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9大優勢2024!(小編貼心推薦)

崔顥登樓遠眺,念及神仙故事,不由思緒飛揚:「昔人已乘黃鶴去」,我也想效法呀! 可惜,「黃鶴一去不復返」,我現在也只能感嘆「此地空餘黃鶴樓」。 《詩境淺説》:(“吳宮”一聯)慨吳宮之秀壓江山、而消沉花草、晉代之史傳人物,而寂寞衣冠。 付憑闌一嘆,與“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句調極相似,但懷古之地不同耳。

詩人素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大志,但直道難行,天寶三載(744)他來到金陵名勝鳳凰台,觸物感興,寫了這首詩。 詩人登台遠眺,六代繁華已成過眼雲煙,只有江水悠悠無盡東流。 抒發了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情,也傾吐了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之思。 李、崔登高詠唱,各擅風流,成為千古美談。 崔詩遊目騁懷,只見天朗氣清,漢陽平原的綠樹歷歷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茂密如氈,景色開闊明朗,充滿生機,如此賞心悅目之景反襯尾聯「日暮鄉關」之愁。 李詩山水相映,景色壯麗,讓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唐詩漫談】李白為何「眼前有景道不得」?

不同於複製或模仿,「原創」是「創新」的一種,但「創新」可以是從無到有,也可以是從既有的東西再去創造出新的意義,兩者的價值根本很難去評斷高下或優劣。 拿李白比崔顥,其實是無從比起,各擅勝場。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樓空江自流。」鳳凰臺上 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 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停。 李白 (西元701年~西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 他上名山,登古樓,訪名勝古蹟,遊蹤幾乎遍佈大江南北。
  • ”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
  • 劉須溪云:其開口雄偉、脫落雕飾俱不論,若無後兩句,亦不必作。
  • 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 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
  • 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 唐代詩仙李白,也對題詩有濃厚的興致。

【詩】 登金陵鳳凰台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 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衆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 這裏各人有不同的說法,大概源自個人所持的對七律的標準寬嚴的不同,但標準再寬,總共也不過李白的詩集中七律不過十首左右而已。 而在這些僅有的數首七律中,這首《登金陵鳳凰台》就是非常獨特的一首,也是非常有名和爭議非常大的一首。 歷代詩話里多有論及這一首《登金陵鳳凰台》,尤其是大家喜歡把它和崔顥的那首《黃鶴樓》放在一起,而崔顥的那首《黃鶴樓》,我們講的時候有提過,嚴羽的《滄浪詩話》甚至是認爲它是唐人七律第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

然整首詩讀下來,絲毫不覺繁冗拖沓,反而有種一唱三嘆、蕩氣迴腸之感,更顯奇絕。 有人說,這首詩創作於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之後,他受到朝廷小人的排擠,不得已離開長安,懷著憤懣之感南遊金陵。 大凡物不平則鳴,李白看到金陵繁華褪盡的模樣,想到京城尚有官宦禍亂朝綱,即使今時長安還是維繫著表面的昌平和樂,但君臣若不思進取,誰又知他日是怎樣的景象? 因此他在尾聯二句,從景到思,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陸游所説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説“二水中分白鷺洲”。 而〈登金陵鳳凰台〉也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一說是永王兵敗,李白受誅連,流放夜郎遇赦返回所作;一說是李白天寶年間,因恃才傲物,不容於權臣親近,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 位於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闢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後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詩詞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看先生前後二解文,直各自頓挫,並不牽合顧盼,此為大家風軌。 那時候,長江在武漢一帶的水域有處江心洲,洲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野兔出沒。 有一天,黃射邀請禰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獵飲酒。 江夏太守的兒子請客,又選在長江當中的沙洲上,去的人不少,有的人還帶著歌伎、美女助興,打算痛痛快快玩個夠。

  • 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于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
  •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是由梁克隆撰、雅坤演播的講座。
  •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 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雖同,孰為當乎?

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台》時,才肯罷休。 〈黃鶴樓〉抒發了詩人懷鄉的愁緒(1)。 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指詩人登上黃鶴樓,時近黃昏,看見眼前之景,不禁悲從中來,想起了故鄉(1);〈登金陵鳳凰臺〉則抒發了詩人憂心國事及個人仕途的愁緒(1)。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浮雲蔽日」一來寫眼前所見,同時暗指天子為奸佞所蒙蔽﹔至於不見長安是指詩人仕途渺茫(1)。 唐朝最難超越的七律詩,李白睡不着忍受不住模仿,也成爲千古名篇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爲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真沒有再在黃鶴樓題詩嗎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説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 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説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説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 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於此,崔顥發出人生終極之問:我是誰? 我要回家,可我真正的家究竟在哪裡呢?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説:“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傳説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説:“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崔顥的《黃鶴樓》為什麼說比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更勝一籌?

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蕩着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 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 隨着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

崔顥的詩寫於723年 ,崔顥佔得先手,一首詩將一個景觀納入自己名下。 李白登黃鶴樓慨嘆: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761年,李白夜郎遇赦,登金陵鳳凰臺,”鳳凰”,”黃鶴”勾起了他的回憶,和人生悲嘆。 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詩詞格律

當然接下去,五、六、七、八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又是典型的律詩的平仄要求。 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另寫《登金陵鳳凰台》,孰優孰劣?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 《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賞析

至謂白實擬之以較勝負,並謬為“槌碎黃鶴樓”等詩,鄙陋之談,不值一噱也。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説,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 當年鳳凰來遊象徵着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詞語註釋

《詩藪》:崔顥《黃鶴樓》、李白《鳳凰台》,但略點題面,未嘗題黃鶴、鳳凰也。 ……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韻超然,絕去斧鑿。 《登金陵鳳凰台》全詩八句五十六字,既發思古之幽情,複寫江山之壯觀,最後又以詠歎政治憤懣作結。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歷史、自然、社會,俱是宏觀,而又不失其真切。 氣勢恢宏,情韻悠遠,誠登高攬勝之傑作。 ⑹二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古詩推薦

”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于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 由于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于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凈、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

由此可见,作为诗仙李白,并没有跳出从政为官的诱惑。 单以诗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算一首好诗,可是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就落了下风。 每日詩詞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崔顥《黃鶴樓》全詩賞析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爲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後世影響

他的籍貫、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種族都不能十分確定。 一般認為他的祖籍在隴西成紀,先世移居中亞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這裡,碎葉在唐朝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李白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仿崔顥詩,郭功甫又仿李白詩,各自都在仿學中求創新。 在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崔顥當然遠不能和李白相比;而郭功甫,恐尚不能獲一席之地。 但就這三首詩而言,各有千秋,值吾人品味再三。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作品相關

水就是長江之水,二水就是江水環洲流過,被分開兩部分,而一水則是指江流整體而言。 所以崔顥先生得是求仙之嘆,他所說的昔人是仙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而因爲求仙之路不能實現,所以說「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而李白所生的卻是歷史之嘆,「鳳凰台上鳳凰游」,暗指鳳凰來棲的典故。 而「鳳去台空江自流」已然說盡了歷史的滄桑變幻轉眼成空。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 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明顯地充溢着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翻譯(登金陵鳳凰台古詩賞析)

李白的前二句跟崔顥前四句,立意相同,先虛寫樓的來歷,再實寫登樓所見,最後湧現情懷抒情收筆,結構相同。 前四句完全破律,用的是古詩民式句法;有「折腰疊字之病」,但詩人以「不以詞害意」的美學原則去處理,卻是一氣貫注,無半點滯礙。 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 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 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2: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我們在《黃鶴樓》裏講過,後世詩話極爲推崇崔顥的《黃鶴樓》,是因爲他在詩體上是一種古律參半的拗體律詩,前四句是典型的古體詩,然後後四句是一種典型的律體詩。 這種古律參半的拗體律詩,因爲頗難駕馭,所以會顯得「骨格清奇」,讓後人嘆爲觀止,而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台》,也很明顯是在律體上的一種獨特之作。 而四句與五句之間又失粘,本來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結果他又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仄平仄仄平平仄」。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