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介紹

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19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築物的後面(比如外灘中心),與這些新建築相比外灘的老建築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 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牆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 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接口處時將外灘天文台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 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

由于外灘所富有的歷史價值,在外灘擁有一小塊土地不僅僅是財富的標志,更是榮譽的標志。 位于浦西,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由于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有上海標志性建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行至金陵東路後,通道逐漸變為兩層,南向北車輛走上層。 通道穿越蘇州河到達天潼路後出現“分叉”,一條匝道通往“東長治路”,一條匝道通往“吳淞路”。 外灘地下通道通車後,如果駕車人需在外灘停留,可從延安路高架匝道下來左轉走地面道路;如果只是經過並要北上,可直接從匝道左轉至外灘地下通道上層直達蘇州河以北。 外灘地下隧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南向北車輛行駛,下層供北向南車輛通過。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才正式對中國人開放。 外灘 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的地區。 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裡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 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並持續繁榮至1940年代。 1864年,外灘共集中有洋行61家,這個數字在11年後迅速增加至了157家。 1897年,第一家華資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外灘開業。

外灘: 上海宜蘭貴斯酒店 (Elegance Bund Hotel)

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 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 外灘 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 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

外灘

1865年,外灘裝上了煤氣路燈並在後來的1882年更新為了弧光燈。 1883年,上海第一條電話線路從外灘正豐街(今廣東路)鋪設至十六鋪。 走入建築內部,記者充分感受到了設計施工團隊修舊如舊的良苦用心。

外灘: 中國上蘇杭五天四夜行程規劃

《字林西報》起初隻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 大樓室內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金色馬賽克穹廬頂,十分氣派。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 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

調查報告建議,對包括黃浦區區委書記周偉、黃浦區區長彭崧在內的11名黨政幹部進行處分,並對部分官員當晚在事發現場附近公款吃喝事件一併處理,亦取消跨年煙火燈光秀等。 上海市政府指出,由於對群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而引發踩踏事故,並定性為重大傷亡和嚴重後果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 醫院門外擠滿了大量的傷亡者的親友,現場有大量警方維持社會秩序。 海基會表示,已聯繫並協助家屬赴中國大陸處理善後事宜。 外灘踩踏事件發生於2014年12月31日晚間11時23分至33分,外灘地區人流量超過100萬人。

外灘: 上海》外灘夜景日景+ 南京徒步區 夜上海的繁華美麗一次盡收眼底

直到現在,鐘樓也秉持著一貫的傳統,天天執行報時任務。 在上海,隨時可以看到正在興建的高樓大廈,但也一個轉角就能看見傳統的老式平房,新舊交雜並不顯得衝突,反而平添了不少拍照的樂趣。 走訪鼻頭角外灘秘境步道也可對蕈狀岩加以觀察,因遠古海洋生物遺骸鈣化加上推擠作用,形成深色尖硬頭頂,下部為砂岩易受風化及海水侵蝕,故蕈狀岩生命期有4個,初期為無頸期、然後是粗頸期、細頸期及斷頸期。 老一代的上海人大多有過去外灘“情人牆”“軋朋友”的經歷。 以前上海人家住房緊張,談對象只好去户外,外灘的這一段牆邊情侶扎堆。

作品主題是表彰上海工人階級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光輝業績。 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坐落在曾經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黃浦公園內,給人以深刻的思索,三塊槍狀塔體,寓意鴉片戰爭、五四運動、解放戰爭以來光榮犧牲的先烈永垂不朽,內涵有深刻的概括性。 建築與街道的高寬比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對應外灘濱水的三期界面來看,南京路的寬度從一開始的6米擴展到後來的12米左右,臨街建築從二層為主上升到六層以上。

外灘

外灘觀光隧道共配置了十二台自動扶梯及四台垂直電梯,其中兩台是殘疾人專用電梯。 隧道內的照明採用了兩套系統:一套為交通時段開放的普通照明;一套則為旅遊時段開放的景觀照明,配合景觀裝飾並用動態和不斷變幻各種光源,營造出別具風格的效果。 上海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是世界第三大港和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 外灘 從上海港出發的客貨輪,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個港口。 由于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碼頭尚有四天一班往大連的車客渡航線外,其餘沿海沿江的長途航線均已停航。

外灘: 上海景點》上海外灘觀景大道、南京路步行街。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宛如卡通劇科技奇幻星球

俗稱“情人牆”,建于黃浦公園至新開河的黃浦江邊,全長約1700米,觀光台其實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結構防汛牆上。 空箱頂上建造觀光台,它的地面是用14萬塊彩色地磚和花崗石鋪成,觀光台臨江有32個半圓形花飾鐵欄的觀景陽台,64盞庭柱式方燈。 觀光台上還有21個碗形花壇,柱形方亭和六角亭,供遊人休息的造型各異的人造大理石椅子。 觀光台西側,有四季常青的綠化帶,成了觀光台綠色的欄牆,既保證了遊人的安全,又使遊人賞心悅目。 它鑲嵌于綠色長廊之中,鍾高3.5米,長2.7米,呈墨綠色階梯狀,共分十個台階,每個台階上裝有噴水管,用電腦控製,噴泉涌出可見由一千多個水柱形成的水簾,水簾拖至階梯,順勢而下成為瀑布。 五彩燈光映于水簾,顯現出用阿拉伯數位表示的世界主要城市時間。

外滩从北向南依次贯穿9条马路:南苏州河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全长1.5千米。 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外灘 thae),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滙豐銀行大樓旁房頂上端有鐘樓的建築是著名的江海關大樓,建於1927年。 在此以前是一座衙門式的建築,1891年改建為西洋式,1893年又改建成教堂式。 大樓上的大鐘四周都可以看到時針,方圓幾里都能聽到洪亮的鐘聲。 與其他區域相比,北外灘有著自己的優勢——地處“一江一河”交匯處,是上海“黃金三角”中的一角,尤其隨著“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北外灘區位優勢愈發明顯。 同時,北外灘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徵收改造已在去年6月全面完成,成為上海唯一可成片開發的區域,新地塊、新專案讓人充滿期待。

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線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 《字林西報》創刊于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

3号:现名有利大楼,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现为新加坡佳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 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来自德国。 该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均衡对称的建筑风格,但装饰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漩涡型图案。 1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亚细亚大楼,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 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裏的橋也俗稱“裏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 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裏”,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裏鹹瓜街”和“外鹹瓜街”,“裏倉橋”和“外倉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在《上海園林志》的資料中披露說,當年修建外灘公園,經費來源于租界內的“公共娛樂場(俗稱跑馬廳)基金會”。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熊月之分析,這與外灘公園一開始宣示的名字“公共花園”有關。 既然是“公共”的,是工部局修建的,它應屬于整個租界的居民共有,因為所有的居民都納了稅。 而那些總會和跑馬場,都是會員製,所有權和經費來源都與此不同。

在這幢奇特三角形建築的五樓是一家西餐廳,供應百元以下但口味極佳的牛排和頗為醇厚的紅酒。 外灘 尤其讓人高興的是那個臨江的露天平台,醉人的浦江夜色無論佐餐下酒,都堪稱妙品。 在風和日麗的下午,這裡同樣是曬太陽看風景的好地方,但如果太冷或是太熱,我就轉移到延安路外灘的“真鍋”。 這家極具規模的連鎖咖啡館與“星巴克”相比,在發掘不同品種咖啡豆的個性上,卻更為考究和細緻。 作為日本咖啡道的傳播者,它向我們展示了“牙買加藍山”、“印第斯山翡翠”這樣的咖啡極品,而極具水準的鮑魚海鮮酥皮湯更是在專業餐館也難以嘗到的美味。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 當年是英資的瑪禮遜洋行設計的哥德式建築,多處尖頂都展現了明顯的哥德式風格。 其實這裡是上海近郊的泰晤士小鎮,全鎮充滿典雅復古的英式建築,每天都有許多的新人到泰晤士小鎮取景拍婚紗照。

1979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海新建的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要素市場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戶於外灘;眾多外資銀行回歸外灘;上海市政府讓出大廈,開設浦發銀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銀行大樓建成,該樓是外灘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於外灘源的英國領事館建成,成為上海最早的領事館建築,也是外灘建築群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築。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

外灘

多棟歷史建築,照片最左邊是舊匯豐銀行大樓,再過去是海關大樓,這兩棟是這些建築中最宏偉,最具代表性的兩棟,匯豐銀行大樓還一度成為上海市政府。 華燈初上,大樓燈光逐漸點亮,展現上海這個十里洋場的昔日風華。 其實再沿黃浦江邊往下遊走,卽郵輪碼頭的方向,經陳毅廣場,及緊臨江邊的上海海事局黃浦公園水文站,停泊的郵輪也看得愈來愈清楚,最後來到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上海連日高溫突破40度,用電量暴增,當地政府啟動限電措施,包括知名觀光景點外灘也宣布停電2天,絕美夜景將暫休2天,除此之外,黃浦江沿岸的景觀照明及廣告看板燈光也一併關閉。 如果說上海只留一處必看的景色,那就必然是上海外灘。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外灘也迎來了一天最美的時刻。

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清鹹豐四年(1854年)-民國三十年(1941年)間,外灘出現十餘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1924年,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當局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難的上海僑民而興建的歐戰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的愛多亞路黃浦灘邊(即今延安東路外灘)。

  • 圓明園路是一條全長276米,寬16米的休閒步行街,路面鋪設了深色九龍清花崗岩石子,近綠地一側栽種着北美鵝掌楸行道樹;另一側則是金融大樓、安培洋行、哈密大樓、蘭心大樓等。
  • 常胜军由美国人华尔建立,为清廷四处征讨“判逆”最终解散常胜军的是英国人戈登,起因是对李鸿章不满。
  • 路燈、招牌、幌子、商標、廣告等商業“行頭”,甚至還有反映時尚的行人服飾、姿態特徵,這些要素共同組成了街廓的場景。
  • 而其他路段則多用中式裝點,商號橫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許遠挑,街景裝點得如戲台幕布一般。
  • 14号:现为上海市总工会,由鸿达洋行设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楼。
  • 香火鼎盛的上海城隍廟也在豫園的附近,走路就可以到了,想要朝聖一番的朋友可以把這兩個行程安排在一起。

上海也許因南京條約才有機會發展成清朝時期中國最大的城市,後在民國及中共時期,仍持續保持此一優勢,或因此而受惠,但「南京條約」無疑是清朝自此之後,被迫接受一連串的不平等條約,國勢羸弱的開端。 租借事實上對傳播近代民主、科學和自由觀念,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外灘源」英租借的劃定,如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無疑也是近代中國坎坷命運的濫觴。 面對外灘的最左側,是上海市舊地標外白渡橋,為全鋼結構的橋樑,仍保有著老上海的風情。 沿著外白渡橋往後走,就可以走到前述的圓明園路,走進外灘源的範圍。 因為某日太冷,想看夜景又想吃口熱的,就選了CHI-Q嘗試。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