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圍內村6大優點2024!(小編推薦)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在秋祭正日,由各鳳溪中、小學所組成的學生省墓隊會先在鄉公所唱歌歌頌廖氏祖先,然後會合上水廖氏的族長、二族、房長、父老、鄉紳及其他各房各斗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員,乘旅遊巴到墓地拜祭。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 由於近年的時代轉變,很多在墓地進行「食山頭」的儀式不能配合,自2000年代起,盆菜分別在廖萬石堂及東慶堂等廚房以柴火煮熟,再用貨車運到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進行分餚,即所謂的「打盆」。

上水圍內村

報德祠的由來始於康熙元年(1662年)的遷界令,清廷逼令廣東沿海居民內遷50里,以斷絕鄭成功軍隊的接濟。 這導致大量村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其後在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的協助下,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鄉民可以返回故里生活。 上水廖族、上水廖允升堂、龍躍頭鄧族及上水區各村之侯族其後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奉祀周王二公,以表感恩。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寶安,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如興後代遷至沙田烏溪沙落禾沙村,上水鄉以如圭為長房,如璋為二房,如璧為三房,是為上水廖氏的三房。 而應武及應紀無嗣, 部份廖氏子孫分支到沙田、烏溪沙和屯門一帶,第四代原有六人,只剩四人,分為四斗,長房為北斗,三房為南斗,二房為東、西兩斗。

上水圍內村: 上水鄉

自廖族元末由福建搬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響今日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開支散葉,起村建屋。 傳到識風水嘅七世祖廖南沙嗰陣,認為全族一定要住埋一齊,後代子孫先至昌盛,咁至發達、出人頭地。 根據風水學說搵龍脈,揀咗龍口地形,好似隻鳳嘅地方,一齊合力鑿池,即係護城河,以及築城,起咗圍內村,即今日上水鄉老圍。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對上,廖氏族人叫佢做上水鄉,漸漸上水變成咗附近一帶地方嘅名喇。 上水圍內村 上水圍內村 地方為雙魚河同梧桐河匯聚之地,出深圳河,有大塊沖積平原,故此地勢平坦,然而亦會夾雜山嶺。

上水圍內村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 上水圍內村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內村: 上水 @中原樓市片區

踏入1980年代,學校面對市區學校與收生率日漸減少的威脅,入學人數下降。 1993年,學校轉為全日制並開始接收內地學生,惟到2000年代最終停辦。 現時校舍主樓及建於1954年的校舍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龍躍頭文物徑的圍村由鄧氏宗族興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從龍躍頭文物徑走遠一點到上水,你會看到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幾條客家村落,例如松柏塱村和荔枝窩村,讓你體驗幾個世紀前的傳統風貌。 上水警署是上水鄉唯一的殖民地式建築,見證英國早期管治新界的歷史。

上水圍內村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博文學校由松柏塱村民建於1920年,是新界首間註冊學校,亦是最早期的資助學校之一,當時政府每年向學校資助港幣60元辦學。 學校由校舍及高座組成,曾於1948年、1954年及1962年進行擴建工程,擴充課室接收來自其他村落的學生。

上水圍內村: 【圍村文物徑】走訪500年歷史!8大香港圍村文物徑 吉慶圍/屏山/龍躍頭/中西區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由於廖氏年青一代遷居海外或市區的情況較以往普遍,而他們又較不願意參加秋祭。 所以廖氏子弟就讀的人數減少,參加秋祭的人數自然減少。 廖氏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上水圍內村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香港,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令筆者最感動的本地鄉村習俗,就是鎖羅盆村村民二十多年來堅持在過年前返村,為村內的祖屋貼上手寫揮春,哪怕村屋已成危樓,也一定要每年鏟去舊揮春,貼上新的揮春。 在沙頭角鎖羅盆村,村民每年都會前往位於荔枝窩的祠堂拜祖先,隨後入村拜伯公、貼揮春,今年也不例外。 梅子林村亦然,鄰近歲末,村民都會拜伯公、灶君、前往祠堂祭祖,感恩上天賜福,祖先庇護。 圍內村位於圍內村,當中圍內村分為1期,1座,合共提供4個單位。

上水圍內村: 元朗最大型屋苑曉門下覆式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尾,香港政府夾佢同粉嶺,發展成粉嶺上水新市鎮。 Sinbad位於觀塘海濱長廊,配合咖啡店外的一大片海,整所咖啡店都已藍白色為主,帶有一種海軍水手風。 上水圍內村 不論是位置及裝潢,都予人一種優閒舒適的感覺。 Sinbad Coffee Roasters 雖然店鋪面積不大,但主題及裝修都非常出色,連他們都logo是一個錨, 除了水手風外,更帶有一種想脫離城市煩囂的感覺。

  •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 店內一角有塊「 北區同學會」白板,搞乜東東?
  • Prisma Coffee Company…
  • 警察公共關係科回覆查詢指,於上月30日凌晨接獲一名13歲女童報案,指她上月29日在上水祥龍圍邨被一名16歲男童及一名15歲女童以手襲擊,她面部受傷,自行前往大埔拿打素醫院求醫。
  •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 說起上水,很多人馬上想起的是新移民走水貨拉篋,已經是不像香港的香港;再說上水圍村,更是山旯旮三山五嶽之地,很多人從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世人都未去過。
  • 松柏塱村主體位於粉嶺公路北面,公路南面亦有少量村屋,高爾夫景園和愛園別墅也屬松柏塱範圍內。

而應武及應紀無嗣,第四代原有六人,只剩四人,分為四斗,長房為北斗,三房為南斗,二房為東、西兩斗。 運輸署服務詳情表顯示新界專綫小巴59A線雙向繞經此處,駛入停車場上落客。 實際運作上,59A線以逆時針方式循環行走寶運路,並只繞經此處一次,並一般於此站稍作停留。 上水東慶路停車場(Sheung Shui Tung Hing Road Carpark)小巴站,位於新界北區上水圍上水東慶路北面停車場內,上水鄉第八休憩處側,毗鄰鄉事委員會,位處莆上村及圍內村之間。 屹立上水75年的成發餅家,與石湖墟只是一條馬路之隔,每次行過都會聞到陣陣包餅烤焗的香甜味,下午蛋撻新鮮出爐,總是吸引不少人排隊半打半打的買。 每年中秋不少人專程從香港、九龍揸車到來買月餅。

上水圍內村: 中原地產新界北豪宅譚秀琼團隊抓緊旺市機遇 1月業績約240萬元

主樓雖有改動,但整體上仍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11月18日(星期六)大埔區少年警訊會所舉行開放日,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半,現場將提供定點導賞服務。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客家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由於位置偏遠,這裡是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客家傳統村落之一,村內共有三座宗祠和210棟房屋。 如果想去荔枝窩村,可以徒步走上兩個小時,或乘坐只在星期日和公眾假期營運的渡輪,儘管路途辛苦,但絕對值得一去。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因風水地形之得名的虎地祭祀。 上水圍內村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三十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二百五十多萬,足以彌補有餘。 另外,東西兩斗各有分祠,西斗分祠為明德堂,建於1828年,東斗分祠為顯承堂,建於1838年。

上水圍內村: 上水之虎

村內不少古建築仍保留原來風貌,可說是香港現在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 由於松柏塱建村時已是雜姓村落,其內部也分爲不同姓氏的聚居群落,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客家圍(Hak Ka Wai),通稱松柏塱客家圍(Tsung Pak Long Hak Ka Wai)。 灣仔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舊區之一,至今仍有不少文物古蹟保留。 灣仔歷史文物徑第一段建築主題文物徑包括藍屋、黃屋、灣仔街市、莊士敦道和昌大押和皇后大道東,都是在灣仔文物徑非常受遊客歡迎的歷史建築。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 廖氏最尊祟的是族長,此職位一定是由男性族人繼承,族長是族人輩份最高的人,主要職責是帶領族人進行春秋二祭。 族長之下有「二族」一名,都是主要負責拜祭事宜。 圍內九條村中,每條村根據人口比例選出村代表,每五十人選一個選村代表,而他們之間會選出一名村長及兩名副村長,負責整個上水鄉廖氏的行政事務,村中又有鄉公所,負責處理鄉務。 由三名原居民代表、居民代表及鄉務委員組成村務會議負責村內事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