍為全臺航運樞紐。 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加上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1990年代以後轉型為臺北都會區重要之衛星都市。

丘陵地遍布的影響,導致市內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 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佈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群。 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基隆市擁有台灣北部首要港口基隆港,又位於台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三號)等國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為起點,並有多條省道通往全台各地。 基隆同時是臺灣鐵路運輸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台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此外,基隆還擁有全臺唯一由高速公路局養護的省道——台2己線。

1999年凍省實施,基隆市與其他4個臺灣省省轄市改為直接由中央政府監理。 农历一月元宵节举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乐社办理,在元宵节当日下午由西定路出发,举行四大庙拜庙绕境表演,依序绕经基隆护国城隍庙、庆安宫、奠济宫、觉修宫等庙,最后于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预先搭好的炮台表演舞狮。 註2: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起,臺北市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1967年(民國56年)起,改制為直轄市。 基隆 註1:南投縣中興新村自1956年(民國45年)起成為臺灣省政府疏遷地,實際肩負省會之功能;自1999年(民國88年)起,省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 基隆同時是臺灣鐵路運輸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台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 註1:南投縣中興新村自1956年(民國45年)起成為臺灣省政府疏遷地,實際肩負省會之功能;自1999年(民國88年)起,省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
  • 田寮河以北的區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
  • 东与台北县瑞芳镇为界,西与台北县万里乡毗邻,东南与台北县平溪乡接壤,西南与台北县汐止镇为界,北临基隆湾、东海。
  • 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省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

南北向的道路有愛一路、愛二路、愛三路、愛四路、愛五路、愛六路、愛七路、劉銘傳路、愛九路。 田寮河以北的區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 南北向的道路有中正路、義一路、義二路、義三路、義四路、義五路、義六路,義七路、中興路、義九路。

1950年中国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区域照旧。 基隆市管辖中正、信义、仁爱、中山、安乐、七堵、暖暖等7区。 管辖区域:东为棉花屿东端,位于东经122°6′25″;西为台北县汐止镇境界,位于东经121°37′28″;南为台北县平溪乡境界,位于北纬25°3′10″;北为彭佳屿北端,位于北纬25°37′53″。 东与台北县瑞芳镇为界,西与台北县万里乡毗邻,东南与台北县平溪乡接壤,西南与台北县汐止镇为界,北临基隆湾、东海。 管辖的附属岛屿有:在港口的和平岛(旧称社寮岛),其旁边的桶盘屿、中山仔。 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是台湾北部海上门户,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

基隆: 砲臺(要塞)

1920年的日治時期最後一次行政區重劃時,改為設置臺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於今日的信二路立體停車場;而港區及市區部分於1924年與高雄同時升格為市脫離基隆郡管轄,直轄於臺北州。 基隆北臨東海,是座多山多水的都市,除了基隆港周圍和基隆河兩側有狹窄的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均為丘陵地,並緊鄰海岸線,丘陵之間又有不少河流貫穿其中,造就基隆市擁擠的都市景觀,以及隨處可見的橋樑及隧道設施。 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的鸡笼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当前已名列为台湾十二大地方庆节之一。

基隆市社會結構相當特殊,外來人口影響力較大,其中外省族群票源偏向泛藍,宜蘭同鄉會則較為傾向泛綠。 此外,由於教育及文化事業高度集中,故聚集了大部分高等院校及各種媒體。 基隆市議會是基隆市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基隆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進入日治時代後,基隆曾先後屬於臺北縣基隆支廳、臺北縣基隆辨務署、基隆廳、以及臺北廳基隆支廳管轄。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