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下游城市詳細資料

1991年2月,中國力學、應用數學家錢偉長在《海灣戰爭點的啟示》一文中,再度提了這一擔憂。 三峽大壩完工、運行至今,對大壩可能潰壩的討論仍在持續。 潰壩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假設:外來軍事攻擊、自身工程品質問題、自然災害。 無論是否承認三峽大壩存在潰壩的可能性,與錢偉長的觀點一般,認為最嚴重的潰壩後果是毀滅長江中下游平原,數億人受災。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公里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蹟眾多。 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公尺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

而緊鄰武漢,距離長江三峽大壩只有40多公里的宜昌市等城市,日前已受到20年一遇的暴雨襲擊,3小時內降雨量達139.7毫米,街道上停放的汽車泡在水中。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3日早7點,持續對烏江、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城陵磯河段,發出洪水藍色預警。 受暴雨影響,長江上游幹流、烏江、三峽區間、洞庭湖水系,發生明顯漲水過程,長江中游幹流各站水位持續上漲。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7月3日早7點,持續對烏江、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城陵磯河段,發出洪水藍色預警。 中央氣象台稱,7月4日至6日,中國西南地區至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勢將明顯增強,強降雨範圍與先前的降雨區域有高度重疊,預測長江中遊河段有機會超過警戒水位,暴雨區恐有山洪暴發可能,中型、小型河流泛起洪水、城市淹水的風險較高。 1992年三峽工程建設啟動時,中國國務院決定,除西藏、貧困地區的農業排灌用電、縣及縣以下的孤立電網外,電價每度加價3厘錢,與葛洲壩電廠上交利潤一併作為三峽建設基金。

三峽大壩下游城市: 航拍三峽大壩24小時洩洪 長江中下游城市陷「絕境」(圖)

時事評論員唐靖遠則表示,「從23日起,三峽、葛洲壩、溪洛渡、向家壩4處水電站就已經全開泄洪了。黨媒沒有直接説,只提發電,但被香港黨媒《東方日報》不小心捅了個窟窿」。 中國持續受到暴雨洪災侵襲,27日更爆出湖北宜昌市整座城市被淹,讓外界質疑,難道是三峽大壩緊急洩導致? 中共政府日前透過官媒《新華網》宣布,包括三峽大壩等等在內的4家水電站全開洩洪,不過強調是在「發電」,但這個說法卻與港媒《東方日報》的報導有所出入。 因此,伊泰普水電站發電量超過三峽水電站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兩座水電站功能側重不同,這也就造成發電量的差異。 而三峽不僅僅是一個水電站,他更多的是一個綜合水利樞紐,中國三峽工程是以防洪為主要目的進行規劃設計,發電條件完全依附於既定的防洪規劃。

之後十多年裏,每度電加收價格慢慢上漲,甚至有局部達1.24分。 該金額總體收入不明,僅有《中國三峽建設年鑑》表述的2008年底三峽總公司(續存機構為三峽集團)籌集三峽基金1070.96億元的記錄。 三峽工程完工後三峽建設基金改名為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繼續徵收,收費年限從2010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基金用於南水北調工程和三峽後續工作,其中用於三峽後續工作的資金是1238億元。 三峽上網電價為0.25元,低於火電等其他發電方式,體現了一定的補償意義。

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後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 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誌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 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公尺,永久船閘開始通航。 7月10日,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作為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的三峽水電站,他的能力與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 蓄水後,庫灣及支流回水區多次出現水華現象,主要是由於回水區水流減緩,嚴重的只有1.2厘米/秒,幾乎不再流動,引起擴散能力減弱,使庫周圍近岸水域及庫灣水體納污能力下降。 重慶三峽庫區污染問題有七成是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已經大大超過了工業污染水準。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政府重新將重點放到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方向上來,並決心興建一批骨幹工程以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三峽工程於是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三峽大壩下游城市: 中國長江第一壩,景色宜人的宜昌葛洲壩,三峽遊玩的好地方嗎?

建壩後,庫區水流速度減慢,上行貨輪貨流量接近、有的年份甚至超過下行。 庫區和船閘最大可允許排水量12000噸的內河船行駛。 2020年11月1日,發改委宣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標誌著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部完成。 2005年1月18日,三峽地下電站和電源電站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勒令停工,在補辦完各項環保手續後,於三個月後復工。 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三峽大壩下游城市

1986年,四川省政協考察組文章中,歸類的支持和反對者:一、主張三峽工程快上,水利電力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湖北省水利部門和少數工程技術人員;二、主張三峽工程緩上,全國政協調查組,四川、湖北的「絕大多數專家、學者、科技界人士」。 除了對大壩壩體的攻擊外,有亦針對兩個船閘(升船機、五級船閘)、泄洪孔、導流孔進行特定攻擊的說法。 2005年中國大陸黃理軍的文章指,升降船閘(升船機)的鋼門是大壩人防安全的薄弱環節,已動搖了大壩的人防安全。

[潰壩模型試驗表明,在大壩遭突襲時],由於狹長峽谷所引起的約束作用,[下游荊江河段不致發生毀滅性災害]。 戰時水庫運用水位控制在145米,必要時短時降到135米甚至更低,是可以減少潰壩損失的。 戰時三峽工程大壩的安全問題,從五十年代起就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 三峽水庫下游有20公里長的峽谷河段,對潰壩洪水起約束、緩衝和消減作用,有利於減輕洪災損失。 在大壩遭突然襲擊嚴重破壞的情況下,[據潰壩模型試驗,潰壩洪災對壩下游局部地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但由於狹長峽谷所產生的緩衝作用,可以減輕危害,[不致造成荊江兩岸發生毀滅性災害]。

三峽大壩下游城市: 三峡大坝升船机+西陵峡半日游即将上线

報道又提到,至 7 月上中旬,三峽水庫有可能迎來新一輪洪水。 三峽大壩洩洪預料會為下游城市帶來壓力,武漢江灘管理部門已經在二級親水平台處,拉起紅色警戒線。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三峽工程設計壩頂高程185公尺,設計正常運行水位175公尺,相應庫容393億立方公尺;設計防洪限制水位145公尺,相應庫容171.5億立方公尺。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3335m,坝顶高程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不過,《東方日報》則報導「汛情兇猛,三峽緊急洩洪救大壩」,稱三峽大壩已超警戒線2米多,為了降低風險,當局已下令長江幹流上的4家水電站運行,同時也讓中下遊近千座水庫緊急洩洪,與《新華網》似乎有所出入。 夜晚的宜昌別有一番風味,船在長江走看宜昌燈管夜景,看完燈光夜景後進入葛洲壩船閘,感受船在船閘內通行,感覺人類真偉大建造出這麼偉大的工程,出了船閘後到達碼頭,有專門大巴送到三峽遊客中心(上船點)! 雖然說沒有外國的郵輪運營成熟,但是風光無限好,長江三峽最好的玩法,就是這樣坐著豪華遊輪觀景。 最後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提高水電能源與其他能源的協作能力。

倒不了的,沒事的,說第一品質也不見得,不是一流工程。 所以我們的評價叫總體上良好,總體上還是良好的,換句話說它也是不好的,聽懂嗎? 人防問題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仍需繼續深入研究,採取工程防護和積極防禦等綜合對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三峽工程可能因遭戰爭破壞而產生的損失。 鄭守仁文章提及的潰壩模型範圍:壩址上游為全庫區,下游至沙市(今屬荊州)以下六公里。 潰壩試驗基於兩種潰壩方式:一、大壩瞬時全潰,沿壩基全斷面潰決,潰口寬度分別為200米、250米、400米和1000米;二、大壩瞬時半潰,高程110米以下的壩體尚能攔蓄庫水,潰口寬度分別為400米和1000米。

  • 三峽工程的業主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設計單位和主要監理單位都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 7月10日,中國電信湖北宜昌分公司與中國中央電視台聯合開通三峽大壩「雲監控」網絡直播,採用5個機位、800萬像素高清可旋轉攝像頭24小時公開直播三峽大壩各角度狀態。
  • 中國持續受到暴雨洪災侵襲,27日更爆出湖北宜昌市整座城市被淹,讓外界質疑,難道是三峽大壩緊急洩導致?
  • 大壩建成至2020年,部分社會輿論中仍存在大壩潰壩、毀滅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擔憂。
  •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

同時,蓄水後,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於遊人探訪。 不過,由於旅遊機構在1990年代廣泛宣傳了「告別三峽游」,使得人們普遍認為蓄水後的三峽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的旅遊業便一落千丈。 但是工程的反對者如黃萬里等認為,長江上遊河流所攜帶的除了泥沙,還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在三峽大壩築起後將極難排出,會造成堵塞,並向上游延伸,進而影響重慶。 此後在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分擔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速度,這也再度引起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的擔憂。 因此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任務,並不能僅僅依靠三峽工程的防洪調節能力。

三峽大壩即將潰壩論描述的潰壩後果中,2020年版本的描述也是傳播得最為誇張的。 除洪水以「每秒100至237萬立方米的流量、每小時100公里的流速」在數小時毀滅長江中游城市群之外,加碼描述一天之內,長江下游城市群的南京、上海亦被毀滅。 湖北省赤壁市境內的陸水水庫是三峽大壩和葛洲壩的試驗壩。

當時有人認為人大代表多非專業人士,由他們來決定工程的命運並不合適。 而即使在審議過程中,人大代表們也普遍反映國務院提交議案中的可行與不可行理由嚴重不對稱,甚至還抱怨官方用種種手段干擾和影響人大代表的決策。 1992年4月7日該議案終於進入表決程序,共有2,633名人大代表參與表決,結果是贊成1,767票,反對177票,棄權664票,未按表決器的有25人。 表決雖然獲得通過,但贊成票只佔出席代表總票數的三分之二左右(67.1%),是迄今為止中國全國人大所通過的得票率最低的議案(61.1%)。 右岸17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千瓦,2007年12月27日投產發電。 至此,三峽工程創造了一年內投產機組超過500萬千瓦的世界最高紀錄。

這樣看來,兩個水電站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最關鍵的因素是發電時間,而他又取決於徑流量的季節性變化。 我國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河湖徑流量季節性變化較大,夏季的徑流量要佔到一年中的70%,而冬季僅僅佔到10%左右。

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三峽大壩可行性論證中關於水庫水力坡度的論證被質疑存在錯誤,因此會造成更多淹沒地區和移民數量,甚至稱之為「高峽出斜湖」。 2010年10月26日,三峽大壩蓄水至175公尺時,重慶寸灘港的水位為175.91公尺,相差不足1公尺。 在三峽蓄水至135公尺後,有人發現從大壩到庫尾之間的水位落差多達34.7公尺,遠遠超過了工程論證報告認為的0.4公尺,因此擔憂重慶可能會在三峽完全蓄水後被淹沒。 不過三峽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對此解釋,論證報告中計算的是滿蓄水後的情況,而現在的庫尾水位其實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壩水位目前存在著巨大落差並不令人意外。

同時,與1954年長江洪水對比,當年宜昌水文站測量的洪水水量超過1000億立方米。 長江水利委員會對1870年長江洪水的調查,認為它是1153年至20世紀末最大的長江洪水。 推算宜昌站洪峰流量為10.5萬立方米/秒,15天洪量為975.1億立方米,30天洪量為1650億立方米。 1987年8月,《三峽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壓下,禍國殃民》一文中,出現「200多億立方米」庫水在潰壩後達到「每秒20萬、30萬立方米」流量「直衝武漢和長江下游」的說法。 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到達一定強度後,均可能造成潰壩。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