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7大好處

為什麼叫沒有戲論就是你沒有分別,你沒有用任何語言的東西,一用語言就是分別,我們很自然就會用語言。 就是說你開始真正去體驗那個東西,這個名相叫始覺。 我們有個本覺有個始覺,你這個始覺到最後就是進入回到本覺。 始覺是從見道開始,中間還有修道,慢慢的最後讓你回到本覺。 法爾,世俗是根據緣起,緣起就是有因果,那再問你緣起根據什麼?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現自許為釋中觀義者,多作是言,就真實義,觀察生等有無之理,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切諸法,皆能破除。 隨許何法,若以正理而觀察,皆無塵許能忍觀察。 又見真實之聖智,全不見有生滅繫縛解脫等法,如彼所量應是真實,故無生等。 若能忍者,則有堪忍正理所觀之事,應成實事;若不堪忍,則理所破義而云是有,如何應理? 如是若許有生等為量成不成,若有量成不應正理,見實性智見無生故。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課通知(含0423摘要-上士道_ 布施波羅蜜

如果有情眾生真有自在的能力的話,那就沒有人會痛苦了。 其實想要傷害你的人,他根本不具備自在的能力。 如果有自主自在的能力,那麼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的,為什麼他今天還有痛苦?

  • 果如是,则空见之见,与方便之行,乃成寒热相违之性。
  •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 因為在資糧道就是還沒登地,還沒見道,但是的的確確也是在學。
  • 現今修行人,能接觸到道次第的完整內容,都應該感到格外珍貴,要好好的思惟、了解,對整個道次第的道理,應當要獲得堅固的定解。
  • 若修能達無性正見,現證彼義,實無自性,現似有性一切亂相,於彼悉遣。

又於能殺害怨敵之家無穢濁心說利益語;於極鈍根心無疑慮,誓受疲勞,為說法語,令攝善法;於其諂詐欺二師等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恚惱心說利益語─於此難行愛語亦當修學。 又於相續未熟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謂施及戒。 又於已離蓋相續成熟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法。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忍辱波羅蜜

然因聖教慢慢衰敗,今已進入了末法時代,通達教義的善士夫也慢慢示現圓寂相。 所以很少人能夠真正瞭解了義的無垢教理,缺乏對正道的圓滿扼要的認知。 上述三種修法,並不是正確修空的方法,連邊都還沒有沾到。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然而,菩提心卻是一切佛法的精要;所有的大乘法門,如果沒有以菩提心為基礎,是不可能成就的。 其次,曾經在上師座前恭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眾弟子們,十年來都殷殷企盼上師可以續講「上士道」。 靜慮波羅蜜多有一個特質,我們一定要了解--它是發菩提心以後的隨行(跟著這個心而來的行為),也就是要以菩提心作為依據,成為一切諸行的根本。 所以我們要學的是無漏靜慮,換句話說是出世的靜慮,不但是為了自己,而且要使一切有情也同樣的得到無漏相應之定,令他們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作祖。 《攝波羅蜜多論》上面也這麼說:若有人來向你乞討,因為你的布施心力還很差,以致不能送他。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佈施波羅蜜

若拔無明所執之境如拔樹根,則由邪宗一切假立一切俱斷,故具慧者當知俱生無明所執之境,為所破之根本,不應專樂破除宗派妄計分別。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以破所破者非無事而尋事,是見邪分別心執所破事,繫縛有情流轉生死,故破其所境。 能於生死繫縛一切有情者,是俱生無明故。 分別無明唯邪宗方有,為生死本不應理故。

又云:「由諸餘因不能靜」謂除此外而修餘道,若全無此,苦及煩惱不能寂靜。 此言明顯,唯無我慧乃能永斷三有根本,修次論中亦引此文破和尚執,故於此義當獲定解。 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生死。 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云:「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於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生死。故我於此密意說云,由從他聞解脫生死。」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諸定量論皆說修奢摩他時,不觀察修,唯安住修,故許一切不分別修皆是修空,實為智者所應笑處;尤其說修不念作意皆是修空,聲聞地文善為破除。 又修次初編云:「奢摩他自性者,唯是心一境性,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總相。」慧度教授論云:「應當遠離緣慮種種心意言,修奢摩他。」意言者,謂分別此是此等。 又寶雲經說:「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已引如是眾多經論,曾經多次說奢摩他全無分別。 故無分別略有二種:謂修空無分別及空性全未悟解諸無分別;故不應執凡有一切安樂明顯無分別者,皆是修空。 此等乃是略示方隅,應善策勵了知《慈尊》及《無著》等所解,修止觀法。 若不爾者,尚未得止,便於少分無分別定誤為能斷三有根本毘缽舍那。

  • 此定解中全無無性真定解故,是將所破自性與質礙觸執二為一,假名無自性故。
  • 談論任何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都會說清楚,不會牽絲盤藤地一扯不曉得扯到哪裡去了。
  • 若是中觀,尤是《月稱》宗者,許自無宗則成相違。
  • 所以講雙運,你就理解他的意思是你雖然在觀,可是你在觀裡面同時又止,這是講不過去,這不可能並存的,你是在觀的當中,你那個止的勢力沒有離開你。
  • 這個決擇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認識,然後照著去修學,當「相續」(就是指身心)中能夠生起大菩提心,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就算是大乘行人了。
  •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佛經法義,執著一切的行善資糧都成為了執人我執和法我執的自性相,那這樣就等於謗一切的世俗諦了。
  • 不如是執,即是自心趣非理道,故應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補特伽羅,如不瞋杖。

總括起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憶念,這個我們現在要行的真正的重心什麼? 而菩提心是啊,是我們現在一切行持的根本依據。 因為你依止的這個菩提心,現在這地方是布施,這也就是布施的根本,那麼這個也就是最尊貴的。 這個是把《妙手請問經》上面,最殊勝的重要的經義呀。 像上面這樣你思惟了以後啊,還不捨,那怎麼辦啊?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

若謂如此現證真實補特伽羅,未知自境是真實義,更待諸餘補特伽羅,以聖教因成立真實,令彼了解,尤為智者堪笑之處。 又不應說雖以現量證真實義,以比量因成立其名,正理自在云:「彼為極愚者,牧女已成故。」謂已成義乃至牧女皆能立名,若於彼義仍復愚蒙,乃立彼因,愚癡如斯,若許亦能現證真實,當說更有何等愚人不證真實。 縱是真實,譬如白相雖亦是牛,然非牛相,如是唯由現見真實,不可立安為真實相,亦違自許。 故說成立真實名言,顯然言竭,茲不廣破。 若修空者,所修無我空義非是現事,則許無分別識取非現事,尤為可笑。 總其修空異生之心,於無我境心未趣向,修空相違,若心趣向,其境定是現否隨一。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若爾欲勝煩惱陣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

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生死不斷,因此我的受生也沒有窮盡;既然受生沒有窮盡,當然生我的母親也沒有窮盡;由此推知,一切有情都可能做過我往世的母親。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你不這樣努力的話,眼前在罪染當中,將來也很難學菩薩的等持學處。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而要想悲愍有情,圓滿這個功德的話,一定要在生死當中,所以要「不厭患生死難行」。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再說發心四緣的前兩種,第一種是看見或聽見諸佛菩薩的威神,第二種是雖然沒有見、聞佛菩薩的威神力,由聽見大乘教法,信解佛智而發心。 這二種發心並沒有說是慈悲所引;不但是這個地方,也有很多其他的經論上說因為看見佛的色身、法身而發心。 後面會說到要生起菩提心一定要經過修慈悲,這好像有矛盾,所以本論每個地方分辨得非常仔細。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波羅蜜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廣論消文上士道布施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