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清明上河圖6大分析

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裏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畫面中,穿插着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根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 根據這段文字,由西北向東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 因此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持“清明節”觀點的專家學者,有已故文物鑑定專家鄭振鐸先生,和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先生等。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汴河

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 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 經現代學者考究,虹橋右側一艘帆船由於來不及收起桅杆,即將撞上橋面,因此可以看見橋上人群觀望與船上水手手忙腳亂的畫面,也看得出畫家特別著重此景刻畫。 1924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 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當時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嚴密,每個坊都設有一座望火樓,專門觀測火警。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樓下有被稱為“潛火兵”的軍隊駐守,專司消防。 餘輝説,張擇端畫了望火樓,但樓上無一人觀望,更誇張的是,望火樓下的兩排兵營被改作了飯館。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真偽之説

河川中央滿是漁船和客串,河邊則有工人正拉著大船使其靠岸固定。 當中婦女形象不多,大戶人家的婦女上街都得坐轎,酒樓、茶肆更不是婦女人家流連之地,由此可見宋代社會對婦女「拋頭露面」的限制。 新娘嫁娶內容平易近人,反應當時生活樣態。 清明上河圖的畫軸大致分成左、右兩部份,右半部分大體描述鄉間的從容步調,主要構成為農戶、牧羊人、豬舍等;從一條鄉間小徑逐漸拓寬、並連接到市鎮中的馬路。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貫穿全卷的的汴河為當時南北交通樞紐,對汴京具有極大重要性,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城中的物資供給全靠汴河供應。

汴河是北宋時期,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雲集,人們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飯鋪進餐。 還有“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伕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 船伕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鈎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明本

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持“清明坊”觀點的專家學者,是已故河南開封中學的孔憲易先生,1981年,孔憲易先生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清明上河圖——質疑》的文章。 孔憲易先生在文章中通過對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是畫的秋景。 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從文獻中可知,汴京是十二世紀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達137萬,8廂120坊,絕大多數建築都是磚木結構。 北宋經歷了40多次特大火災,因此消防是當時朝野最關注的嚴峻問題。

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 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畫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運糧的私家船。 表面看來這是一種商貿興隆的景象,實則反映出當時政府的一項重要失誤:宋徽宗將大量運糧的官船用去運送花石綱,使得糧食運送出現問題。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內容

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説:“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產風物正堪傳。 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 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

宋代的人喜愛飲酒,因此汴京城內酒肆林立,資本雄厚的大酒商開設的酒店,稱為「正店」,中、小型的酒店,則稱為「腳店」,還有一些賣下價酒的「小店」,酒業可算是汴京的一大行業。 由於酒客眾多,因此亦吸引了許多小販在店前擺賣。 除了商店和小吃攤以外,畫面中還包含許多寺廟、私人住宅、官邸等各種階級和型態的房舍,有些還有前院和後院。 畫面中的人們用各種不同型式的交通工具,有馬車、驢車、轎子等。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畫面特寫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製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此版本為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根據「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張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其風格與宋本迥異。 仇本高約30.5公分,長約987公分。 「仇本」又稱「明本」、「仇英本」,是後世眾仿作鼻祖,明人筆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本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

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 此後歷代繪製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詞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 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繁忙的河道,造就汴河兩岸蓬勃的工商百業。 汴京城的街道商店林立,有邸店(旅館)、醫藥舖、各式攤販等。

私船趁機而入,並漸漸把持住了城市的糧食市場,進而操控糧食價格。 畫中,城牆上下沒有一個守衞,土牆上面也沒有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甚至連虛設的城防都沒有。 原本應該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機構所在的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鋪,老闆正在驗貨,賬房在記賬。 從畫面上看,整個汴京正沉浸在濃厚的商貿氣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都城。 這不是張擇端的有意設計,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漸衰敗的軍事實力和日趨淡漠的防範意識。 緊靠貨棧碼頭停泊着待卸貨與裝貨的船舶,等船老大上船後就吃飯開船,貨棧前面的船老大剛結完賬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見了一個熟人,心中記掛着趕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熟人或朋友,在急切中與之寒暄家常,最後抱拳行禮告辭。

《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後為宋神宗向皇后族人所藏。 1186年,金朝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等人先後得此畫,識畫睹畫思故國,分別題跋於圖後。 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 關於於世博展出之電子動態版本,請見「清明上河圖 (電子動態版)」。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後世評價

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從內容看,此畫屬於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 《清明上河圖》並非只是簡單的描繪百姓風俗和日常生活,在商業繁榮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機,明線下交織着一條令人心悸的暗線,同時又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 通過表現驚馬闖郊市為伏筆,鋪墊出全卷矛盾的視覺中心,船與橋的險情和橋上文武官員爭道交織成的矛盾高潮,還有前後出現的軍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渙散、國門洞開、商貿侵街、商賈囤糧、酒患成災等場景。 張擇端以畫曲諫,提出對城防、安全、交通等諸多社會問題的憂慮。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 畫中兩處出現瀆文悲劇,車伕把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作苫布,包裹着舊黨人的其他書籍文字裝上串車,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銷燬。
  • 對春景之説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
  • 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
  • “仇本”也是後世眾仿作鼻祖,明人筆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作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
  • 书中记述了张丑所藏、所见三国至明中期的书法49件、绘画115幅,抄录了有关这些书画藏品的诗文、题跋、印记等。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