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心經不可不看攻略

固知法華為開權顯實,會權歸實之究竟一乘教也。 據此,則前四時是權設,今為實義,蓋前四時雖然亦明圓教,但是兼說前三教之權理,是對待之法,非法華時之純圓一實之教。 要之,會三乘之權,歸一乘之實,所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是為法華時。 三、方等時:即說方等經之時。 方是方廣,等為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

  •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二句,是說以智慧覺照,能轉化、滅除一切惑、業、苦果,是真實不虛的,這與「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後呼應。
  • 如佛之所以名佛者,以得無上菩提故;聖者之所以名聖者,以行深般若、已破無明、斷煩惱證真如故。
  • 三者一心中具,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可謂微妙極了!
  • 五、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一切煩惱妄惑邪行之法,不離真如之體,是名邪行真如,為集諦之實性)。
  • 此五等、因積習而不散,妄認色身是我,故長劫輪迴,若人猛省,借此幻身,須教修行,常自返照,照見五蘊淨盡,清靜本然。

如現在所講的般若心經,般若譯為智慧,智慧是對愚痴而言。 智慧是覺,愚痴是迷,覺即是佛,佛不在外即此現前一念本覺真心,此心不被塵欲所蔽,境界所轉,當體歷歷明明,此覺理之智,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即自性天真佛——本覺真心。 如了達實相,即觀心「體」也,修因證果,即觀心「宗」也,斷惑證真,即觀心「用」也。

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 白話文註釋 |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 心經全文解釋 | 心經在說什麼?多唸心經的好處

若這,則不一定指為大乘無餘涅槃,可是本經係屬大乘般若部,所明的是大乘理,當然所證不是大乘涅槃是什麼侨因此,還是作形容詞解釋——指大乘無餘涅槃比較來得完善。 又世有一班不懂教義的人,竟以涅槃認為死的別名,這是根本錯誤的! 要知道,它——涅槃——是由諸佛歷劫辛苦,積行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

此明超出前二種之大乘特有的勝法,依佛智所證的平等法性,諸法實相,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無相無不相,一法遍於一切法,一切法不離一法,十世古今不隔當念;由此遍觀一切有情亦悉同體無二。 因一切眾生皆在苦中而起救拔之心,即是大悲心。 要普救眾生苦,必須成無上覺,即是發無上菩提心。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版

因其所修的觀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詣,所以稱之為觀自在,假如權教菩薩,它所修的觀照工夫根本就稱不上自在二字的了。 三、作用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親證法身本有,從體起用,一切神通作業皆得自在,能隨緣赴感,分化無礙。 又自在即指「自」性常「在」不變(菩薩由觀照般若證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乃萬古不變,歷劫常在,常在即實在也。五蘊幻妄是不實在,唯此真如自性方為實在故)。 謂菩薩修習深妙般若,親證「自」性常「在」之理,而得成覺悟之人,故以觀自在菩薩稱之。 又自在而云觀者,正顯示菩薩的自在是由般若觀慧而得來的。 後一說——親證自性常在,是屬體方面的。

多心經

菩薩是覺醒了的眾生,眾生是未覺醒的菩薩。 多心經 因為菩薩只是生命覺醒了的眾生,還須要繼續淨化,距離佛還有一段心程,所以稱之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無法忍受。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無所住其心

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所以現在來告訴你修行菩薩道的心法口訣,這個口訣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快揭開面紗看透四聖諦的真貌、快看透拋棄四聖諦帶來的困擾。 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了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菩薩以正法(如八正道、十善業標準)施行度化。 沒有貪嗔痴引發意念生起就不需要用正法消滅惡念、沒有貪嗔痴等污穢意識及行為就不需要去清淨、沒有任何慾望增加的念頭產生惡行就不需要去減除。

六、法喻立名——即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等。 「妙法」、「般若」是法,「蓮華」、「金剛」是喻,經題無人。 五、人喻立名——即如來獅子吼經、菩薩瓔珞經等。 四、人法立名者——如文殊問般若經、藥師如來功德經等。 多心經 「文殊」、「藥師」是人,「般若」、「功德」屬法,經題無喻。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平等),自覺之後,毫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工作;此為揀別二乘之獨覺。

多心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什麼 | 楞嚴經的內容、重點整理,不容錯過!

故咒為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及四例的翻字不翻音。 二、是究竟義,謂如苟只滅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這僅可說是脫一部分的苦,終不能稱為真實脫苦,能夠三惑完斷,二死永亡,這才可謂之真實脫苦,否則怎能談得上真實二字? 本經所明修證的結果,確能做到真實脫苦。 依般若修行便可真實脫苦——能永除一切苦。 「無上」,三覺圓滿,萬德具備,沒有能過其上者——其自證方面,則智慧圓滿無上,其利他方面則功德(福)圓滿無上。

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 多心經 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為「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於般若,產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經:古時印度人叫「速達辣」,音譯為「修多羅」。 多心經 中國也有四書五經,經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軌範。

若就諸藏分別,或將大藏教典分為二分,如西藏分甘珠──經藏、丹珠──論藏、二藏,將佛所說的經律收在一類名為甘珠,菩薩羅漢祖師所造的論疏等收在一類名為丹珠;此對論藏總以經律名經。 或除密咒儀軌另名咒藏,專將顯說經律稱之為經。 再就中國最普通的傳說,分經律論三藏,通達經律論者稱為三藏法師,如此則簡別律論而稱經。 或分經律論雜四藏,或更加密咒為五藏。 所謂經者,乃對余三藏或四藏稱之。

次斷欲界九品思惑,叫做三果阿那含(若斷八品叫做三果向)。 多心經 次進斷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思惑,連前欲界九品共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盡,叫做四果阿羅漢(若斷八十品叫做四果向)。 四、慢——就是貢高我慢,恃己凌人的意思。 謂對於一切眾生心起驕傲,不能謙遜。 茲單拿學問來說,略有三種:一、比如他人的學歷與我同等,一定要說我勝過他,這叫做「我勝慢」。 二、他人的學歷比我高一點,一定要說與我差不多,這叫做「我等慢」。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Heart Sutra下載 (注音讀本、硬筆手抄本、書法手抄本、桌布、音樂、英文、梵文)

垢淨對待,對垢稱淨,既本無所垢污,亦無清淨,故云不垢不淨。 若就其分量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諸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爾如是。 多心經 諸佛所照見者,亦照見其本來如是之空相而無所增益;凡夫所迷者,亦為無明煩惱障蔽此本來如是之真空實相而無所損減,故云不增不減。 一、般若之波羅密多,此對布施之波羅密多,持戒之波羅密多乃至禪定之波羅密多而言,以明此波羅密多是由般若而得,依能達到的般若名所達到的波羅密多。

在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中所修之智慧名加行智。 此四加行皆是與定心相應的加倍的精進修行,由四尋思觀引發四如實智,進而親證諸法空性,名根本智。 由根本智得達諸行如幻,修一切行,名後得智。 此三智皆名無分別,故同屬於般若。 其中最主要者,乃在根本無分別智,加行智時本尚有分別,以能引發無分別智故,從果得名,亦稱無分別智。 後得智正分別世出世間染淨因果,以從澈底通達一切都無分別的根本智而起,從因得名,亦名無分別智。

又苦集二諦是拔苦,道滅二諦是與樂。 凡夫迷故以「集」為因而招生死「苦」果;聖者悟故以「道」為因而證寂「滅」樂果。 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為能生,苦為所生)。 後者,是能顯因果,滅為道顯故(寂滅理性人人本具,不過由道的顯示而已,道為能顯,滅為所顯)。

多心經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