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花臉2024詳解!(小編貼心推薦)

可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是關公,而不是三山國王,由此可知,他們與原居彰化的客家人是來自不同的支脈。 至於有三山國王廟的地區(如鹿港、埔鹽),則為泉州人的居住地,這又代表著另外一段械鬥歷史,証明了客家人遷離了,但是由於民間信仰的多元化與包容性,使得王爺廟能夠在泉州人的香火延續下,見証了客家人曾經在此地遺留的足跡。 饒先生表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很重視彼此的承啟聯繫,各地方的香火,強調是由廣東省揭西縣的霖田祖廟「分靈」而來,也會定期回祖廟進香。

三山國王,大家對祂們的最初印象應該大多是和客家人有關,也確實沒錯,三山國王的信仰發源於中國廣東地區,是潮州人、潮州客家人、漳州閩南人及漳州客家人的信仰,隨後才隨著移民擴散至各地。 三山國王係唐人神祇,起源於中國廣東潮州,及後散佈廣東東部,南洋、香港同臺灣,各處均有廟宇。 祖廟喺今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祖廟又叫霖田祖廟。 位於潮州鎮同榮里,宮名「忠主宮」,主祀三山國王,同榮里位置較鎮內中央,台灣光復後取同享繁榮之意定名為「同榮里」,一般大都稱為「舊街」,今為潮州鎮最繁榮的商業區域。 潮州三山國王廟祭祀三山國王緣由,相傳明末清初先民隨鄭成功來台,身帶廣東潮州霖田三山國王香火,祈求保佑平安順事,根據三山國王廟沿革簡介,遠自清乾隆年間以建立,由於潮州定居先民大都來自廣東客家,因而成為潮州庄的信仰中心。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傳説故事

台北華山宮則說,三人的誕辰都有慶祝聖誕的活動,但因大王是主神,所以比較盛大。 明清時期,客家人自廣東沿海一帶渡海來台拓荒,因為來台時間較晚,因此許多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佔據,所以只能往山區發展,面對土地貧瘠、瘴癘蔓延,保護鄉民的「三山國王」被請來台灣,成為台灣客家人最重要的守護神。 明清以來,隨着粵東移民足跡所及,已將三山國王的香火帶往鄰近省市,另築宮廟奉祀,漂洋過海,遠播海外。

三山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地方之巾山、明山、獨山等三個山峰。 三山國王兄弟三人,生於宋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原籍廣東省潮州府。 他們乃是異姓結義昆仲,大王(巾山國王)姓連名傑字清化。 三人雖異姓,但情如手足,胸懷忠慣,值國家多事均能勤王戡亂,屢次建奇勳,功成之日,堅辭朝廷顯爵,僅願受封為「三山國王」而退隱於「三山」,他們視富貴若浮雲、功名如塵,不記名份,而繼續感化地方善行。 三昆仲辭世歸神時朝廷聞訊,天子感其救民大德,親率文武百宫赴三山致祭,三位王爺歿後英靈永在,常守三山,神靈顯赫佑民護境,使地方年年平安,農作豐收,致使黎民咸仰神庥。 上天為喜其忠貞不移,一貫佑民之旨,即下詔敕封三山國王為「南天使者」同班輔弼、替天行道護國佑民者也。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聖誕/祝壽別選錯天!二月廿五才對

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歷史。 荷婆崙霖肇宮的信仰國,遍及四鄉鎮廿一村里,為七十二庄轄區最大的王爺廟,不但建立了五座角頭大廟,更從角頭廟分靈眾多的其他廟宇在彰化平原上,最後,更以「三山國王開台祖廟」之名,一躍成為台灣三山國王的信仰重鎮。 而到了台灣之後,這句話仍然適用於大部份的客家移民,如桃園、新竹、苗栗一帶的丘陵地,台中神岡、東勢一帶以及高雄屏東的「六堆」地帶。 四春三山國王廟創建迄今已二百餘年,自古即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三山國王之生平事蹟,無論其人格功業,足以垂範千秋,為萬民所膜拜。

  • 炉下弟子深感国王爱民恤民,宽鸿大德,只有虔诚信奉,始得平安,由于众弟子精诚团结,地方建设飞跃进步,经济繁荣,人人共感国王施恩之赐,众议倡建大庙,由福建购买建材并聘艺工著手兴建。
  • 每年前來拜謁祈福的各地分廟理事組織、周邊村落代表、民眾不計其數,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獨特的祭典儀式。
  • 臺灣地區幾乎每個客家莊都建有三山國王廟,晚近因閩客社會的交融,三山國王也逐漸受到客家人一外人士的信仰。
  • 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
  • 榕樹灣三山國王廟位於香港南丫島北段榕樹灣沙埔村前。

隨着傳播日遠,前來拜謁祈福的民間組織、香客絡繹不絕,形成了獨特的祀神習俗。 雖然三山國王廟已經正名,而族羣敵視的意識,也早已不存在,但仍不見客家人回鹿港定居,如今這間三山國王廟,不只是彰化縣的三級古蹟,也是鹿港重要的角頭廟宇,更見證客家先民,曾在鹿港的歷史足跡。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是,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在清代時候為了跟漳州、泉州的閩人拚輸贏,於是與同是粵系出身的客家人結盟;到了日治時期,潮州人卻因為口音與漳州、泉州人的口音類似,被歸類為福佬人。 後來的潮州人們發展順利,大家便把這樣的順遂歸功於神明保佑,於是就集資起來,為祂們蓋了一間小廟,信奉有加。 這時候的三山國王,終於有了一處小小的棲身之所。 還有一說則是,潮州在唐代時曾是一處洪水氾濫之地,有次洪患,當地居民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不久後居然真的雨過天晴,因為此三座山的山神非常靈驗,便為祂們建廟奉祀。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发展历史

據《明貺廟記》記載,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 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揭西河婆三山國王祖廟是海內外…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當地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 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逢淫雨傷害莊稼,百姓祝禱求三山神,雨乃止,韓愈便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 隋初隋文帝時期,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跡。

  • 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歷史。
  • 在新的歷史時代,還承負着促進海內外華人和海峽兩岸文化認同和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
  • 當年,王爺起乩警告有關泉州人即將來攻的消息,以及化兵將鎮守前線,使得泉州人知難而退,最後,更以大雨淋溼泉州人的火藥槍,和平地化解此次的械鬥。
  • 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 依據「霖田都三山國王顯靈史蹟」之記載:“三山國王”原來是有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有過了庇民護國的功績,而被朝廷封為護國公王。
  • 如霖田祖廟及臺南三山國王廟之獨山國王便是居正位。

它以台灣現存唯一廣東式廟宇建築而著稱,其格式與閩南風格迥異。 興建此廟時,所用石材均運自潮州,其建造師傅,包括木雕師、石雕師、土木師(泥水師)之剪粘塑造等,均是一時之選,因而桁角木雕與設計製作風格,均具精美,風格特殊。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是三山國王的祀日,當地民間都要以五牲、鮮花、青果祭拜,獻演野台戲,舉行盛大祭典膜拜,十分虔敬。 昔時台南市的三山國王廟還要在每年的上元節之夜,大事展出廣東特種的水仙花,供人欣賞,曾為台南一時的盛況,可惜日本佔據後遭受破壞。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是“國王生”台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那裏的漁民和潮汕的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廟簡介

清朝以後,仍然有許多的民眾不顧清廷的渡海禁令,大量移民來台。 當時許多客家人也隨著這股移民潮遷到台灣,他們所到之處紛紛建立三山國王廟供奉祭祀。 但據嘉慶二十三年《廣東通志》所記載,即使在三山國王傳說史實的發生地─廣東潮州也不過只有兩座廟,其他嘉應州、惠州府等地都不見三山國王廟的存在,可見三山國王並沒有廣泛受到客家人熱衷的祭祀。 客家人的代表信仰除了義民爺之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花臉 隋朝,三山國王原來是明山、巾山和獨山的鎮山神,唐朝開始有顯靈的傳說,宋朝皇帝詔封明山、巾山和獨山山神為國王,分別是:「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

三山國王花臉

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 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 三山國王花臉 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主要影响

在過去的械鬥歷史上,記載的都是「閩粵械鬥」,但是在彰化平原上,卻都稱為「漳泉拚」,即使是客家人與泉州人之間械鬥,也是如此說法。 原因在於客家人有粵客和漳客之分,然而一般都誤將漳客歸為漳州人,久而久之漳客也自以為是漳州人,而被同化了。 有關「雞爺」的傳說不少,如每逢村庄遇有災難,村民也會聽到雞爺的啼叫聲,從廟寺一路啼叫到「東門頭」,像是提醒村民注意防範;為感念雞爺護土佑民,村民們便雕塑雞爺金身,並以清水與五穀雜糧奉祀,成為四春三山國王廟的最大特色。 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

三山國王花臉

其實三山國王的「三山」指的就是中國廣東三座山,分別為巾山、明山與獨山的三位山神,而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也是非常的多。 現存文獻中最早使用「三山國王」一辭,並把三山國王傳說系統化的是元代任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寫了《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明初被載入《永樂大典》(註三)。 “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弟子马义雄、周榆森二人,恭带故乡霖田庙‘敕封三山国王’香火来台,于鹿仔港登岸,转抵本庙现址,为纪念国王奉旨莅台开基,显化济世,是即以故乡之名,正式命名此地为‘荷婆仑’。 亦因故乡‘河婆’与‘荷婆’谐音之故,是兼取本庙前面‘溪湖’之中,天然出产莲‘荷’芡实之特色,及本庙地为小山‘仑’构成,以故斯时即将此地叫做‘荷婆仑’,其意义更为深远。 据先民传颂,本庙圣神三山国王,当奉旨于本‘荷婆仑’开基之始。

三山國王花臉: 何謂「三山國王」?

大門兩旁嵌有對聯,上聯為“三山鼎峙”,下聯為“四海屏藩”。 公王殿內的神壇上供奉着三尊稱為“三山國王”的塑像,“三山國王”塑像都是農民武士的裝束打扮。 居中的是大哥巾山,左手握著帥印,右手提著寶劍;左尊是二哥明山,手執方天畫戟;右尊是三哥獨山,也是手執方天畫戟。

三山國王花臉

廟內的歷史文物,有「山靈永賴、維嶽降神」匾額,署名嘉慶戊寅年歲陽月榖旦重修(一八一八),匾額由當年地方仕紳所贈,亦具有二百多年歷史。 三山國王花臉 渡海到台灣的客家移民,在離鄉背井前,多會到三山國王廟中求取令旗帶在身上,到達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奉祀。 『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

僅在台灣,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三山國王廟410多座。 台灣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將三山國王廟看成是當地有潮汕人客家人開墾的標誌,潮汕移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為北區立人街)的三山國王廟,也是由潮州人“佩爐香過台”而立的。 三山國王源自廣東潮汕一帶,建於隋朝的廣東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就是“三山國王”祖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三山國王”原本是揭陽縣內的三座高山,分別叫巾山、明山、獨山。 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了停不了的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而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和城隍爺、土地公一樣都是自然神演變而來。 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簡稱「巾明獨」三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府。 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庇民獲國而被封為護國公王。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三山國王花臉: 廟宇

後宋太宗下詔賜封三位山神: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三山國王」的信仰之初,可能僅是參拜「三山」的山神,後來民間隨俗隨意地轉變,至宋朝之時,三個神祇將之擬人化並增加了歷史傳說。 目前許多三山國王的神像,受到《三國演義》的民間故事影響,模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忠義象徵,將大國王神尊模仿劉備白面書生臉像,將二國王神尊模仿關羽之紅臉,將三國王神尊模仿張飛的黑臉,更因戰功特加刀痕,刻成花臉。 依序龍邊位就是大王巾山國王,虎邊神貌是紅鬚帶花臉的神明,就是三王爺公獨山國王。

三山國王花臉: 【民間史話】 三山國王與雞爺信仰

但是,由於廟宇遍布偏遠的鄉村,又有部份處於毀壞、重修和新建的變動中,要完整的進行數量統計並不容易。 三山國王花臉 ▲太歲殿虎邊神龕,供奉二十九尊的太歲星君,左右加起來是五十九尊,加上剛剛在中間的值年太歲星君,就是六十尊的太歲星君。 ▲虎邊神龕,中尊供奉福德正神,除了供奉福德正神外,神龕內還有關聖帝君.濟公師父.還有一尊祖師公神尊,小弟推測有可能是清水祖師公的神尊。 ▲龍邊神龕,供奉天上聖母,左右配祀千里眼將軍及順風耳將軍,鎮殿聖母娘娘式軟身的神尊。 在神龕殿內龍邊的位置,另有一尊觀音菩薩的神尊。 三位神明拮据住在六坪房子的日子,又過了十年,信徒們終於看不下去,紛紛提議要興建新廟,潮州鎮民們慷慨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歷經了四年時間,終於在在民國五十三年完成並舉行安座儀式。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