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seriesx ps5詳細攻略

微軟並承諾在主機上市時就能相容絕大多數的 Xbox One 遊戲軟體,以及目前在 Xbox One 上可以相容的 Xbox 360 與 Xbox 遊戲軟體。 PS5 的向下相容功能可說是延續 PS4 Pro 的做法,從處理晶片硬體層級去達成。 PS5 的處理晶片支援 3 種運作模式,分別為「PS5 原生模式」、「PS4 Pro 模式 」與「PS4 模式」。 當執行 PS4 或是 PS4 Pro 的遊戲時,就會切換為相對應的相容模式運作。 硬體層級相容的優點是相容性與穩定性較高,缺點是比較無法利用新主機額外的處理效能或功能進行強化。

xboxseriesx ps5

這次 PS5 的 SSD 配備訂製版的快閃記憶體控制器,能以 12 通道讀取總容量 825GB 的快閃記憶體晶片,提供 5.5GB/s 的存取頻寬,相當於 PS4 內建 HDD 的 50~100 倍。 再透過 4 條 PCIe 4.0 通道與處理晶片直接連接,頻寬 7.88GB/s。 該控制器還提供 6 種存取優先權,以確保資料都能依照各自優先的程度進行存取。 PS5 晶片規模與效能則是較為落後,雖然圖形處理效能有達到 PS4 Pro 的 2.4 倍,但 CU 數量只有對手的 7 成,即便把運作時脈拉高到相當驚人的 2.23GHz 程度,運算效能也只有對手的 83%。 當然較少的運算單元代表較小的晶片與較低的成本,顯示 SIE 這次走的仍舊是成本價格導向的務實路線,沒有與對手展開大艦巨砲的規格戰。 畢竟當年 PS3 高規格帶來的超高成本讓 SIE 幾乎賠光此前的收益,而且 PS4 勝出的關鍵之一就是比對手低的價格(399 美元 vs 499 美元),因此延續成本價格導向路線採用較低規格配置也在情理之內。

xboxseriesx ps5: 真正的 4K 遊戲

畢竟這規則已經延續 4 代了,即便一開始 SIE 沒有明言,但幾乎所有人都猜測會叫做 PS5,果不其然。 Xbox Parallel Cooling Architecture 是以三個氣流通道來打造,這些通道會平均散布先進內部零件所產生的溫度,讓主機保持涼爽無聲。 在《死亡循環》,兩名敵對刺客受困於黑礁島的神秘時間循環,注定要永遠重複同一天。 身為 Colt,唯一逃脫的機會是在一天重置之前,透過暗殺 8 位關鍵目標來結束循環。 除此之外,PS5 跟 Xbox SX 依然配備了 4K UHD BD 光碟機,容量最高可達單片 100GB。

  • PS5 將導入大幅進化的 3D 音效處理能力,以「提供優異的音效給所有人」、「上百個進階聲音來源」與「臨場感與方向感」為目標。
  • PS5 的向下相容功能可說是延續 PS4 Pro 的做法,從處理晶片硬體層級去達成。
  • 人類的聽覺會受到頭部、身體以及耳朵的形狀與位置等因素影響,造成不同頻率或是不同方向的聲音出現音量的變化。
  • 支援 Xbox Series X
  • 不過 Xbox SX 的向下相容能提供更多強化效果,而且不只 Xbox One 遊戲,還包括 Xbox One 相容的 Xbox 360 與 Xbox 遊戲陣容,因此這一局由 Xbox SX 勝出!

因為浮點數運算效能是串流處理器的處理能力,這只是 GPU 的一部分。 而且處理單元越多就越難充分發揮完整效能,特別是碰到大量微小多邊形的場合。 因此 PS5 GPU 的高運作時脈方案實際能達成的處理效能會比帳面上的 TFLOPS xboxseriesx ps5 數據更高。

單就浮點數運算效能來說,約相當於 AMD RDNA 架構最高階的顯示卡 Radeon RX 5700 XT 超頻版,記憶體頻寬剛好也相同(448GB/s)。 Xbox Series X 與標準的獨立硬碟相容,並且具有 Designed for Xbox 徽章的產品受到 Xbox 支援。 為了提供最佳體驗,Xbox Series X|S 的 1TB Seagate 儲存空間擴充卡透過專用的儲存空間擴充座插入主機的背面,可複製主機的自訂 SSD 體驗,進而以相同的效能提供額外的遊戲儲存空間。 獨立 DMA 控制器則是能獨自將資料送往遊戲程式指定的記憶體空間,等同 1~2 個 Zen 2 CPU 核心以軟體處理的效能。

xboxseriesx ps5: 技術至上

因為把資料從儲存媒體中讀取出來放到記憶體中讓 CPU 與 GPU 使用,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步驟,其中任一步驟有所延遲,都會影響整體讀取效率。 因此這次的一大重點就是配合 SSD 的導入打通這些環節,帶來實質有感的改善。 PS4 與 Xbox One 採用的是 AMD Jaguar 架構的 CPU,是針對筆記型電腦與嵌入式系統等低功耗應用所設計,問世之初就已經不算是高效能的產品。

xboxseriesx ps5

目前 PS5 並未透露是否會有類似的功能,不過就硬體層面來說並沒有問題。 就 CPU 與 GPU 這兩大處理核心來看,Xbox Series X 明顯勝出。 微軟選擇了一個相對簡單暴力的設計,以 360.45mm2、153 億個電晶體的巨大晶片來達成 2 倍於 Xbox One X 處理能力的目標。

xboxseriesx ps5: 儲存空間與可擴充性

目前已知 Xbox SX 會將低頻寬記憶體中的 2.5GB 保留給作業系統與操作介面使用,PS5 還不清楚。 所有 Xbox Game Studio 遊戲都包含「智慧分發」,因此,無論您在哪個主機上遊玩,都能享有最棒的遊戲版本。 已選擇包含「智慧分發」的合作夥伴遊戲,其數位遊戲頁面或光碟盒上將會註明此功能。 支援 Xbox Series X|S 的 1TB Seagate 擴充卡,與內部儲存空間完全相符 (需另購)。 準備在數千款 Xbox One、Xbox 360 和原創 Xbox 遊戲中,享有更快的載入時間、更高的解析度、更穩定的畫面播放速率,以及更適當的輸入延遲。 結合全新的單晶片系統 及 Xbox Velocity Architecture,帶給你所要的速度,並且 1TB 自訂 SSD 與 CPU 讓你自行掌控,以便從 0-60 爬升到高達 120FPS。

由於兩者採用的是不同的技術,也沒有揭露足以客觀比較的規格數據,因此這一局不分勝負。 雖然兩者都具備遠超越前一代的存取速度,但 PS5 在這部分下的功夫顯然較多一些,不但基本的存取頻寬大勝,資料解壓縮能力也勝過對手,而且配備更為齊全的專屬硬體來負責資料存取的處理。 相較之下 Xbox SX 雖然也有導入嶄新的軟硬體設計,但投注的資源較少,有不少部分仍採軟體處理。

Xbox SX 則是發揮了微軟身為軟體大廠的強項,不走純硬體相容路線,而是透過硬體結合軟體模擬來達成向下相容的功能。 優點是可以完整發揮新處理晶片額外的效能,讓遊戲獲得比在原本主機上更高的畫質或是流暢度。 缺點是相容性可能會受影響,但這部分在微軟虛擬化技術加持下足以克服。 先前微軟在 Xbox One 提供 Xbox 360 遊戲相容功能時,就曾投注相當多的資源針對個別遊戲最佳化。

xboxseriesx ps5: 遊戲開始

以目前市場主流 PC 配備來看,已經算是中階以上的規格了,畢竟現在 3700X 的市價就要上萬新台幣。 這次 PS5 與 Xbox SX 一如預料地延續了前一代主機的路線,都是採用與 AMD 合作研發的訂製版 x86-64 系統單晶片處理器,也就是所謂的「PC 架構」。 不像主流高效能 PC 那樣是採用分離的 CPU 與 GPU,而是在單一晶片中整合 CPU 與 GPU,規格遠高於一般的內顯 APU,而且功能都有依照各自的需求客製化。

微軟還研發了一套「SDR 轉 HDR」的技術,讓原本不支援 HDR 的遊戲可以透過該技術重建為 HDR 效果呈現。 雖然是走硬體層級相容路線,但 SIE 對 PS5 向下相容功能說詞卻是相當保守,只承諾在 PS5 主機上市時應該會相容目前 PS4 上累計遊玩時間最長的 100 款遊戲。 目前已經發行的 4000 多款 PS4 遊戲則是要等之後才會逐步開放。 顯示 xboxseriesx ps5 SIE 對向下相容功能的體驗非常謹慎,沒把握的遊戲軟體不會輕易開放。

xboxseriesx ps5: 比較 XBOX 主機

PS5 的 RDNA 2 GPU 配備有 36 組 CU(運算單元),剛好跟目前的 PS4 Pro 的 CU 數量一樣。 每組 CU 內含 64 組串流處理器,36 CU 包含 2304 組串流處理器。 採用變動運作時脈,在最高時脈 2.23GHz 下可提供 10.2TFLOPS 的浮點數運算效能,是 PS4 Pro 的 2.4 倍(4.2TFLOPS)。

xboxseriesx ps5

人類的聽覺會受到頭部、身體以及耳朵的形狀與位置等因素影響,造成不同頻率或是不同方向的聲音出現音量的變化。 人類可以藉由這些音量變化來判斷聲音的距離與方向,這也是臨場感的基礎。 這次 PS5 與 Xbox SX 不約而同將儲存系統的進化視為世代交替的一大關鍵,甚至 PS5 在最初消息披露時就非常強調導入 SSD 之後對遊戲體驗帶來的變革。 配備 AMD 的 Zen xboxseriesx ps5 2 和 RDNA 2 架構,DirectX 光線追蹤帶來逼真的光線、陰影和精準的反射,建立變化多端、生動的世界。 裝載在單晶片系統 的 12 Teraflop 處理效能,能與 AMD 的 Zen 2 和 RDNA 2 架構搭配運作,進而產生得以深入查看的世界。 PS5 將導入大幅進化的 3D 音效處理能力,以「提供優異的音效給所有人」、「上百個進階聲音來源」與「臨場感與方向感」為目標。

xboxseriesx ps5: 遊戲

實作方式類似 3D 繪圖的靜態光照效果,透過預先生成的精密物理資訊搭配低負擔的處理與控制來達成效果。 而在 Xbox SX 上則是額外配置有新的客製化音效硬體單元,讓開發者能更輕鬆應用 Project xboxseriesx ps5 Acoustics 達成理想的音效表現。 但是現在遊戲中的聲音來源數量龐大,而且每個聲音來源都需要個別進行 HRTF 運算,如果以軟體來運算的話,對 CPU 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光是這部分就等同 PS4 8 個 Jaguar CPU 核心以軟體處理的效能。

至於這部分的差異在實際運作遊戲時究竟會帶來什麼影響,仍有待後續驗證。 就現階段公布的資訊來看,Xbox SX 的規格與效能明顯超越 PS5,對想要追求極致畫質體驗的玩家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PS5 雖然在基礎處理效能上落後,但是在其所強調的高速 SSD 與 3D 音效等功能上下了很多功夫來克服軟硬體上的障礙與瓶頸,不過這兩種功能畢竟不如 “畫質” 來得直接,對實際遊戲體驗到底會帶來什麼變革也還在未知數。 目前雙方都還沒有公布新主機的遊戲陣容,這部分或許才是真正決勝的關鍵。

跟 CPU 一樣,PS5 與 Xbox SX 的 GPU 都採用基於 AMD RDNA xboxseriesx ps5 2 架構所打造的客製化 GPU。 xboxseriesx ps5 該架構是目前 PC 最新 xboxseriesx ps5 Radeon RX 5000 系列 GPU 產品的第 1 代 RDNA 架構改良而來。 最大的特色在於首度在 AMD GPU 導入硬體加速光線追蹤處理功能。

圖形處理效能甚至超越目前 PC 上所有 AMD RDNA 架構顯示卡。 當然這只是 SIE 的一家之言,即便 PS5 GPU 的高時脈設定真如馬克‧瑟尼所言效益較高,也無法弭平高達 20% 的帳面效能數據差異。 而且 PS5 GPU 的運作時脈是會變動的,10.2TFLOPS 只是最高時脈下的數據,實際運作時是否會因為時脈波動而壓低平均效能,仍有待觀察。 PS4 與 Xbox SX 的 CPU 核心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的差異在運作時脈的部分。 PS5 採用固定電源功率 + 變動運作時脈的模式,運作時脈最高 3.5GHz。

因此在執行處理負擔大的遊戲時,晶片耗電量以及發熱量會增加,讓散熱風扇加速運作而發出宛如飛機起飛的噪音。 因此包含 CPU 與 GPU 的運作頻率與效能都只是 “最高” 的數據,實際運作時有可能比這個數值低。 藉由這些專屬硬體處理單元,PS5 得以克服資料讀取環節的所有瓶頸,實現以往透過 CPU 軟體處理難以達成的超高讀取效能,讓遊戲的實際讀取速度能跟 SSD 存取頻寬的成長一樣,達成 100 倍於 PS4 內建 HDD 的表現。 而這一系列提升讀取速度的硬體功能,包括資料解壓縮在內,都隱藏在系統底層不需要開發者操煩,只要透過 API 下達指示,就可以把想要的資料從 SSD 讀取到指定的記憶體空間中,進一步處理使用。 目前雙方都公布了各自的音效系統,重點都是強調能提供更精確逼真的 3D 空間音效體驗。 PS5 主打針對每個聲音來源獨自進行 HRTF 運算來實現臨場感與方向感。

例如以 PS4 模式運作時,就只能利用跟 PS4 一樣的 18 組 CU 來處理 3D 繪圖,剩下的 18 組 CU 就只能閒置。 不過 SIE 在後續的更新資訊中表示,PS5 將能以增幅頻率運作來提升畫面更新率與解析度。 推測應該是跟 PS4 Pro 的「強化模式」一樣,讓 PS4 / PS4 Pro 遊戲以超頻模式執行,來強化畫面更新率以及提升部分動態解析度遊戲的解析度表現。 由於 PS5 的頻率提升比 PS4 Pro 大很多,預料將能提供比 PS4 Pro 強化模式更有感的效果。

不過因為是硬體層級相容,沒意外的話最終應該是可以相容絕大多數的 PS4 遊戲,只是得等 SIE 慢慢測試逐步開放。 Xbox SX 在這波公布的資訊中,有提到將會搭載旗下研發超過 10 年的音效技術「Project Acoustics」,能在混合實境與遊戲等應用上精確模型化聲音傳遞的物理現象,目前已經應用在許多 3A 級體驗上。 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再不耗費大量 CPU 處理資源的狀況下模擬在複雜幾何場景中衍射之類的聲波效果,來營造更具沉浸感、更逼真的音效體驗。 相關插件支援 Unity 與 Unreal Engine 等常用的遊戲引擎,便利開發者使用。 Xbox SX 同樣可以擴充內外部儲存空間,不過與 PS5 的設定有些差異。

xboxseriesx ps5: PS5 與 PS4 / PS4 Pro 系統主要元件運作頻率 / 頻寬對照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