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6大伏位

以「迴藝共響」為主題、「明日社區、藝術方舟」為概念,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今日於南投竹山小鎮盛大舉辦「2022年小鎭藝術節」啟動儀式,為今年12月2日至17日為期三週,跨足南投竹山、彰化埔鹽、台中中區、雲林林內等四大場域的在地藝術活動揭開序幕。 大漢溪流淌過的足跡,是地方生產、生態與生活的繫帶,交織串起城市的繁榮樣貌,波光粼粼的水紋下,蘊藏土地的故事。 隨後鄭市長也前往坡內埤進行「龍舟體驗活動」;包括日本香川縣知事濱田惠造、立法委員陳賴素美、市議員歐炳辰、市府副秘書長邱俊銘、文化局長莊秀美、農業局長郭承泉、秘書處長顏子傑、民政局長湯蕙禎、觀音區長洪清淵、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陳愷璜、日本藝術家阿部守、法國知名策展人皮耶(Pierre Bongiovanni)均出席活動。 鄭文燦提到,今日非常感謝日本香川縣知事濱田惠造一同出席「2017桃園地景藝術節國際論壇」,香川縣和桃園市非常相像,香川縣缺水,所以有很多人工水庫;桃園市也缺水,先民自清朝、日本時代就開發埤塘,最高到達1萬口,現在仍有2,851口,因此,埤塘是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這次地景藝術節特別呈現埤塘文化。

年底準備過聖誕節了,相信大家都已經摩拳擦掌準備攻略各個聖誕景點了吧~那怎麼可以錯過⌜2022新北耶誕城⌟呢~既然特地前往板橋了,除了拍拍美照逛逛市集享受耶誕氣氛,一定要把附近美食全部都吃過一遍才不會枉費來呀…

許教授也透過「從設計到實作」的教學模式,從基地實際田野調查,課堂中進行設計、繪圖、製作模型,到邀請當地居民一同瞭解建築規劃,再經反覆校內試做與結構測試後,最後利用寒假密集工作營完成實體搭建,希望能打破以往設計課程對於實作的疏離。 另外,「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也有各式表演活動,10月2日至10月4日的指定時間,有「徐崇育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和「Swing Taiwan 社交舞與搖擺舞學校」帶來的「爵士搖擺派對」,以及「街頭作品實驗室」的「藝料之外」戶外表演,其餘時間也有桃園在地街頭藝人表演,詳細時間地點可以看這裡。 除了有藝術作品可以參觀之外,「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還規劃了7場主題活動、5場周邊活動、4場藝術家座談,以及集章活動。 這場快閃表演獲得民眾的熱切回響,同時也預告12月10日,在桃園後火車站附近的婦女館及延平公園盛大展開的移民節活動,將有更多更豐富的異國特色文化展演以及摸彩獎品,邀請民眾一同來參與。 今年12月10日的國際移民節將在桃園市的「桃園婦女館」及鄰近的延平公園盛大舉辦,今天上午10點整,桃園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特別在桃園火車站萬壽路出口,表演越南民俗舞蹈,為國際移民節做快閃活動宣傳。

今年舉辦到第七屆的「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共邀請了51位國內外藝術家,來創作以「竹」為主要材質的28件藝術作品,將竹材進入生活空間及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融入作品中,進而打造出一場桃園的國際性文化節慶。 本場次為「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之開場座談會,由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陳文逸主任開啟連結成是與自然的想像,邀請參展藝術家三城賢士與長期於臺灣生活墨西哥籍藝術家路瓦. 史維特(Tamás SZVET),談談各自的創作與生活之都市的關係,聽聽藝術家們如何藉由創作跨界影響人與環境,帶來什麼樣的新契機與改變。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 桃園地景藝術節 9/18-10/4 登場!28 組藝術作品、集章活動、台語金曲演唱會等你來

也透過迷宮的概念,表達雖然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但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都是美麗的。 隨著光影折射,藝術品《繫》有種流動的美感,藝術家透過自由曲面編織創造出不同疏密紋理,呈現內外、上下彼此聯繫、對話、流動的空間。 一步二步,舞出「饒平布馬舞」;左擺右搖,深入「客家饒平布馬文化」;穿針引線,織入平鎮高連社區,追溯構築城市的文化,甦醒700餘年的布馬,從古越時的以驅除瘟疫、祈求平安的布馬陣,至現代加入社區的活力及熱情演變為祈福、迎賓形式的布馬舞。

在水一方是以生態觀察結合藝術的角度出發,利用漂流木和漂流竹,將原先的空間改造成,隱蔽性高、利於近距離賞鳥的平台,並結合中興國小學生的創作,讓遊客能透過大大小小的洞口,低調靜靜地欣賞,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和自然相處。 劉哲安老師則從數年前一趟蘭嶼的旅行開啟了體內南島文化的開關,之後不斷地尋根、學習語言與工藝,因而接觸了自然素材與編織的技法。 老師所創作的《水.源》,一雙手從陂塘裡伸展掬水而出,除了暗喻水將人帶往陸地並孕育眾生,使生命生生不息之外,也是希望能透過作品提醒:水是人類賴以為生的重要基礎,如大地之母的賜予,你我都是水與土地的一分子。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台中市社會局爭取中央前瞻基礎計畫建設第一到三期特別預算,建構0到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衛福部補助及市府自籌款共4億9… 離譜的事發生在屏東潮州,一名婦人帶孩子到運動公園玩,回家才發現怎麼有個陌生女童一路跟著他們回家,不知道誰家的孩子只好報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台北報導 街頭打架竟有案外案,新北市蘆洲區今(5)天凌晨傳出1對年輕的夫妻檔,疑遭4名男子圍毆,員警趕到現場4人分別騎機車逃離,1名員警為了拉住1輛機車,還被甩飛臀部著地重摔。 桃園市長鄭文燦遭台大認定論文抄襲撤銷學位,檢舉人新黨游智彬今(5)日表示,陳明通所指導的學生中,另外還有9位同學有論文架構雷同、分割研究成果的問題。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 構築文化:改變地貌的公共藝術

從歷年來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發展,可以觀察到藝術節的本身並非只重視點狀的作品,同時也關注社區內部線狀的環境營造,甚至進而是一種面狀的、涉及到「文化認同與記憶參與」的關係構築。 這不僅需要長期的耕耘,也需要能在城市與鄉村發展的縫隙之中,修補土地紋理、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以地景藝術建構公共性空間及其場所精神之餘,也期待能放大桃園在地的草根力量,並讓社區的每一個份子重新認知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建立起嶄新的土地認同。 的探索中,藉由翻轉空間、提升公共建設、擾動社區社群,讓我們重新認識桃園每一處地方。 本屆桃園地景藝術節將邁入第10個年頭,試以「文化地景」的概念,透過藝術創作梳理並轉譯城市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景觀,運用日常生活空間的藝術介入來建立大眾對於地區的歷史認識、連接社會關係、取得文化意義。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

近日,就有網友在地方粉絲團曬出夜市週末人潮實拍,只見馬路上擠滿了逛街的民眾,令人彷彿有回到「白晝之夜」的錯覺,照片曝光立刻掀起討論。 緬甸藝術家梭溫措的「聚會所」在台灣就地取材,使用台灣孟宗竹與桂竹施作,結合緬甸傳統的榫接工藝,希望遊客除了看見具體的竹建築幾何線條外,還能感受到緬甸人將物資利用最大化的表現,並傳遞永續建築、友善社區的理念。 漣漪迷宮完全勾起兒時回憶,美麗的稻田景象以及水田裡的漣漪是大自然中的美好,藝術家以水為意象,成為其創作的思考觸媒與實踐,並結合迷宮的概念而成形。 至「國立中央大學-國鼎圖書館站」下車,即到雙連坡展區-國立中央大學;轉乘藍線C 國立中央大學-國鼎圖書館上車,至A 二營區機車停車場下車,步行可到雙連坡展區-雙連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 桃園地景藝術節|夢幻純白夜鷺、海藍色隧道…全區5個亮點整理

12月10日-彰化埔鹽鄉「豐依竹食」,由藝術家陳健宏、沈巧玲,將竹、風元素加入,與民共創「豐的氣息:竹風箏」大型地景藝術,作為場域入口意象;並由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發展協會攜手結合埔鹽小農品牌,以埔鹽農市集、炕窯趣、品米體驗等寓教於樂的系列體驗,展現台灣農村堅強的韌性。 李蕢至老師自小便不喜歡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太久,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並不是屬於人類,而是在完成人類製作的部分後,再一度回歸於自然才算在創作上的真正完成。 《高雙陴塘漣漪迷宮》的作品除了透過造型傳達水的流動性能量之外,也提示觀者跟竹子、跟土地的關係。

藝術家王文志的「章豫之家」以「水文化」為靈感,用竹編打造出一個類似房屋的空間,白晝陽光、夜間月光都可以洋溢其中,希望呈現「歷史記憶召喚」和「公眾連結的美學觀點」。 於中壢火車站前站「桃園客運公車總站」,搭乘市區公車【132 中壢-中央大學】或於「中壢客運總站」搭乘市區公車【133 中壢-中央大學】。 於高鐵桃園站,搭乘中壢客運市區公車【172 中央大學-高鐵桃園站】、桃園客運【173 中央大學-高鐵桃園站】。

  • 「2017桃園地景藝術節」副展區在觀音崙坪文化園區,過去為日本時代國際電話株式會社觀音崙坪受信所的無線電台發射站,市府將打造為「崙坪文化地景公園」,以聲音地景、音樂型態,在蟬聲鳥叫中推動聲音的環境藝術。
  • 民視新聞/林詠琪、方雋淮、羅執中 台北報導台北城市路跑,週日(12月4日)清晨5點多,在總統府前廣場,熱鬧展開,今年同樣吸引不少路跑愛好者,共襄盛舉。
  • 從小喜歡探索森林的Lua,自幼就對鳥類築巢感興趣,並將對自然的觀察轉為藝術創作,以親手編織的方式重新理解與詮釋。
  • 本身藝術品意在傳遞「應靜靜欣賞大自然的作息」且場域為當地著名的賞鳥平台,因此掌握賞鳥及保持安靜為特點,設計一款雙鏡頭式濾鏡。
  • 林內鄉是紫斑蝶過境遷移必經之路,濁水溪流域為在地傳統農村聚落,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此次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邀請在地青農亦為藝術創作者的賴錦德,以紫斑蝶、石苟創作「伴飛⤾」,表達林內以農為主脈脈相承的精神。
  •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第一展區「雙連坡展區」,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及國立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共展出19件藝術作品。

當人們在其中來回穿梭,人類、自然跟環境關係的美好,並非只有留存與否的前提,而是建立於彼此歷經互動的片刻。 從小喜歡探索森林的Lua,自幼就對鳥類築巢感興趣,並將對自然的觀察轉為藝術創作,以親手編織的方式重新理解與詮釋。 Lua常在許多的公共空間中創作出如巢一般的大型裝置,並邀請觀者走入作品中體驗探索,如環境和人類居住形態變化、甚至是都市裡的汙染與求存等議題。 首先看到這個位於桃園市農田區稻田裡的自然雕塑《高雙陂塘漣漪迷宮》,在田裡泛起的巨大漣漪雕塑作品,就像是在農夫的細心照料下,金黃飽滿成長的收成。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

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的觀點。 我們有國內外調查新聞、生活、遊戲、消費等資訊,希望提供讀者具有深度、廣度、樂趣及生活、時尚品味的原生新聞。 交通方面,因為這次展區較為分散,「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建議,遊客先查好自己想看的藝術作品在哪個展區,再查詢交通方式,各展區交通方式可上官方臉書查詢。 藝術李蕢至的「高雙陂塘漣漪迷宮」發想自他的童年回憶,打造在田裡泛起的巨大漣漪意象,象徵著農夫細心照料下,金黃飽滿成長的收成。

而就創作靈感與題材的延伸,則包含了都市與鄉村的迥異風情、過去與未來的對比場景、生產與消費的人文寫照、真實地景與其意象的描繪構築。 相較於一般戶外的裝置展,其更關注於在地文化脈絡和藝術創作之間的相容性,並延展出一系列結合自然景觀與土地的當代地景作品。 主持人同時也是資深策展人的石瑞仁老師,將與本次參展藝術家游文富、李簣至、徐暋盛、陳勇昌與劉哲安老師相互對話並表述不同的意見,透過各種觀點之間的交流,期待能充分體現藝術介入社會的重要價值與功能,並留下重要的文化記憶與展望,孕育未來地景的藝術循環。 也表示,平鎮碉堡公園原為營區,後經市府改造為碉堡公園,轉化為活動場域或藝術展場,這正是地景的變遷,也讓雙連坡地區的居民產生認同感。 而今(109)年所展出的28件藝術作品廣受歡迎,例如:作品「豫章之家」的所在地豫章湖配合埤塘改造,成為代表性的打卡景點;作品「高雙埤塘漣漪迷宮」亦是不少人喜好的所在;作品「水‧源」以感恩的雙手為型更廣受喜愛;中央大學校園裡的作品「天降雄鷹」為印尼籍藝術家的作品也非常優異,後續將請文化局盤點好的作品,保留供市民欣賞。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於9月18日至10月4日,在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舉辦,為期17天,以「構築城市」為主題,從城市未來、自然地景與循環經濟出發,探討都會與鄉村、土地及建築的關係,從高度都市化的核心區域跨越城鄉線,從一路之隔的距離討論桃園城鄉風貌的發展與變化,基於這二區域的發展歷程,我們看見生態、建築與人文的關係。 本屆以「竹」為題,展區分為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邀集藝術家依自然與人文環境特性設置作品或駐地創作、或與民眾合作共創;此外,也思考竹材進入生活空間及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打造桃園的國際性文化節慶。 本屆邀請51位國內外藝術家,其中包含日本、印尼、緬甸國際藝術家,創作28組藝術作品。 大崙展區以豫章湖、崇德宮及鄰近社區為主要藝術品展出位置,計展出9件藝術作品,雙連坡展區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計展出19件藝術作品。 桃園地景藝術節今年已邁入第七屆,本屆以「竹」為題,以「竹」易纏繞編織的特性,去形塑出城市與人民構築的生活與土地情感,在彈性與緊密達成平衡與協調。

藝術家以水為意象,結合迷宮的概念而成形,象徵人們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都是美麗的,整個迷宮看起來非常壯觀。 並由蘇保宏、康竣傑等在地藝術家,與民眾共創竹解、生活中日曬的回憶、曬衣、茶、筍、魚筌造形燈飾、茄芷袋的系列藝術作品向外擴散,透過生活美學、全民美育,展現地方常民美學的魅力。 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豫章之家》,傳遞「安居樂業」及「蒙受恩典」的幸褔感受,以竹的氣味、觸感、承載等特性,觸動人們珍藏於內心的回憶。 也有作品是呼應在地宮廟信仰文化,以「仁獸」形象為概念打造《Soga Monster2》,以時而隱匿、時而馳騁、時而漫步、時而長嘯的不可思議,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他認為公共藝術最重要的三個互動主體分別為:政府、藝術家、民眾,以及三者相互連結流動的產物渴求的「情感」的「溝通回輸」與「協作關係」過程。 因此所謂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反而強調的是一種「共時共在」、「陪伴成長」,藝術的創作即是進行一種社會的改造與開放的依存關係,進而與參與者對話的藝術中介介質。

展區分為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邀集藝術家依自然與人文環境特性設置作品或駐地創作、或與民眾合作共創;此外,也思考竹材進入生活空間及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打造桃園的國際性文化節慶。 來到平鎮雙連坡展區「玩地景」,從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延伸到中央大學一帶,共有19組藝術作品,有藝術家獨創,也有眾人合力共創的作品。 竹編拱門《記憶的光廊》,在日光下參差排列,透過間隙能俯仰藍天,傳統客家竹編的織紋輪廓,隨著日照角度呈現豐富的變化,獨創的巧思勾起人們對客家生活的浪漫情懷。 另一邊的《漣圈》是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師生發起,號召高連社區居民加入,以回收線、棉麻線等線材編織創作而成,更連結起陂塘、水田和聚落的共生關係,帶你看見桃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桃園市長鄭文燦27日上午前往觀音區廣福社區活動中心,出席「2017桃園地景藝術節國際論壇」,鄭市長表示,「地景藝術節」的價值在於推動環境藝術,藝術不只屬於藝術家,也屬於參與創作的居民,參與型創作讓地方產生新的認同和力量。

桃園地景藝術節邁入第七屆,今年從9月18日起至10月4日間,在平鎮雙連坡、中壢大崙兩處,展開為期17天的地景藝術饗宴,廣邀51位國內外藝術家,依據自然與人文環境特色設置作品或駐地創作,共28組藝術作品。 今年的地景藝術節以「竹」為主題,交織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見證由簡窳到繁華,構築今日的城市之美。 主持人同時也是資深策展人的石瑞仁老師提到,大約在60、70年代開始出現的大地藝術運動。 而地景藝術除了取於自然、用於自然、最終也須回歸於自然,才有辦法構築出未來的循環。

今年邀請 51 位國內外藝術家,其中包含日本、印尼、緬甸國際藝術家,共同創作 28 組藝術作品,今年因疫情影響,桃園地景藝術節此次運用科技的支援,突破疫情的考驗,透過視訊邀請國內在地藝術家團隊與國際藝術家討論作品設計型式與做法,協力創作國際藝術家作品,以跨國際合作模式來完成今年展品創作。 設置共融式遊具的碉堡公園,園區內有抹不去的軍事風情,退役的坦克車、廢棄的站哨及碉堡,是在地居民腦中深處的青春回憶。 鄰近的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圳道兩旁的樹木儼然成為休憩步道最自然的遮陽屏障。 雙連坡展區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國立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預計展出19件藝術作品。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

如何串聯倡議都市廢棄物、剩食、二手衣物、無家者這些龐大的社會議題,同時將之成為彼此的解方? 七喜廚房將在明日餐桌環境廚房這個都市方舟上,展現6年碰撞嘗試及蓄累的能量,邀請民眾一同行動響應「一場幾乎沒有剩餘的永續鈴蘭祭典」。 游文富老師的作品《竹下秋千》的原始構想其實是打造一件在草原上的「類飛行器」,能感受如草地受風的裝置。 而設置場域本身就是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純淨,同如大海不為人知的深處,因此老師想把作品的高空視野做成一個貼近地球深海的古生物,來呼應場域給予藝術家的感受。 而巨大的竹林作品搖曳著秋千,則給予人們來到此地的一個契機,回歸至質樸而乾淨的原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