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驅逐艦6大伏位

緬因茲:德國輕巡,擁有3×4/150mm/6s的高投射量,外加穿甲燃燒彈機制修正過後,HE彈天生便具有38mm的穿甲力,以目前T8巡洋中算是攻擊性能最高的一艘船,然而機動性差且隱蔽差勁算是平衡了她的優勢,較適合熟悉了巡洋基本走位後再購買。 然而55節雖快,還是快不過180~200節以上的飛機,沒有煙、隱蔽極差與防空差勁的特性讓它在有空母存在時完全成了活靶,目前幾乎看不到它出場。 然而不知是否放了太多新概念導致本船的平衡性極差,6km的魚雷卻搭配了僅6.2km的隱蔽值,雖然有英國的短發煙卻缺乏了英國驅逐的機動性(轉向、加減速偏弱還外加沒有加速裝置)。 缺陷在於史實上為了加強防空拆了一座(現實上)沒有用的魚雷管而換成防空機槍塔,造成遊戲中僅有一座53cm5連裝魚雷(且為前期型,射程僅9.2km)可以使用,魚雷牽制力極端不足。 巡洋艦驅逐艦 AL雪風:碧藍航線合作船第一彈,性能100%複製銀幣陽炎級驅逐艦,唯一的差別就在於將原本的93式酸素魚雷換成了F3魚雷,提升了雷速與威力卻換來僅8km的射程,配合陽炎級的低船速使它在施放魚雷時幾乎變成回天自殺式攻擊。

  • 美國「國防新聞」網站25日報導,白宮「管理暨預算辦公室」(OMB)發出備忘錄,稱五角大廈未來5年內計畫,原定新建12艘神盾驅逐艦減為7艘,造艦經費大砍94億美元(約新臺幣2856.2億元),為總造艦預算8%;神盾巡洋艦也將加速退役,原本2025年保有13艘巡洋艦的計畫,將縮水成9艘。
  • 目前驅逐艦的生存環境相比較以前要更為惡劣,驅逐艦對於敵方航母的偷襲永遠都是放在最後,在前線沒有輸出機會或者是對方有很大空門的情況下才考慮長途奔襲敵方航母。
  • 在無法有效切近距離的情況下僅有28.3cm的主炮口徑讓它在壓制對手巡洋而言相當弱勢,雜亂的上部建築也讓它有很多地方可以被HE彈所傷害。
  • 「沃克號」是美軍編隊的第一艘驅逐艦,它率先發現敵艦並搶先開火,「貝納姆號」、「格溫號」和「普雷斯頓號」緊隨其後。
  • 巡洋艦是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軍艦。
  • 由於第七戰隊和第八水雷戰隊距中途島尚有410海里之遠,因此它們便以35節的全速向中途島衝去,當時海面上波濤洶湧,驅逐艦逐漸落在了後面。

美軍經常將航艦組成的支隊及遠征打擊支隊,調動至各戰區(theaters)前進存在(forward presence),形成強大的嚇阻效果,同時也可確保區域和平。 P-500反艦飛彈是一款全程超音速飛行的飛彈,要想獲得較高的射程就必須採取高空飛行彈道,而此時巨大的彈體以及發動機尾焰會產生強烈的雷達以及紅外信號,現代作戰艦艇可以在數百公里外探測並鎖定這款飛彈。 由於高空飛行階段的P-500反艦飛彈巡航速度僅為1.5馬赫,幾乎沒有任何的機動規避能力,極易遭受遠程艦空飛彈的攔截,突防能力非常一般。 從設計的角度來說,二戰以後除了很少個例已經沒有真正的巡洋艦艦體了。

巡洋艦驅逐艦: 台灣也許有機會爭取的方案

在wot里,即便是輕坦,近身面對火炮時自身的火力優勢也很大,而且點亮以後也會讓自家火力有機會覆蓋敵方火炮,這使得火炮基本是見光死。

因此,美國人設計了“宙斯盾”系統,並着手建造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全新型巡洋艦——“提康德羅加”。 在2018年8月28日,美國海軍水面船艦項目主管辦公室(Director of Surface Warfare,OPNAV N96)向美國海軍新聞社(USNI)透露,未來作戰船艦(FSC)中的大型水面船艦(Large Surface Combatant,LSC)是美國海軍優先項目。 此種新作戰船艦會比伯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更大、更昂貴,擁有更多空間與功率來因應未來數十年的作戰需求。 OPNAV N96表示,這種新型大型船艦會結合柏克Flight 3以及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飛彈驅逐艦的要素。 當然,新的大型水面艦也會具備高度的彈性與模組化程度,能迅速更換任務裝備以及升級,在服役期間容納美國海軍所有希望整合的新技術與新能力。

巡洋艦驅逐艦: 發展

該艦後甲板經改裝闢出直升機平台,以供直升機進行海上補給,該艦無機庫,平時不攜帶反潛直升機。 1990年以來,由於40年冷戰的結束,世界形勢出現了裁軍的趨勢,巡洋艦又面臨一次大的考驗。 人們發現,兩、三萬噸的大型巡洋艦和幾千噸級的驅逐艦所用武器相差不大,都是導彈、艦炮和直升機,所不同的只是攜帶數量的多少而已。 美國現役所有核動力巡洋艦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開始研發新型的CGX巡洋艦,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擱置該研發計劃,轉而研發DDG1000驅逐艦。 俄羅斯雖然有計劃研發新型的暴風級巡洋艦,但由於俄羅斯經濟衰落已難以繼續建造大型戰艦,再加上缺乏能夠建造大型戰艦的船廠,實際只能對已有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巡洋艦將在2020年前服役。 NAVSEA主管Bill Galinis少將透露,相較於使用既有成熟船型的FFG巡防艦項目,DDG是全新的船型;經過早先的評估,海軍認為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一種現成船型適合作為DDG的母型。

但最重要的理由就是:DD的天職是占點,不需要佔點時則要盡自己一切能力守住戰線,拉煙、拋雷鎖路、卡對面的DD,都是相比於偷對面CV更重要的任務與使命。 1943年的北角海戰中,沙恩霍斯特號戰鬥巡洋艦的蒸汽管道被約克公爵號戰艦的炮彈命中,航速銳減,而它的火力防護均不及約克公爵號,最終被摧毀。 中午過後,戰鬥已經演變成了又一場血腥屠殺——殷紅的海面上漂滿了斷肢殘軀,有些美軍飛行員看了一眼後,不禁噁心地嘔吐起來。 巡洋艦驅逐艦 存放在林子裡面的補給品也沒有能夠逃脫——一架無畏 式俯衝轟炸機的飛行員發現了一條從 海灘通往島內一片圓形空地的小路。

巡洋艦驅逐艦

美國海軍表示,IPS是DDG的關鍵基礎,PMS 320先前的專業以及發展成果,對於DDG的IPS的實現至關重要。 美國海軍也表示,會為DDG建立正式的採辦策略,確保美國海軍大型水面船艦能從現役的柏克級平順地過渡到DDG。 然而,在2019年3月12日美國海軍提出的2020財年預算案中,接下來五個財年(2020至2024財年),都沒有編列建造任何LSC。 武器裝備包括艦首一座MK mm艦砲,B砲位有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共32管,可發射長程標準SM-2 MR Block 3C、中程海麻雀ESSM Block 2等防空飛彈、VLA長程反潛火箭。 美國海軍認為中小型艦艇能夠在大型艦艇的掩護下,輕鬆的到達敵方海岸,所以LCS主要著眼於在敵國沿岸水域的各種”低強度”作戰需求,包含在近距離與敵方近岸水面船艇交戰、淺海域反潛、清除水雷、收放特種部隊、運輸物資、情報蒐集等。

巡洋艦驅逐艦: 世界各國的主力戰艦 巡洋艦正淡出江湖

由於美國巡洋是較為後期才出現的分線,所以分線時擁有比較明確的一致性,同一線的不同艦艇玩法也較為類似。 共通特色是高拋的炮線與高階後作為美國艦標準配備的雷達消耗品,於T6時分為重巡與輕巡線。 巡洋艦驅逐艦 巡洋艦驅逐艦 日本驅逐2線在秋月以前和1線大致上並無分別,但秋月以後走向低隱蔽、大船身、少魚雷與高射速的特化走向,容易讓剛接觸的玩家因為遷就於它的性能而沒有做到驅逐最重要的工作-為隊伍提供視野。 實際運用上,秋月、北風與春雲若在能夠穩定擊穿對方的情況下具有相當高的主炮DPM,比較像是隱蔽超級好且帶有煙霧的巡洋艦,而非驅逐艦。

巡洋艦驅逐艦

可惜的是在傑里科的大艦隊趕到後希佩爾並沒有果斷脫離戰鬥也沒有像他應該做得那樣和大艦隊拼個魚死網破以徹底消磨掉英國幾個世紀辛苦經營的海上霸權。 到了蒸汽時代後,高航速意味著大馬力汽輪機,大功率汽輪機意味著大排水量,此時小排水量已經不能開始代表高航速。 十九世紀開始,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定義開始模糊,各國海軍對巡洋艦的定義開始逐漸轉向火炮彈重或是口徑。

1920年7月17日,美國海軍首次重編旗下的巡洋艦,將所有在役的一等及二等巡洋艦重編為巡洋艦,舷號為CA開首;而偵察巡洋艦則編為輕巡洋艦。 由於分類仍引起混亂,海軍在1921年8月8日再作分類,將當時仍然在役的防護巡洋艦,全部編入輕巡洋艦,舷號開首由CA改為CL。 《華盛頓條約》 規定以後的戰列艦通常超無畏艦,最著名的條約艦 big seven 2條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2條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3條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為了保護商船,盟國建造了2000多艘護衛艦,打的德國「狼群」不敢抬頭。

有人就抓抓頭啊,船這麼大,就幾個快速炮,有點浪費吧,咱的速度也不慢呀,要不也裝點魚雷,大哥二哥打架,我也可以抽冷子放個魚雷什麼的? 至於快速戰列艦則是因為科技發展,所以不用在重甲還是高速之間艱難取捨,而是我全都要,所以快速戰列艦出現後,再無原教旨戰列艦以及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指著火炮過日子,所以口徑大的嚇人,280毫米都是小的,最大的日本「大和號」艦炮口徑達460毫米。 目前055型飛彈驅逐艦有6艘正在服役,2019年4月23日,第一艘055型飛彈驅逐艦「南昌號」(舷號101)首次接受海上閱兵式檢閱,2020年1月12日服役;2021年3月、4月「拉薩艦」(舷號102)、「大連艦」(舷號105)也公開亮相。 在末端攔截能力上,「包頭」艦機庫上方配備有一座24聯裝紅旗-10近程防空飛彈系統,這套系統可有效攔截10公里範圍內的低空目標,對現代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具有良好的攔截效果。 此外,「包頭」艦主炮後方還配備有一座1130型近防炮,該炮最大射速超過了10000發,可用密集的鋼鐵彈幕組成最後一道防線。

巡洋艦驅逐艦: 巡洋艦各國情況

巡防艦是一種既小、又快、遠距離、輕武裝(單層炮甲板)的戰艦,主要用來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等等。 另一種主要的的巡洋艦種是單桅縱帆船,不過其他各色各樣的船隻也被當作巡洋艦使用。 在接下來的20分鐘裡,李將軍指揮戰艦孤身對敵軍展開追逐,並持續向敵軍發射炮彈。

  • 比如塔薩法隆格海戰,日本全部由驅逐艦組成的雷擊隊,擊沉擊傷美軍4艘重巡,真是以小博大不要命。
  • 奧勒岡級巡洋艦,與同階級的巴爾地摩主要的差距在於射速略慢、沒有雷達,但取而代之的是防空配件、聲納與煙霧為固定裝備,以及全8階巡洋次好的隱蔽,還有配合特殊跳彈角的超重彈,在防守據點對於巡洋與擁有巨大上層建築的戰艦而言威脅性不小,但相對的削減了對驅逐的性能。
  • 相比之下,美國巡洋艦上裝備的防空導彈,如:“小獵犬”、“韃靼人”及“標準I型”等,對付少數來襲的反艦導彈多少還能招架,來襲的導彈一多,就顧此失彼,防不勝防了。
  • 該艦在後部上層平台上,新裝備了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防炮,大大提高了近程防禦能力。
  • 實際運用上而言,美國驅逐艦(僅論T9、T10)在表現上的平衡感比起其他國家要來的優秀,幾乎甚麼工作都可以做,是可以當偵查船(隱蔽5.6~5.9)、雷擊船(後期魚雷傷害與射程都相當優秀)、炮擊船(不變的高DPM)的多面手。

其艦載武器主要有3座雙聯裝152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副炮(均能進行自動裝填),2座40毫米口徑高射炮,3座雙聯裝20毫米口徑機關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及深水炸彈等;艦上配備的雷達指揮儀,可控制火炮對空射擊。 巡洋艦驅逐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上最大的導彈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水面艦艇。 首制艦“基洛夫”號於1975年開工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7月服役;第二艘艦“伏龍芝”號於1983年11月服役;第三艘艦“加里寧”號1988年服役;第四艘艦“安德羅波夫”號於1991年底下水進行海上試驗。

戰列艦在體積和噸位上僅次於重型航母、高於其他水面戰艦,在戰列艦的黃金時代,起到艦隊核心的作用。 由於戰列艦的作戰手段非常單一,目前這一艦種已經遭到淘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驅逐艦發生巨大的變化,驅逐艦因其具備多功能性而備受各國海軍重視。

巡洋艦驅逐艦

在以後的3天中,“俾斯麥”號遭到了英軍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車輪大戰”,終於寡不敵眾,身中8條魚雷和多發炮彈連同仍在飛揚的旗幟沉入海底,2000名艦員連同艦隊司令呂特宴斯上將,除100人獲救外,其餘全部葬身魚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廣闊的海戰場上,主力艦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鋒,與以往海戰中水面戰艦炮對炮在一維空間裏爭奪相比,二戰中的主力艦隊的交鋒,往往在水下、水面和空中三維空間進行,加上新技術、新武器的應用,使海戰更激烈、更壯觀。 巡洋艦驅逐艦 荷蘭海軍在17世紀開始增加巡洋艦的數量和配置,英國海軍以及晚些時候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趕上這個潮流。 為了保護國會中的商業利益,英國頒佈巡洋艦和護航法——開始將海軍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艦進行商業保護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

巡洋艦驅逐艦: 導彈巡洋艦

戰後蘇聯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之後取代它們的則是裝備大量飛彈的大型巡洋艦,體現了蘇聯人對重型機械的狂熱。 而因為其裝載大量的飛彈,及新創的飽和攻擊思想,對海軍戰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其中最新的四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是在1980和90年代建造的。 由於其排水量太大(24,300噸),也有人將其稱為戰鬥巡洋艦。 除了基洛夫級以外,俄軍的光榮級巡洋艦配備了十六枚SS-N-12巡弋飛彈。 由於驅逐艦日趨大型化以及火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一種輕型航空母艦已把巡洋艦的功能與航空母艦的功能“嫁接”在一起,英法等一些國家以建造驅逐艦和輕型航空母艦取代了巡洋艦。

有趣的是,後續各國大肆發展飛彈、潛艦、飛機的結果,讓噸位數較大、航速受限的戰鬥艦逐漸於海上作戰領域失去優勢。 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核心任務都是為航空母艦進行護航,並承擔部分對陸地和海上目標打擊的任務,巡洋艦不再與驅逐艦有任務上實質性的差別,兩者命名的不同現在基本上取決於噸位。 不過,14500噸的DDG-1000也被叫作驅逐艦,這噸位已經大於10000噸級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這很可能意味著巡洋艦一詞或許正在逐步走向衰弱,未來是大型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時代。 另一種稱為「巡洋艦」的船隻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 這些船被用來為其它商船提供保護,但由於它們航速慢、火力弱、裝甲弱,因此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這些船一般偽裝成中立甚至盟軍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戰果。

巡洋艦驅逐艦: 反潛能力對比

這艘小驅逐艦燃燒起來,猛地向右傾斜,接著從艦尾開始下沉。 正當美國的驅逐艦圍毆「凌波號」和「浦波號」的時候,木村帶領他的7艘軍艦緊貼著薩沃島海岸線,「迅速而快捷」地接近了美軍艦隊。 橋本的主意打的很正,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美軍雷達早就發現他了,而且,對面等著他的是兩艘裝備了三聯裝16英寸口徑巨炮(406mm)的戰列艦。 來襲的是橋本分隊,他率先發現了美軍,於是,他將艦隊分成兩隊,打算採取東西夾擊的方式突襲美軍艦隊——「川內號」輕巡洋艦和「敷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東面進攻;「凌波號」和「浦波號」這兩艘驅逐艦從島的西面偷襲。 此外,偵察機還報告說,在萊特島東南40海里處有12艘航母和10艘驅逐艦。

艦尾設置大型機庫與起降甲板,能部署載人直昇機以及無人飛行載具(UAV)。 Filling還透露,美國海軍打算借鏡松華特級驅逐艦項目在設計建造過程中的數位化經驗。 例如,在船艦設計建造階段,會建立詳盡的船艦以及作戰系統的數位模型,但這些數位模型、資料庫日後並沒有很好地轉譯、運用在服役後的操作與維護程序上;因此,未來有必要準備另一套較為簡化輕量的數位化模型,用於船艦服役後的壽命週期。 松華特級項目就有建立這種用於日常操作維護的輕量數位模型;例如在維修作業中,工作人員能用手持平板電腦,在船艦各處走動,隨時透過平板電腦輕易調用這些數位模型(包括船艦結構、系統、流程圖等),這讓維修作業比以往方便許多。 因此,美國海軍打算將這種概念用於新造DDG,並推廣到艦隊中各型船艦上。 依照美國海軍2020財年預算中提交的兵力結構分析(Force Structure Analysis,FSA),之後美國海軍可能傾向增加較小型艦艇在艦隊中的比重;新的技術同樣能賦予小型水面艦艇足夠的殺傷力,並且使得美國海軍艦隊結構在成本與數量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巡洋艦驅逐艦: 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