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道消文詳細懶人包

對一位大乘的補特伽羅來說,如果他想要成就圓滿的佛果,就必須要修學大乘、小乘、顯教以及密教,這當中如果有某一種的法類,他不想善修學的話,就沒有辦法成辦圓滿的佛果,所以對他而言,這些法類是沒有相違的。 這個當中有特別的強調「一補特伽羅」,也就是一位的補特伽羅,一個眾生。 而這當中的「一補特伽羅」最主要的,是指具大乘種性的補特伽羅。 具有大乘種性的補特伽羅,在成佛的時候,佛所宣說的這些法類,對他而言,有一些是道的主體,有一些是道的支分;而以具大乘種性的補特伽羅為主,其他的補特伽羅,在成佛的過程也是如此。

次由共同歸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 故於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 入行論云:「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弟子書中亦云:「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故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_卷二消文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子之量,此非正義。

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 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躓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

章宗元妃李師兒,‘能作字,知文義’。 南渡後,諸猛安謀克好文之風日盛。 ‘妻母報嫂’的婚俗猶如明日黄花,‘丁憂廬墓’之制則爲越來越多的女真人奉行。 廣論道消文 至於婦人,‘一遇不幸,卓然能自樹立,有烈丈夫之風’。 由此可見,所謂女真民族文化教育,其內容不過是由女真語言文字包裹的中原傳統文化。 女真有國百餘年,同以往鮮卑、渤海、契丹相比,對中原文化更加認同,接受更加自覺。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境者謂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明宋廷佐輯《還山遺稿》卷上《臂僮記》,叢書集成續編本,上海書店一九九四年,第一〇七册七〇六頁。 金段子卿《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二〇,歷代碑誌叢書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五册七八四頁。 金范楫《崇辯大師塔銘並序》,見清陸耀煇《八瓊室金石補正續編》卷五八,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劉迎,大定十三年進士,‘除豳王府文學,改太子司經,顯宗特親重之’。 見《中州集》卷三《劉記室迎》,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六二年,第一〇九頁。 王彦潛,大定十六年,以‘翰林直學士中大夫知制誥兼行秘書少監虞王府文學’,奉命撰《貞憲王完顔希尹神道碑》,見民國羅福頤《滿洲金石志》卷三,歷代碑誌叢書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二三册六〇頁。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猶如世說刈草磨鎌,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鎌刈諸草木。 亦如磨鎌,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 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廣論道消文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鴨江行部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七頁、一九頁、二三頁。 金王寂《遼東行部志》,遼海叢書本,遼沈書社一九八五年,第二五三一頁。 今按,望平,廣寧府倚郭之山東縣,後改望平,治梁魚務。

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三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三學寶中。 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 廣論道消文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二、學者相續淨 三、所說法清淨。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譬如燕趙佳人,風韻與越女吴姬有别。 以‘詞’言志抒懷,多骨重神清,猶蒼巖掛樹,鷹擊長空,意境蒼涼深邃。 《廣論》由宗喀巴在1405年於絳巴領寺著成,未漢譯前《廣論》僅流传于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 ,即使在格魯派內也非學僧的教材,更遑論普及於一般民眾。 1931年,法尊法师在拉萨跟从安东格西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1934年法尊法师在拉萨、仰光及重庆汉藏教理院逐渐翻译此书 ,于1935年冬整理初版发行,全书共二十四卷。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 廣論道消文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從《大嚆嚆》所傳來者現分二種,謂:修七種因果教授及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廣論道消文 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怗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 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為解說。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毗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怗寐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六、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 南北朝期間,南朝稱北朝爲‘索虜’,北朝稱南朝爲‘島夷’,各以‘中國’自居。
  •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 略去‘女真’二字,以凸顯‘本户’進士的地位。
  • 這幅壁畫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都是極爲珍貴的,爲考察金代城鎮文明提供了可資參照的微觀圖象。

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隨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

這樣詮釋的時候,不只他所修的性質無誤,所修的因緣圓滿,所修的次第也無缺少,具有這三個很重要的優點,所以說「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再加上「復乏理辯教義力」,就是每部經典不只是有它詞面上的一個內涵,它還更有深奧的意趣。 也就是著作者在寫這部經典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當下眾生根器的因緣,字面上是這麼說,但實際上他要表達的內容又是另一層,這也須去了解。

  •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 然苾芻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
  •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由先所習喜樂馳趣。
  •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 須以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 女真亦喜絲綢,多爲權貴富豪所用。
  • ’自正隆迄正大,土木翻修,迤邐不斷。
  • 需要説明的是,女真所以能夠超越渤海與契丹,實現後來居上,有兩點比較突出的原因:一是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吸納中原文化。

宋陳振孫《直齋書目解題》卷八《目録類》著録:‘唐僧從梵集,末有大定丁未黎陽張翬跋。 稱“大定丁未”,蓋北方板本也。 ’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二三〇頁。 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録》著録《南豐曾子固先生集》,謂‘版式、刀法、紙墨,與潘氏滂喜齋舊藏《雲齋廣録》如出一轍,蓋同爲金中葉平水坊本’。 文物出版社一九六〇年,第一册四九頁;另,張麗娟、程有慶《宋本》亦著録:‘宋李獻民撰,藏臺灣省中央圖書館。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 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礙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 此當宣說,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共中士道主要就是談「戒、定、慧」三學,這裡面講的主要內容是「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這就是共中士的法類,從這裡知道,想要解脫輪迴之苦,只有學共中士道。 :受持行菩提心清淨律儀之後,就應該不惜犧牲性命地防護,避免違犯根本罪,其他中下程度的煩惱與種種追悔,也應該努力地防護,避免違犯。 如果有違犯的時候,也應當依照所宣說的懺罪法門,妥善地對治淨除。 :這當中(指本論)所闡述的共下士與共中士修習內容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的道理,上師一定要好好的闡釋明白,弟子對這個道理應該獲得堅定信解。 每次修習時應當憶念「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之支分」,應該非常地喜歡而且重視。

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曲苗之所出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