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宮必看介紹

葉秀美捐銀、○協興捐銀、成發號捐銀、○○獻捐銀、張○生捐銀、張向玉捐銀、和鴻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 文建會自1991年6月開始,經費編列近新台幣2400萬元對此廟進行整建,儘可能保留原建材,用新建材部分則儘量採用原建材的出處,例如觀音石板。 但因工時長與景氣波動,修建工程多次流標。 因香客稀少,廟方管理方式有如家廟。

另一方面,潮州饒平劉姓客屬業主與墾戶在開鑿萬安坡大圳後,貲財增加,至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時便有能力捐獻田產給西雲巖,註15. 巧合的是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正是《淡水廳志》所標誌出的三山國王廟建立的時間點,這恐非偶然,而是饒平劉氏在乾隆中葉致富體現。 至於廟中古碑「三山國王廟前店地基捐題碑記」的年代,可由捐貲首位的劉世昌之活耀年代推估。 從古文書契的資料,「加里珍業戶」劉世昌在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底、註16.

廣福宮: 歷史沿革

2007年後殿重建後,增設月下老人殿、財神爺殿、神農殿、文昌帝君殿及觀音菩薩殿。 今址為西螺鎮廣福里新街路32號。 同治十年地震,廣福宮建築傾圮毀壞,由廖振元再度提議重修,並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落成。 此次重建還留下一方名為「廣福宮重興牌記」的石碑,置於後殿二樓右壁。 廣福宮的山門未做翻新,使廣福宮的門面呈現出古樸的外貌。 廣福宮 石雕是山門裝飾的重點所在,是以觀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線明確,以深雕為主。

董事會在該年6月23日依《千年媽祖》、《台灣省通志》及《媽祖傳說》等本書表示建於1644年,是台灣三大最具歷史的媽祖廟之一,媽祖稱「西螺媽」。 廣福宮中有一些特殊的組構,像是閩南式的屋架通樑多為兩頭削平的圓形斷面,但是廣福宮在閩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門和正殿的步通則為矩形斷面之構材,並且此二構件的位置都在顯眼之處。 廣東式的建築常用矩形的通樑及方柱,這個矩形的步通可能是出於業主的特別要求;另外是廣福宮的屋面用的是紅色筒瓦與板瓦,正殿與山門的牆也以紅磚砌成,與閩南建築相似,但後廂廊與後殿卻用烏磚砌承重牆。 廣福宮以烏磚砌起的白粉牆,可能與客家建築風格有關。 烏磚與灰瓦是客家建築常用的材料,在客籍住民較多的桃園、新竹、苗栗一帶,常可見到烏磚灰瓦的古宅。 廣福宮在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發起重建,但可能因為募集資金不足,加以不久後又發生乙未割臺,因此廟宇重建後未再施以彩繪,反而將其樸素的面貌保留下來。

廣福宮: 新莊廣福宮

這可從三山國王廟於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遭受民宅祝融波及而焚毀,卻至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方由外地新竹新埔的士紳陳朝綱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看出端倪。 此次的重建歷時數年,即今所能見到廟的大致規模。 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由鄭福仁勸募,再次重修,遂成今日之貌。 此外「廣福宮」的廟名似乎也是日據時所改定。

廣福宮

參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台北:五股鄉公所,2010),頁381。 廣福宮 原文只提到加里珍庄的劉姓粵籍墾戶捐獻。 不過依據此地之業主即是開拓加里珍庄、樹林頭庄等地(今五股區域)的「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劉和林、劉承纘父子,故推測「劉姓粵籍墾戶」應與潮州饒平劉姓家族有關。 在1999年報導時,新莊市主要是以閩南泉州移民為主,客家少之又少。 記者感嘆廣福宮與附近的慈祐宮相比,香客稀少,加上廣福宮濃濃原木色彩,更顯有寂寞感。 第一進廟門旁的石獅以廣東獅為範本,較為俏皮可愛。

廣福宮: 新莊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鎮殿媽係因作為廟中主神象徵,通常是在廟宇重建時所立,因需與祭拜空間搭配,一般尺寸巨大。 該鎮殿媽因此可能是在昭和年間重修完成時所置,加上《臺南州祠廟名鑑》已提及「鎮殿大媽」一詞,故應以昭和十一年至十三年間重修時所供俸。 此廟建築歷經嘉慶、同治與昭和三次大規模重建,格局為五開二進閩南式木造建築。 廣福宮 廣福宮 大木作係由泉州溪底匠派王錦木負責。

廣福宮

如同治七年碑屬於契約,由西螺街市各舖戶共同約定,販售米和花生後,皆應抽出部分稅銀給此媽祖廟,又議定廣福宮必須出銀三圓貼給西螺福興宮,可見當時兩媽祖廟曾關係密切。 廣福宮於乾隆45年(公元1780年)興建,不僅做為潮籍移民的祭祀中心,也顯示了不同祖籍移民,從容忍相安至衝突、對立的過程。 而廣福宮的興建,也加強了不同祖籍移民的群體意識,種下日後械鬥的遠因,最終使潮州移民遷往他處。 廣福宮也因此香火日稀、經費缺乏,一直未有大規模整修,保留了其古廟風采。 廣福宮現存之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所立的〈奉兩憲示禁碑〉,是研究閩、粵移民之間矛盾的重要史料。

廣福宮: 西螺廣福宮

光緒8年(公元1882年),廣福宮因大火被毀。 新竹仕紳陳朝綱於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 昭和11年(公元1936年),廣福宮再次重修。 日治時代,三山國王廟信徒組織神明會三國王會管理。 廟內收藏一塊名為「奉兩憲示禁碑」的石碑,記載早年閩南和客家移民的衝突。 當時因地方保甲的偏袒,客家人所繳的戶稅比閩南人多了十一、二倍。

廣福宮

三川殿採單簷硬山式屋脊,正脊中置福祿壽三星像,雙側各有一隻彩塑鳳凰,稱為「雙鳳朝三星」。 側脊飾有彩塑雙龍護塔,即於屋脊中央置一座九重寶塔,塔名「珠宮」,左右兩旁置雙龍相向,以作鎮壓禳火。 石構為花崗岩、觀音山石與青斗石並用,為張金山督造,廈門蔣泉興石廠承造。 殿內樑柱為阿里山檜木,雀替下都有「憨番扛大杉」的木雕人物,以增趣味。 廣福宮 吊筒為瓜果造形、門樑上有安金飛獅斗座。 獅座下方的員光繪有彩畫,以民間忠孝節義為主題,作以教化。

不過根據一份乾隆卅九年(西元1774年) 的劉國材賣厝地的地契資料標誌出「新庄街國王廟后」等文字來看,建廟的歷史應當更早。 但另據現豎於廣福宮天井左壁、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 所立之「嚴禁差役藉端苛派擾民碑記」來看,該碑既在西元1740年代是豎於三山國王廟旁之土地公廟,是時似乎尚未有國王廟,註10. 因此三山國王廟的建立時間也不至於早於乾隆廿五年(西元1760年)武聖廟之前。 今廟址新莊路150號,屬於文德里。

由於廣福宮的山門未做翻新,使廣福宮的門面呈現出古樸的外貌。 正面浮雕線條不明顯,著重於量的表現,類似清代初期的手法。 因此,廣福宮的石雕顯得非常特殊,與同時期之風格相差甚多。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