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皮膚科不可不看詳解

但黴菌感染初期有時和一般熱疹或濕疹很像,所以容易誤判而使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導致惡化,所以在用藥的情況下要是症狀不減反增,就要趕快停藥重新回診評估。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很癢,所以患者常常會去抓而出現許多傷口,導 致皮膚表面細菌的感染。 這些皮膚的感染除了毛囊炎外,也會導致更嚴重的皮膚感染,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幼兒皮膚科 在臨床上,甚至還看到有些患者因為蜂窩性組織炎而導致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等情形。

幼兒皮膚科

嬰兒玫瑰疹本身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幾乎不會有什麼併發症與後遺症。 只有在少數(3~4%)情形下,寶寶因為高燒而會引起熱痙攣抽筋的神經症狀,熱痙攣發作的時候,要保持鎮靜、量體溫並做退燒處理,測量發作時間並保持口鼻暢通,不要亂塞東西在寶寶的嘴巴裡或綑綁固定抽筋的手腳。 小寶寶臉上其實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疹子,每一種都各有特色。

幼兒皮膚科: 健康網》寶寶罹脂漏性皮膚炎 醫:6-12個月大後自然消失

新生兒蕁麻疹常見於嬰兒出生後二至三天,出現於嬰兒的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等部位,如針尖般大小白色或黃色凸起的丘疹,周圍被一片紅斑包圍著。 陳厚毅表示,這種新生兒蕁麻疹並不常見,但通常於出生後數天至數周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須特別治療及護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屁股又紅紅時,就會認為是尿布疹,且以過去的經驗,只要拿藥膏來擦擦就好,但這可是大錯特錯。 因為孩子此時可能已經感染念珠菌了,如果擦到含有類固醇的藥物,不但不會好,還會愈來愈嚴重。 發生尿布疹時,可以在患部塗抹氧化鋅藥膏,也可保護孩子臀部的皮膚,但若是嚴重的 尿布疹,就要擦類固醇藥膏,通常3天就會獲得改善。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說,其實,小朋友皮膚長疹子是很常見的疾病,有些是不用治療,自己就會好;有些只要擦些藥膏就會好,但若是擦錯藥,會愈擦愈嚴重,家長千萬不要自行用藥。

尤其夏天要幫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塗抹保濕乳液、凡士林前,記得先擦乾汗水或先清洗皮膚並擦乾。 張虔熙建議,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父母可以挑選含燕麥等專用保濕乳液,來保護孩子的皮膚。 基因因素:假使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名為異位性皮膚炎,而另一名也會有75%機率會異位性皮膚炎;另外,若父母都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而孩子也有一半機率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因素:過敏原包括花生、巧克力、帶殼海鮮等食物,以及居家環境不清潔,例如塵蟎、灰塵等都可能引發過敏。 原因目前有兩種推測,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媽媽的女性荷爾蒙在懷孕期間傳給了寶寶,出生後女性荷爾蒙消失,相對雄性素變多,使得皮脂腺油質分泌增加造成,使得皮膚出現類似小痘痘的紅疹。 避免寶寶敏感性皮膚出現疹子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必定要天天幫寶寶全身多擦幾次的乳液。

巫漢盟指出,孩子臉部常受到侵擾,像是口水、鼻涕、沾飯菜,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其實讓爸媽很頭疼,除了要清理更要反覆擦拭臉頰,常不知不覺侵襲臉部肌膚,而到了冬天冷風吹襲,雙頰更容易變得紅通通的。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DRX愛膚膠源機能『孩童寶寶保濕連身衣』適合0~2歲的寶寶,搭配『濕敷包紮療法』可以更妥善照護異位性皮膚炎。 ●DRX愛膚膠源機能『孩童寶寶保濕袖套、腿套』適合3~6歲的孩童,搭配『濕敷包紮療法』可以更妥善照護異位性皮膚炎。 血管瘤是指微細血管擴張,最常見的是平平的、淺紅、鮮紅或暗紅色,多發生於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之額頭,臉上病灶會逐漸消退,後頸部及後腦杓的血管瘤斑會隨孩子成長逐漸消退或持續存在。 幼兒皮膚科 寶寶頭皮上有一層黃黃、厚厚、有異味的脂漏塊,如何清洗?

幼兒皮膚科: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兒童皮膚之常見問題,亦包括:皮膚感染、皮膚水泡、疥瘡、雞眼、紅疹、 乾癬、牛皮癬、胎記、水痘、濕疹、尿布疹等。 我們有嚴格的採購指南,只鏈接到信譽良好的媒體網站,學術研究機構,並儘可能與醫學同行評審的研究相關聯。 馬偕皮膚科以照顧弱勢族群為主要宗旨,過去尤其以治療漢生病 (即俗稱的痲瘋病) 聞名。

幼兒皮膚科

主要是因為容易流汗的區域,很適合念珠菌生長,尤其較肥胖的寶寶,最容易發生。 在炎熱的氣候環境下,對磨疹很容易復發,不時發炎紅腫,胖寶寶的皮膚狀況便常常亮紅燈。 幼兒皮膚科 寶寶的皮膚經常會在不同部位出現不同外觀的紅疹,弄不清楚狀況的爸比媽咪,往往感到十分緊張,不知道寶寶究竟感染什麼疾病,也不曉得是否需要立即帶寶寶就醫。 我們特別整理出6種寶寶常見的紅疹及其病因,並由專業醫師詳解治療及照顧之道,供爸比媽咪們參考。 若孩子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最重要是避免長時間接觸刺激性及可能引致過敏的物質,如果汁、唾液等,若情況沒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

幼兒皮膚科: 健康網》天冷寶貝臉頰紅通通 醫曝「蘋果臉」保濕妙招

「因剛開始情況還輕微,以平常心做好保濕,可以和您的皮膚科醫師做諮詢,視皮膚嚴重程度決定使用異位性皮膚炎專用保養品與否」。 出生後,置身於乾燥環境,皮膚狀況改變,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環境。 大家一定會想,一般人若長時間泡在水中,皮膚都會皺皺的,甚至泡出問題,但是剛脫離母體的寶寶,皮膚卻滑溜滑溜的,他表示,「因為有胎兒皮脂(簡稱「胎脂」)的保護,即使泡在羊水中這麼長一段時間,也不會傷到皮膚」。 幼兒皮膚科 嬰幼兒的皮膚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成分,會讓寶寶過敏或發炎的反應雪上加霜。

幼兒皮膚科

先天性表皮念珠菌症可能侷限於皮膚、胎盤或臍帶,但也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而侵犯肺、腎臟或消化道等器官,但皮膚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像這種全身性感染可能造成胎死腹中或出生後立即死亡。 解決熱疹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讓環境涼爽、通風或給寶寶吹吹冷氣,就可以改善,除此之外,也可以塗抹痱子膏,能減輕寶寶的不適感。 沈仲敏醫師提醒,看到粟粒疹,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因為過於擔心而去擠破它,否則可能會有傷口感染問題。 尿布疹由尿液及排泄物刺激皮膚而引起,起初為紅斑,接著便出現細小凸起的紅疹,多出現於穿著尿片/布的範圍,例如:外陰、會陰、臀部、下腹部及大腿上部等。 陳厚毅表示,父母應該勤換尿片,保持嬰兒的臀部清潔及乾爽,並塗抹具有阻隔作用的藥膏,如一氧化鋅膏(zinc oxide ointment)形成一層保護膜。

幼兒皮膚科: 小兒的皮膚癢癢問題:汗疹與異位性皮膚炎 (上)

幫寶寶洗完澡擦乾身體後,可為寶寶擦拭乳液或嬰兒油以滋潤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是帶有先天性的過敏體質的一種類型,常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疾病,以遺傳學來說父母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81%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父母只有一位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59%會有異位性皮膚炎。 挪威另一研究報告指出,母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小孩57%會罹患,父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小孩46%會罹患。 此差異顯示可能與母體子宮內免疫反應有關,與餵母乳也有關。 新生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12小時內,就會出現病徵通常分散出現於頭頸部、身體、四肢等。

幼兒皮膚科

最常見的是,當孩 子拉肚子時,尤其是1天拉5、6次時,「只要屁 屁泡在大便中1、2小時,屁股就紅咚咚了!」尿 布疹又紅又癢的,甚至還會破皮。 蕁麻疹特點:常先有皮膚瘙癢,抓撓後出現風團,風團大小形態不一,高出皮膚界限不清,逐漸蔓延融合成片,一般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 本段落整理的內容為馬偕皮膚科近年來發表的SCI論文。 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在馬偕皮膚科吳育弘主任擔任主編期間的2008年已經納入SCI收錄。

幼兒皮膚科: 寶寶常見的9大皮膚疾病

除了一般看診,還可以做兒童內視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 如果是慢性接觸性皮膚炎,皮膚發炎的時間過久,皮膚會有苔癬狀的變化(就是皮膚會隆起增厚,伴隨皮膚紋路加深),同時會脫屑,伴有衛星狀小小的丘疹在旁邊,同時皮膚有角質化的現象。 香港腳不是成人的專利,由於兒童穿著鞋子的時間愈來愈長,每天起碼有五、六個小時,加上流行的鞋款多數是有防水功能和膠製的水靴,可想而知,腳部就會成為真菌的滋生地方。 小朋友常郁動,大汗疊細汗,如果汗多而又不清潔乾淨,皮膚就有機會出現一撻撻的汗斑。 汗水會令身體的皮屑芽孢菌增生,令皮膚失去製造色素的能力,形成圓形紅疹,再逐漸變成淺白色的汗斑。

  • 寶寶頭皮上有一層黃黃、厚厚、有異味的脂漏塊,如何清洗?
  • 但黴菌感染初期有時和一般熱疹或濕疹很像,所以容易誤判而使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導致惡化,所以在用藥的情況下要是症狀不減反增,就要趕快停藥重新回診評估。
  • 所以在本篇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常出現在小寶寶身上的一些皮膚疾病,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遇到這些皮膚的症狀時能夠作個簡單的區分。
  • 粟粒疹通常多在一週左右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其症狀在40%的新生兒臉部會出現針頭大小、白點狀的小丘疹,而這些丘疹會因為皮脂腺阻塞,內含表皮角化物質。
  • 而如果父母親都有這樣的「異位性體質」,則機會更高達80%。
  • 這些口水疹當然較容易出現在嘴巴四周, 但有時小朋友在睡覺時口水會往下流臥睡的寶寶,兩類就容易有口水疹的濕疹表現。

出現在鼻頭及臉頰,如白色針頭大之突起,不需治療,通常幾週內自然消失。 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能否洞燭機先,適時地更換並使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大小便後必洗淨局部皮膚,經常保持患部乾爽。 此外,針對發燒的不同階段爸媽可以給予不同的處理,如:發冷期需注意保暖,適量的補充水份電解質;高燒期使用退燒藥,減少被蓋及保持空氣流通,適量補充水份電解質,而退熱期則需保持身體清潔及適量補充水份電解質。 屁股因為包覆著尿布,使得皮膚表面溫熱多濕,很適合念珠菌生長,我們可以在紅紅的小屁股上,發現有多數衛星狀小丘疹或膿包,而這些小顆粒的邊緣常有項圈狀的脫屑存在。

如果兒童只是輕微感冒,醫師卻動不動就搬出十幾種藥物,這可能是因為對診斷缺乏信心,而做亂槍打鳥式的治療。 舉個例子來說,一般民眾只要看到兒童有咳嗽、流鼻水症狀,就以為是感冒在作怪,卻不知道過敏體質引起的氣喘與過敏性鼻炎,也會引起這些症狀。 如何分辨感冒與過敏,牽涉到專業知識,醫師不但必須詳細問診,同時需要用聽診器仔細聽肺部有沒有氣喘特有的聲音。

皮膚上的各種裂縫,濕疹的表現,牛皮癬,皮膚上血管網的表現 – 這些都是訴諸兒童皮膚科醫生的原因。 寶寶長牙時期容易流口水,請父母適時幫寶寶拭去嘴角周圍的口水,避免讓口水在皮膚上停留過長時間造成刺激,進而容易引起皮膚發炎,即俗稱的「口水疹」。 他建議,平常可抹一點嬰兒油做為保護,若是紅疹狀況嚴重則應就醫治療。 陳泰亨醫師建議這類皮膚疾病的寶寶,因為新生兒的肝腎功能還尚未成熟,代謝藥物較為緩慢而不建議貿然以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是使用外用抗生素或是抗黴菌藥膏來緩解症狀。 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陳映庄在臉書粉專「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表示,在天氣變冷的條件下有一類疹子非常容易出現,就是黴菌感染,也就是俗稱的長癬。 多形性紅斑是另外一種皮膚病變,主要與一些特定的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或是在兒童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使用如磺胺劑或是抗癲癇藥物造成。

幼兒皮膚科: Re: 兒童皮膚科

一個月過後臉部出現類似青春痘的小疹子叫做座瘡,會自己消失。 主要診斷過敏免疫及風濕相關疾病,譬如常見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以及少見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血管炎。 幼兒皮膚科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可能只有和這些物質短暫的接觸,就造成毒性的反應,有時會有刺激感,會有皮膚灼傷的現象,造成細胞的損傷,引發皮膚的發炎反應,這類物質大多以化學物質、或是富含酸鹼的藥劑、或是動植物的分泌物所引起的。

  • 小寶寶出生後因為較容易流口水的關係所以會在嘴邊產生濕疹,這類因為口水而造成的濕疹就稱為口水疹。
  • 陳泰亨醫師建議這類皮膚疾病的寶寶,因為新生兒的肝腎功能還尚未成熟,代謝藥物較為緩慢而不建議貿然以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是使用外用抗生素或是抗黴菌藥膏來緩解症狀。
  • 吳伯元醫師強調,「寶寶的皮膚功能尚未發育完成,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尤其是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對皮膚就是一種外來刺激」。
  • 挪威另一研究報告指出,母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小孩57%會罹患,父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小孩46%會罹患。

物理性屏障由表皮角質層上的皮脂膜擔綱,主要使皮膚柔潤、阻止外界液體或異體滲入皮膚,並防止皮膚內的水分蒸發外,角質層也有反射光線及吸收較短波長紫外線的能力,降低光線所導致的皮膚損傷。 化學性屏障則是透過角質層之角化細胞排列整齊與緊密的程度來阻擋化學物質滲透進入身體內部,手掌和腳底的皮膚角質層較厚,所以相對來說屏障功能也比其他位置的皮膚來得更好。 生物性屏障則由皮膚表面的微生物菌相 出線,益菌若為強勢菌種,可以抑制壞菌滋生造成的皮膚疾病,這也是目前關於皮膚保養相當火紅的研究課題。 除了一些需要開刀治療的疾病外,兒童看病大多是因為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等問題,看醫師的目的不只是尋求治療,更重要的是找到病因。 應該看哪一科醫師的答案,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哪一種醫師最有能力做出正確診斷。 顧名思義,內科系主要治療方式是藥物等非開刀的途徑,外科系則有機會手術開刀。

幼兒皮膚科: 濕疹

懷疑可能會導致皮膚上的斑點,改變整個表面的膚色,並在一些個別地區。 所有患者和他們的親人都很少會注意到頭髮下的皮膚問題,但如果仍然懷疑沒有一切順序,那麼值得轉向兒童皮膚科醫生。 這也是必須解決的小兒皮膚科醫生,如果有任何明顯的變化腳汗腳臭,腳的異味,改變顏色,形狀,趾甲結構或手。

馬偕皮膚科提供多面向的專業訓練,包括醫學院學生,見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專科醫師等的訓練。 各主治醫師並持續進行醫學研究工作,將成果發表於國際重要的皮膚科期刊。 基於方便,不少父母習慣使用濕紙巾清潔寶寶的屁屁,他提醒,「應慎選不含酒精、介面活性劑SLS成分的濕紙巾」。

首先於頭皮、額頭和臉頰產生紅色小丘疹和水泡,皮疹上常會有滲出液或結痂。 幼兒皮膚科 青少年如痤瘡,痤瘡,頭皮屑,頭髮生長這樣的緊迫問題也可以在兒童皮膚科醫生的幫助下得到更積極的解決方案。 皮膚科醫生是一位處理皮膚及其附件問題的專家,如粘膜,頭髮,指甲,揭示抗擊皮膚疾病的方法及其預防方法。 頭腦中有與皮膚科醫生的聯繫,這是一場小心隱藏的運動,經常被認為是可恥的和令人不快的事情。 感染性紅斑是受到parvovirus B19感染而引起,它的特色是臉頰二邊有紅腫的現象,像是被打巴掌一般,通常受到感染6-14天後會出現紅斑,先前會發燒、倦怠、頭痛,有關節炎的患者,會有關節疼痛的現象;受到感染3…

幼兒皮膚科: 健康網》寶寶長濕疹擦藥也沒好? 醫:當心是黴菌感染

8.食物過敏:吃下某種食物後,皮膚出現疹子,或有肚子痛、嘔吐及腹瀉,甚至口腔四周發癢、腫脹;少數人還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 2010年5月兒科醫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父母在孩子生病時不知該看哪一科,更有八成三比例的父母,根本不知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生病應直接尋求兒科醫師診治。 我們目前常看到的乾癬稱為尋常性乾癬,其皮膚表現主要分布在頭皮、四肢伸側和軀幹等部位,主要的表現是可以看到一個個獨立和大小不一,境界分明的紅色疹塊;但有時也會融合成一大片,上面會有銀白色的鱗屑。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