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由來5大好處

另傳說:唐代潮州匪賊為禍,山神曾顯靈助官軍剿匪,亂平後皇室賜封為「三山國王」。 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很多,屏東九如三山國王廟、鹿港三山國王廟、台南潮汕會館、新莊廣福宮、荷婆崙霖肇宮、大埤三山國王廟等,都是歷史悠久、建築精采、香火鼎盛的古廟。 其信仰乃因古代中原盛行自然崇拜之風,特別是山嶽崇拜,如五嶽;自然氣象崇拜,如風雷水火。

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備兵敗,南海以平。 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 三山國王起源於潮汕地區,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植根於千萬民眾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響的神祗。 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潮汕大地十分興盛,作為潮汕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

  • 座東南朝西北的臺南三山國王廟,是1座三進三祠的潮州式建築,分為3部分,中央為三山國王廟,主祀三山國王,正殿前檐廊左右山牆上開有花瓶形門洞,供通往兩側。
  • 在中國台灣省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有潮汕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國王廟。
  • 五代和宋朝交替之間,三山國王顯靈協助趙匡胤擊敗對手劉鋹有功,皇帝於是下詔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感(威?)弘應豐國王」,並賜以「明貺」的匾額。
  • 宋太祖在位時,南漢屢犯邊陲,多次派遣使者勸諫無效,太祖派潘美率領軍隊討伐,南漢君主劉 被逼到廣州柵頭附件,依峙山谷築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攻。
  • 祖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灰沙土夯牆蓋瓦建築物,殿廊皆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極具民族特色。
  • 本預計於2014年8月完工,但中間包商倒閉,重新招標,工期延宕7月。

臺南三山國王廟也是目前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尤其精緻細膩的大木作,以及平直的屋脊與屋面曲線特徵,與閩南建築截然不同。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春季)。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山:一曰獨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明山,離獨山四十里;一曰巾山,離明山二十里。

三山國王屬於潮州地方的保護神,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神格。 在劉希孟的筆下,三山國王於政治上的正統性,則來自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平定南漢劉 ,和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親征太原滅北漢劉繼元時的兩次「顯靈」。 宋太祖在位時,南漢屢犯邊陲,多次派遣使者勸諫無效,太祖派潘美率領軍隊討伐,南漢君主劉 被逼到廣州柵頭附件,依峙山谷築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攻。

它以台灣現存唯一廣東式廟宇建築而著稱,其格式與閩南風格迥異。 興建此廟時,所用石材均運自潮州,其建造師傅,包括木雕師、石雕師、土木師(泥水師)之剪粘塑造等,均是一時之選,因而桁角木雕與設計製作風格,均具精美,風格特殊。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是三山國王的祀日,當地民間都要以五牲、鮮花、青果祭拜,獻演野台戲,舉行盛大祭典膜拜,十分虔敬。 昔時台南市的三山國王廟還要在每年的上元節之夜,大事展出廣東特種的水仙花,供人欣賞,曾為台南一時的盛況,可惜日本佔據後遭受破壞。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之由來

2012年4月,文化處與管理委員會多次溝通無效後,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緊急加固工程。 開工當日,屏東縣長曹啟鴻、民政處長鄭文華及文化處長徐芬春到場,管理委員會多數人到齊,但無人參加與相關祭祀及執槌過程,並有人抗議遞交陳情書。 廟方表示於廟後方的納骨塔,比此廟高,所以非改建不可,以及改建是三爺公用擲筊的指示。 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 由於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隋朝時建立,至今香火延續了1400多年,影響深廣。

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為「界石神」。 接連去了幾次大埤三山國王廟,見到乾隆年間古香爐、道光年間的聖旨架、最古老的明貺廟神主牌,以及三山國王、國王夫人的神像。 當我以毫釐之距親眼見到這些古物,感受其散發的莊嚴肅穆,心中巨大感動無以言喻。 大埤三山國王廟的主建築為傳統木構磚造,大抵為昭和六年(一九三一)與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所修繕。 木雕特色主要集中於各殿木棟架之瓜筒、斗座、斗栱、束隨、彎栱、托木等木構件,以及神龕花罩與門扇,由「彬司(陳應彬)派」大木匠胡賢所承作,因此帶有所謂的「彬司風格」。

三山國王由來

至於其它地區,較古老的有屏東九如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山宮、高雄市楠梓和鹽埕的三山國王廟、彰化員林的廣安宮和臺南市的三山國王廟等。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巾山、明山、獨山的三山信仰,相傳隋朝時有神3人從巾山的石穴出現,受命於天,分鎮三山。 另有陳姓鄉民,看見3位神人,招喚他為侍從,不久便跟著羽化。 宋代時,詔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以及獨山為惠感弘應豐國王,這便是後人尊稱三山國王的由來。

三山國王由來: 三山國王傳説故事

斗拱、木雕、石刻及剪黏都是名匠佳作,其中前殿青斗石豆型香爐,為嘉慶丁卯年之物。 還存放乾隆年間的禁止攤販入侵碑、潘麗水的門神作品等。 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著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明、清以來,隨粵東移民所至,三山國王的香火被帶往鄰近省市,後來又漂洋過海,傳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地。 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佈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麼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源自廣東潮汕一帶,建於隋朝的廣東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就是“三山國王”祖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 “三山國王”原本是揭陽縣內的三座高山,分別叫巾山、明山、獨山。 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説。

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和城隍爺、土地公一樣都是自然神演變而來。 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簡稱「巾明獨」三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府。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汕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 ,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 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三山國王由來: 神明Q版彩繪圖

這些傳說顯示三山國王與宋朝皇室似乎關係特別密切,或許宋朝才是三山國王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期。 三山國王的故事後來幾經變易,原有的山神色彩徹底轉變成人格神,有謂大國王姓連名傑字化清,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三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原是隋朝助楊堅開國的大將軍,因為無心仕途,退隱山林,到了宋朝才再度顯靈,為宋朝皇室助陣,保祐當地居民,受世人崇奉。 由於三山國山的信仰在台灣分佈甚廣,初期研究又和粵籍客家族群有關,相關研究一度視三山國王是客家族群特有的神祇。 然而,最新的研究分析中國大陸或臺灣的現況,三山國王並非客家族群獨有,而是發源於潮州地方的民間信仰。 三山國王在台灣的分佈相當廣,幾乎遍及每個縣市,光是宜蘭地區粗估即有二十六座。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三山國王”,曾襄助隋文帝完成帝業,被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 至於三山國王前身可能就是前述亂世中的民間英雄人物,死後被鄕民尊奉為神祉祭拜。 類似的例子,在中國民間信仰崇拜行為中十分尋常。 所以傳說中所謂結拜三兄弟,可能真有其人,三兄弟率領鄉里擊退匪賊之事,亦不無可信之處。 至於鎮守三山的山神名目或山神顯靈發威,有如神兵天降,馳救聖駕等事,則顯然乃後人崇敬之餘所附加,這在鄉野信仰行為中無可厚非。

1981年5月15日,宋慶齡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5月2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 1976年9月9日,偉大的毛主席逝世,享年83歲。 聯合國總部以歷史上罕見的快速度在毛主席逝世的當天就降半旗致哀。 自參加革命以來,朱老總長期擔任人民軍隊的最高司令,1955年大授銜時位列十大元帥之首,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同毛主席、周總理等人一同投入到國家的經濟建設中。 1976年7月6日,朱老總溘然長逝,時年90歲,為哀悼朱德委員長,聯合國總部在7月8日和11日兩天下半旗致哀。 為朱老總降半旗兩天,也屬於規定中的特殊情況了。

聯合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規定聯合國會員國的為世界做出傑出貢獻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逝世,聯合國總部、聯合國在日內瓦的辦事機構以及聯合國駐該會員國的辦事機構將以聯合國旗將下半旗的儀式致哀。 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先後有17次降半旗致哀,其中6次是為了中國人,分別是周恩來、朱德、毛澤東、宋慶齡、鄧小平和杜照宇。 三山國王是潮籍人士的福神,因潮州人遷徙來臺而將此傳播全臺,臺南三山國王廟是1座東南朝西北、三進三祠的潮州建築,主祀三山國王。

這是因為石柱本身截面較小,鑿榫不易,與其像閩系建築用接柱來處理構架榫接,不如直接頂至樑下搭接,因而形成潮系建築檐口挑尖樑伸出的特殊作法。 臺南三山國王廟大木作雕飾,也大致保存了潮州地區以精緻鏤雕取勝的風格。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喺二月廿五。

三山國王由來

指定為古蹟後,政府未能展開修復工程,2006年恆春地震,此廟燕尾斷落、主殿樑柱坍塌,古蹟毀損更加嚴重。 同治五年(1866年)在現址完建,1920年代末期此廟再度重修。 從同治五年到1984年之間歷過三次修建,廟內已換成鋼樑、磁磚、水泥柱。 建築為三殿二廂房,屋頂為三川脊,曾獲選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徵選第三十一名。 風格融合潮州、泉州,其斗拱裝飾精美,牌樓面上橫眉木雕以《三國演義》及《隋唐演義》為題材,拜亭屋架有獅斗座、二儀四象與河圖洛書彩繪,推測應為廣東潮州師傅來台所建。

而粤東三山國王出遊,定喺正月,一般係正月初十或者十五。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 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09座。 據2012年實地調查,汕頭市濠江區三山國王廟有38座。 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修之《重修臺灣縣志》中,所記錄徐德峻〈新建三山明貺廟碑記〉中記載「壬申小春之月動工,癸酉冬季之辰完竣。」的字句。

文化處直到2013年終與地方取得共識,由縣府向文化部爭取約三千多萬經費進行修復工程,得以修復古蹟,原供奉廟內的三山國王神像移置組合屋。 本預計於2014年8月完工,但中間包商倒閉,重新招標,工期延宕7月。 廟方在2004年4月27日的擲筊結果為改建,舉行儀式時有文史團體前往抗議。 屏東縣政府則依古蹟審查程序於同年5月27日公告此廟公告為三級古蹟,廟方得知後在同年6月由時任主委的蔡順和帶隊至縣府抗議。 蔡順和後來表示九如三山國王信徒有一千五百多人,有九百多人同意重建,只有七十多人支持保存。

昺帝正要上前問姓名並致謝,三位忽然不見蹤影,只見不遠處出現顏色呈黑白紅的三座大山,昺帝以為是山神所化,於是封他們為「三山國王」。 每年台灣都有二十幾個團隊,一千多人組團到揭西縣祖廟拜祭三山國王。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是“國王生”台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那裏的漁民和潮汕的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潮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但傳說中發生的地點及三座山的名稱倒相當一致,均指潮州府揭陽縣境內的三座名山。

供奉三國王的廟宇遍佈潮汕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着三國王。 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舉行三國王的迎神遊神活動,全民祭拜,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有的村寨,遊神,唱大戲,兼有舞獅、舞龍,遊燈籠等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盛極一時,熱鬧非凡,老幼皆樂。

三山國王由來

而潮州府則是台灣客家移民的原鄉之一,包含在所謂「一州三府」之內。 所謂「一州三府」是清朝時期的行政劃分區名稱,含廣東省境內的嘉應州、潮州府、惠州府、及福建省境內的汀州府。 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時,潮州舉人傅修、林文榜等潮州人士增建韓文公祠,並為了提供祭祀費用,而買了店屋三間,在舊縣頂市仔頭收租。 而在興建韓文公祠之前,廟左側的聖母祠應已興建。

後殿原本是會館空間,除了中央供奉三山國王夫人外,其他空間均做賃居使用,以橫向狹窄的後埕與主祭祀空間隔離。 由於三山國王是潮籍人士的福神,所以當潮州人遷徙來臺,身上多配帶著三山國王的爐香作為護佑,隨著潮籍人士的南遷北徙,也將三山國王的信仰傳播到各地。 據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和49年(公元1960年)間的調查,當時全臺的三山國王廟有124座,但在臺南市僅有1座三山國王廟,這可能與臺南開發較早,各籍移民已有固定的墾拓領域,潮籍移民能擴張的勢力範圍有限有關。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南市政府以日產接收,納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管理範圍。 民國58年(公元1969年)和65年(公元1976年)皆有修建。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