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 疫苗10大好處

《Hello醫師》將由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開始介紹,帶您了解B型肝炎疫苗的成分、廠牌與副作用,並釐清B肝抗體消失的秘密。 台灣為B型肝炎(Hepatitis B)高感染地區,近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中,有4成患者需要進行治療,而需治療的患者中,卻有高達27萬人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 一、過去沒有完整接種3劑B肝疫苗者:必須接種3劑疫苗(間隔0、1、6個月),接種完畢後1個月檢驗表面抗體。 所以沒有B肝抗體不代表沒有免疫記憶,但是目前沒有方法去測量記憶,必須靠補打1劑疫苗來刺激,若抗體量馬上高起來,代表成功喚起免疫記憶。 若懷孕期間才發現體內已無B肝抗體及免疫記憶,可以等生完小孩,再補打疫苗。 當B型肝炎病毒進入到人體時,病毒即會在人體內進行複製、繁殖,這時B型肝炎病毒會分泌一種蛋白質,稱為e抗原,而人體內產生對抗e抗原的抗體,就是e抗體(Anti-HBe)。

b型肝炎 疫苗

疫苗的保護力並非永久,根據研究,保護力約可維持10~15年,因此,即使小時候打過疫苗,一旦抽血檢驗發現體內已無抗體也無免疫記憶,仍可能感染B肝成為帶原者,但機率僅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另外,由於個人體質問題,約百分之五的人打了疫苗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 不過,另有一族群則是由衛生署編列預算要補助需補打B肝疫苗的人。

b型肝炎 疫苗: ▐ 接種疫苗對肝炎有不良的影響?

事實上,只要有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就可以維持一般身體的生理運作,不會出現異狀,所以百分之六、七十的肝炎是不會有症狀的。 但是當感染急性B型肝炎,或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時,可能就會有以下的症狀出現,但是這些症狀並非只有肝炎發作時才會出現,其他的疾病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症狀,所以必須要多加留意。 GSK產製之B型肝炎疫苗於上市初期,其建議之用法用量不論年齡均為每劑20 mcg/ 1 ml。 其後國際相關研究結果顯示,20歲以下對象每劑以10 mcg/ 0.5 ml接種即可達到有效免疫保護效果,故原廠變更該產品之用量,亦經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

在最佳情况下病人体内只有表面抗原而且没有症状,这说明病人健康,但是带病毒。 假如病人体内有e抗原的话他的感染力非常高,不过即使只有表面抗原病人依然可以感染其他人。 2017年,香港約有8%帶有乙型肝炎病毒,即約六十萬人。 香港常見傳播途徑為母嬰感染,其餘途徑包括血液傳播及性接觸。

b型肝炎 疫苗: 健康 熱門新聞

脱氧核糖核酸:过去化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主要是在不明确的情况下确定病情,以及用来确定病人的感染力。 血液中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数量少说明病情不加剧,数量多说明病情恶化。 慢性乙型肝炎:根据肝功能受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乙肝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除表面抗原、HBV-DNA阳性外,还有e抗原阳性,抗-HBe阴性,并且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携带者”:血清转氨酶ALT正常慢性乙肝病毒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V-DNA阳性,乙肝e抗原或e抗体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感染B肝病毒後,若肝臟反覆發炎厲害,超過肝臟的修復能力,纖維組織增生,肝臟變硬,形成肝硬化。 肝硬化時有可能肝發炎指數只有輕微上升,甚至正常,除非到了肝功能失調,否則可能沒有任何的症狀。 如果家庭或伴侣中有人患有乙肝,应对其家人或伴侣等常接触者接种疫苗。 医务人员、接受靜脈注射的人士、濫交的人士、滥用毒品的人士也尤其应该接种。 为了防止生育时的感染在婴儿出生后12小时后还可以接种乙型肝炎的疫苗。

b型肝炎 疫苗

但之後希勒曼的疫苗卻被誤認為引燃愛滋病散播的元兇,因此受到抨擊。 雖然純化血液所取得的疫苗看起來十分可疑,但它卻的確絕對不含愛滋病毒,疫苗純化的過程已經消滅了所有的病毒——包含愛滋病毒在內,此疫苗也在1981年合法上市。 除了醫護人員是工作因素會長期暴露風險,本就規定要補打疫苗,一般人補打一劑即可(喚醒免疫記憶後可撐10年),未必需要繼續每10年補打疫苗。

b型肝炎 疫苗: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上個世紀,B 型肝炎在台灣狂妄地肆虐,幾乎所有人都曾被病毒感染、約 20% 終身帶有病毒。 台灣的 B 肝傳染有家族群聚性,父母極易傳染給子女 ,一代傳給一代,B 肝→肝硬化→肝癌的詛咒纏繞家族、仿彿永無止境。 B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種,當肝臟受到病毒、細菌或寄生蟲之感染,或因酒精中毒、藥物或化學物質等之傷害,使肝組織內發生肝細胞變質、壞死、白血球浸潤等炎症反應,稱為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叫「B型肝炎」。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呈陽性,則表示他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目前可能是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他的HBsAg呈陽性反應),或者是已經痊癒(若anti-HBs為陽性的話)。 只接受過疫苗注射者,不會產生B型肝炎核心抗體。 ),台湾译作B型肝炎,常简称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引起的肝臟急性或慢性發炎之疾病。 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可從30天至180天不等,平均約75天。

國內自1984年起,針對帶原者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當時施打的第一代B肝疫苗是從帶原者血漿提煉出來製造的,亦即將血液純化後,把病毒殺死,稱為血漿疫苗。 當時醫界還很擔心此種疫苗是否會傳染其他疾病,例如愛滋病,所幸最後證實在製造過程中,其他病毒也一併被殺死了。 1992年起,藥廠研發出第二代疫苗,是利用基因重組的方式,把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放到酵母菌裡製造出來,安全性較高。 不過施打第二代疫苗,有5%的人打了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也有藥廠研發出第三代疫苗,但一直都不普及。

葉明倫醫師說,對一個肝功能指數正常的病人而言,如果肝臟切片顯示有中度到嚴重發炎,或者已經明顯纖維化,便會建議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患者其實從小就知道自己是 B 型肝炎帶原者,但並沒有定期追蹤。 葉明倫醫師表示,患者曾經就診過幾次,但因為肝功能指數正常,不需要做 B 型肝炎的治療,後來患者就沒有繼續追蹤,直到出現肚子痛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晚期肝癌。 對疫苗反應不佳的人通常是因為以下因素:超過40歲、肥胖、抽菸或酗酒,尤其是有嚴重肝病患者。 免疫抑制的病人或接受腎臟透析的病人也可能對疫苗反應較差或需要更大劑量、頻率的疫苗注射。

當年台灣的醫藥法規不成熟,並沒有訂立臨床試驗法規,因此畢思理團隊只能在幼稚園向父母諮詢,尋求同意後對兒童施打。 未料消息曝光後,媒體開始指責研究團隊拿台灣小孩當天竺鼠、為何讓洋人在台灣做試驗等,甚至衛生署也扛不住輿論、擋下了試驗用的疫苗,畢思理團隊只得暫停了計畫 。 B 型肝炎是獨特的傳染病,僅在東亞、非洲諸國擁有高盛行率,主要是由帶病毒的父母傳染給嬰兒;因此若要募集高風險的嬰幼兒,進行 B 型肝炎疫苗的臨床試驗,不可能在低盛行率的歐美地區執行,僅能在台灣等國尋找願意合作的家庭。

B肝主要傳染途徑是血液、體液和性行為,所以高危險群包括:血液透析病患、器官移植病患、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B肝帶原者,以及可能接觸血液的醫療、救護工作者。 台灣肝臟研究協會指出,B型和C型肝炎患者,接受COVID-19疫苗都不會產生壞的影響,患者可安心接種疫苗。 抗原:被化验的乙型肝炎的抗原有二: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假如这两种抗原存在的话说明病人依然患病。

如病程轉壞,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稱為黃疸。 有少部分人士會迅速演變為猛爆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出現昏迷及於數日內死亡,但這情況十分罕見。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 通过血液、精液和陰道分泌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但幾乎都是血液感染。

b型肝炎 疫苗

感染途徑包括水平傳染及垂直傳染,水平傳染途徑經由輸血、打針、刺青、紋眉、穿耳洞、共用牙刷或刮鬍刀、以及性行為等感染,垂直感染是指帶原的媽媽在生產前後把 B 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台灣有 40 ∼ 50 %的比例經由此途徑傳染。 在滿12個月大時,應進行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等檢測,以瞭解其預防接種成效與感染狀況,及早採取後續補接種與追蹤措施。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經檢驗如未具 B 肝表面抗體亦未成為B肝帶原者,建議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 2001年12月,中國衛生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將B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的通知》,宣布自2002年起,B肝疫苗被正式納入全國兒童計劃免疫範圍。 2005年6月1日起,開始實行《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所有國家免疫規劃內的疫苗實施免費接種,中國新生兒B肝疫苗預防接種實現了全部免費。 希勒曼收集同性戀男性及娛樂性藥物使用者(已知較容易患病毒性肝炎的族群)的血液,當時是1970年代末期,醫學界還不知道HIV的存在,故血液樣本中除了B肝表面蛋白外,可能也包括HIV。

葉明倫醫師說,這類帶原者建議每半年檢查血中的胎兒蛋白 AFP、以及腹部超音波,監測是否有肝癌的出現。 B 型肝炎病毒感染細胞後,被劫持的細胞不只產生病毒顆粒(直徑約 42 nm)外,也會產出僅由 B 型肝炎表面抗原組成、直徑約 22 nm 的蛋白質顆粒。 而 B 型肝炎表面抗原不僅在分佈在病毒表面,更是病毒結合、入侵肝細胞的關鍵蛋白 。 換言之,若能用 B 型肝炎表面抗原作為疫苗,訓練白血球產生辨認抗原的抗體;不僅能咬住病毒,更能黏在抗原身上,阻止病毒侵入細胞;因此 B 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是肝炎疫苗的最佳設計。 B型肝炎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含有經純化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接種後使人體產生B肝表面抗體以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

然早期基於我國屬B型肝炎高感染地區,帶原母親的B型肝炎病毒含量偏高,且GSK產製B型肝炎疫苗以20 mcg/ 1 ml使用於國內幼兒常規接種成效良好,為確保接種效益,故延續使用該劑量。 許金川表示,肝癌有一群很明確的高風險族群,即是肝臟慢性發炎者,像B肝、C肝患者。 B型肝炎過去是台灣肝癌主要病因,肝硬化患者得肝癌機率超過正常人一百倍;沒有發病的B肝「健康帶原」者,罹癌機率也較正常人高四倍。 臺大醫院針對台北市學子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在0、1、6個月完成3劑B肝疫苗接種,然而產生的B肝抗體其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 5歲時抗體幾乎都還在,到10歲約20%沒有抗體、15歲約40%沒有抗體,等到20歲就讀大學時,高達70%的人已測不到B肝抗體。 肝臟切片是先用超音波定位,然後在局部麻醉下,經皮穿刺取出少量肝臟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化驗,肝臟切片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病人肝臟發炎以及肝臟纖維化的程度。

b型肝炎 疫苗

葉明倫醫師說,腹部超音波也可以看看是否有出現肝臟腫瘤、肝癌。 1997 年,推動新生兒公費接種政策後第 13 年,至高學術地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向全球公開了台灣 B 肝疫苗的卓越成效 。 如下圖,歸功於宣導和第一線公衛醫療的徹底執行,1986 年的全面施打後,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接種疫苗;而 1990 年後開始讓國小一年級以下幼兒免費施打的政策,也讓六歲兒童的疫苗覆蓋率快速拉高到九成以上。 而 1990 年以後的六歲兒童(1984 年首批接種疫苗嬰兒,長到六歲)病毒帶原比例,也巨幅地下降。 1984 年,計畫先向高風險孕婦的新生兒接種,在 1986 年,新生兒全面施打;1990 年起,國小一年級以前的兒童,都可以免費施打 B 型肝炎疫苗 。 台灣兒童們逐年、計畫地接種 B 肝疫苗,冀望此世代的孩子們長大、成年後,肝癌不再威脅他們。

  • 在慢性乙型肝炎时能够化验出这些抗体说明病况有好转,而且感染力下降。
  • 最新發表的調查則顯示,127名18~23歲接種過B肝疫苗的大學生中,有八成已經測不到B肝抗體,而這些人裡面,有八成也無免疫記憶,解答了醫界一直以來對於免疫記憶可維持多久的疑惑。
  •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
  • 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陽性反應,則表示對B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不怕得到B型肝炎。
  • 肝硬化時有可能肝發炎指數只有輕微上升,甚至正常,除非到了肝功能失調,否則可能沒有任何的症狀。
  • 每個肝臟移植團隊的做法不太一樣,原則上是在移植後的半年至一年內施打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增加 B 型肝炎抗體的濃度,避免發生急性肝炎。

B 型肝炎帶原者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而需要接受肝臟移植。 黃釧峰醫師說,接受活體肝移植或大愛肝移植後,因為需要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使得免疫力較低,可能導致 B 型肝炎病毒活化,造成急性肝炎,甚至猛爆性肝炎。 羅一鈞表示,最新研究指出,疫苗接種後30年即使抗體消失,88%對於B型肝炎病毒感染仍具保護力。 另國內B肝慢性帶原率及急性B型肝炎通報病例數並無增加,因此建議一般民眾毋須追加接種。

有無抗體不等同於保護力,重點在於免疫記憶,亦即細胞是否還記得B肝病毒。 若有記憶,一旦B肝病毒入侵,免疫細胞仍能識得,並很快消滅它。 有抗體就是有免疫記憶的保證,但沒有抗體,卻不代表免疫記憶也消失了。

大多數人初次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而少數人會有急性症狀如噁心嘔吐、黃疸、疲倦、茶色尿以及腹痛等。 初次感染造成的急性症狀,通常持續數週之後即會消退,極少數會造成死亡或嚴重併發症。 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B型肝炎後,有90%的機率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5歲後才感染B型肝炎者,長大後只有不到1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雖然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但卻有機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亦為慢性肝炎患者死因的15%至25%。 B型肝炎表面抗體數值介在10 到 100 mIU/ml 之間視為對疫苗反應不佳,這些人需要在檢驗出來後再額外注射一劑疫苗,但不需要隔一段時間後再抽血評估。 B:沒有檢出抗體或抗體量不高(*註:若核心抗體呈陽性,代表曾經感染B肝,不需要接種疫苗,而是檢測B肝表面抗原。若表面抗原陽性表示感染B型肝炎,若抗原持續6個月,就是B肝帶原者,需要定期追蹤治療。

  • 雖測不到抗體,但淋巴球記憶還在,假如遇到B型肝炎感染,將自行產生抗體。
  • 其它B肝感染風險因子包括:醫護人員、輸血、腎臟透析治療,以及照護機構常住者。
  • 大多數人初次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而少數人會有急性症狀如噁心嘔吐、黃疸、疲倦、茶色尿以及腹痛等。
  • 不過施打第二代疫苗,有5%的人打了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也有藥廠研發出第三代疫苗,但一直都不普及。
  • B 型肝炎帶原者在接受化學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因免疫低下而造成病毒活躍,可能導致急性肝炎,甚至猛爆性肝炎、肝衰竭,危及性命。
  • 所有需要接受化療藥物治療的 B 型肝炎帶原者,都應該在化療前、化療期間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黃釧峰醫師強調,不論是活動帶原或不活動帶原,只要接受化學治療,都有可能造成免疫低下,使病毒活躍。
  • 肝發炎指數異常升高達六個月以上的B型肝炎帶原者,雖然GPT(ALT)、GOT(AST)異常,但是尚未到達肝硬化的程度,稱之為「慢性B型肝炎」。

繼續追蹤這些人到七個月,並補打其他兩劑疫苗,發現7~10天內產生抗體的人,到七個月時抗體就非常高,7~10天內未產生抗體的人,七個月時的抗體就沒有那麼高,由此可知有免疫記憶者,抗體產生的速度快且濃度高。 值得注意的是,B型肝炎並非經由飲食傳染,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而感染的,所以應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刺青、穿耳洞等行為,如果無法避免,也要注意器械的消毒,或使用拋棄式的器械。 另外,性行為也可能感染B型肝炎,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應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例如使用保險套,以避免B肝的侵襲。 就是血中B型肝炎病毒的濃度太低,用一般的檢驗方法偵測不出表面抗原,但用比較靈敏的實驗室方法,卻仍可以偵測到表面抗原,所以稱之為「低效價」的帶原者。 所謂的肝病三部曲就是 《肝炎─肝硬化─肝癌》;慢型肝炎發作次數越頻繁、發炎時間越長、程度越厲害,就越容易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