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症症狀11大好處2024!專家建議咁做…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當中,有四、五成的案例是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三、四成是自閉症,餘下的一、二成則是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病。 當中ADHD和自閉症,近八成是與遺傳因素有關;而抑鬱、焦慮等情緒病,遺傳影響只有三至四成,大部份是後天因素引起。 醫師可能會詢問一些關於孩子過去健康狀況的問題,並會要求您和孩子填寫診所的症狀表單。 醫師也可能會問孩子幾個問題以更加了解他們的思維、行為和感覺。 很多人都覺得小朋友活潑開朗,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有情緒問題。 但事實上,有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常常會覺得焦慮不安,又或者鬱鬱寡歡,只是他們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未能對症下藥。

焦慮障礙並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在焦慮的情緒背後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和價值觀在支撐著這些痛苦的情緒。 在焦慮障礙的青少年中常見的歪曲信念有「在自己身上肯定會發生糟糕的事情」、「別人會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必須做到最好,否則就沒有意義」等等。 這些想法通常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不進行心理干預的話很少會自動消失,通常會越來越頑固,導致情緒的極度痛苦或者迴避(比如迴避上學、迴避社交)。

兒童焦慮症症狀: Tags: 兒童 孩子 心理 生理 憂鬱症 焦慮症 強迫症 青少年 孩童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醫療 衛福部 More…

即使沒有明顯原因或跡象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他們仍然難以控制自己的憂慮想法。 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亦令兒童容易感到煩躁、難以集中精神,或可能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例如睡眠問題、肌肉繃緊等。 如果家長察覺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症的病徵達四星期以上,而且已對他/她的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造成負面影響,便應尋求專業協助。 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了解該兒童的病徵與病因,然後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大致分心理輔導,行為訓練和藥物治療三類。

兒童焦慮症症狀

讓我們多了解一下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及早識別和幫助他們。 2)社交恐懼症/對於日常社交活動感到強烈憂慮和自覺。 他們的憂慮主要來自於害怕被人品頭論足,或是可能做出丟臉的行為,會被人嘲笑。 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對抽動症的誘發或加重也有重要意義。 爸媽對孩子管教過嚴、孩子學習負擔過重、長期焦慮不安、受驚嚇、不良家庭環境、家庭生活不愉快等因素,都可能誘發抽動症。 兒童焦慮症症狀 長時間看動畫片或迷戀於電腦遊戲也可誘發抽動或使症狀加重。

兒童焦慮症症狀: 台灣只注重兒童生理健康而忽略心理

如果只是望子成龍心切,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超過了孩子的承擔能力,以致使孩子整天處於過度的緊張狀態,時間長了,孩子就有可能出現過度焦慮反應。 父母對孩子不應溺愛,百依百順,否則,孩子得不到一點鍛鍊,一旦走出家庭,在社會上或學校中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容易產生過度焦慮。 焦慮是兒童正常發展的重要心理經驗之一,過程中能讓兒童學習自我保護。 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焦慮或恐懼,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的概念。 可是,當焦慮的感覺持續超過一個月,程度變得不合理,影響了正常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成為「焦慮症」。 兒童對事物不合理的恐懼和逃避,可能會妨礙他們參與社交活動和建立正常的朋輩關係,亦會影響他們在學校的參與和表現,甚至阻礙他們日常與人接觸及生活適應的能力。

兒童焦慮症症狀

分離焦慮症在兒童期最常見的初次發作年齡為7歲或8歲,在青少年則為10歲至11歲。 兒童期的分離焦慮症可能會發展為其他焦慮疾患(例如懼曠症),且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在初次發作後的幾個月內,會出現憂鬱症狀。 青少年的分離焦慮症狀,在成人之後亦可能發展為憂慮症或其他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然而,患者如未規律用藥,血中藥物濃度不足將導致症狀起伏,甚至造成難以恢復的大腦功能影響,嚴重者因此反覆需要住院治療而出現「旋轉門」現象。 提醒精神疾病患者應瞭解規律治療的重要性,愈早治療能讓治療效果愈穩定。 少部份思覺失調症患者對自身病識感不足,加上精神症狀影響,容易任意停藥或不配合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再度復發。

兒童焦慮症症狀: 造成焦慮症的原因是甚麼?

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心理,多來自對疾病知識的不瞭解,未來應持續推動精神衛生教育,幫助國中、高中學子瞭解精神疾病症狀與治療方式。 兒童焦慮症症狀 更要提醒家長,察覺孩子出現精神症狀時切勿諱疾忌醫,及早接受診斷與治療幫助孩子穩定控制,仍有良好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思覺失調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由於大腦功能失常造成思考、情緒、知覺、行為變化,影響患者的「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 相較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的思考、知覺、邏輯的功能異常更明顯,並可能合併情緒症狀,甚至出現明顯的現實感障礙,無法與他人正常溝通。 美國非營利兒童心理健康機構(Child Mind Institute)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增加了17%。

兒童焦慮症症狀

外向性表現如攻擊、反抗或衝動等行為;內向性表現如退縮、畏懼或焦慮等,這些表現都意味著情緒障礙的警鐘已被敲響。 具體行為治療方法有多種,要根據情緒障礙的性質來選擇合適的行為矯正方法。 如強迫症可選用衝擊療法和厭惡療法,恐怖症可選用脫敏療法、衝擊療法和示範法,焦慮症選用衝擊療法和脫敏療法,暴怒發作等選擇消退法和暫時隔離法等。 患者因為智力低下,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與否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受別人的指使行事,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較差,可能發生一些違法、攻擊或對抗行為。

兒童焦慮症症狀: 診斷兒童焦慮症

想像你是烏龜,把頭整個縮進自己的外殼,兩個肩膀聳起來,頭縮進去外殼了,維持這姿勢並感覺這種張力,再深呼吸放鬆肩膀。 找個舒適的椅子坐下或躺下,先自然地呼吸,然後可進行幾次腹式呼吸,感覺自己身體有比較放鬆後再準備開始。 我們有嚴格的採購指南,只鏈接到信譽良好的媒體網站,學術研究機構,並儘可能與醫學同行評審的研究相關聯。

  • 2022九合一選舉牽動2024總統大選,藍綠白都想奪得總統寶座,引發各界關注。
  • 不圍繞孩子的恐懼而改變生活,並不是說逼迫孩子面對那些讓他們恐懼萬分的東西,相反應該支持他們一步步克服恐懼,直到可以坦然面對。
  • 受焦慮症困擾的兒童患者,可透過服用合適的抗焦慮藥,有助改善兒童情緒問題,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 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 有的家庭“大吵三六九、小鬧天天有”,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環境中,失去了他們應有的歡樂,由此便產生膽小、孤僻、不合群、易緊張等焦慮現象。

學習環境及家庭也對小孩很有影響;例如轉到新學校,或迎接家中新生命誕生,都可能會讓兒童感到壓力及焦慮。 因此,請確保你每天預留一點時間,細心聆聽孩子,與他們好好溝通。 因為每一個兒童對新的環境、新的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感和焦慮感, 隨著對環境的熟悉和認識, 這些不安的反應在多數孩子身上都會消失。 接受治療的孩子, 只要尋找到造成焦慮的原因, 並針對原因去除焦慮的因素, 焦慮症的孩子預後大多良好。

兒童焦慮症症狀: 孩子焦慮的八大症狀

有些孩子重複出現功能性身體症狀,一部分因素來自於發展的環境中,不習慣分享生活的經驗或感受,若從日常生活中維持固定相處時光,維持讓孩子感覺自在安全的親子關係,就有可能促進孩子練習表達遇到的壓力與困擾。 雖不是每個孩子都因身體症狀造成生活影響,但這類現象在兒童青少年並不少見。 由於大腦發展會持續整個兒童青少年期,身為父母,有以下幾點可幫助自己與孩子,去因應孩子身體化症狀的影響。 而若嘗試後仍覺效果有限,亦可諮詢兒科醫師是否轉介心理專業評估。

如果沒有治療,青少年可能會輟學,迴避社會並成為隱士,可能是自殺行為。 一些患者有長時間的自發緩解,並且多年後發生復發。 這些症狀很少受到藥物治療的影響,因為兒童經常會繼續恐懼恐慌症,即使長期缺乏藥物治療背景。 若證實孩子出現精神病,必須及早積極治療,以減少患病對孩子日常生活、個人發展、社交生活、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影響。

兒童焦慮症症狀: 孩子抽動症,家長千萬彆著急,越著急孩子越嚴重!

這些擾人的念頭稱之為強迫性思考,而這些儀式行為稱之為強迫行為。 舉例來說,對於細菌抱持非理性恐懼者,會不斷洗手。 5)創傷後壓力疾患/某件創傷性或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心理疾病,像是心愛的人突然逝世或是自然災難。 創傷後壓力患者對該事件的記憶是充滿恐懼且無法磨滅,通常情感麻木。 4)特定畏懼症/對於某種物品或情境懷有強烈的恐懼,如蛇類、高度或是飛行,其恐懼的程度通常和所在的情境不成比例,可能會造成患者避開日常的活動。 周煌智提醒,「社交孤立」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團體互動有助於強化憂鬱的改善,不僅是對青少年,老年人也有效,像是長照據點活動,到團體中與人互動,時間越長越有效。

兒童焦慮症症狀

他們或擔心被拋棄,或害怕父母遭遇意外,因而不願與父母分離,甚至拒絕上學。 如果孩子的病情變得嚴重且無法通過 CBT 控制,醫生可能會為他們開出抗焦慮藥物,但這應該由兒童心理學家來完成,而不是由精神科醫生或行為矯正專家來完成。 另外,由於焦慮問題亦與生理因素有關,部分年齡較大、情況較嚴重的兒童,亦可能需要考慮藥物治療。

兒童焦慮症症狀: 內容—

但根據國外專家表示,小孩可能高達5~10%患有焦慮症,所謂焦慮症包括強迫症、社交焦慮症、恐懼症(怕高、怕飛機)等。 父母往往認為小孩害羞、緊張是正常的,即使到了拒絕上學的程度,只要不是太嚴重,父母也不知道該求助於精神科醫師。 幼兒期情緒上多表現煩躁、好哭泣或吵鬧,難以安撫和照料,不易撫養,氣質上多屬於“難養型”。 3歲以後易表現害怕、恐懼、或有大禍臨頭的不祥感覺。 行爲上表現膽小不願離開父母,糾纏母親,上幼兒園時顯得輾轉不安,惶恐不安,哭泣。

兒童焦慮症症狀

針對真實個案評估,焦慮症病人所面臨的不只是心理情緒受影響,身體也可能產生不適症狀,甚至嚴重至干擾日常生活,且反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以下是一些焦慮症症狀評估,在此也提醒社會大眾不要對焦慮症有錯誤的理解,旁人看似的「小題大作」,在焦慮症病人看來卻是難以控制,它是真實的感受,也是嚴重的。 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歷過焦慮不安的時刻,對潛在的威脅感到焦慮、恐懼和不安全、這正正提醒我們留意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好讓我們作出準備。 但是,過多的焦慮感卻會適得其反,當焦慮情緒影響到日常生活,如學習或社交,令人感極度苦惱,甚至引起身體不適的時候,你可能正經歷焦慮症了。 本次探討焦慮症成因、分類、常見症狀問題及如何做評估。

兒童焦慮症症狀: 兒童憂鬱症找上門?小孩突然變安靜或無故哭泣與生氣要注意

根據研究,兒少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 其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最高,比對健保資料庫卻發現盛行率很低,其他精神疾病盛行率也明顯低於此次田野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孩童沒有得到應有的診斷和治療。 “有些學生擔心作業太多、起牀太早、跟不上學習節奏、處理不好同學關係等,從而引發緊張、不安、煩躁等情緒反應,甚至牴觸、逃避開學。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心理門診主治醫師郭嘉提醒,家長要重視孩子開學前出現的情緒反應。 兒童焦慮症症狀 一般抽動症不會影響兒童智力,但是生活上卻遭受很大的影響。 由於抽動症患兒經常口出髒話,會嚴重影響患兒與同學、同伴的交往,容易產生自卑感、社會退縮、行為不成熟、社交障礙、口吃以及品行紀律問題,嚴重影響患兒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

兒童焦慮症症狀: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的症狀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兒童焦慮症症狀 社群文化節走進濟陽城裡社群”社群居民劉奶奶說,她是帶著孫子一起來的,孫子很喜歡小丑還有魔術師的表演,還拿到了贈送的氣球,“這種老人孩子都能受益的活動真是太好了,希望以後文化節能多多走進我們社群… 小明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到奶媽家照顧,每逢週末才被帶回家與父母親相聚,這種情形持續到小明滿三歲為止。 回到家後的小明非常黏媽媽,當媽媽離開稍微久一點,就會停下手邊活動四處找媽媽。 兒童焦慮症症狀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與積極的人相比,焦慮的人傾向於經歷消極想法的量度要大得多。 結果,消極的想法往往比積極的想法更容易接受,這樣就使焦慮症患者似乎一直在沮喪。

兒童焦慮症症狀: 焦慮症症狀評估

過動、注意力缺損、亞斯伯格、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有時很輕微,但長期下來會構成很大困擾,而且當焦慮症拖到了青春期,往往就醫更困難,治療也越費力,尤其是男性。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想跟大家分享,大眾往往不重視兒童焦慮症,但小孩的焦慮症治療卻拖不得,拖得越久可能越難治療,過往被視為叛逆期的青少年心理轉變,其實可能是青春期的憂鬱。 很多人覺得小孩怕生、害羞、愛哭很正常,但這些可能是兒童焦慮症特徵喔! 小孩心理適應能力遠不如大人,對大人只會帶來一點不舒服的情境,對小孩來說卻可能是極大的焦慮。 (3)家庭輔導治療:爲病兒父母提供諮詢,提高對病耳疾病的認識,瞭解產生疾病的因素,並請父母配合醫療,消除家庭環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點或神經質的傾向。

兒童焦慮症症狀: 兒童焦慮症治療

而案例中xx的症狀就是由轉學引起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所導致。 孩子對日常生活很多不同類別的事物, 都出現不同程度, 或不合理的擔心或恐懼 。 例如對即將要面對的事情如考試、去一個新的地方、 參與課外活動等,產生不合情理或過分的擔心; 或對家人,朋友產生不合理或沒有依據的憂心,例如無故地擔心他們會出現意外、健康出現問題等。 這些焦慮的情緒, 程度一般超越預期 ,而且即使安撫或解釋沒有理據需要擔心,孩子亦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並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

孩子往往從榜樣中學習,因此父母應和孩子一同參與健康的壓力管理活動,例如運動、聽音樂和社交,讓他們以積極方式化解日常壓力。 兒童焦慮症症狀 現今世代的學業壓力以至擠得滿滿的學習時間表,都會為兒童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們將壓力化為動力,嘗試跟情緒做朋友。 首先,父母應自我檢查一下,確保他們沒有要求過高。 同樣,優質親子時間亦是關鍵;花點時間和孩子一同完成家課,除了可以支持孩子實現目標,也有助加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有的孩子由於焦慮、煩躁情緒易與同學發生矛盾和衝突, 也不願意上學。

有資料顯示,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如未能接受適當治療,其徵狀及影響可能會持續至成年期,甚至導致抑鬱症或藥物濫用等其他問題。 「焦慮」是指對將來、未曾發生的事有所擔憂;而「恐懼」則是指對即時危險的緊張反應。 許多人都會對一些事物較為害怕,或在生活中因面對壓力而感到緊張,這也是很正常和自然的反應。

兒童焦慮症症狀: 焦慮症成因

因此治療師採用兒童中心取向的遊戲治療,一方面能提供溫暖、安全的治療關係,另一方面能幫助小明發展出更正向的自我概念。 兒童焦慮症症狀 兩個星期之後,才能獨自上學,之後在中班及大班時都沒有再出現哭鬧拒學的行為。 剛上小學時相似情形再度發生,但一個星期之後就可獨自上學。 剛發病時通常需要觀察六個月,如果在就醫前半年至一年已經發病,或是進入正性症狀明顯的急性期時,確定診斷的時間將會減短。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他們的思考模式和對事物的看法通常較為負面,經常過度估計事物的危險性。 情緒緊張亦可能令他們出現身體不適的反應,例如頭痛、肚痛、流汗、肌肉酸痛等。 青少年焦慮症特徵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的精神緊張,情緒不太穩定,內心總感覺到恐懼、害怕,焦慮,又不知道怎麼控制這樣負面的情緒。 焦慮症特徵的一大表現就是情緒上的變化,第二大特徵是社交出現變化,不想和親人朋友交流,喜歡找藉口不參加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動,有逃避的傾向。 焦慮症特徵還包括身體上的變化,感覺失眠多夢,頭暈頭痛,心慌氣短,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常坐立不安,持續的緊張自卑,感到焦躁不安。 兒童焦慮症的治療主還是依靠心理調適為主,建議家長首先是不要給孩子在這個年齡層無法承受的壓力,因為很多患有兒童焦慮症的兒童,都是因為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把過多的期望壓到了孩子身上。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