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腫瘤2024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探訪者應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站在鉛板後面及盡量縮短探訪時間。 甲狀腺腫瘤 孕婦及小孩不可探訪病人,因輻射對他們的影響最大。 治療前兩星期開始避免進食含碘質的食物,戒吃一切海產,例如魚、蝦、蟹、貝類、海藻、蠔油等、海鹽、加了碘質的食品、及含碘的藥物,如含碘的咳藥。

患者術後需要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定期接受超聲波檢查、臨床檢查、甲狀腺幅射檢查等,如果病人把整個甲狀腺切除,便需要永久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 最常使用之診斷工具有:理學檢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甲狀腺超音波導引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核子醫學掃描、正子攝影、基因篩檢、癌症標記檢查。 正子攝影對於甲狀腺癌之正確診斷率並不高於傳統檢查方法,多用於懷疑甲狀腺癌遠端轉移之患者。 正確找出甲狀腺結節的病因後,醫師即可根據病因進行治療,讓病人在有效的治療下儘快痊癒。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

另外,甲狀腺炎、葛瑞夫茲氏病和毒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等也不是消融的良好適應症,須較謹慎來處理。 他進一步提醒,若自覺吞嚥困難、或摸到頸部有腫塊,應及早就醫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也建議把甲狀腺檢查納入健檢選項。 甲狀腺癌為香港女性常見癌症的第5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表示,甲狀腺癌沒有明顯病症,但部分病人的頸部會出現突出物。 大部份病人切除甲狀腺後可順利康復,惟須長期服用甲狀腺素調節新陳代謝功能。 甲狀腺疾病中,最常見就是甲狀腺結節,平均每4到5名成年人就有一人身上有甲狀腺結節,而且以女性居多。 國內知名的經口腔甲狀腺切除手術的外科醫師、安南醫院副院長温義煇,目前已完成326例經口腔甲狀腺切除手術。

但是少數患者的結節為高度惡性(即未分化癌),嚴重危及生命,應予以重視。 頸前甲狀腺部位出現無疼性腫塊,無甲狀腺功能改變,可隨吞咽上下活動,都以腫瘤性生長為主。 甲狀腺有腫塊同側頸淋巴結腫大,應警惕為甲狀腺癌。 甲狀腺有腫塊,伴有發聲嘶啞或其他壓迫症狀也應警惕為甲狀腺癌。 如果您的甲狀腺腫不大,而且沒有造成任何問題,此外,您的甲狀腺功能也正常,那您的醫師可能建議您,再多觀察。 這些腫塊可以是良性腫瘤或癌腫, 大的腫瘤會壓住氣管引致氣喘, 惡性腫瘤會侵蝕喉部神經線引致聲沙, 惡性腫瘤會擴散至頸部淋巴形成頸部腫塊。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癌檢查及診斷方法

患者有甲亢症状,查體往往可以發現甲狀腺有結節,一般比較大,常達數厘米大小。 甲狀腺腫瘤 測定血清T3、T4水平增高,以T3增高較為明顯。 甲狀腺掃描證實結節為熱結節,但周圍的甲狀腺組織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往往缺乏或減低。 甲狀腺瘤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中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少數為癌。 甲狀腺腫瘤 病因不清,病理改變為甲狀腺濾泡增生,甲狀腺組織腫大。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腺瘤是以頸前腫塊局限於一處,形似核桃,質地較硬,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的頸部慢性病變。 發病的主要因素是由於長期的憤怒或憂鬱愁悶,使肝氣鬱滯,進而津液,氣血鬱結凝滯,久聚成痰,氣滯痰凝,痰氣交阻,聚結於頸前而生成。 其次,還與水土,飲食、體質等因素有關,本病初期一般無明顯症状,往往是在體檢時B超發現,發現後,多數患者採取手術治療或不治療。 手術治療術後極易複發,複發率高達90%以上,難以根治;不治療(因為無明顯症状:不痛、不癢),病程一長,成為難治之病,或惡化成甲狀腺癌。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

放射碘治療後須留院隔離,一般需時兩天,以避免其他人受到不必要的輻射。 病人可能會與另一位接受放射碘治療的同性病人共住同一病房。 因服用放射碘後體內會存有輕微輻射,醫護人員一般不會逗留太久,而進入病房時亦會留在鉛板後,病人應盡量與他們保持距離。 在放射碘治療期間及特定時間內,男性或女性病人均應採取避孕措施,詳情請參照醫生指示。 曾接觸大量輻射:例如年幼時曾接受頭頸X光照射、放射治療的病人或生活在有高密度放射線的環境。

如果是因為碘缺乏而引起甲狀腺腫,就會用小劑量的複方碘或碘化鉀來治療。 若甲狀腺腫伴隨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出現,通常會出現怕熱、體重下降及食慾增加等症狀。 但由於不少疾病亦有這些症狀,因此不容易診斷。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2019年本港甲狀腺癌新症個案有1,059宗,女性佔逾7成,死亡個案有49宗,可見只要及時接受診斷和治療,患者康復率頗高。

甲狀腺腫瘤: 臨床表現

攝取不足:碘是身體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必要元素,主要存在於海水、沿海地區的土壤。 當體內缺乏碘時,如果再吃進會抑制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的食物,如高麗菜、綠花椰菜,白花椰菜,會使情況更糟。 放射性核素治療:對乳頭狀腺癌及濾泡狀腺癌,術後應用 131I 適合於 45 歲以上,多發性癌灶、區域性侵襲性腫瘤存在遠處轉移者。 對於甲狀腺癌來說,除未分化癌外,手術切除是各型甲狀腺癌治療的基本方法,並輔助放射性核素、甲狀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療。 甲狀腺 B 超檢查:可確定甲狀腺結節的大小、數量、位置、囊實性、形狀、邊界、鈣化、血供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同時評估頸部有無異常淋巴結及其部位、大小、形態、血流和結構特點等。 甲狀腺腫瘤(Thyroid neoplasm),是原發於甲狀腺的腫瘤,可以是良性腫瘤,如甲狀腺腺瘤,也可以是惡性腫瘤,如甲狀腺癌等。

  • 甲狀腺一般重15至25克,然而腫大的甲狀腺可成長至1公斤。
  • 但甲狀腺癌致命率低,有人稱其為最善良癌症,有明確的治療方法及流程。
  • 2、甲狀腺吸131碘率測定:無論良、惡性腫瘤,甲狀腺吸131碘率多為正常,功能自主性甲狀腺腺瘤可以偏高。
  • 甲狀腺癌亦可能轉移至肺臟,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末期時則會引起呼吸衰竭。

抽取組織:通常都會先抽取組織進行化驗,有部份個案如甲狀腺囊腫、出血,抽出血液及組織後腫瘤會消退,但仍有復發機會。 治療時亦可能出現無法預料、不能防範及不同程度的不良後果。 患者需充分理解治療可能出現的情況才決定接受放射治療。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放射碘治療

任何大小的腫瘤,並已蔓延至甲狀腺以外的組織,包括聲帶、氣管、食道,有可能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並未出現遠端擴散。 甲狀腺腫瘤 最普遍的甲狀腺癌,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多出現於年輕女性身上,相比濾泡狀癌,乳頭狀癌擴散至淋巴腺的可能性較大。 雖然醫學界對甲狀腺癌的成因未算十分清楚,但如果有越多風險因素,例如40歲以上、女性、家族遺傳等,建議先作檢查以及早接受治療。

目前,醫界最常使用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僅需十五分鐘即可診斷癌症類別,而且痛苦較少,是一種簡易、快速、直接且經濟的檢查法。 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係採用空針刺進腫瘤內,抽出一點細胞,作成抹片,實施劉氏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便可診斷。 對醫生而言,診斷病人是否罹患甲狀腺結節並不困難,但要正確作鑑別診斷,則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 一般而言,乳突癌結節較硬,活動性差,表面不均勻且可能產生頸部淋巴腺腫大或聲音嘶啞的症狀。 未分化癌的皮膚表面會發紅,且短期內即會迅速增大。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診斷甲狀腺腫瘤可由專業人士以手測進行,確認大小、位置、類型,檢查會進行超聲波掃描,確診惡性腫瘤則需要靠抽針。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民國106年共新增4053位甲狀腺癌病例。 依據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甲狀腺癌已成為國人第九大癌症,女性的第四大癌症。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以女性為多,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高峯期是35-55歲,但是各個年齡層皆可以發生,本院最年輕患者只有7歲。 最近數十年來雖然發生率增加了數倍 (主要是因為比較小的甲狀腺癌的診斷增加所致,小於2公分以下的甲狀腺癌約佔8成),但死亡率減少,台灣每年死於甲狀腺癌患者少於200人。

甲狀腺腫瘤

人體的甲狀腺組織只要接受到較少的輻射就可能癌變,而且年齡越低,輻射的傷害會越大。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首先要進行輻射的防護,手機遠離床頭,減少頸部X線檢查。 因此,一旦發現甲狀腺結節,即使是良性也要積極追踨,有必要就治療。 最後是細針穿刺檢查 ,它是判斷結節性質的最直接檢查。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與甲狀腺結節

家族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過甲狀腺腫瘤、家族性甲狀腺髓質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及遺傳性大腸瘜肉等均有較大機會患上甲狀腺癌。 退行發育癌:罕見的甲狀腺癌,患者多為60歲以上,癌瘤的生長速度較其他甲狀腺癌快,也不易治理。 在2019年,甲狀腺癌新症共有1 05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0%。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