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停賣5大著數

許郁氛說,商品沒有好壞,儲蓄險沒有不好,並不需要太過於妖魔化,但民眾購買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不要單聽業務員說就衝動性購買,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許郁氛說,萬一在儲蓄險繳費期間內,因繳不出保費而提前解約,不僅損失利息,提前解約可能不保本,可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簡單來說,如果保險業務員推銷時提到上述話術,就不是一個專業且稱職的業務員。 金管會過去已經函令各保險公司,不能用「商品即將停售」或「保費即將調漲」作為宣傳或銷售訴求,保戶若遭受不當兜售,也可檢舉,如有相關違規行為,金管會將予以開罰。 住宅火災保險保障範圍擴大:火災保險很便宜,但其實保障金額也不高,在不調漲保費的情況下,金管會核定提高保障金額,動產保障金額由60萬調漲為80萬,竊盜每一事故賠償金額上限由10萬調漲為15萬。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儲蓄險停賣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劉鳳和表示近年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在療程長、醫療費用可觀的情況下,恐會對年輕患者帶來龐大的經濟負擔。 而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撰文對房市泡沫示警,放出管控貸款成數與負債所得比上限風向。

儲蓄險停賣: 保險業務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儲蓄險6年內利息絕對比定存低,簽了會後悔

也就是說,未來民眾買到的儲蓄險,死亡保障將拉高、生存金則減少,高儲蓄保單將因此絕跡或提高保費成本。 2017年台灣人保費平均支出達15萬1,750元,扣除產險平均支出6,648元後,剩餘14萬5,102元都是購買壽險,而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18年壽險商業保險前5名依序是利變型壽險、投資型年金、投資型壽險、傳統壽險及利變型年金。 其中利變型壽險占了49.3%,利變型年金則為6.6%,兩者相加已經超過50%,意即近年民眾購買保險,有一半的錢是花在利變型商品上,而實際上,利變型商品就是高保費、低保障的儲蓄險。 決定要買進哪一張利變儲蓄險保單,大部份的人都是是看宣告利率及換算出來的真實年化報酬率(IRR),但買進當時的宣告利率最長只會維持一年不變,最短只有一個月,不同壽險公司的保單條款不同。 過去常見的狀況是,一旦保單停賣後,該保單的宣告利率就一路溜滑梯,並逐漸和新推出的保單脫鈎。 因此一旦投保後,保戶仍需不時的關注自己保單的宣告利率,宣告利率如大幅調降,保單的真實年化報酬率自然也會等大大降低。

一位矽谷的台裔企業家直言,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面對地緣政治,… 對此,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提出特斯拉股價下跌的5點原因,包含聯準會升息、成長不如預期、… 全球股市2022年面臨股災級崩跌,不少投資人期盼今年股市能回春。 不過,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6日直言「接下來你聽到的都是壞消息」,…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停賣? 漲價?! 你還有這些理財工具可以選

年金險在被繼承人身故後,既然會被列入遺產,就必需等待所有繼承人繳納完相關稅賦以後,有才能正式被分配到各繼承人,但實務上常發生被繼承人財產金額超過免稅額甚多,而繼承人手上卻無足夠的現金來繳納遺產稅,因此無法順利繼承遺產。 壽險保單的身故保險給付,雖仍然需要依「實質課稅原則」決定是否列入遺產總額,但壽險公司在被繼承人身故後,必須把身故保險給付給予保單所指定之受益人,所以受益人在繳納遺贈稅之前,即可領到保險給付。 ,雖不建議提早解約,因提早解約可能會產生本金損失,但未來會不會發生臨時狀況,而急需一筆資金,是無法預知的。 在現有儲蓄險停售前的最後一月,壽險公司目前也在低調的「提醒」保戶注意,但因為保險局嚴格限制以「停售」作宣傳,抓到會被重罰,所以各公司也不敢公開宣傳「明星商品」,或出現太大的停售效應,以免被盯上。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表示,儲蓄型保單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較高。 尤其,台灣保險業於接軌新的會計準則IFRS 17後,財報的揭露方式將會使利差損變透明。

儲蓄險停賣

有計劃的預先規劃身後財是必要的,依法定繼承人來分配您的資產往往都不是你樂見的。 第3點是最容易為一般民眾所忽略,一旦進入年金給付,就像簽了賣身契,回不了頭。 壽險公會正在爭取投資型保單部分延到明年4月1日再上路,避免有公司沒保單可賣,但也有公司批評若延後,對先前保單被退件的公司並不公平。 因為現在投客炒作標的為首購暨首換型預售屋市場,並非高總價成屋市場,即便恢復選擇性信用管制、或是收緊豪宅貸款成數上限(例如由目前6成限縮到5成),也僅是「示警」而已,道德勸說大於實質效果。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雖然是保險的一種,但其性質類似於定存,國人投保的目的僅在於打敗定存、比定存好一點點而已,保本重於獲利,因此儲蓄險廣受國人喜愛。

儲蓄險停賣: 話術一:儲蓄險「預定利率」穩賺不賠?短線投資不如買定存!

保險局今天重申如果查到保險公司、業務員、保經保代通路等,在臉書、LINE群組等公開社群使用「停賣、停售、高利率絕版、銷售快截止」等類似衝業績的行銷話術字眼,最高可罰保險公司1,200萬元、保經保代公司300萬元,而業務員部分則是可處罰停止招攬、撤銷保險證照登錄。 儲蓄險停賣 而業務員內部群組也廣為宣傳保局重罰宣示,互相提醒與民眾聯絡訊息禁用「停售、改版、宣告利率調降、要買要快、錯過機會不再……」等用語。 預定利率不等於實質報酬率,民眾投保前一定要再確認,這張保單的實質報酬率為多少,說不定算下來只比定存高一點。

  • 前六大壽險公司11月保單都比10月高,11月六家新契約保費約534億元,比10月多出126億左右,增幅近31%,估計全體業界11月單月新契約保費750億元左右,扣除7月停售效應保費遞延,11月已是下半年新制上路後的單月新高,估計12月可能比11月保費更高。
  • 台新投信:外資動向 台股吸金王 短線大盤緩步盤堅 聚焦蘋果拉貨動能回顧上週外資動向,新興亞股中再度由台灣扮演吸金王,流入8.56億美元,其次則是印度、印尼分別流入2….
  • 業務員話術的背後,常常會因為話說一半,很多保戶直到在申請解約儲蓄險時,才發現保單內容跟自己想像的有落差,在出手購買前,建議大家要看清楚條款,小心業務員沒說的保單秘密,以免買了,到最後變成瞎忙一場,甚至變成不賺反賠的無效投資。
  • 保戶將更懂得區隔保險與理財,有助提高保障之餘,財富更能穩健成長。
  • 另一方面,國內最大銷售保單通路並非保險公司,而是銀行通路。

認識儲蓄險的優點、缺點及挑選的3個技巧,就可以了解自己適不適合買儲蓄險,或是了解儲蓄險適合什麼樣的人購買。 至於儲蓄險適不適合購買須視自己的情況,但是儲蓄險絕對不能讓你變的大富大貴。 一般來說,財富管理手續費中,主要來源有保險、基金、信託及結構性商品等,其中保險占了50%至60%比重,是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中最重要的來源。 俗話說「十人九痔」,由於現代上班族長時間久坐,痔瘡已經變成普遍疾病。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優、缺點比較表

金管會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人年繳15萬元台幣保費,是美國的兩倍強;以2018年而言,總計有19.6萬保戶不幸離世,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56.8萬元。 最近一年來,市場上大量的儲蓄險保單停賣,加上利率愈來愈低,讓趙媽媽下定決心:退休理財,不能光靠儲蓄險! 於是,趙媽媽去年開始投資ETF,以往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她,開始認真研究高殖利率股票、ETF、REITs、債券型基金等,準備把儲蓄轉進這些商品內。 儲蓄險停賣 《ETtoday新聞雲》記者致電訪問,相關專員解釋,內部目前有一個「繳費期6年,且每年年度末可領1.7%生存保險金」的儲蓄保險商品,可能將在6月底暫停銷售,但無法確定與讀者所說的商品是否同一個。

附加費用是指保險公司營業費用+業務員傭金費用,繳納的保費扣掉附加費用才是真正進入保單的保費,而長年期保單的附加費用較高,所以報酬率才會比較慢的變正數。 如果是投資10萬但分成每年投資1萬,10年後一樣變成20萬,這種資金流入、流出時間點不同的報酬率該怎麼計算呢? 粗略來說,宣告利率與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將收到的保險費拿去做投資運用,「預期「可獲得的投資報酬率,既然說是「預期」可獲得的報酬率也就代表可能無法達成。 就算六年過後繼續投入資金至第十年,以每年2.25%複利試算後,該儲蓄險的利息也只比同期間的定存多了約1萬3千元,這還尚未計入這段期間若升息,儲蓄險利息收入不變、定存利率增加的可能性。 專員透露,一般不會拿銀行利息來當作比喻,畢竟金融商品由金融法管轄,保險商品則由保險法規範,商品別不同也無法比較。 儲蓄險停賣 專員也強調,所有保單資訊都公開透明化,其實只要上網就可查到,並非一定要業務到府給予書面資料。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存6年就有100萬?揭保險業務員不說的真相:報酬率絕比定存低

若是再加上類定存、類儲蓄險的新保單政策預期下半年施行,今年這三類「實支實付醫療險、失能險、儲蓄險」保單商品的停售效應熱賣潮,將會一波波持續延燒,應該也會帶動各家保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 類似台幣定存,把一筆錢放在銀行一段時間,時間到了連本帶利拿回來。 外幣定存的期間短則 7 天、長則一年,也有指定日期的彈性方案,利率採固定式利率,通常時間放得越短、利率則越高,不同的外幣、利率也不同。 外幣定存要小心利率陷阱,與台幣定存一樣,高利的外幣定存限制的條件與門檻多,還會有手續費的問題,所以購買高利外幣定存前,條款務必看清。 2019 年金管會投下震撼彈,動手整頓儲蓄險,期望保險可以回歸保障本質,一度傳出儲蓄險將停賣的消息,而目前確定 2020 年儲蓄險保費將漲價。

第三,2025年壽險業將接軌國際財報準則IFRS17,這個被稱為「超級魔王的公報」,業者未來有很大的增資壓力;相較於儲蓄險商品,保障型商品的利率敏感度較低,也有利接軌IFRS 17。 既然看宣告利率及預定利率都不準,那要如何知道該份儲蓄險保單真正的利率呢? 買保險,自己對保障的需求永遠排最優先,確定自己真的需要這個保障、多少的額度,然後才去找相關的商品來規劃,如果發現保費負擔過重,就依據排序投保,優先投保自己承擔不起風險的保單,而不是搶著買要停賣或是即將漲價的保單。 這樣的人,可能是快退休、或忙碌的中年上班族,不太懂其他投資工具(如:基金、股票等)、或沒有時間研究投資市場,可以透過保險公司為自己投資。 在投保前,需了解自己買儲蓄險的目的是「儲蓄」還是「投資」。 許郁氛說,如果買儲蓄險的目的是投資,而且希望在短期內看到收益,那可能要再三思考一下,因為儲蓄險不適合短期操作,至少要超過6年才能看見好的效益;如果是長期投資,將資金放在保險,慢慢去產生儲蓄的效果出來是可以的。

而這波應該也不是叫停售,而是叫做漲價比較適合,因為IFRS17關係,台灣目前22家保險公司,將在2020/07過後,新上架的儲蓄險,台幣儲蓄險利息約剩1%,美元儲蓄險利息剩1.5%。 跟過去舊儲蓄險IRR(計算報酬率公式的一種)有2%~4%,差了快一倍,翻成白話是說,想要領到相同利息,一是保費要增加,二是年期要變長。 此外,雖然高儲蓄型商品保障成本不高,就理財的概念來看,是相對波動度低的資產,買了可放著當成「核心資產」,但期滿是否應該拿去做更高報酬率的投資? 由於儲蓄險風險較低,是讓保戶至少還有一筆安全的資產,最好不要全轉到其他較高風險的金融商品,可以留下部分利滾利,雙管齊下以避險,資金也較能靈活運用。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 外幣定存的優點是,投資人可選擇前景不錯的外幣,且解約與台幣定存一樣是利息打折,本金不減,最重要的是外幣定存收益來源不只有利息,換匯的匯差也是收益來源之一。
  • 仔細算算,若不幸第1年就解約,本金會虧損34%,對投資人來說,與買到地雷股無異。
  • 金管會在今年五月出手大力整頓儲蓄型保單,頓時引發保險市場大地震!
  • 建議附加費用率要和宣告利率一起考慮,宣告利率—(附加費用率/6)>2.0%,這只能給您一個大約的參考,實際上IRR內部報酬率或保本率的計算已包含了附加費用率。

但人生有許多不可控制的風險,如無薪假、生大病、其他地方需要用錢等,都可能造成收入中斷,對於上班族來說,有太多不可控制因素在其中,不太建議購買儲蓄險。 這波2020/07停賣儲蓄險效應,是政府希望保險公司能回歸保障面,少用存錢觀念去替換調儲蓄險的好處,在保險業務好朋友口中,就是現在不買,以後保費會更貴,儲蓄險的效果更不好。 最後,若有多餘預算可以加保一年期壽險,尤其已成家者背負責任大,劉鳳和建議可以找續保年紀愈高愈好的保單。 以一單位100萬元的保額來看,25歲男性一年保費1300元,女性則是600元,對小資族來說負擔並不會太大。 劉鳳和建議剛出社會的小資族第一張保單應該買意外險,並以一年期的定期險為首要考量,至於是否要含醫療可依個人需求去做決定。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利息=銀行3倍」 人妻被狂推:7月停賣!網戰爆…保險員打臉

繳費別指的是每期保費收取的時間點,有躉繳(一次繳)、年繳、半年繳、季繳、月繳之分。 從下面表格可以看出,以月繳方式繳費最不划算,不管什麼繳費別最後拿到的解約金都是相同的,但若不選擇躉繳或年繳,就要再多繳納一些保費。 雖然在第七年後,儲蓄險的報酬率會漸漸比定存還要高,但誰能保證在6年前間內不會遇到需要緊急解約的時候呢? 如果不幸要提前解約,儲蓄險是拿不回完整的本金,但定存只是利息被打折卻不會損失本金。 40 歲的上班族阿強,已經工作近 15 年,有一筆積蓄了,可以再多努力一點,躉繳 200 萬,購買一張B人壽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並讓它存放 20 年,20 年後,可以一次領回年度末解約金 2,968,800 元(IRR 為 2.01%),淨賺約 97 萬元。 如果這時候業務員再加上:「公司要停賣這種高利率的保單了」或者「下個月開始保費要提高了,不然公司不划算」之類的話,通常還沒清醒的你就有可能會簽下這份『會後悔的合約』。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