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2024介紹!(持續更新)

利用超音波來診斷肝硬化的敏感度為85%-90%,約有10%的肝硬化超音波是看不出來的。 如果有家族病史,或是有相關症狀像是脂肪便、肚子痛,也可以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來看胰臟內部狀況。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九龍半島醫學中心在收集、保存、使用及傳送個人資料時,尊重法例賦予你的私隱權利,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如閣下希望行使任何該等權利,煩請向我們查詢。 服務名稱服務描述1上腹部超聲波 (肝, 膽, 脾, 胰, 腎,主動脈)可測知肝癌、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等。 肝膽胰連接,向消化系統輸送膽汁胰液,都經過膽管,若果「交通暢順」,那當然「水到渠成」。 然而,這套系統最常見的問題,在於因膽結石導致的膽管堵塞。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後續的檢查結果很快就出來了,他掛著忐忑的表情走入診間,等著聽取報告。 超聲波掃描是透過高頻聲波的反射,從而做出高解像度影像,主要用以檢查人體內部重要器官。 與X光等放射性檢查不同,超聲波掃描並不含任何輻射,因此適用於絕大部分人士。 同時,超聲波掃描檢查也常用於檢測血管和組織的檢測方面。 如果發現有普洱茶色小便、眼白泛黃或上腹疼痛的現象,就要留神有機會出現了膽管閉塞。 診斷膽管堵塞主要靠抽血檢查肝酵素和黃疸指數,以及做上腹超聲波檢查。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本中心提供超聲波檢查服務,檢視人體內部主要器官,例如肝臟、膽囊、胰臟、腎臟、子宮、卵巢和乳房等。 超聲波檢查的原理是利用超聲波探測器發出超聲波,當聲波到達各種身體組織的邊界時,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再透過超聲波接收器分析回聲的方向和回傳時間,便可描繪出探索範圍的影像。 抽血還可以測定一些所謂的腫瘤指數,其中跟胰臟最相關的就是CA19-9,當進行胰臟癌與慢性胰臟炎鑑別診斷時,敏感度可以到8成。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此外,約有5∼10%的人天生體內就測不到CA19-9,對這些人來說此一指數就沒有代表性。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林相宏在其facebook專頁指出,該名女子雖然家族中有3位親人有乳癌病史,但她平時不煙不酒,亦很注重健康。 近半年來,女子開始覺得背痛及肚脹,不過未有影響食慾,體重亦無特別減輕,接受胃鏡和超音波檢查均未有發現異常。 盆腔超聲波檢查則利用超聲波探頭繞行下腹或進入陰道,觀察盆腔內情況,主要用於檢查及評估子宮及卵巢有否出現水瘤、纖維瘤、卵巢多囊症或朱古力瘤,及早檢查更可發現卵巢癌、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病。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該名50多歲患者早前出現出現疲累、消化不良、面色泛黃等情況,遂往醫院檢查,結果卻被診斷出患上胰臟癌。 劉醫生指,雖然患者不吸煙、有運動習慣,不過他喜愛與朋友喝酒,加上平日常喝甜的飲料,如珍珠奶茶、紅豆湯、冬瓜茶等,而這些高糖分的食品正是導致他患上胰臟癌的元兇。 胰臟癌號稱「癌王」,被發現時往往已接近末期,因此通常難以被治癒。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超聲波檢查的臨床應用

當膽管出現堵塞,膽汁因不能正常經膽管排出腸道,引致血液中的膽紅素積聚而上升,出現黃疸;膽管亦會因此而膨脹擴張,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造成急性膽管炎。 以常見的IPMN為例,可分為主管型(可見擴張的主胰管)、支管型(可見與主胰管相連的小囊泡)與混合型,常常是位在胰臟的頭部;它的組織學表現為良性的腺瘤,但可能會進展為原位癌或是高侵襲性的腺癌。 臨床上會把IPMN或MCN視為是癌前病變,一旦影像診斷將胰臟水泡/囊腫診斷疑似為IPMN或MCN這類黏液性腫瘤,就會建議要持續追蹤。 磁振造影的組織對比能力比CT好、沒有輻射劑量的問題,但因檢查時間較久且費用較昂貴,臨床上多用於當CT也無法清楚判斷時的進一步檢查工具。 MRI還可合併膽胰管攝影(MRCP),相對於傳統的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透過3D影像重組技術,將胰管與膽道的組織構造看得一清二楚,使整體影像評估更為精細。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未明,但相信與胰臟細胞增生或變異有關。 基因會控制細胞何時生長、分裂成新細胞和死亡,而癌症則有可能是由於控制癌基因或抑制腫瘤基因的DNA出現變化所導致。 倘若發現以上懷疑胰臟癌病徵,而病徵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便應該立即求醫,讓醫生轉介進行詳細檢查,從而找出病因。 若腫瘤壓迫到胃部,有可能會阻塞部分胃部,令食物難以通過,導致噁心、嘔吐,而患者在進食後更會感覺疼痛加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佈的數據,與 2017 相比,胰臟癌2018年新症個案增加 11.6%至 855 宗,自 2008 年起上升約 91%。 雖然胰臟癌並不屬於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但卻是2018年全港第五位致命的癌症,該年有711人因胰臟癌而死亡 。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腹部超音波多久照一次?

一名80歲老先生因黃疸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胰臟頭側有個2公分腫瘤壓迫膽管,造成膽管阻塞併發黃疸。 經與病患及家屬討論後,選擇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進行胰臟腫瘤切片,病理報告確診是罹患素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立即轉診至腫瘤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傳統超音波的檢查方式,是將探頭放在需檢查部份的身體表面(例如腹部),經由介質透視腹壁,達到實質器官(例如肝、脾、腎)檢查的目的。

  • 膽囊息肉一般不會有症狀,大都是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的,原因不明,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
  • 超聲波檢查的原理是利用超聲波探測器發出超聲波,當聲波到達各種身體組織的邊界時,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再透過超聲波接收器分析回聲的方向和回傳時間,便可描繪出探索範圍的影像。
  • 手術除了旨在切除腫瘤,也有可能切除腫瘤周圍的部分健康組織,以減低復發風險。
  • 透過腹部超聲波的影像,膽囊、膽管和肝臟的結構會無所循形,例如可以看出有沒有肝腫瘤、膽石、膽管因堵塞而膨脹或膽囊發炎等等。
  • 服用腸胃藥後情況越來越差,再度求醫時她證實患上胰臟癌,腫瘤已擴散至肝臟。

腹部超聲波檢查是一種非介入性的上腹部器官檢查項目,既無輻射,亦無痛楚,可用作檢查肝臟、膽囊、胰臟、脾臟及腎臟等多個主要器官,檢測範圍亦包括腹部的大動脈及靜脈,並可觀察附近的淋巴有沒有發大,以及腹腔有沒有積水等問題。 蔡忠紘醫師提醒,預防癌症,如果選擇了錯誤的檢查工具,不但沒有辦法早期發現,反而因為錯誤的認知,錯失了治療的良機。 如果民眾有健康檢查的問題,建議健檢中心尋求專業的諮詢與協助。 蔡忠紘醫師說明,根據最新的文獻建議,內視鏡超音波(EUS)與磁振造影(MRI或MRCP),都是適合針對高危險群做為胰臟癌健檢的工具。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超聲波掃描檢查是甚麼?

不論是外部還是內部超聲波檢查,都不會產生輻射,因此不會有副作用的問題!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相較於X光等其他檢查方式,超聲波檢查更加安全,重複檢測也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 早在1960年代末期,超聲波就被應用在醫學領域,可進行2D成像,偵測體內是否出現病變或結構異常問題,並逐漸成為醫學診斷的重要工具。

內視鏡超音波就是將超音波探頭安裝於胃鏡的前端,如此可避免氣體阻撓,隔著胃壁或十二指腸壁就近觀察胰臟,即使是小於1公分的胰臟癌,也幾乎都可以看到清楚的病灶。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如有症狀,通常為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及灰白便;其次為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疲倦及發燒等。 為了避免腹內產生空氣影響聲波的傳導而降低影像品質,請您在檢查前4-6小時內不可以吃任何食物、水及藥物(禁食)。 若您被安排在上午檢查,請您於檢查前一晚午夜12點後開始禁食。 位於身體左上腹部,形狀扁長,橫躺在上腹部的中央,分為頭、頸、體、尾四個部位,主要功能為分泌胰液幫助食物消化吸收,以及分泌胰島素、升醣激素來調節葡萄糖、脂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上腹部超聲波胰臟檢查: 檢查有沒有特別要準備的事項?

有的醫師會說「肝看起來有點發炎」或「肝看起來曾經發炎過」、「肝看起來稍微粗一點」、「有一點纖維化」、「有一點結疤」,至於是上述那一種情況,每個醫師解釋方式也不同。 CA-199 是一種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在 1981 年時被發現;雖然正常人也可能測到,但在胰臟癌患者中容易升高,因此很多人把它拿來當作偵測胰臟癌的指數,但實際上它做為篩檢的表現可謂糟糕透頂。 在 2004 年一篇針對七萬多名「健康人」的研究中,發現在所有 CA-199「異常升高」的受檢者中,只有 0.9% 確實患有胰臟癌;在更早期一點的日本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 胰臟癌發現後大多已在晚期,造成高死亡率,許多名人都死於胰臟癌,包括資深名嘴劉駿耀、香奈兒創意總監 卡爾拉格斐、體育主播傅達仁、男高音帕華洛帝等人,都因胰臟癌病逝。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