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藝術季詳細攻略

藝術家陳宣誠〈流域竹造〉採集超過1000千根台灣高山竹,結合廖昭豪〈攔砂壩〉把曾文溪上中下游的水文系統轉化成可穿越、組裝的流動場域,打造麻豆新地景。 大地藝術季 「田調期間,我所走的路、看到的事,都跟我固有的認知不同,我的雙眼開始透過鄒族人的視角看事情,我經歷了過去我們『下游人』、『非鄒人』無法體會的事物。」龔卓軍用「下游」、「非鄒」來稱呼自己,明顯以鄒族流域文化為主體,「我的眼睛像是被換掉了。」他說。 作品運用塑膠水管拼組創造聲響,與展間內的攝影作品相應,營造聲音、影像共創景象,使觀者彷彿浸浴在曾文溪中。

  • 經過三年的踏查調研,形成流域倡議的九大子計畫:小計畫、水計畫、竹材計畫、潛行攝影計畫、植生計畫、土壤計畫、農計畫、聲音計畫以及原計畫,企圖以當代藝術為捲動方法,以形構流域萬物的對話平台為目標。
  • 今年展區包括總爺藝文中心,渡頭工作站及拔林工作站(合稱渡拔展區)和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橫跨 138 公里曾文溪流域,是台灣單縣市有史以來,幅員最廣的藝術季,也是國內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大地藝術季。
  • 延續2019年第一屆「麻豆大地藝術季」,總策展龔卓軍將地域名修正為西拉雅語的「Mattauw」(麻豆),以「倡議型藝術季」做出發,並將關注議題以曾文溪流域為主體。
  • 最終集結洪淑青、龔義昭、郭嘉羚、洪榆橙、楊志彬、陳冠彰、沈昭良、黃瀞瑩、陳冠彰、吳克威、蔡郁柔、林芳宜、Nakaw Putun共13位分區策展人,形成流域倡議9大子計畫,包括: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以及原計畫。
  • 其後參與「黑名單工作室」 ,並發表個人專輯《下午的一齣戲》 ,掀起「新台語歌運動」風潮,是影響台灣母語音樂創作 30 年的先鋒。
  • 新聞攝影記者出身的高仲明長期關注弱勢的社會底層,他信奉「無冕王」須堅守的道德責任。

堪稱是10年來「最冷冬至」的今(22)天,寒冷氣溫仍澆不熄民眾應景吃湯圓的熱情! 《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繼吃完66年老店「臺一牛奶大王」芝麻湯圓後,繼續來到通化夜市中的「御品元冰火湯圓」,現場同… 民視新聞/趙永博 花蓮報導花蓮警方日前接到民眾報案,表示放在貨車內的香菸及現金200元不翼而飛。 警方調閱監視器掌握嫌犯,發現前一天他還偷了機車座墊內的3000元,立刻循線前往網咖逮人,竊賊一看到警方上門,大方坦承犯行,被依竊盜罪移送法辦。

大地藝術季: 作品亮點整理

但順發老師似乎延續做作品,十二月又緊接著「曾文溪土壤劇場-白墡塗、炕塗窯、採高麗菜」活動,把一夥兒人都帶到曾文溪河床邊的高麗菜田,一起採高麗菜、焢土窯,認識白墡塗。 土地想像共耕隊其實有一個真實的共耕田,也是我們暑假期間帶著第四屆小事報營隊小朋友去的田地之一,十一月我們藝術季親友團還進行第三水的菱角採收。 這幾個月已在總爺藝文中心來來回回走,有時帶著朋友來,有時自己溜出來看,由於藝術作品很多,有時甚至想著,是否有遺漏的作品?

大地藝術季

陸委會今(23)日發布5點聲明強調,目前中國嚴峻,且金門醫療有限,金馬地方政府及普遍民意都希望在疫情可控下,優先便利金馬鄉親及人道考量為先,不要開放中轉,對於特定政客、媒體及名嘴惡意批評,陸委會表示痛心及遺憾。 藝術季期間除了展出地景、影像、竹編及聲音等藝術創作,還有多場戶外沙龍、講座論壇、工作坊、大地運動會、食農教育體驗、線上 Podcast 等活動等著大家,活動詳情將於後續官方粉專公告。 法國攝影師Claudine 大地藝術季 Doury目前正於威茲勒徠卡畫廊(Leica Gallery Wetzlar)展出她的三個系列作品。 該系列均以她的徠卡M6底片相機所拍攝,並提出了一些基礎性問題,探索了人與自然、記憶、稍縱即逝和過渡變遷、失去、改變和全新開始之間的關係。 知本老爺推出全新旅宿專案「從心歸林」,邀請旅人回到台東,探訪台東山林秘境、原住民傳統文化和熱血活動體驗,在一連串懸疑解謎和未知驚喜的旅途中,遇見無畏挑戰的自己,為生活注入全新能量,展開三天兩夜,超乎想像的精彩旅程。

大地藝術季: 台南旅遊網

82歲的簡靜惠帶領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走過半世紀,對台灣各人文藝術領域的影響深厚,而「閱讀」始終是她心中最柔軟也最堅持的一塊,更長期推廣讀書會的意義。 2021年底,她卸下基金會董事長的職務,但仍沒放棄推廣閱讀,更將30年來推廣讀書會的經驗錄製成線上課程,持續和時代溝通閱讀的魔法。 人稱「阿淘」的陳永淘,是出身新竹關西的客語歌曲創作歌手,生活在鄰近小河與大自然的農村裡,彼時聽祖父唱著動人的客家民謠、山歌是他成長的一部分,未曾想過有一天,那來自家鄉的風聲與童年記憶,會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 陳明章為生長於北投的鬼才音樂人,為侯孝賢《戀戀風塵》的電影配樂拿下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電影配樂,是台灣第一部在國際獲得配樂獎的電影。

大地藝術季

曾文溪,這條嘉南地區的母親河,全長138公里,流經嘉義、台南兩縣市,上游自阿里山系的東水山、大埔、嘉南平原到台江出海,涵容曾文水庫、南化水庫、鏡面水庫、烏山頭水庫共4座水庫。 作為全國首屆以溪流全域為主體、藝術行動為媒介的大地藝術季,我們期望「以身體交換身體」,號召民眾跳出人類中心的思維,走入曾文溪的萬物生命場域,展現水文化的美學新意與新時代的公民倡議。 龔卓軍策展議題多元,從勞資僱傭到民間信仰,尤其關注台灣在地又原始的原生力量。 台南市文化局表示,活動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工作坊、講座論壇、食農教育體驗、大地運動會、藝術展演及線上podcast等多元主題體驗,邀請大家更深入本次大地藝術季的水分子倡議,親身走進曾文溪的萬物生命場域。

繼熱鬧非凡的《2022浪人祭》結束後,身為美食之都的台南再度為 2022 年尾聲獻上精彩的藝文展演。 因此「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命題,說的就是一群人在該流域田調的一千多個日子裡所看到的人事物。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題出發,打造流域治理的共同體,突顯「倡議型藝術季」的新穎創意。 經過三年的長期踏查蹲點,結合上游鄒族部落、中游曲流鄉村、下游水圳田塭,進行水分子的倡議、藝術扎根教育、生態食農創意、流域文資再生四方面能量的媒合,跨越政府治理區隔,召喚公民參與,回應人類世極端型氣候下的「關鍵帶」問題,呈現生態藝術行動的積極方案。

大地藝術季: 時間、地點

新聞攝影記者出身的高仲明長期關注弱勢的社會底層,他信奉「無冕王」須堅守的道德責任。 在香港歷經「反修例運動」後,獅子山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高仲明對焦的目標,近期在台中舉行的「休止符/REST——高仲明攝影展」足以說明這位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理由:他不想要大家忘記香港。 被譽為「台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成長於台東大武山下的部落,70 年代於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以母語吟唱家鄉曲調,就此開啟民歌時代的濫觴。 90年代初,政治社會剛迎來解嚴後的自由空氣,關於台灣主體性等相關議題正在發酵,當時24歲的龔卓軍也投身「野百合學運」,並加入絕食團進行抗議。 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領導群不同,他以哲學系/文學院的角色參與其中,以一種感性的眼光觀察著群眾力量,他漸漸意識到,面對議題,集合跨領域的群體探討會是一個良好且必要的手段。 一個叫iskiana的地方被稱作「熊鷹之地」,由來自有人在此處看見一隻巨型鷹雕在此捕食;另一個叫kakaemutu的地區,意思為「神打仗的地方」,這裡的天空雲朵經常宛如陣列對峙,偶爾,還有火花,而巫師能夠看得到雲裡神的人形。

同時,還有「2022再壹波藝術節」、「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2022大埔水鄉藝術行動」、「簡吉與日治台灣農民運動特展」聯合展演。 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當代重要策展人龔卓軍對曾文溪的源頭感到好奇,當他接手「2019麻豆大地藝術季」後,就希望將原先對糖業文化的探討昇華至對土地的關懷。 2020年5月,龔卓軍協同陳冠彰、黃瀞瑩、張景泓、陳伯義這幾位藝文工作者,以及美術設計羅文岑、藝術評論者吳牧青與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在安孝明與Basuya Yugumangana這兩位鄒族獵人的引領下,前往曾文溪源頭探勘。 藝術季團隊除了將引領大家認識總爺藝文中心園區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會在路程向大家介紹當代藝術、在地文化與土地故事的緊密關聯。 今年展區包括總爺藝文中心,渡頭工作站及拔林工作站(合稱渡拔展區)和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橫跨 138 公里曾文溪流域,是台灣單縣市有史以來,幅員最廣的藝術季,也是國內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大地藝術季。 如此工整又自然,那種違和感又說不出問題所在,當知道是位處鄒族傳統領域的五座攔砂壩之一:福山壩,不禁感到驚訝,因為那中間活生生地被切開,是曾文溪水的力量所造成,攝影師陳伯義拍下大自然下刀創作的震撼感。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結構主義式的人類學為大宗,期間因為曾擔任《張老師月刊》編輯,又跨域到生活文化的心理學。 這支田調團隊在2020年5月至9月間經歷多次往返,期間也有不同領域的成員加入替換,其中有三次最為深入,眾人走過危崖峭壁、露宿野外,用傳統的方式搭橋、過河溯溪,與獵人一同度過了幾天幾夜符合自然循環的自給捕獵與飲食。 鄒族人感激著這條流域,他們不給曾文溪取名,只稱呼她為「大河」,每個部落只會對領域裡的支流做命名。 這組十人小隊以比達邦和特富野部落更深的所在為目標,無關登山健行的娛樂性,也沒有地圖——他們要去的地方地圖找不了。 身為總召的龔卓軍目的很單純,或者說,沒有目的,他只希望能更接近曾文溪流域「真實」的樣子,當時他還未料到,這將成為「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開端。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3大展區因分布較廣,建議市民朋友多加利用連結總爺藝文中心展區(紅樓)、大隆田展區(作品〈和大地撐起的家〉前)及渡拔展區(拔林工作站)的接駁車轉乘三大展區觀展。

大地藝術季: 大地藝術季接駁車時間、路線及乘車費用

《地質紀念碑》是《獵人帶路》一書的封面,在小事報營隊時,我們曾拿著此書和孩子討論攔砂壩。 大隆田展區《沉水流光》/總爺藝文中心FB圖/台南市政府除此之外,在大隆田展區還將展出巨型藝術裝置、沈昭良潛行攝影隊作品,包括曾參與 2022 桃園地景藝術季的《和大地撐起的家》,以及安聖惠《療癒系列2》、王昱心《MATA的凝視》等。 「2022 大地藝術季 大地藝術季 Mattauw大地藝術季」以流域為標章,倡議新時代、人類世反省下的流域治理,透過藝術為中介,以上中下游的地文、水文、人文的溝通對話為目標。

此展覽在2021年疫情時已開展過一次,這展覽一直都還在,展場有太多生動的資料與獵人老師小時候的故事值得分享。 亞古曼與策展團隊一起製作松鼠的路徑、狩獵掩體、獵寮、燻肉架,這些竹材木料都是來自茶山部落,另外牆上也展示著獵槍、獵刀等,如果對此展間有興趣,以下連結為完整的影音檔,讓獵人老師巴蘇雅親自告訴你,這裡所有的佈置都是有原因的。 大地藝術季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至,行政院昨(22)日公布小三通分階段復航,先提供金馬地區民眾和中配可透過專案申請航班返鄉,但還不提供台商中轉返台。

對龔卓軍來說,他不想做那種「一開始就知道結果」的展覽,藝術只是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讓參與民眾走入曾文溪孕育的萬物生命裡,所以他與團隊必須先走入現場,否則會聽不到重量的話、看不到重要的事。 如果用Hip-Hop的語彙來形容: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會有punchline。 高中時的龔卓軍,受到國文老師的啟蒙,開始翻閱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家學派哲學家的著作,這些晦澀的字句他越看越入迷,迷到大學志願選填哲學系;碩、博時期,他以研究莫里斯.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體哲學」與克勞德.

今年藝術季主展區在總爺藝文中心,興中路、北環道路與忠孝路之間,展出作品包括攝影師沈昭良的《曾文漂流》、台灣當代藝術家蔡坤霖的《曾文水系之冠》、跨領域藝術家陳昱榮的《漫流之境》、西拉雅族工藝師劉哲安的《醒祂:你的鹿/我的路》等多達 38 件,是三大展區中作品數最多的一區。 延續 2019 年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今年命名修正為以西拉雅族語為主的「Mattauw大地藝術季」,主題焦點從糖業轉向對嘉南平原糖廠有著深遠影響的曾文溪流域,貫穿土、原、竹、農、植、小、聲、影、水 9 大主題計畫,帶領民眾追尋水的蹤跡,看見水域的生命能量。 最終集結洪淑青、龔義昭、郭嘉羚、洪榆橙、楊志彬、陳冠彰、沈昭良、黃瀞瑩、陳冠彰、吳克威、蔡郁柔、林芳宜、Nakaw Putun共13位分區策展人,形成流域倡議9大子計畫,包括: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以及原計畫。 他們嘗試以當代藝術為捲動方法,以形構流域萬物的對話平台為目標,不妨把握藝術季期間,來到總爺藝文中心、大隆田與渡拔地區賞超過60件的藝術作品。

開高速公路:國道1號下麻豆交流道 → 接市道176轉171(往麻豆方向) → 循指標抵達總爺藝文中心。

每回親友團來時,也依朋友特質,點選看展的作品,希望能讓更多朋友了解並對此展覽引發更多想像與討論。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李盛雯/台北報導 亞果遊艇集團(7566)宣佈,將與東南亞最大遊艇會Ocean Marina Yacht Club簽署完成合作MOU,雙方締結為姐妹會。 集團總經理唐玉書表示,這將成為亞果第二個跨國合作遊艇會,未來也將持續帶領會員走出國際,體驗不同國家風情的海洋生活。 台南市出發:台19線(往西港方向) → 大地藝術季 接市道176轉171(往麻豆方向) → 循指標到總爺藝文中心。 步入深夜之後,藝術家辛綺以作品〈沉水流光〉,將樹與地脈用螢光的線條加以連結,把大地轉化成光之河流,將樹與河連結起來,造一座沉水的森林。

相關訊息可至「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臉書粉絲專頁及Line帳號查詢。 大隆田展區《沉水流光》為其中亮點之作,由擅長運用膠彩繪畫、複合媒材展現作品生命力的藝術家辛綺創作。 從沿天懸掛的仿製溪石,到牆面的九大子題攝影作品,觀者可以在這裡認識曾文溪的溼氣環境、看見策展團隊數度踏查流域的情境。 而影計畫策展人沈昭良將帶來20年來全台最大國土攝影計畫「潛行攝影計畫」,在曾文溪流域的線性概念之下,進行空中、地面、水下視角的視覺書寫,以地理、建築、產業、宗教與人文等,呈現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 劉哲安〈醒祂:你的鹿 / 我的路〉,以竹結構配合竹編技法,打造全台最大梅花鹿,作品高達9米,觀眾更可進入作品中聆聽聲音藝術家張君慈〈陷眠曲〉,在社會縫隙中重尋與土地連結的可能。

經過三年的踏查調研,形成流域倡議的九大子計畫:小計畫、水計畫、竹材計畫、潛行攝影計畫、植生計畫、土壤計畫、農計畫、聲音計畫以及原計畫,企圖以當代藝術為捲動方法,以形構流域萬物的對話平台為目標。 延續2019年第一屆「麻豆大地藝術季」,總策展龔卓軍將地域名修正為西拉雅語的「Mattauw」(麻豆),以「倡議型藝術季」做出發,並將關注議題以曾文溪流域為主體。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展期間有超過 20 場活動與大眾共襄盛舉,還能順道走訪爺藝文中心、大隆田與渡拔地區,欣賞超過 60 件藝術作品,當中包含劉哲安〈醒祂:你的鹿 / 我的路〉,透過竹結構配合竹編手藝,創造出高達 9 米、全台最大的梅花鹿。 你也可以沉浸在藝術家張君慈的作品聆聽著〈陷眠曲〉,在社會間縫裡重新發掘與故土的連結;藝術家陳宣誠〈流域竹造〉集結超過千根台灣高山竹,融合廖昭豪〈攔砂壩〉把曾文溪上中下游的水文系統轉變為可穿越、組裝的流動場域,聯手打造出必拍的麻豆新地標。 藝術季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溪流帶路」,穿梭在山林之間,以最輕柔的方式,探討千百年來獨特的河流文化。

民視新聞/ 綜合報導過幾天就是耶誕節,過節氣氛越來越濃厚,台灣第一位元宇宙偶像”萊拉”,日前發布影片,化身音樂盒娃娃,在浪漫的季節,獻上佳節祝福。 開高速公路:國道1號轉台84線 → 從臺84線的21西庄出口下交流道 → 接市道171往南65區道 → 到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 藝術家依據每棵樹的氣根、莖脈走向,結合螢光線材、燈纜,巧妙地展現光絲順著樹木向上吸的動感,同時傳達水在大自然不可或缺的意義。

經過3年踏查蹲點,進行水分子倡議、藝術扎根教育、生態食農創意、流域文資再生四方面能量的媒合,跨越政府治理區隔,召喚公民參與,回應人類世極端型氣候下的「關鍵帶」問題,呈現生態藝術行動的積極方案。 全長 138 公里的曾文溪貫穿嘉義、台南兩縣市,從上游的阿里山系東水山、大埔、嘉南平原到台江出海,涵容了曾文水庫、南化水庫、鏡面水庫、烏山頭水庫四座水庫,《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將曾文溪流域作為核心,提倡新時代、人類反省下的流域治理,再以藝術為媒介,藉由上中下游的地文、水文、人文與眾人溝通。 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溪流帶路」在山林間穿梭的同時,探索著流傳千百年的河流文化。 此外,展期間的每週六,「拔林展區」將會定期舉辦由藝術家「走路草農/藝團」主理的「噥噥時間交換所」,以在地農作製作帆布袋,提供在地採集作物製成的飲品、醃漬物,期待以藝術的方式,讓民眾接觸、思考當代最複雜最具挑戰性的各項文化與環境問題。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是一場跨越治理疆域的藝術串聯行動,橫渡總爺、渡拔、大隆田三大展區,10/15在總爺藝文中心盛大展開,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沿溪溯源,尋找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首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即將於今年12月22日於慈濟關渡靜思堂開幕,由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辦,攜手周邊醫療、科技、人文等企業團隊,以藝術表演、蔬食和市集,帶動園區發展,吸引更多人造訪此地,也打造全新蔬食品牌「常不輕」,與蔬食品牌小小樹食攜手,創造平價美味的蔬食風潮。 My Way Together 本次邀請三位來賓陳彥翰、陳潔瑤和邱柏文來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從偏鄉兒童教育、電影拍攝及設計策展的角度來談論自己與土地的連結,以及如何透過自身專業將這片土地的文化和故事說給更多人聽。 台灣島嶼山巒綿延,河川支流密布,人們常說路是走出來的,但那些通往源頭的路,住在中下游的我們,走不出來。 攝影師楊順發老師回善化老家,召集家族力量在家田三分地栽種稻子,從首部曲大姐的紅寶石婚禮,二部曲插秧、家族玩在泥巴裡,稻子結穗後的三部曲舉辦稻草人製作活動,最後稻子收割的割稻宴。

大地藝術季

其後參與「黑名單工作室」 ,並發表個人專輯《下午的一齣戲》 ,掀起「新台語歌運動」風潮,是影響台灣母語音樂創作 30 年的先鋒。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2022年春末開始進駐拔林工作站,勤於窯燒作品,艷陽日是燒窯好天氣,卻也是酷暑難耐的高溫日。 野地窯燒有特別的氣氛,每回開車經過,總會看見赤腳的他在那烈火燃燒,煙霧瀰漫著。 此展間藝術家共有吳克威 、蔡郁柔、林韋言、胡育旗、陳伯義、陳黎恆青、陳鴻偉、陳露霞、劉建福,皆是青農、攝影師,這裡有旗哥育苗場的設置(看到好多育苗盤),有菱角田的展設,還有工作間放置工具的空間仿製,此空間即展名:秧仔、栽仔和寮仔,分別指的是水稻秧苗、菱角小苗以及農人休憩交換耕種心得的空間。 去年2021南部降水量低,使得曾文水庫見底,攝影師在同樣的位置(白馬亭)拍攝,拍攝兩種處境下的模樣,可看到大旱時,大埔盆地露出,大埔溪、舊大埔庄清楚易見。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