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8大分析

年老、疾病如糖尿病、長期使用藥物、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都會使免疫力下降,讓傷口容易受感染,影響癒合。 傷口癒合過程中需要靠膠原蛋白來填充,因為膠原蛋白充滿孔隙的立體結構,就像先用模版蓋好一個個結構,讓修復細胞進去,傷口修復速度就會比較快,也比較不容易產生疤痕。 而膠原蛋白合成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維他命C。 傷口 維生素C是一種還原劑,可減少黑色素的形成,淡化斑點。 可能因為很痛,所以來門診的患者,通常上藥時都小心翼翼的,不敢直接清潔傷口,一天又一天下來,傷口上面累積了上次擦的藥膏、硬掉的血塊、乾掉的組織液,層層堆疊在傷口上,這些廢棄物,其實會阻礙皮膚新生,延緩傷口收口的時間。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傷口

受傷後4-5天,肉芽組織增生,傷口逐漸長出新的微血管,帶來更多的膠原組織填補傷口,令傷口開始縮小。 傷口 一般的傷口,一天兩次換藥就足夠了,然而面對滲出液很多的傷口,或是不小心弄濕傷口,只要覆蓋在外層的敷料濕了,就請換藥。 每天門診,總是會有好幾位外傷的患者來求診,他們有個共同的特色:皮肉的小外傷已經好幾天,自己擦藥換藥,傷口卻不見好轉,有的還越來越腫痛。

傷口: 處理傷口有SOP! 皮膚科醫師教你這樣做

壓瘡(又名褥瘡)是不少長期臥床或久坐長者面對的健康問題,若然處理不慎,會導致發炎,甚至威脅性命。 所以我通常都這樣教患者:盡量不要弄濕傷口,濕了就換藥,雖然會造成患者的不方便,但是對教育背景不一、居家水源不清楚的患者而言,叮嚀患者平常不要碰水,是臨床衛教傷口照護,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有的傷口,會合併一些纖維組織附著,一時之間無法全部移除,這就需要居家換藥時,自己也做好一定程度的清創,每天一、兩次,清潔傷口,才能讓傷口快點癒合。

  • 包紮傷口,請用滅菌過的紗布覆蓋,邊緣再用紙膠固定;有些特殊傷口,醫師會建議其他的敷料,也請在醫師評估、教導過後再使用。
  • 老年人、肥胖、營養狀態差、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凝固系統失調及免疫力降低)、身體的活動差、抽煙、傷口感染、藥物(如:類固醇類等)。
  • 倘若傷口處理不慎,可能會受細菌感染,輕則造成永久性疤痕,重則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
  • 而膠原蛋白合成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維他命C。
  • 我曾經在門診中,遇過一位患者,原本只是小小的擦傷,卻因為用到複合性藥膏、密封性敷料,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變成必須治療過敏,又要照顧外傷,讓後續的治療複雜許多。
  • 傷口包覆紗布或敷料,可以保護傷口,免於環境中的各種細菌、病毒伺機性感染,如果敷料能提供傷口床一個濕潤又抑菌的環境,確實會縮短傷口癒合需要的時間。

傷口癒合後,多餘的微血管會退化和萎縮,傷口肉芽組織顏色從鮮紅逐漸變成與周圍皮膚類似顏色;膠原組織重組,因受傷而不規則排列的膠原蛋白,被新合成且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纖維取代,疤痕變得平且淡;如果受到干擾,使膠原排列不整齊,就容易產生難看的疤痕。 重塑期持續2星期至6個月,但傷口要完全癒合則需2年。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其傷口患者5年存活率比癌症的5年存活率還要低! 傷口 傷口 有時候傷口太乾,並不是因為皮膚已經長好了,而是因為傷口上面覆蓋了乾掉的組織液,這時候,可以先用浸濕的紗布覆蓋傷口,也就是利用紗布濕敷傷口,大約十分鐘之後,等到乾涸的傷口表面都軟化了,再開始用棉棒清創。 傷口 清創請用無菌棉棒,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由內往外,把舊的藥膏、黑黑的血塊、連同黃色的組織液都清除。 以無菌棉枝沾濕水溶性優碘(一次使用一枝棉枝),從中心以環狀方式由內往外消毒至傷口周圍30秒或水溶性優碘乾燥後,將無菌紗布整個覆蓋住傷口,紗布請拿角落,勿接觸覆蓋傷口面,再貼上膠布,即完成。

傷口: 醫師 + 診別資訊

由於傷口深淺不一,有的還會合併感染,所以建議外傷的第一時間,可以先找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幫忙評估傷口,以及教導傷口護理的方法。 慢性傷口:指急性傷口在實際癒合過程中被停止或順序被阻斷,需長時間治療慢慢才能癒合的傷口,如:腫瘤生長或潰瘍、放射線治療的皮膚副作用、褥瘡、皮膚潰瘍及開放傷口等。 蛋白質可說是身體建構新的組織或修補舊組織所需的「材料」。 假如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延後傷口癒合及降低抵抗力,而引起併發症。

傷口

假如今天坑洞內,堆滿了廢棄輪胎、施工號誌、玻璃碎片,堆得都滿出坑洞了,這個坑,是無法直接鋪柏油的;所以要填坑之前,需要先把廢棄物移除,然後再補土、填沙,最後再鋪上柏油。 想要觀察傷口情況時,請先徹底洗手,並且於掀開紗布過程中,切勿碰觸紗布接觸傷口面,以保持無菌狀態,觀察傷口後再將紗布四周貼牢。 如果是住在城市裡,有乾淨的自來水供應,那洗澡時淋濕傷口,問題不大,只要洗完澡後隨即換藥就好。 然而,有些地方的民眾經常抽取地下水來當成家庭用水,有些需要下田耕作的農人,會接觸灌溉溝渠引來的水。 當傷口的癒合條件良好,自然滲出液就減少,慢慢的傷口就會越來越乾爽,一直到新生的皮膚完全覆蓋好傷口,這時候的新生皮膚,才是真正的「乾燥」。 多補充蛋白質(如:蛋、奶、魚肉類等)及維他命(如:柑橘類水果、綠葉蔬菜、奇異果、全穀類食品等),以促進傷口快速的癒合。

傷口: 傷口再小也不能輕忽!傷口處理4步驟,一張圖看懂蜂窩性組織炎、破傷風

包紮傷口,請用滅菌過的紗布覆蓋,邊緣再用紙膠固定;有些特殊傷口,醫師會建議其他的敷料,也請在醫師評估、教導過後再使用。 大部分的外傷上藥,請用乾淨的乾棉棒沾藥膏,在傷口上薄擦一層藥膏即可,不需要厚敷;但在少數情況,醫師會囑咐藥膏須厚敷,填滿傷口;甚至有些傷口,使用特殊的敷料,不需要再擦藥膏。 老年人、肥胖、營養狀態差、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凝固系統失調及免疫力降低)、身體的活動差、抽煙、傷口感染、藥物(如:類固醇類等)。 以保濕、透氣、防水的敷料,協助留存適量滲液於傷口上,維持合適濕潤環境,能加快細胞修復,減少疤痕形成機會。

傷口包覆紗布或敷料,可以保護傷口,免於環境中的各種細菌、病毒伺機性感染,如果敷料能提供傷口床一個濕潤又抑菌的環境,確實會縮短傷口癒合需要的時間。 王筱涵強調,民眾包紮後可以觀察傷口,若經過3、4天,傷口依然沒有好轉、甚至惡化,就應該尋求醫師協助;此外像是傷口不易癒合的糖尿病患者,也要多加留意傷口變化;若是釣魚、處理生鮮所造成的傷口,由於可能感染海洋弧菌,也建議病患前往醫院。 急性傷口出現時應保持鎮定,評估傷口位置、嚴重性及出血情況,再作出相應處理。 如果出血傷口沒有異物,可以用「直接壓法」,往傷口直接施加壓力,維持約5-15分鐘,制止傷口出血,然後清潔及包紮傷口,避免傷口受細菌感染,但注意切勿包紮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若不能止血或有異物藏於傷口深處,應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傷口: 傷口癒合過程

因此,傷口用藥請在醫師建議下使用,請不要誤信偏方,以免衍生出更多問題。 傷口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受傷的情況,例如跌倒被石頭磨傷、碰到尖銳的物品刮傷、甚至有的時候被紙割傷等。 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民眾會自認倒楣,有些民眾特別是男性常會認為是小傷,後續便未好好照顧傷口,這樣的行為容易讓自己陷入破傷風或蜂窩性組織炎的威脅之中,嚴重可能面臨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 因為鋅是新陳代謝所需多種酶的啟動因數,參與人體脂肪、蛋白質及核糖核酸的合成與代謝,有利於表皮細胞的分裂生長,加快傷口新生肉芽組織形成,同時還可以預防感染。 認識不同傷口種類及正確傷口處理方法十分重要,若果不清楚如何護理傷口,可考慮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讓傷口盡快癒合,免受細菌感染或留有疤痕。

傷口

包裹紗布時可適當塗抹一些凡士林等潤滑,可避免傷口黏著紗布。 若資源較為有限,則建議在初步處理好傷口後應盡快前往醫院處理。 而不論是何種情況,都應隨時觀察傷口復原進展及相關症狀,藥物也應和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士先進行討論、確認後再使用為佳。 何松穎醫師也特別提醒衝浪、浮潛、釣魚、捕魚等在海邊、海上活動的民眾,更要小心在相關環境中所形成的傷口。 因此在海域一帶所受的傷口,不論大小都應特別注意。 傷口初期,需要白血球來吞掉外來的細菌及外來物,需要纖維母細胞移行、增生、進行修復,需要上皮細胞從傷口周圍移行、長出新的皮膚,這些步驟,都必須在濕潤的傷口床上,才能順利進行。

另外像是香港腳、跌倒所形成的外傷等也都有可能形成。 蜂窩性組織炎因個人免疫力不同,進展速度、程度也會有些許不同,患者傷口通常會在三日左右出現紅、腫、熱、痛相關症狀,換句話說這也意味著若有癌症、糖尿病、三高、慢性病等免疫力不足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 值得注意的是,蜂窩性組織炎和破傷風雖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患者也有可能同時受到這兩種感染。 何松穎醫師提醒,因醫療進步的關係,蜂窩性組織炎截肢或死亡的案例並不常見,但若置之不理就有可能進展到此地步;破傷風因有疫苗、預防注射的關係,近年來死亡機率也非常低,民眾不必恐慌但也不能輕忽。 醫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多小的傷口,在傷口形成最初階段就應做好妥善處理,若有發現症狀就應盡速前往就醫治療。 何松穎醫師建議,一般在手邊醫療資源較為充足的情況下,民眾在處理傷口時,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其後以優碘進行初步消毒,以棉花棒由內向外擦抹,再擦上對於殺菌更為有利的抗生素藥物,最後再貼上紗布。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