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9大著數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同年胡適學成歸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至此一發而不可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 其中「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三句,更明白表示這些「懶」,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 所以這兩段是以諷諭總結全文,使首尾相應,也是作者對國人「差不多」的態度最嚴厲的諷刺,與最深切的憂慮。 1954年,任台灣“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62年,在台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 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建樹。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題意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牀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牀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

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 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其小説、劇本均未見成功,獨有出版於1902年的《嘗試集》,乃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頗有開拓之功。 差不多先生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 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目的在为戴震辩白,下力甚大,据专家说,至今无人在《水经注》的研究上超过他。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他的名譽愈傳愈遠,愈久愈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就絕了氣。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原文節選

其後,差不多先生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則是在為家人的行徑作解釋與認同。 而「這位牛醫王大夫走進牀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除了再次迴應首段,證明大家都這麼隨便外,更提出了一項嚴厲的批判:連最需要講究精確的醫生都馬虎敷衍,那麼全國還有什麼人是認真的呢? 第九段寫差不多先生的臨終遺言,充分表現出他「至死不悟」的糊塗本性。

他還以“天風”、”鐵兒”等筆名,發表過不少雜感、短評、短論、寓言及一些通訊、序跋等,或論時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懷,雖然內容尖鋭,但文字優美,影響頗大,《差不多先生傳》即此類雜文中之一篇。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 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作者

中國人一向説要「達死生」,又説形體生命這個「臭皮囊」不必太戀棧,這類觀念如果不導向「宏觀」、「豁達」的正面態度上,就容易流為作者所擔心的:「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的苟且任事,而不能認真生活。 作者安排死亡一節,顯然對中國幾千年來的生死觀念作了釐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胡适5岁开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第三段則透過主角的話作總結:「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作者也藉由這兩句話,引起下面「凡事」的諸多事例,因此第三段可説是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传记体例,先纲后目本文既名为「传」,所以作者仿的是史记纪传体写法:先叙主角的背景及为人,后依时间顺序叙述其生平事迹。 这种先交代人物特质,再以事例作为佐证的方式——也就是先纲后目的安排,可以使读者经由故事中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而加深印象,以达到作者谏诤的目的。 差不多先生 接著作者把主角的名字命为「差不多」,还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些是在为后面「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做铺垫,表明「差不多」这弊病就是全中国人的弊病。 第二段写的是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质,采由外而内的顺序,先说表象的眼耳鼻口,再说内部深一层的思想。

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傢俬塾受過9年舊式教育,打下一定的舊學基礎。 1910年夏赴美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習農科,後轉入文科;1915年進哥倫比亞大學,追隨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學習哲學。 1917年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古代中國邏輯方法之進化》。 在此期間,胡適熱心探討文學改良方案,並試作白話詩。 而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通信,以及《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的發表,更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學革命。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差不多先生

在修辭技巧上,作者善用排比和映襯,不但使文章頗見韻律,還能加強感染力。 例如「他有一雙眼,但看得不很清楚」一整段,以及「是山西,不是陝西」、「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都可以藉由對比,凸顯主角馬虎的程度與事情的嚴重性。 而「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這樣的排比修辭,不但念起來有節奏感,也對文旨有加強加深的效果。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

文章把剖析中国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题用如此浅显的文字说得清楚明了,真可谓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如把差不多先生説的話稱為“格言”;一生沒有功德卻稱讚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卻稱他為“圓通大師”,增加文章的幽默感。 2、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成文,達到對國人的諷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強了諷刺色彩。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中説:“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寫下來的文章,而且寫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 ”還説:“文藝工作者的本事就是用淺顯的話,説出很深的道理來。 文章把剖析中國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題用如此淺顯的文字説得清楚明瞭,真可謂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第九段写差不多先生的临终遗言,充分表现出他「至死不悟」的糊涂本性。 中国人一向说要「达死生」,又说形体生命这个「臭皮囊」不必太恋栈,这类观念如果不导向「宏观」、「豁达」的正面态度上,就容易流为作者所担心的:「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的苟且任事,而不能认真生活。 作者安排死亡一节,显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死观念作了厘清。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洪馬辛、嗣穈、字希疆,參加留美考試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 胡適5歲開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啓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 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

》上的公演,确实点燃了嘻哈音乐,让它的热度再次升温。 差不多先生 音乐扔掉了旋律,扔掉了乐器技术,扔掉了演唱技巧,就剩下放声大胆地说肆无忌惮地说唱,于是《差不多先生》的歌词曲作者MC HOTDOG终于在2007年说服了金曲奖。 抗戰以後,因奔走國事,再加上自身學術路數的內在限制,胡適學術上未能更上一層樓。 晚年沉醉於《水經注》疑案,目的在為戴震辯白,下力甚大,據專家説,至今無人在《水經注》的研究上超過他。 在理論倡導的同時,胡適還進行了一些文學創作的“嘗試”。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原文节选

●客观叙述,因事见理 本文在写作的技巧上,通篇善作讽谕,且自始至终不跳出来作主观批评,而是透过现象与事件描述,使读者自然从中领悟道理,自作判断。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差不多先生

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其中「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三句,更明白表示这些「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

在修辞技巧上,作者善用排比和映衬,不但使文章颇见韵律,还能加强感染力。 例如「他有一双眼,但看得不很清楚」一整段,以及「是山西,不是陕西」、「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都可以藉由对比,凸显主角马虎的程度与事情的严重性。 而「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这样的排比修辞,不但念起来有节奏感,也对文旨有加强加深的效果。

而其「差不多」的态度也跟着由浅入深的呈现,由表面的「不很清楚」、「不很分明」,逐步深入到「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细密」。 第三段则透过主角的话作总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作者也藉由这两句话,引起下面「凡事」的诸多事例,因此第三段可说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段至第九段描寫差不多先生從小到大的幾件事情,除了依時間順序寫作,事情的簡繁輕重也依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而後果與影響的程度也隨之逐步加重。 而作者敍述時的分量分配,也隨着事情的輕重不同,而有先略後詳的走勢,尤其在第八段「找大夫」一事上,敍述頗為詳盡,也最富趣味。

但其始終保持書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義知識分子。 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參加“庚款”留學考試時改名胡適,字適之。 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於上海大東門外,世為安徽績溪人。 其父胡傳(字鐵花,號鈍夫),清歲貢生,官至淞滬釐卡總巡、台東直隸州知州,有著作《台灣紀事兩種》傳世。 先生一生領盡風騷,1962年2月24日於中央研究院院長任上逝世,享年72。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乐曲内容

儘管《中國哲學史大綱》只出版了上卷,《白話文學史》也沒有下編,可這兩部書都是建立規範並奠定學科基礎的經典性著作。 後人可以讚賞,也可以批評,卻無法漠視其存在。 前者的平視諸子以及歷史的眼光,後者的雙線文學觀念,都是對本世紀學術發展影響甚深的“大膽假設”。 另外,他首創新紅學,重修禪宗史,以及用歷史演進法來研究中國章回小説,都是開一代新風,功不可沒。 民國七年(1918年),他在《新青年》雜誌發起「什麼話」專欄,輯錄摘引當時報刊上令人發笑或感嘆的材料,加上幾句點睛式評語,或根本不加評論,直斥之曰「什麼話」。 這種雜文簡便犀利,有利於迅速揭露悖論謬説,曾被許多刊物仿效,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 文章把剖析中国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题用如此浅显的文字说得清楚明了,真可谓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 他白瞪着眼,望着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
  • 第九段写他的临终遗言,用了许多删节号,更生动的表现出主角病情严重、说话吃力的样子。
  • 第二段写的是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质,采由外而内的顺序,先说表象的眼耳鼻口,再说内部深一层的思想。
  •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着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牀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 ”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牀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説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 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 这就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作者

所以这两段是以讽谕总结全文,使首尾相应,也是作者对国人「差不多」的态度最严厉的讽刺,与最深切的忧虑。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 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 《差不多先生傳》是一篇傳記體裁的寓言,內容的安排依照傳記體例:先綱後目的層次來敍寫人物,並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為佐證,構成一篇趣味盎然、含義深遠的寓言。 而在筆法上,則巧妙的運用誇飾、排比、映襯、反諷等修辭法,以淺顯生動的語言,因事見理的方式,讓人在荒謬好笑的文字背後,領略作者嚴肅的用心。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 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 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差不多先生 ”他一面説,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裏總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