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喇叭必看攻略

如果從我 2014 去 PMC 見到 Oliver,算來他已經在 PMC 研發部門工作六、七年了,負擔的責任應該更大。 Result6 沒有數位電子分音,沒有無線輸入,只用「純類比」的簡單架構,創造出史上最超值的 PMC 喇叭,讓您可以用簡單的方法,搭配兩件式組合的極簡音響系統,簡單、好聲又好玩。 2002年推出DB1,尺寸精巧,但傳輸線式音箱賦予強大的音樂再生能力,隨後2003年推出的IB1,成為日本JVC錄音室的鑑聽喇叭,看來我們聽的XRCD也和PMC脫不了關係。 Peter Thomas大學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擔任專業音響工程師,從此與喇叭設計結下不解之緣。 轉到喇叭背面,第一個看到的是霧銀色喇叭端子,這是PMC特別訂製的元件,包含跳線接片在內,導體以銅為主,表面經過鍍銀處理,所以看起來才會是霧銀色的。 在喇叭端子上方還有兩個小小的撥桿,分別負責高音(+2dB、Flat、-2dB)、低音(Flat、-3dB、-6dB)調整,畢竟每一位用家的聆聽空間大小、吸音、反射條件都不相同,有了這個增減補償的功能,讓Fact.8更容易融入空間之中,也讓用家更容易調整出自己喜歡的音色,節省許多力氣。

從1991年9月PMC正式成立開始,到2011年9月剛好過二十歲生日,我們也躬逢其盛,這次英國行參加一系列PMC二十週年紀念活動,Peter Thomas身為主人,也感性地回顧了二十年來創立PMC王國的歷史。 在這篇報導中,我整理了Peter的演講資料,與在英國幾天當中和Peter對談的內容,寫下PMC二十年來的精彩回顧。 先播放慕特的35週年精選輯ASM35,剛開聲就能感受到Fact.8濃郁卻不失清新的音樂質地,乾淨漆黑的音樂背景將慕特的小提琴凸顯出來,就好像一盞聚光燈打在小提琴身上,注意力立刻集中在小提琴的獨奏,音像清楚凝聚在中央,慕特運弓時的力道變化與弓弦摩擦的質感鮮活細膩,還能聽到琴身共鳴,小提琴弦音紮實有肉、細膩卻不刺激。

目前Fact系列共有三款喇叭,這次的主角Fact.8最早推出,在該系列中算是二當家,隔年PMC又推出了較小的Fact.3書架喇叭,而大哥Fact.12落地喇叭一直到2013年才正式登場。 雖然它的傳輸線在PMC中算是排前面的長,但它的低頻表現可不是一些人「想當然爾」的拖與糊喔! 同樣這張「On Every Street」,第7軌《Heavy Fuel》是中板鄉村搖滾,小聲時即可感受到均衡飽滿的低頻,轉大聲時,豐沛的能量感隨著紮實迅捷的鼓聲滾滾而出,除了耳朵聆聽,身體也能感受到勁實的力道,讓聆聽氣氛立時熱烈了起來。 不過,OB1i的低頻並不會隨音量變大而有過多的膨脹,而是不同音量下仍維持極好的音場平衡。

怎麼回事,Peter設計出新一代高性能鑑聽喇叭,BBC卻要它辭職? 原來BBC算是英國的公家單位之一,規定員工不可以和公司有「生意往來」,換句話說BBC雖然認同BB5的性能表現達到他們採購的標準,但BBC卻不能和員工買器材,所以Peter如果想賣喇叭給BBC,他就必須要辭職。 Adrian早幾年已經離開BBC,所以他沒有這個問題,Peter沒想多久,辭職信很快就遞出去,和Adrian攜手創立PMC。 Peter笑說:「我們當時很多事情還不懂,所以第一個原型喇叭很失敗。」不過稱為BB1的原型喇叭,還是有貢獻,至少把產品名稱定了下來,Peter說:「我們希望做出『大喇叭』,而Big Box第一代產品確實很大,但很明顯一看就知道不實用。」所以1986年這款BB1原形機很快地找到了它更好的用途:擺在後院裡當作孩子玩捉迷藏的玩具。 不過我最喜歡用Fact.8來詮釋人聲演唱,不過厚、不偏瘦,聽起來直接自然沒有額外調色,譬如The Stockfisch DMM-CD/SACD Vol.1」老虎魚發燒專輯,第一軌Chris Jones演唱的「No Sanctuary Here」,Jones的音像輪廓清楚,形體大小適中,聲音密度很好不會太過肥厚。

  • Peter說他們本來使用其他公司設計與製造的單體,但遇到了許多問題,最主要還是品管,有些單體送來PMC之後無法通過測試,退貨或是成本損耗問題不大,但影響生產流程與速度卻茲事體大,於是Peter著手設計自家單體。
  • 再搭配先前提過的ATL先進傳輸線式設計,讓身材纖細的Fact.8輕輕鬆鬆就能達到28Hz的低頻延伸。
  • 就為了這樣的原因,身為PMC長期用家的我這次將參考喇叭從PB1i-S升級至MB2i,只為親身體驗高階PMC的聲音,即便我的NuForce R9V3後級「只」有300瓦/4Ω出頭的輸出功率,對於建議功率為250瓦至900瓦的MB2i而言只是剛過門檻而已。
  • 這鋼琴的密度真好,每個音符顆粒扎扎實實,Argerich的演奏犀利且雄健,透過錄音,鋼琴聽起來稍微龐大一點,但是這也無礙,更能讓我欣賞Argerich精彩的演奏。
  • 單聲道錄音雖然老一點,沒有立體聲的音場表現,頻寬也受限一些,但是音質和音色的欣賞價值仍是很高的。

1995年Peter另覓新工廠,搬到了Wekwyn Garden市,離倫敦又遠了一點,規模又更擴大了。 1996年PMC正式發佈自家生產的75mm軟半球中音單體,同一年也推出了Nomex碳纖維平面振膜低音單體。 Peter說他們本來使用其他公司設計與製造的單體,但遇到了許多問題,最主要還是品管,有些單體送來PMC之後無法通過測試,退貨或是成本損耗問題不大,但影響生產流程與速度卻茲事體大,於是Peter著手設計自家單體。 關於PMC自家設計與製造的單體,我們在另一篇「工廠巡禮」會有更詳細的說明,這裡暫且打住。

pmc喇叭: 【場料】 PMC 書架喇叭有驚喜價

MB2i具有忠實且敏銳反映系統搭配與問題的能力,前端稍有調整變動,MB2i在後頭立即應變,真的是評論員的最佳伴侶。 用兩段柔和的音樂來講 Result6,是要對比我一開始就猛爆的用 Marcus Miller 操駕,還讓喇叭保護線路狂閃的例子,告訴大家,Result6 不光是可以大腳踩油門,發狠狂催的喇叭,它還可以輕鬆柔順,唱出音樂唯美的一面。 1994年4月James Newton-Howard的錄音室裝上了全套PMC,成為PMC進入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第一步。 Act.8採用24dB四階分音,軍規等級的玻璃纖維電路板有特厚的銅箔電路,有助於傳導。 Fact.8裡面搭載了新一代ATL「先進傳輸線式」設計,必須要有足夠的箱體容積才能在內部規劃出傳輸線的通道,增加低頻量感與延伸能力。

全頻段重播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兩端延伸顯得極為輕鬆,低頻自然下潛,音場下盤隱隱延伸到地面,無形中讓聽感變得更為輕鬆自適,更大音量都不覺得是壓力。 而且MB2i動靜得宜,鉅細靡遺,舉重若輕,四平八穩,無論播放的是狂風驟雨,還是暮鼓晨鐘,MB2i總是認真地面對,如實地表態,輕鬆地呈現,讓我無視於器材的存在,盡情享受音樂的饗宴。 我唯一擔心的是鄰居會不會來敲門,因為爽的是我,苦的可能是他們。

pmc喇叭: QNAP 新推 QSW-M2106 系列交換器 2.5 與 10GbE 實現高網速辦公室環境

我聆聽時的音量開得略大一些,好叫我能在音樂進行到小聲的時候,依然可以聽見其中的精微變化,當強奏一來,音量當然驚人,但是我卻能始終安坐於前,Twenty5 23在搭配起適當的擴大機下,音樂一點沒有刺激難耐。 在這些音樂起伏之際,它始終維持一派從容自在,似乎對音樂內容的萬般刁難,也是成竹在胸。 PMC認為傳統的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喇叭,低音會無可避免地受到箱體影響,聲波會在箱內多次反彈碰撞,這就形成了失真,也會影響到中頻的純淨度。

pmc喇叭

因此他們改以ATL的傳輸線設計,他們的作法是讓這個通道的源頭,就設在喇叭低音單體的背後,直接傳遞低音的背波。 沿傳輸線通道的壁面,部署了特殊的聲學海綿作為阻尼材料,用以吸收低頻上段以及更高的頻率,僅讓較低的低頻通過;意思就是,這個傳輸線是僅僅為真正的低頻服務的。 經過漫長通道的低頻,最後由喇叭下方的開口出來,而這個開口基本上可視之為喇叭的另一個低音單體。 對於許多人來說,OB1i的價位可能還是不易負擔,但相較於市場的同類型產品,我認為純正英國原廠製造的OB1i真是「便宜又大碗」,投資下去絕對划算,也讓人不得不稱讚PMC的確有夠實在。 更重要的是,新的i系列在PMC原有的紮實基礎上,加入更多精緻的質感與活生的音樂性,讓鑑聽性格增添了華美的氣質,也讓音樂更動人了。

pmc喇叭: 旗艦級 Samsung Soundbar HW-Q990B 16 聲道全包圍實測

有優點也就有缺點,低音反射式音箱的效率雖然比密閉式箱體高,但還是不夠好,效率算中等,且大音量驅動時,低音反射孔容易產生氣流噪訊,此外在中低低頻段的音染也比密閉式音箱要高。 而且低音反射式音箱的低頻滾降斜率陡峭,低頻延伸的相位失真比較大。 PMC最出名的設計特點莫過於傳輸線式音箱,在這篇報導當中我們將從喇叭設計的基本原理,解釋PMC喇叭為何堅持傳輸線式音箱的設計。 要配 twenty5.22,自然要找來門當戶對的訊源和放大器,細房的 Unison Research Unico Due CD 播放器,加 Unico 150 合併式功放,一套胆石混血的機種,訊號線用 Atlas Ascent XLR,喇叭線用 Dignity Audio,Set 好揚聲器擺位,立即開始試聽。 我的答案,是 100% 出乎意料,乘勝追擊,立即播放《The Best Of FourPlay》,Track 7「Bali Run」,雖不可能有大型 PMC 氣吞天下的迫力,但明顯地感受到強勁抽擊的低頻,快如過山車的節奏速度,非常過癮,低頻錘擊,亦可令地板產生震動,心想,這只是一對書架喇叭,為何可以有如此威力! 無他,因為 twenty5.22 就是 PMC 經過廿五年研究才面世的 New Generation 超級揚聲器。

MB2i必須搭配專屬喇叭架才能使用,因為MB2i這麼奇怪的高度和底面尺寸,除非訂製,不然也找不到適合的喇叭架,所幸代理商一併提供專屬喇叭架,用家不必多費心。 附帶一提,PMC官方網站目前已將舊有的i系列列為停售產品,而IB2i、MB2i與BB5i則全面升級為IB2 SE、MB2 SE與BB5 SE,當然價格也是升級版。 沒關係,仍可透過代理商瑩聲公司向PMC原廠訂製,交期大約3個半月。 但是,如果您只想簡單搭配一套兩件式音響系統,Result6 絕對是目前最超值的 PMC 喇叭,插上電源線,馬上拉近您與音樂的距離,這樣享受音樂與音響,夠簡單了吧。 我們知道,人耳對高頻的指向性敏感,所以坐在皇帝位會有最佳音場定位,但是如果聆聽位置遠離軸線,那麼可能會覺得聲音偏一邊,D-FINS 的效果是在離軸的方向,反射出高頻能量,這樣就能提升高音擴散性,即使不在皇帝位聆聽,音像偏離的程度會減少,離軸聽的效果也不差。

因為它們正是PMC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即便在未來也很難被取代。 從 Marcus Miller 開場,以逼近極限的音量摧殘 Result6,再回頭細數 Result6 的設計特點,我要回來實際聆聽的感想報告了。 2008年則是PMC家用產品變動最大的一年,幾乎全系列產品全部改款,改稱為「i」系列,內部設計變動很大,但外觀變化卻不大。 從最小的DB1,一路到最大的BB5與MB2 XBD,型號後面全部加上了「i」。

  • 您看,PMC這麼大方地把喇叭剖面圖秀出來,有心想抄襲者真的可以按圖索驥,但內中的技術精華可不是看了就會懂。
  • 不過,在這些變動中,有幾個舊型號非但沒有停產,反而更為精進,推出改版進化的更高階版本,拉大與其它系列的差距,而成為PMC的旗艦SE系列。
  • 高音單體則為 PMC 一貫使用的 SONOLEX 軟半球單體。
  • Twenty5 23在這動態擴展之下,能把樂曲的萬般變化一一彰顯。
  • U-Audio主編林治宇使用PMC喇叭十幾年了,他告訴我,單是換海綿就換了好幾次。

所以囉,器材升級是發燒友的宿命,是功力升等的機會,也是身為音響評論員份所當為的任務,更是聆聽樂趣與更高音樂享受的來源。 在家用市場上的努力,2009更為明顯,PMC推出了Fact 8落地喇叭,外觀更為洗練簡潔,細部加工更為細膩,雖然看起來還是有些傳統,但已經是PMC旗下最漂亮的家用喇叭了! 隨後2010年再接再厲,追加Fact 3書架喇叭,我猜想接下來應該是中央聲道版的Fact,這樣多聲道的版圖就完成了。 2010還有兩樣重要的新產品,一項是AML2的改版推出,一項則是Wafer平面壁掛喇叭,不僅可以壁掛使用,以方便搭配室內裝璜,還可以定做特殊的面網,把喇叭當作裝飾品。 PMC用務實的態度走過二十年,從產品的發展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PMC的成長與轉變。 從錄音室市場起家,PMC不擅長花俏的宣傳,而是用紮實的技術來與市場溝通,而在家用市場部份,雖然移植自專業錄音室喇叭,但隨著PMC耕耘家用市場時間越久,他們越來越懂得製作「漂亮」的喇叭,但不管PMC變得多漂亮,傳輸線式音箱的設計精髓依然存在,用更漂亮的外觀包裝貨真價實的聲學設計,或可說是PMC最重要的品牌價值。

再試電子音樂,播《Gotan Project the Best of》,又是重型的電子節奏,講求高速的瞬變,下下力發千鈞,就連大太鼓獨奏都可以過關,區區流行電子音樂,濕濕碎,沒有半點難度。 如我前述,MB2i塊頭雖大,卻一點都不失靈敏的本性,否則全球這麼多錄音室怎能拿它當作標準監聽喇叭。 也因為MB2i有這樣的本性,才能幫我建立我想要的聲音,與適合我音樂聆聽口味的播放系統。 它可以輕鬆展現龐大的氣勢規模,也演繹精緻幽微的細節變化;它不僅有清晰的定位與豐富音場層次,也能如實呈現系統原本的質地音色。 MB2i內部的傳輸線通道長度達到3公尺,搭配12吋Radial輻射框低音單體,可提供20Hz的完美低頻延伸。

第二軌「Closer」,Steve Strauss的歌聲聽來一樣直接自然不誇飾,負責伴奏的各種樂器音色鮮活、定位清楚,一直到結尾,當所有伴奏樂器都停止,只有沙鈴持續到最後,那種沙沙的顆粒感非常細膩真實,就這麼凝聚在眼前,相當有趣。 PMC對於分音器的設計也下了不少功夫,Andy受訪時強調,Fact.8採用24dB四階分音,軍規等級的玻璃纖維電路板有特厚的銅箔電路,有助於傳導。 電容選用不僅要從個廠牌中找到聲音最好的,更以精準為優先考量。 至於元件配對,同一對喇叭必定使用數值最接近的電阻電容,確保聲音最相近。 分音器組裝完成後還要經過嚴格的聆聽測試,最後才進行安裝。 由於分音器的精準度對聲音有很大影響,原廠在這個環節花了很多功夫。

這些單體都不是跟單體廠挑現成單體裝上了事,PMC認為單體也要自己設計,這樣聲音才能達到他們的標準。 他們更表示,因為他們都採用傳輸線箱體,因此單體也要適合傳輸線箱體使用的才行。 不過,如果單體也要自己做,還要購買機具和廠房,且要增加工作人力,這樣會提高成本,連帶影響售價。

pmc喇叭

雖然小巧,外表也平實樸素,卻有著超越體積的低音量感以及低音延伸。 它的聲音聽起來沒有濃豔色彩,也沒有華麗加身,卻是一派和諧又務實,音樂中的器樂、人聲該有的面貌如何,它就表現得如何,而且非常有實體感,音場和空間形塑能力極佳,因此能夠輕易地造就出一個活生的舞台,讓歌手、樂手就像在面前表演一樣。 如果您覺得小喇叭就是沒有低頻,就是缺少氣勢,該聽聽PMC Twenty5 23,它會讓您改觀,就像我這些天的驚奇之旅一樣。 市面上多數喇叭採用低音反射式,透過設置低音反射孔,來增加低頻量感,但是PMC卻不是。 PMC向來都採用傳輸線式的設計,無論大小,無論售價,無論是家用或專業用,甚至連中置喇叭也一樣,都是傳輸線設計。 PMC自家開發出的傳輸線箱體稱為「先進傳輸線」(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根據不同喇叭的設定,傳輸線的安排各自有異。

pmc喇叭

為了讓OB1i能盡量發揮,評論期間我特地向NuForce技術長袁大倫先生多借了一對NuForce R9 V2,打算用雙擴大機驅動OB1i。 聆聽時,一對R9 V2連接中音與高音,另一對則推低音。 比較的結果,1對R9 V2就能讓OB1i有很好的表現,2對則是好上加好,音場更為沈穩,明暗對比拉得更開,低頻也更紮實。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