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隍廟必看介紹

明治四十年(1907年)實施市區改正,廟埕劃為道路用地,即今青年路;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廟前青年路拓寬為15公尺的道路,廟埕消失殆盡,使得前殿緊臨道路,成為臨衝的廟宇。 府城隍廟 民國86年(1997年)內政部和市政府全額補助重修臺灣府城隍廟,於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落成,成就今日所見之府城隍廟。 登錄種類:寺廟參觀費用無詳細登錄資料開放全年開放臺灣府城隍廟,是奉祀臺灣府城隍威靈公的道教廟宇,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城隍里。

光緒16年 (西元1890年)倡修補繕,該年十月落成。 明治40年 (西元1907年)日據時期因拓寬馬路,從廟埕經過,致使廟地縮減。 昭和 9年 (西元1934年)倡議重修,經募款動工,至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夏完工,十月舉行落成慶典。 民國34年 (西元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美軍轟炸損毀,光復後重修建,於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完成。

府城隍廟: 建築與文物

民國64年 (西元1975年)倡修補繕,民國65年10月(西元1976年完竣)於民國66年02月(西元1977年)舉辦建醮科儀。 民國71年 (西元1982年)青年路拓寬工程(拓寬為十五公尺道路),”廟埕”規模再度縮減(成畸零空地現象),使得前殿緊臨馬路。 民國85年 (西元1983年)獲內政部與臺灣省政府全額補助修建。 民國102年 (西元2013年)獲文化部及台南市政府部份補助整修本廟全區域”白灰牆、地磚、屋脊”整復維護工程。

府城隍廟

本廟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 1669 元),今日列為國定古蹟,極具歷史、文化、建築、宗教與民俗的價值,非常值得一探究其殿堂之美。 臺灣府城隍廟坐北朝南,三進兩護龍,以分金線為中軸線對稱分部,中軸線上有三川殿、拜亭及龍虎井、正殿、後天井及過水廊和後殿,兩側有東西護龍。 整體建築高度較低,縱深較長,以壓迫感營造神秘肅穆的氣氛。 依蔣元樞〈重修府城隍廟圖碑〉可知舊時對面有戲台一座,今不存。

府城隍廟: 臺灣府城隍廟

年 份記 載康熙32年 (西元1693年)吳國柱倡修,首次改建為三開間單座式廟宇,位於郡署之右的西南方,坐北朝南。 乾隆17年 (西元1752年)王必昌(賜進士出身)『重修台灣縣志』擔認主纂,當時所附城池圖,已變為兩段式廟宇(西元1693~1752年)其間必有增建,惜文獻無徴。 乾隆24年 (西元1759年)覺羅四明與宋清源共同捐資重修,增建兩廊及戲檯於廟前。 乾隆42年 府城隍廟 (西元1777年)蔣元樞就地改建,並增頭門及大士殿,成為七包四進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 道光 7年 (西元1827年)倡修補繕,道光 8年(西元1828年)竣工。 同治元年 (西元1862年)倡修補繕,該年三月竣工。

府城隍廟

才剛踏進廟中,發現城隍府不同於一般城隍廟的佈置,一進門便看到七爺八爺、法器等等較多地府的物品及暗色色調,能感受到臺灣府城隍廟獨有的莊嚴肅穆,彷彿真的踏進正在辦公的城隍廟辦公室一樣。 或說加上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額合稱「臺南四大名匾」。 但如果你是對城隍廟、地府、地獄文化有興趣的人,其實蠻值得一來的,有許多細節可以仔細看,例如地獄24司個別的職稱、整個城隍廟的細節與氛圍,我想我會找機會再來一次,更新更多細節。 此外,城隍廟亦有收藏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臺灣府知府洪毓琛所敬立之「福佑善良」匾額,以及光緒十六年(1890年)臺南府知府方祖蔭所獻的「彰癉風聲」匾額,從中可窺見所屬轄區的轉變。 目前在廟內仍存有多件早年遺存的供器,如乾隆年間石香爐、鉎鐵金爐與錫質五賽。

府城隍廟: 臺灣府城隍廟月老姻緣線求法

明鄭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廟建於東安坊右,當時稱為承天府城隍廟。 此廟是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本圖為當年台灣府署遺址碑落成所紀念(西元 1983 年),猶見當時未拓寬的青年路。

  • 民國102年 (西元2013年)獲文化部及台南市政府部份補助整修本廟全區域”白灰牆、地磚、屋脊”整復維護工程。
  • 三川殿三開間,開三門,進深11架,空間寬敞,木雕精緻,有潘麗水繪門神六扇,有日治時期龍柱一對。
  • 或說加上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額合稱「臺南四大名匾」。
  • 此廟是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 明治四十年(1907年)實施市區改正,廟埕劃為道路用地,即今青年路;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廟前青年路拓寬為15公尺的道路,廟埕消失殆盡,使得前殿緊臨道路,成為臨衝的廟宇。

臺灣府城隍廟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落成於東安坊郡屬右側,時稱「承天府城隍廟」,為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 至今歷經多次修建,最早的整修紀錄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亦是出現該廟名稱的最早文獻紀錄。 本廟主祀府城隍威靈公,緣以明代對城隍的封名;府城隍爺則主宰來世與陰間的五官超越界,是司法神,掌管現世到來世一切事務;府城隍駕前有二十四司,乃城隍爺得力部屬,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儼然人間行政的反映。 早期臺灣地區的城隍廟,約有六十座,當時清朝政府規定原則上每個府縣只有一座城隍廟,當然實際情形與規定並不相符。 原因除了官建的城隍廟之外,有不少都是由民間自行建立的城隍廟。 而在這些城隍廟中,各有特色,而本廟則是年代最為久遠的的城隍廟。

府城隍廟: 【 臺灣府城隍廟參拜流程 】

柱身採接柱的型態,下段柱身及柱珠皆飾以磨石子,柱間五界大通樑及三界二通梁上並置象斗座,其上層疊二斗承雙脊桁,而為捲棚的形式,為該廟大木作上主要的特色所在。 府城隍廟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報載,有一居住桃園龍潭的陳姓善信肺病久不癒,後夢見「府城隍」欲為其治病,肺病竟大有起色。 陳姓善信遂依客家人祭祀大禮,至本廟奉獻六百斤的神豬,並請客家八音團演奏音樂,答謝神恩。

圖中諸位先賢,在日據時期不斷請命,本廟尚能保存至今。 按耆老所言,當年日本政府已規劃好馬路(今「城隍街」),準備貫穿城隍廟。 府城隍廟 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進深13架,點金柱架內為三通五瓜疊斗,建造時將正殿後金柱併為神龕架柱,以省略後步柱,將原縱橫4柱列減為12柱式的規模,風格較為寬敞莊重。 神龕左右後各開一石券門通往後殿,正殿與後殿間有天井和左右過水廊,有元棟門可通往兩側護龍。 後殿整體五開間,中路三開間,進深9架,點金柱內三通五瓜,採二列四排、共8柱,呈現出恢弘莊嚴但簡潔的建築形制,但因缺少檐柱而在牆方設遮陽棚。

府城隍廟: 臺灣府城隍廟

目前台南市現有較著名的三座城隍廟分別是位於青年路的本廟(臺灣府城隍廟),其二是安平區觀音街都城隍廟,其三是北區成功路縣城隍廟。 其中本廟是全省最早興建的城隍廟,創建於明鄭時期,在臺灣的發展歷史上有期重要歷史定位。 府城隍廟 而且在經歷了清朝、日據時代、與國民政府遵台等朝代更迭,能夠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更是我國人民重要的文物資產。 臺灣府城隍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1997年5月14日,《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取消三級古蹟制,成為縣市定古蹟。

  • 乾隆24年 (西元1759年)覺羅四明與宋清源共同捐資重修,增建兩廊及戲檯於廟前。
  • 按耆老所言,當年日本政府已規劃好馬路(今「城隍街」),準備貫穿城隍廟。
  • 另其中「速報司」與「地獄司」造型威顯赫赫,頗富藝術美感。
  • 臺灣府城隍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1997年5月14日,《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取消三級古蹟制,成為縣市定古蹟。
  • 報載,有一居住桃園龍潭的陳姓善信肺病久不癒,後夢見「府城隍」欲為其治病,肺病竟大有起色。
  • 民國64年 (西元1975年)倡修補繕,民國65年10月(西元1976年完竣)於民國66年02月(西元1977年)舉辦建醮科儀。

三川殿三開間,開三門,進深11架,空間寬敞,木雕精緻,有潘麗水繪門神六扇,有日治時期龍柱一對。 拜亭連接三川門與正殿,除拜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及分辨區隔性,山門與正殿幾乎形成連為一體的狹長幽暗空間。 拜亭由4柱及6架屋楹所組構,又可稱之為「四腳亭」。

此外,城隍廟亦有收藏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臺灣府知府洪毓琛所敬立之「福佑善良」匾額,以及光緒十六年(1890年)臺南府知府方祖蔭所獻的「彰瘅風聲」匾額,從中可窺見所屬轄區的轉變。 柱身採接柱的型態,下段柱身及柱珠皆飾以磨石子,柱間五界大通樑及三界二通樑上並置象斗座,其上層疊二斗承雙脊桁,而為捲棚的形式,為該廟大木作上主要的特色所在。 臺南俗說,二十四司中的「考功司」考核官吏人事成績,「學政司」則是管理人類的教育與考運。 府城隍廟 故每逢考季,以「學政司」、「考功司」最為熱門,「學政司」、「考功司」的案前總是擺滿准考證影印本,考生崇信萬分。 另其中「速報司」與「地獄司」造型威顯赫赫,頗富藝術美感。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