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祀詳細資料

參閱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三山國王廟」詞條(邱彥貴撰寫,98年11月9日更新)。 不過此看法有個疑點,蓋因中國大陸的「霖田祖廟」在 1958 年被拆毀,1984 年才在臺灣及東南亞地區三山國王信眾的捐助下重建,「祖廟」中關於三山國王的事蹟、傳說等,其實是由台灣臺灣捐助者提供《臺灣神仙傳》內容故事所重建的。 如此三山國王的信仰其實在大陸中斷廿年多,一些信仰傳承已有斷裂,反而需透過台灣來建構、還原其信仰元素,有趣的是台灣與東南亞所流行的一些三山國王的來歷與傳說後來竟成為「祖廟」原鄉信眾熟知的故事。 參見陳春聲,〈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制──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征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頁126。 廟中主祀的三山國王,即 惠威弘應豐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清化威德報國王;也就是位於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境內的獨山、明山和巾山三座山的山神。 三山國王的信仰起源於隋朝,於我國的傳統民間信仰之中,屬地域性的自然崇拜神祇。

只要祈求過後狀況都會日漸轉好,因此小廟的香火一天比一天還要旺。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了停不了的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而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在台灣,台南市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廟內還設有韓文公祠,主祀韓愈,是相當少見的組合。

三山國王祀: 三山國王發展歷史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汕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註10.至於關乎三位國王地位與神威大小的座次,則各地也有不同擺法,可能也是肇因「巾山」、「明山」何者為大王尚有不同的習慣及說法。 一般來說三王「獨山」為大、座次居中的說法已甚為普遍,然「霖田祖廟」傳說中三王「獨山」擁有戰功、法力最高,故敕封正座居中,而臺灣許多三山國王廟宇的座次,是前往「祖廟」進香後方仿照更改, 註11.但各廟常也有各自的傳統與做法。 劉希孟的〈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 皇元統一,四海懷柔,百神累降德音。 五嶽四瀆,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 於西北里有獨山,越四十里又有其峰,峰之右有亂石激湍。

顯示這間三山國王的修建乾隆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年)到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應是徐德峻筆誤,實為乾隆七年(1742年)至九年(1744年)。 潮州三山國王廟,位於潮州鎮同榮里,宮名「忠主宮」,主祀三山國王,同榮里位置較鎮內中央,台灣光復後取同享繁榮之意定名為「同榮里」,一般大都稱為「舊街」,今為潮州鎮最繁榮的商業區域。 清朝初年鹿港居民由大陸福建泉、漳,以及粵東饒平一帶移殖者為大部分。 移民初期,客籍移民都會建廟來祭祀,成為祭祀圈,但是到了後期,鹿港泉州居民越來越壯大,反觀客籍移民粵勢力較弱,逐漸為閩籍所同化,或遷往山地開拓墾地,造成三山國王廟的香火越來越落寞,現在三山國王廟的性質已經轉為『角頭廟』。 三山國王祭典是三山國王信仰活動的組成部分,是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新的歷史時代,還承負着促進海內外華人和海峽兩岸文化認同和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

由負責禮儀者按順序端出來,交給主祭和陪祭人。 獻禮之後,是誦讀祝文,祭典文告一般用黃紙書寫,內容是歌頌神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眾安居樂業。 最後“焚祝、化帛”,在香煙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 還有其他一些歷史,文化, 語言, 習俗,崇拜,可以看到這種淵源.只是從來沒有人留意.許氏於此拋磚引玉,定有專家學者從各種角度,學科去考證. 爐下弟子深感國王愛民恤民,寬鴻大德,只有虔誠信奉,始得平安,由於眾弟子精誠團結,地方建設飛躍進步,經濟繁榮,人人共感國王施恩之賜,眾議倡建大廟,由福建購買建材並聘藝工著手興建。

三山國王祀: 三山國王廟概況

當隋失其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自稱昆季,受命於帝,分鎮三山,托靈玉之右,廟食於此。 鄉民陳姓者,白晝見此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從者;未幾,陳與神俱化去。 既降,神以人言封陳為將軍,靈日益著;人遂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

三山國王源自廣東潮汕一帶,建於隋朝的廣東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就是“三山國王”祖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 “三山國王”原本是揭陽縣內的三座高山,分別叫巾山、明山、獨山。 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説。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三山國王”,曾襄助隋文帝完成帝業,被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潮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

如:韓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後就老天放晴,蠶谷豐收,宋太祖開基,因劉鋹拒命,求於神,即風雷相助,南海以平。 後因宋太宗徵太原時得巾山、明山、獨山三山神相助獲勝,封三神為“三山國王”。 唐朝的陳元光題壁詩開頭四句“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 三山亦隱者,韜晦忘其名”,便是源於此説。 另外,還有一説是嶺東移民懷士念祖的祖先神,諸多説法不一。

三山國王祀

三山國王是台灣傳佈甚廣的神祗之一,發源於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 三山之名得自揭陽縣的巾山、明山與獨山等三座山的合稱。 根據元朝方志〈劉希孟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三山國王原是此地的三位山神,在隋朝某年二月下旬於巾山出現。 三位神人自稱受命於天,彼此乃是兄弟,後來化靈於三山之間的一座奇峰-玉峰。 因此,玉峰興建有一座供奉祂們的廟,受民眾膜拜。 據說當地有位陳姓鄉民也為其所化,成為隨從,並配祀廟中。

在文獻紀載中,三山國王的信仰首見諸於《宋會要輯稿》,謂「三神山神祠。三神山神祠在潮州。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賜廟額『明貺』」。 宋朝常以大量册封南方土著的庙宇和神明,以達成統治的「德化」与「教化」的象征,宋徽宗为三神山神祠赐额,即是當時朝廷對南方地区普遍的统治策略。 台灣各地的三山國王廟分佈的情形也頗為有趣,每個縣市裡都會有三山國王廟,而最多的是宜蘭縣,總計有31座,但是桃園縣早期有許多客家人,卻沒有三山國王廟,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 此外,康熙乾隆以前所建的有:台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這其中的原因和先民渡海到台灣的歷史有相當大的關係。 苗栗市三山國王廟由士紳劉蘭斯先生創建於清代道光元年(1812年),原廟址於現今南苗市場北角南苗派出所。 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選定原本廟址作為派出所用地,廟內神像移祀苗栗天后宮供奉,昭和十年(1935年)臺灣中部發生大地震,苗栗天后宮廟宇建築被震垮,神像再轉寄奉於天雲廟右側奉祀。 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於現址重建苗栗三山國王廟位於苗栗縣苗栗市尖豐公路旁木鐸山上,主祀三山國王,廟內三山國王香火係由「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河婆鎮霖田祖廟」直接分香而來。

  • 唐朝的陳元光題壁詩開頭四句“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
  • 三山國王的故事後來幾經變易,原有的山神色彩徹底轉變成人格神,有謂大國王姓連名傑字化清,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三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原是隋朝助楊堅開國的大將軍,因為無心仕途,退隱山林,到了宋朝才再度顯靈,為宋朝皇室助陣,保祐當地居民,受世人崇奉。
  • 清光緒八年(1883年)經庄民謝道倡議重修,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廟董林界(鹽埕區長林迦的父親)及蔣吉、洪羅、蔡眯、陳藝、胡知頭、黃亮、陳再興、蔡媽基等再提議重修。
  • 顯示這間三山國王的修建乾隆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年)到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應是徐德峻筆誤,實為乾隆七年(1742年)至九年(1744年)。

拜殿中的龍虎浮雕非常精緻,是來參觀時不可錯過的重點。 廟內也有許多富有歷史的匾額,正殿有乾隆皇帝賜的「褒忠」,韓文公祠內則有光緒皇帝賜的匾額。 相傳,三山國王本為隋代連、喬、趙三人,因救聖駕有功而封王,鎮守粵東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處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

而兩側的韓文公祠、天后聖母廟的屋脊嵌瓷則是以「人物帶騎」為主,黃白騎獸、紅藍衣飾,在屋頂上熱鬧地遊走。 連雅堂《雅言》:「台南舊有賽花之舉。每歲元宵,各以所養水仙陳於三山國王廟,互誇奇麗」。 從清朝開始,每年元宵節時,潮州為慶祝元宵節,便會舉行如放煙火、水仙花展以及演潮劇奏潮樂等活動以酬神,是昔日府城之盛事。 惟自九一八事變隔年起便停止放煙火及辦水仙花展,直到進入民國才逐漸恢復活動之舉行。

彰化荷婆崙系統除大、二、三王角頭外,更有「祖牌角」,奉祀客家傳統上不立金身,以文字象徵神靈的牌位。 該廟曾於1946年擴建,成為現今的面貌,廟前石額上刻「三山國王」四字,門旁對聯則寫着:「跡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 此外,倘以山神論,與土地公神格類似,具保佑農民安居樂業,保佑人員的健康、農作物加快生長,收成豐富、畜養家畜或家禽快速成長,增加經濟收入,依這樣的說法,三山國王就具備類似的財神性質了。 三山國王信仰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屬於自然神信仰的區域信仰,後轉為擬人化的神祇崇拜,甚至還有信徒特別為三山國王找了三位王妃,配祀於偏廳。 民國九十八年(2009)重新修建廟宇,於四年後(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十二月十八日(農曆十一月初六日)舉行登龕安座。

2007年,三山祖廟管委會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三山國王祖廟祭典》,使三山國王祖廟祭典儀式更規範、更具形式美。 只是後來因漳泉械鬥的關係,客家人不得不離開鹿港,而留下來的「三山國王廟」,也一度被改為「三仙國王廟」被當做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來祭拜。 〈三山國王信仰:一個臺灣研究者的當下體認〉。 至於後世流傳甚廣的三山國王救護宋帝昺的傳說, 註12.不見於劉希孟與盛端明的廟記,則可能是晚近常民文化,將帝昺逃難至潮州的歷史,衍化出之傳說。 劉希孟的文字中可以觀察到北宋末的「三神山神祠」,至元代已經轉變成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三山國王」,但劉希孟似乎不知宋徽宗賜廟額「明貺」之事,而是指為宋太祖之封贈。 在刘希孟的筆下紀錄了三山國王起於隋代、顯聖於宋代的民間信仰傳說,但信仰之所以能成為日後朝廷所承認的信仰,則有賴唐代韩愈的祭祀及宋代皇帝的册封。

三山國王祀

謹書之,俾海內人士、歲時拜祠下者,有所考而無憾於誠焉。 唐元和十四年(西元819),昌黎刺潮,淫雨害稼,眾禱於神而響答,爰命屬官,以少牢致祭,祝以文曰:淫雨既霽,蠶穀以成,織女耕男,衎衎欣欣,是神之休庇乎人,敢不明受其賜。 宋太祖開基,劉韔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乎神,天果雷電以風,韔兵敗北,南海以平。 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賭金甲神人,操戈馳馬突陣,師遂大捷。 劉繼元以降,凱旋之夕,見於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

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已知的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其中汕头65座、揭阳60座、潮州25座、汕尾109座。 据2012年实地调查,汕头市濠江区三山国王庙有38座。 由此,前述不完全统计,粤东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每年台灣都有二十幾個團隊,一千多人組團到揭西縣祖廟拜祭三山國王。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是“國王生”台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那裏的漁民和潮汕的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劉希孟《明貺廟記》記載“潮之三邑(海陽、揭陽、潮陽),梅、惠二州,在在有祠,歲時走集,莫敢遑寧”。 明、清以來,隨粵東移民所至,三山國王的香火被帶往鄰近省市,後來又漂洋過海,傳到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三山國王廟移民從家鄉帶來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來,反映了移民們為求生存、求發展而團結起來的思想意志。 建神廟奉祀三山國王,舉行遊神賽會,正是利用它作為團結的形象。

一直到了台灣光復之後,台南三山國王廟才由台南市政府接收。 民國五十八年 ( 西元 1969 年 ) 重新修整及粉刷牆面;民國六十五年 ( 西元 1976 年 ) 再次重修,廟前前埕進行水泥鋪面。 民國七十九年 ( 西元 1990 年 ) 天后聖母祠因違建拆除後,屋面牆廊也受影響而嚴重損壞;廟方管理委員會向台南市政府申請緊急搶修補助未果,只好逕自修整。 民國八十一年 ( 西元 1992 年 ) 整座廟宇開始進行重新修整的大工程,至民國八十六年 ( 西元 1997 年 ) 正式完工成今日所見台南三山國王廟。 原僅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在清乾隆三十七年 ( 西元 1772 年 ) 時,旅居台南的潮州人感念韓愈在潮州任官時,對潮州居民的愛護與照顧,便在三山國王廟的右側增建韓文公祠供祀韓愈。

洪敏麟在「台灣地名沿革」一書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六十八年出版)康熙末年有漳籍鹽民二十餘人,移民打鼓澳大竹橋庄瀨南場,形成鹽田村,後來又有奧籍移民遷來,至乾隆二十五年,興建三山國王廟,為今日鹽埕區濫觴。 清水三山國王廟又稱為「調元宮」,主祀「巾山」、「明山」、「獨山」王爺,據說創建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然據明治30年牛罵頭辨務署的調查,則興建乾隆53年(1788於),距今約200餘年)。 經日治時代昭和10年(1935)的墩仔腳大地震後,因正殿受損,乃以斗笠遮蓋神像金身,後暫將金身移往民家供奉,俟民國48年(1959) 現有寺廟重建完成後,始將來神像移回供奉。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游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間(西曆一七六一年)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現在廟址位高雄市鹽埕區鹽埕街五四號。 三山國王祖廟,位於揭西縣城西南3公里處的玉峯(又稱大廟山)東北麓。

於是鄉民在巾山建廟,奉祀三山之神與陳將軍。 兩岸民間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不斷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共同研究包括三山國王祭典在內的三山國王文化。 近20年來,已接待台灣“三山國王廟”尋根問祖團及散客就達到近10萬人次,僅2006年,台灣及海外就有25個團體前來觀光交流或尋根問祖。

則臺南三山國王廟不可能遲至乾隆七年方才建造。 透過分析《重修臺灣縣志》作者修書的經過與廟記的記載,論證因修志使用潤飾筆法,而將兩位後來的官吏列入建廟之事中。 臺南三山國王廟雖存有乾隆七年以前,巡臺御史楊二酉之木製題聯(現已不存),但前島信次認為楊二酉是山西 出身之官吏,與臺南三山國王廟素無淵源,年代雖早,卻應是後人仿其筆跡刻寫,與該廟關係不深。 陈春声:《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春季)。

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和城隍爺、土地公一樣都是自然神演變而來。 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簡稱「巾明獨」三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府。 客家人的代表信仰除了義民爺之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三山國王」。 在台灣,三山國王已經快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詞,但其實三山國王並非只有客家人奉祀而已,祂們並非某個民族的特別信仰,那為什麼到了台灣反而成了客家人的代表信仰呢?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