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提前解約不可不看詳解

解約金的部份不是保險給付,原則上不會有所得稅的問題,有種狀況會有所得稅問題,但若是以申報扣除之保險費提前解約應併入退保年度所得是需要補稅的,就是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人,曾經拿這張保單在所得稅申報時,做過列舉扣除的保費支出。 儲蓄險提前解約 從下表很明顯可以看出繳費年期越短,年化報酬率轉「正」的速度越快,其實這與儲蓄險內部的「附加費用」有關係。 附加費用是指保險公司營業費用+業務員傭金費用,繳納的保費扣掉附加費用才是真正進入保單的保費,而長年期保單的附加費用較高,所以報酬率才會比較慢的變正數。 在前面儲蓄險與定存的比較中有提到,若是購買6年期的儲蓄險,同樣的金額6年內放在定存的利息還比儲蓄險來的多,而且還不會有資金不流動的問題。 例如,一次性的投資10萬經過10年後變成20萬,年化報酬率很容易計算為7.2%。

  • 一名網友在Dcard保險業版發文指出,大學剛畢業時透過初入行的好朋友規畫了一張20年期的儲蓄險,每年約繳納保費3萬6千元,投保幾年後認為會有通貨膨脹疑慮,因此有了解約的念頭。
  • 台股進入虎尾倒數,投資專家指出,短線操作建議「富貴穩中求」,統計元太、樺漢、鈊象等15檔個股繳出月、季、年營收同步增長,業績動能續強,且今年以來獲法人加碼、成交量逆勢放大,更領先大盤收復月線關卡,集結三大正向趨勢,有望扮演封關前主力戰將。
  • 可是6年繳完後,有些人會有疑問,到底該解約還是繼續存著放利息?
  • 若是保單未滿期,又是生存受益人可領生存保險金的儲蓄險種,此時若想停繳並減少損失,可以朝「減額繳清」或「展期定期」這2個方向擇一進行。
  • 對壽險保額需求高的人來說,與其買一張有儲蓄功能的壽險保單,不如把錢花在一張純保障的壽險保單。
  • 政治大學保險系主任彭金隆強調任何事皆會有多元化立場觀點,基本上是一個「核保」的問題,不是年齡的問題。

僅在繳費期間內(通常不長)不幸死亡時,能有豁免後續保費,並得到同樣保障,但各保單合約不同,仍是需要留意是否有豁免保費。 儲蓄險提前解約 某些保險單是具備有保價金的,即「保單價值準備金」,是指保戶已繳保費扣除必要支出後,存在保險公司用於未來支付理賠金的金額,也是這張保單所具備的價值。 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前提下,雖然儲蓄險比起基金、股票來說報酬率不高,但至少是不會賠錢的,而且放長期的話還會產生額外的利息,算是穩賺不賠。 因此如果是無法承受其他投資工具會賠錢的人,儲蓄險會是你的好選擇。 儲蓄險提前解約 既然看宣告利率及預定利率都不準,那要如何知道該份儲蓄險保單真正的利率呢?

儲蓄險提前解約: 可能連本金(所繳保費)都拿不回來,

躉繳(1年繳)、2年、3年、4年、6年、8年、10年及20年期的保單。 6年以上的屬於長期保單,年化報酬率普遍較短年期的保單來的差,主要是附加費用較高的原因。 當您進入「安心比」相關網站時,並不需要輸入個人資料,例如姓名或電子郵件地址等資料,即可瀏覽網站部分內容。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編按:許多人都有發財夢,但是光有夢是不夠的,有沒有運更重要!

另外本篇也會提到於2020年7月台灣儲蓄險法規的更動,導致一部分儲蓄險保單走入歷史,新保單報酬大幅下降。 依據所得稅法第14條,已申報扣除之保險費提前解約應併入退保年度所得補稅,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已依照所得稅法第17條規定申報扣除保險費,如於契約屆滿前解約者,其原已扣除之保險費,應合併退保年度之綜合所得總額補徵綜合所得稅,以杜取巧逃稅。 認識儲蓄險的優點、缺點及挑選的3個技巧,就可以了解自己適不適合買儲蓄險,或是了解儲蓄險適合什麼樣的人購買。 所有的投資工具都有存在的意義及價值,而是否要購買則是需要自己的評估,但千萬不要抱持著讓小錢變大錢的心態,儲蓄險並不能讓你大富大貴。 每張儲蓄險保單上的名稱都是這4個甚至更多名詞的排列組合,可以想像會有數十種、數百種以上的保單出現。

儲蓄險提前解約: 儲蓄險有哪些種類?

儘管理財規劃做得早,但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前陣子因原PO與老公即將結婚,雙方也開始看房,擔心喜歡的物件被買走的情況下,小倆口也牙一咬決定將手邊所有現金都拿去付頭期款。 難處理的是,由於小倆口不久後就要交屋,裝潢又需要現金,在手邊錢不夠的情況下,原PO只好將腦筋動到快到期的第1份儲蓄險,並考慮提前解約。 原PO在Dcard發文表示,為了強迫儲蓄,大學時曾一次繳清購買2份儲蓄險,當時的如意算盤是一份當成退休金,另外一份拿去買房和裝潢。 總計目前手上第1筆儲蓄險共投入50多萬、保單宣告利率落在2.9%,明年就可以領出,第2筆儲蓄險則投入60萬元,利率低於2.9%,且最快要4年後才能動用。

平常沒有儲蓄習慣的人,是可以透過儲蓄險強迫自己儲蓄的,因為有到期前解約需支付違約金的規定,硬撐也要撐下去XD 如果期間內都沒有急需把錢領出的話,到期後可以領回利息+本金。 再來,孫羚沄說,美元保單也比較適合有外幣需求的民眾,若無法承受匯率波動,建議保守型的民眾買新台幣計價的儲蓄型保單就好。 其實,一般市場上俗稱的「儲蓄險」,指的是有儲蓄性質的保險商品,目前市場上以利變型商品〈例如利變型終身壽險〉為大宗,其中又進一步區分為還本型和增額型。 「保險歸保險,理財歸理財,」金管會日前大力整頓壽險業,從商品結構下手,盯上高儲蓄型保單,研議拉高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比重,未來民眾恐怕難買到高儲蓄型的保單。 通常只有具備「保單價值準備金」的保單才有解約金,例如:傳統壽險、年金險、投資型保險等。 也就是說,繳完6年期儲蓄險後解約,要等到第7年末,解約金才會比保單價值準備金高。

儲蓄險提前解約

另外,基本工資的說詞,你很難反駁, 因為基本工資的調漲,所以我們的建造成本就會增加很多, 而且那些都是付現金的,我們的利潤已經抓的很薄,採取薄利多銷的策略。 然後你就看著他們的經理,把保時捷停好,優雅的走進辦公室。 很多企業的老闆都會說,我們公司沒賺錢,結果自己買地蓋豪宅。 這說法,是政府種下的因,然後要全民買單,無條件接受這惡果。 另外,若要分析房地產,我需要親自走一趟該行政區域,只能小範圍的討論。 關於房地產的分析文,我沒辦法只透過google到的資訊, 就寫出分析文,至少要現場勘景多次,才不失偏頗。

這個問題只能你自己回答,每個人的財務與需求不盡相同,只有自己最清楚了解自己該不該買儲蓄險。 不過這邊我們至少是稍微不推薦的,畢竟儲蓄險的資金活用度真的太低了,無法臨時當緊急備用金用。 繳費別指的是每期保費收取的時間點,有躉繳(一次繳)、年繳、半年繳、季繳、月繳之分。 從下面表格可以看出,以月繳方式繳費最不划算,不管什麼繳費別最後拿到的解約金都是相同的,但若不選擇躉繳或年繳,就要再多繳納一些保費。 要維持儲蓄險合約超過10年所產生的利息才會與定存拉開一段差距,除非能確認這筆資金長時間內不會用到,否則儲蓄險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儲蓄工具。 如同上圖,每年給付相同金額230,794元為期6年,左邊是儲蓄型保單,右邊是整存整付的定存,相信比較之下不難發現,在6年內(含)儲蓄險的報酬率是比定存還少的,甚至前5年是負的報酬率。

儲蓄險提前解約: 快跟上!過來人推爆「美元保單3優勢」 匯損、提前解約風險2招解套

如果你也是跟我一樣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別擔心~交給他們,強力推薦替我解決難關的專業規劃員汪淯琪小姐,我很感謝她替我解決了我所遇到的困境,就如同上帝派來的天使一樣,一直到現在都覺得很不真實,我真的度過了難關了,謝謝妳! 全球經濟和股市面臨通膨、升息壓力,台股2022年走了一整年的空頭格局,讓許多少年股神一夕間走下神壇,甚至傳出有人在短短1年暴賺2億元,卻在3個月內全部輸光的案例。 資深老手感嘆,多數投資人會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儲蓄險提前解約 前面報酬率的計算可以看到,至少要放10年才能達到我理想的報酬率(12%左右),所以對我來說儲蓄險的報酬率是很低的。 高保額折扣不一定能在試算表中看到,所以通常也很容易被忽略,最好能與接洽的業務確認或是自行查詢保險商品說明書。

不過,不少網友覺得儲蓄險不錯,「以前有 10% 左右的吧,買到爽到」、「我十一年前買放著不動現在賺不少」,但也有網友感嘆,「現在全世界利率大降,不要說以前那種 6% 的,前幾年單利 2% 的利息都算高了」。 有一位網友在 PTT 上發文表示,6 年前買了一張儲蓄險,由於近期臨時急需一筆錢,打算提前解約,沒想到解約金還要付 3.4 萬元,讓他直呼,「完全錢放進去還要繳管理費的概念」,掀起正反兩面的討論,但有網友突破盲點,認為儲蓄險適合這 2 種人買。 大多數網友看到後紛紛回應「減額繳清」最為合適,就有人直言「無論如何不要解約,減額繳清給它放著,至少保障都還在,解約的損失太大了」、「千萬不要解約,非常不划算」、「提前解約,一定都是虧損,錢難賺啊」、「有壓力就減額繳清吧!如果是急需用錢的話就解約拿現金」。 不過,有一名想當全職考生的網友,由於手頭吃緊難負擔10年期的儲蓄險,心中3種困惑讓她相當苦惱,便上網尋求解決方向,引起大批網友直呼解約太不划算,不妨就減額繳清,甚至還有內行人教戰2招降低損失。

儲蓄險提前解約: 保單變更

所謂的儲蓄險,指的是「儲蓄型保險」,也就是著重儲蓄效果,但保險作用相對較低的保單。 這也是為什麼談到儲蓄險時,我們常聽到「重儲蓄輕保障」。 不少網友們熱心提出自己的看法,「因為你還沒有讓它有複利啊」、「6年滿要在第7年才慢慢回本」、「要滿7年,才不賠錢」、「通常第8年才算打平,第9年才開始賺真正的利息」、「月繳要多放一年」、「以前利率還不低的是第7年初會保本」。 還有買了2張保單的網友說,「留下來,後面出的都沒有這麼優」,認為很優的地方有2個,其一是「比定存好」,另一則是「有閒錢會亂花,所以強迫自己儲蓄」,也讓另名網友直呼「我覺得不錯啊」、「錢有存到比較重要,總比花掉或被借走好」。

儲蓄險提前解約

目前市面上俗稱之「儲蓄險」雖冠上「儲蓄」,但其仍為保險商品,尚非銀行定存,保戶如提前解約者,仍需支付這段期間所分攤之保障費用及附加費用,僅能拿回部分所繳保險費,所以投保前需審慎評估。 網友指出,保險商品的主要功能都不是投資,而是為自己添加人身保障,不少人也會透過保單保本特性累積退休資產。 過來人分析指出,現階段推薦投保美元儲蓄險有幾大原因,首先是美元匯率在相對低點,現在換美元繳保費成本較低。 其次,美元保單的利率相較台幣保單優渥,若有保單規劃需求,相對起來美元保單更具優勢。 舉例來說,如果你購買儲蓄險,目的是為小孩未來的教育基金作準備,且目前的工作穩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那麼進行這種長遠的的理財規劃,風險就不會這麼高。

這次做自動續存,是因為發生了一點冏事,在連續假期之前, 外幣定存剛好到期,然後工作忙到忘了手動續存, 整整浪費了五天=_=! 不過利息真的不多就是了,算是實驗性質的定存,正在研究美金版的循環式定存。 如果台灣的銀行在7月9日過後開始升息,也就是7月10日實施日期, 以上面的範例,4月9日的定存,假設在7月13日解約。

相對的,假設你是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在現有的資金不多的情況下,投入這種提前解約就會損失本金的理財方式,容易得不償失。 好不容易把保費繳完,到底要要繼續放,還是解約另作投資比較好呢? 就有一名網友有意將手頭剛繳完的美元儲蓄險解約,想買美股來按季配息,但又不知道哪樣做比較好,許多人聽聞後急喊到期就馬上解約很可惜,建議繼續放著複利滾息,更有網友點出解約時間點、保單利率、保障需求等三關鍵,再做決定也不遲。 保險局提醒民眾投保「儲蓄險」前,必須充分評估自身保障需求及繳費與保障期間資金收支情形,並詳細瞭解保險契約內容,以免到時因為契約不符需求,或有資金需要必須提前解約時,除保險保障中斷外,領回的解約金亦可能會有低於所繳保險費,進而造成損失。

儲蓄險提前解約: 儲蓄險風險有哪些?

然而,儘管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副總統賴清德、內政部部長徐國勇等官員,都有投保儲蓄險,但不代表任何人都適合儲蓄險,投保前,除了瞭解儲蓄險的資金閉鎖期、提前解約損及本金等風險,也要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儲蓄險以及購買儲蓄險的目的。 至於還本型的儲蓄險,則是繳費期滿之後,保險公司會依保單契約內容,將所繳保費加上利息自動給付給保戶,一般可分每年領或每2年領等,例如繳費期間,每2年領回保額6%的還本金;或是繳費期滿後,每年領回保額6%的還本金等。 多數民眾繳完儲蓄險的保費後,就開始考慮到底要解約領出來,還是繼續存放呢?

一般來說,儲蓄險的試算表為了方便閱讀,通常會將年度末可領回金額放在表格最右邊,標題以粗體或紅字等顯眼的方式標註,所以要找到一點都不難。 當我們在投保儲蓄險時,繳費是在每一年期的期初,等到約滿後要在當年度結束時解約,看的就是「年度末解約金」。 如果你是在期滿後在次一年的契約開始後解約,要看的就是「次年度初預估累計增加之解約金」,這時候累積的解約金與前一年度末其實差異不大。 還有網友比喻,「在想20年後的通貨膨脹前,可以先想一下如果20年前妳爸媽有幫妳每年存3萬6,現在有一筆至少72萬的存款,妳會有什麼感覺?」希望原PO可以審慎思考後再判斷。 儲蓄險提前解約 若是這筆保費造成生活壓力過大,也可以考慮「減額繳清」,而非直接解約。 有一名網友分享自身經驗,從前投保過一張20年期儲蓄險,自己做保險後了解到儲蓄險解約、減額繳清都會有部分損失,因此決定繼續繳納保費。

舉例來說,當責任準備金利率是 5% , 100 元的保費裡,保險公司就要提列 95 元作為成本。 當責任準備金調降至 2 %,就代表保險公司要提列 98 元作為成本。 如此一來,當賣一份保險的成本提高了,保險公司不願完全吸收成本,勢必會將成本轉嫁到保戶身上,保費當然也會隨之提高。

雖然存款人和銀行約定是定存2年,原本利率應是2%,但因為存款人只存滿1年,所以計息利率就會依照你實際存款的期間來計算──存滿1年,所以用1年期的利率為1%計息。 至於匯率風險,現階段美元匯率已位於20多年來難得低點,接下來市場多看升美元,民眾趁此際規劃起來即可降低匯損,又或是將美元分批、少量換起來,就可以分散買在高點的損失。 未來要將保單轉換為現金資產的時候也可以注意,領取保險金或是解約領回保價金(皆以美元給付)後,選擇在美元匯率高點時換回台幣,也可以降低匯率損失。

(四)【郵寄辦理】者,本公司於收到申請文件後會立即受理,若保戶於本公司留有手機號碼或E-mail電子信箱者,受理後將會發送手機簡訊或E-mail通知保戶。 台股進入虎尾倒數,投資專家指出,短線操作建議「富貴穩中求」,統計元太、樺漢、鈊象等15檔個股繳出月、季、年營收同步增長,業績動能續強,且今年以來獲法人加碼、成交量逆勢放大,更領先大盤收復月線關卡,集結三大正向趨勢,有望扮演封關前主力戰將。 [NOWnews今日新聞]美國公布數據顯示經濟趨緩,聯準會(Fed)升息壓力減輕,美股勁揚,美元指數回落至104之下,今(7)日補班獨家開市的新台幣兌美元早盤則開高走高,一度來到30.52元、強升1…. 長榮海運豪發45個月年終,部分員工甚至可領到52個月,讓上班族羨慕到爆。 陸媒報導,長榮海運的大陸員工透露,他們平均只領到5到8個月年終,同屬長榮海運員工卻有如此差別待遇,坦言「很寒心」;此話一出,台灣網友看法一面倒,「罷工啊」、「在台灣微軟也領不到美國微軟的薪水」、「看同集團長榮航勤年終只有1個月,他們比你們更慘」。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台塑四寶預計下周於1月10日年報、季報以及單月營收,但已經有法人提前示警,受到上季EVA、PVC利差季減,加上轉投資美國OL-1持續閒置下,台塑單季恐由盈轉虧。

綜合以上儲蓄險的內容以及優缺點,儲蓄險到底適合哪些人呢? 很多人也許會因為保險員告訴你「儲蓄險能夠存錢還能享有一定的壽險保障」而心動,但也千萬別忘了,儲蓄險的重點還是著重在「儲蓄」上,因此壽險的保障非常簡單與基本,遇到意外發生時,保障較為薄弱,若想要穩定的人身保障,還是建議以一般的壽險或意外保單為主。 不少網友看到文章後,幾乎一面倒認為等第1份儲蓄險到期後再領出會比較好,也建議若短期真的有現金需求,可以考慮信貸或是保單貸款。 許多網友也建議「解掉可惜,才剛開始利滾利,不如去信貸」、「儲蓄險的利息,搞不好會比現在辦信貸來的更高」、「強烈建議乾脆不要裝潢,去IKEA買現成傢具便宜又耐用」。 第2種狀況,假設存滿1年,但還沒到約定的2年,存款人因故要解約,此時,利息就會被銀行打折啦!

對儲蓄險有概念之後,我們來看看儲蓄險的風險,基本上會衍生風險的原因分為「提前解約」、「央行升息」 2 種情況。 ,引起其他人附和,「儲蓄險不能到期馬上解,我把它當退休養老金在存」、「我儲蓄險到期都沒在解,就放著當沒那筆資金」、「很多存滿後才開始賺利息,合約得看仔細,吃虧過的經驗」。 原PO在臉書社團「存錢公社」發文指出,他買了一張6年期的儲蓄險,存好存滿到合約到期時,解約卻發現「虧錢」,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因此向網友們求救。 如去投入有更高IRR的新保單,但如新保單的宣告利率(利變)不高於舊有保單時,對保戶不可能有更高的效益。 ➤每晚一年解約,一年多賺2.3%,第6年末以前還繳費期間且有解約費用率存在,無法直接計算出2.3%的年收益率。

儲蓄險提前解約

舉例來說,年繳10萬元的保費,保障為100萬元,保戶在繳費後1年身故,保險公司即須依保單條款理賠100萬元,這就是保險商品以「保障」為主的設計觀念,而保險公司也要承擔這中間90萬元的危險對價。 通常若是投保20年期的商品,前幾年解約可以領回的金額的數字都很差,6年期的商品也是相同情況。 若是以「躉繳」商品來看,也就是說一次繳清全部的保費,保單的存續期也多是要3年以上,到時解約才有可能保本,即可以拿回已繳的全部保費。 舉例來說,若你選擇拆成第一種方式存放共3筆定存,也就是5萬元、3萬元、2萬元,當你有資金調度問題,缺口是2萬元,那就解約2萬元的那筆定存,缺口是5萬元,那就解約5萬元的那筆定存…剩下的2筆定存則不必解約,可以完好地存到期滿,領到完整的利息。

比較定存儲蓄險特性和銀行約定好存款期間,不能夠隨時提領。 保險公司提供一次性或定期定額的繳款計畫,投保人把錢繳給保險公司後,由保險公司把這些錢拿去進行投資,承諾投保人在指定的時間內可以定期領或一次性領回本金及利息。 其實,儲蓄險與定存,沒有一定的好壞,主要是看個人目前的經濟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目前手頭上是否留有可以隨時挪用的資金,以及面臨解約的話,是否能夠承受損失本金的風險。 如果在選擇理財工具時,就對理財的目標、時間有明確的規劃,那就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蓄方式。 保險專家則解析,若是一般民眾希望能降低解約損失,則可以考慮「減額繳清」、「展期定期」等方式,前者為減少保險額度,不必再繳保費,後者則是縮短保障期間。 但無論是何種方式,只要保單未滿期就解約,拿回的解約金一定會低於過去所繳的保費總合,上述的各種處理方式頂多降低損失,投資人辦理儲蓄險保單的時候建議切勿太衝動。

儲蓄險提前解約: 儲蓄險和定存的差別是什麼?

買六年的儲蓄險,合約到期馬上拿回本金+利息,報酬率大約只有4.15%,而妮娜投資定期定額基金,報酬率都至少有5.28%~14.86%,其實比儲蓄險好很多,而且大多都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獲利,錢不會被卡在那。 第三、儲蓄型商品,有分為新台幣和美元計價,目前市場上保險公司推出相當多的美元計價儲蓄型保單,雖然預定利率高於新台幣計價,但入手前民眾務必先評估自己是否能夠承受匯率的波動。 但要留意的是,保險最重要的還是保障,在購買儲蓄型的保單前,一定要先把基本保障做好;另外,入手前也要先搞懂儲蓄型保單的繳費年期、自身的資金配置,以及解約風險等3件事。 「還本型的儲蓄險,存的金額愈大,領的解約金會愈有感,躉繳型的效果就會很好,所以這類商品比較適合退休族或是有閒錢的人,即想先存錢,之後獲得穩定現金收入來源的人,」孫羚沄建議。 「今〈2019〉年來訴求IRR〈內部報酬率〉的儲蓄型保單,例如新台幣躉繳利率變動型的終身壽險等,其實都已經陸續在下架,包括台灣人壽、中國人壽和新光人壽等都陸續停售,目前市場僅剩全球人壽和遠雄人壽等還有相關的商品,」公勝保經北二業務中心體系總監孫羚沄觀察。

展望本季,由於適逢農曆春節,故工作天數明顯減少,台塑營運恐依舊在谷底徘徊,但因大陸消費刺激政策下,內需回溫;EDC-VCM-PVC庫存去化完成,價格及利差重啟季增趨勢;以及天然氣成本下跌,支撐台塑美國轉投資收益季增,因此,本季台塑營業利益由虧轉盈。 台積電上周(12/29)宣布3奈米晶片量產,據業內消息人士指出,3奈米晶圓價格一片高達2萬美元,如此高昂的成本,恐讓手機晶片大廠高通、聯發科偏向保守不敢用,因此今(2023)年蘋果可能成為3奈米晶片唯一買家。 努力將複雜難懂的投資資訊簡單說,希望讓還是投資新手的你,與投資更靠近一點、發現其實沒那麼難;同時分享部落格經營技巧與心路歷程。 民視新聞/王富民、李澤民台北報導雖然桃勤罷工危機解除,但長榮航勤勞資爭議尚未平息,董事長陳有玉昨天(6日)親自和員工溝通,基層要求年終比照長榮航3個月等條件,工會還傳出傳出資方打算向母公司爭取盈餘,卻只想分給「行李裝卸課」,遭質疑藉此分化員工。 公司最新決議,過年前再發放激勵獎金每人4萬元,並除原先春節紅包外,再提供春節出勤獎勵。 記者高逸帆/台北報導 台北市第三選區立委補選倒數1天,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時隔9天再次發文,且連兩篇文章都是表態力挺民進黨候選人吳怡農,並盼民眾記得在1月8日出門投票。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