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詳細資料

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三希堂有三件稀世珍宝,如今下落何处? 屈指一算,《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分开的日子已有110年。 《中秋帖》《伯远帖》早已回家,只有《快雪时晴帖》还“流浪在外”。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 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 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

整个长卷共有近 60 处题跋,密密麻麻满布山巅树梢,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是南北朝时著名诗人,与山水派创始人谢灵运同代齐名,世称“颜谢”。 乾隆帝巧借同代齐名的“颜谢”名句集成一联,与其亲自书写的“三希堂”纸地小匾、《三希堂记》并处,足显弘历的无比雅意,亦可体味其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贴极尽赏玩之意。

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

” 把“犹日孜孜”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正是为了表明其“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心迹。 从乾隆四十五年开始,乾隆帝就不断地命工匠制作“古稀天子之宝”和副宝“犹日孜孜”,直到乾隆五十四年准备八旬庆典结束。 其中以“三希堂”和“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为组合的组玺就制作了不下五套,此次华艺公司征集到的这方碧玉三螭钮葫芦形“三希堂”玺所在的组玺就是其中的一套。 据此可知此方“三希堂”玺的制作时间应在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四年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此方“三希堂”玺所在的组玺也是五套三希堂组玺中体量最大的一组。

  • 正所谓“室雅何须大,天地尽纵横”,乾隆皇帝就在这个小巧玲珑、布置精妙的房间里鉴赏者他的珍宝,思考着“希贤、希圣、希天”的帝王理想。
  • 要全面了解“三希堂”,认识此方“三希堂”玺,乾隆皇帝所做的《三希堂记》也许是最好的解读文本。
  • 通高4.4厘米,印面2.05厘米见方。
  • 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材质、体量大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乾隆皇帝宝玺的真品。
  • 上等者则盖以“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

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 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 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乾隆皇帝手里。

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创作背景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 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 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 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集历代书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因历史原因,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随大批故宫文物南迁,最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盗出宫,历经劫难,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动用巨资将《中秋帖》《伯远帖》购回,最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希堂宝帖》已分藏百年,成为了中华文化团圆的最大遗憾。

乾隆皇帝对三希堂可谓情有独钟,终其一生,在他的授意下,刻制了不下十三方“三希堂”宝玺。 紫禁城不仅是帝后的起居之所、朝政重地,同时还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典藏的宝库。 尤其是其中所藏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以及古籍文献之精,远远高出民间收藏。 这些书画和古籍文献有的是直接从前朝内府收藏中承继过来的,有的是自民间征集而来,有的是当时臣工的创作,还有的则是皇帝的御笔。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在研习鉴赏书画之余,常常要在其上钤盖收藏印记,累朝叠加,有的作品上的鉴藏印可多达几十方甚至上百方,这也成为宫藏书画和文献的一大特点。

据记载,乾隆十四年,命朱采将腊日雪后乘兴御笔缩临的《快雪时晴帖》,刻在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上,这应该就是乾隆将快雪时晴帖与玉器相结合的早期尝试。 但仅将王羲之所书28字刻画其上,原帖之题跋及乾隆所作之《疏林亭子图》等俱不可见。 另外,原帖上诸多钤印也被省略,仅留有“三希堂”、“乾隆御玩”、“内府图书”三方玺印,且三方玺印都琢刻在留白处,无与文字交叠之现象,故其工艺难度与本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三希堂

而与之紧紧相连的三希堂则成为他理政余暇品鉴古代艺术珍品,挥毫染翰之所,是彰显盛世宏大收藏的汇集之地。 从此,三希堂中品题鉴赏成为乾隆皇帝常规化的艺事活动,终其一生不曾停止。 而十三方大小不等、质地各异的“三希堂”印玺也使三希堂成为乾隆时期所有宫廷建筑中刻制宫殿玺最多的地方,从中可以窥见乾隆皇帝对三希堂的重视程度。 此玺碧玉质,三螭钮,印面长8.7厘米,宽5厘米,通高4.5厘米。 葫芦形印面,印文为阳文“三希堂”三字。 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材质、体量大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乾隆皇帝宝玺的真品。

三希堂

乾隆皇帝更是叹服其“神乎其技”,堪称“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乾隆十一年,他特地在养心殿西暖阁开辟小室,将《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存放其中,并赐名为三希堂。 记曰:“王右军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

三希堂

尤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深爱至极,故命其所藏法帖之处为“三希堂”,并亲笔手书“三希堂”匾额悬于堂上。 命运多舛的《快雪时晴帖》飘泊了大半个中国,最终却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台湾,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有三希堂的复制品。 而纵观国内外馆藏及拍卖史料,相似之作当推2021年保利拍卖的一件青白玉插屏,其内容是同为三希的王献之《中秋帖》及《洛神赋十三行》。 其材质、工艺、尺寸与本品颇为相似,甚至插屏四周边缘的夔龙纹和花草纹的交织纹饰也别无二致,应为同一时期的清宫造办处作品。

全部法帖共收集历代名家135人的340余件楷体、行体、草体书法名品,并各家题跋200余条,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刻石500块,分为32册。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 如前所述,三希堂玺是乾隆时期制作最多的宫殿玺,达十三方之多。 而这十三方三希堂玺又分别制作于乾隆皇帝的不同阶段。 那么,华艺公司即将拍卖的这方碧玉葫芦形“三希堂”玺制作于何时呢?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