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10座2024全攻略!(小編推薦)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改裝第一型徙廈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一型徙廈改裝而成,單位面積大大擴增。 大坑東邨的第1座、第2座第一型徙廈在打斷兩翼之間的樓層之後,將形成的四座大廈冠上名字(東榮樓、東富樓、東運樓及東和樓),與同期新建的樓宇看齊。 住宅大樓底部的4層平台,將會設有兩層停車場,提供249個停車位,平台頂層會是平台花園,當中有成人和長者健身區、緩跑徑和羽毛球場等,居民可從側邊的樓梯步行到平台;項目另會增設一幢6層高的社福大樓,初步建議在大樓內增設一間安老院、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長者地區中心及幼兒中心。

  •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或大埔太和邨。
  •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7年開始清拆,橫頭磡邨第23及24座是最後兩座清拆的原裝第二型徙廈,於1990年清拆。
  • 政府擬於今年底清空石籬中轉屋重建,房屋委員會近日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清拆當中的第10和第11座,重建成公營房屋,並放寬重建的地積比至6.5倍,增幅達30%,以增加100伙單位至1,700個單位,預料可容納4,308人。
  •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石籬10座: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絕大部份採用此設計的校舍早已隨徙廈遷拆,首三座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學,也是與第四型大廈相連,不過屬原型設計,於1965年啟用的獻主會溥仁小學校舍卻碩果僅存,但相連徙廈已不復存在,而屹立於徙廈原址的東匯邨匯智樓低層亦採取挑高設計,並將原校舍後樓梯的設計修改,以免影響新公屋的施工。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石籬10座: 中轉房屋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籬10座

特首林鄭月娥在11月25日宣讀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石籬中轉屋項目,指房委會已對石籬中轉房屋的樓宇狀況作全面結構勘察,認為繼續保存到超逾2022年,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房委會轄下策劃小組委員會已決定在2022年底清空石籬中轉屋,把用地作公營房屋發展,估計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 石籬10座 據房委會公布的遷置安排,如居民符合現行申請公屋和中轉房屋清拆資格準則,可根據「提前配屋計劃」提前最多12個月在清空日期前獲編配公屋。

石籬10座: 幼稚園叩門丨幼稚園K1學位空缺名單 7成學校仍有位

受影響人士會先安排入住臨時收容中心,以等候審核是否合乎中轉房屋的資格。 雖然林紹輝對重建安排態度正面,但他強調區內人口不斷增加,康體設施卻「有少無多,無一個整體合乎標準嘅公園」。 他舉例指,位於石籬邨與安蔭邨之間的9H地皮原定用作社區康體用途,但在政府覓地建屋的主旋律中,該用地最終在2009年轉為興建一幢41層高的單幢式公屋,區內的人口持續上升,但居民可享用的康樂設施卻隨與人口呈反比。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除了第10及11座以外,原石籬邨的所有徙置大廈已經於2001年前悉數完成拆卸。 石籬擴展區的5座(高低座分開計算為7座)樓宇於1985至89年間落成,包括今日的石籬(一)邨石寧樓、石秀樓、石俊樓、石逸樓及石興樓。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計劃名為石籬邨5、6期。 及後,該等大廈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是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這些樓宇樓高只有5至7層,沒有升降機,主要分布於新九龍。

石籬10座: 大廈資料:石籬(二)邨 方块10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有待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尚未重建的第10、11座現時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本報訊】石籬中轉屋將於年底清空,房屋委員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擬清拆被劃為中轉屋的第10座及第11座,略為放寬地盤的地積比率及建築物高度限制,以作准許的公營房屋發展,未來將重建單位增加至1,700個。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獲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石籬10座: 第一型

2023年1月16日,隨著石籬中轉房屋於當天起永久封閉,第二至六型徙置大廈亦從此成為歷史,而屋邨歷時37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又譯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籬的一個公共屋邨,原於1966年起落成入伙,於1985年起陸續重建,項目編號為TW17RR(石歡樓則為TW34)。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小組委員會)在今日(十二月八日)的會議上通過石籬中轉房屋的遷置及相關安排。

石籬10座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石籬10座: 香港樓宇目錄

石籬邨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西面山麓,鄰近金山郊野公園。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石籬10座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石籬10座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石籬10座: 香港大廈搜尋

第四型徙廈早於1988年開始清拆重建,拆卸期長達35年。 隨著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终于成為歷史。 據了解,石籬(二)邨第10及11座為中轉屋,房委會早前向城規會申請將兩座重建為公營房屋,該處居民原定於去年年底清空遷出。 石籬10座 今晨(2月1日)10時16分,葵涌石籬(二)邨10座中轉屋內,一名58歲女住戶疑因單位將被收回,情緒激動下在屋內舉利器,作勢要割腕尋短。 調查人員趕至勸解事主,女事主其後情緒平復,她並無受傷毋須送院。 房委會指,擬議放寬地積比的申請符合政府政策,在提升公營房屋發展密度以應付公營房屋的殷切需求,而各項技術評估亦顯示,有關建議不會在視覺、景觀、空氣流通、交通、排污和環境方面構成負面影響,並可為鄰近社區提供更多社福設施。

石籬10座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 石籬10座 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葵青區可說是泛民主派的票倉,而石籬邨則更曾是民主黨的票倉。

石籬10座: 安置大火災民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石籬10座: 重建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石籬10座: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型大廈的「日」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有俗稱為「地主房」。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第一、二型及加插於以第二型為主徙置區的第四型樓宇在落成初期均以英文字母命名,各徙置區皆跳過容易與「1」混淆的字母「I」,只用餘下25個字母;當單字母座號用盡時就會以A-A、B-B等重疊雙字母命名。 石籬中轉房屋已于2023年1月16日永久封闭并启动拆卸工程。 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尾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两年的时间清空中轉屋,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石籬10座: 公共交通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石籬10座: 幼稚園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而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石籬10座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石籬10座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着狀態。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7年開始清拆,橫頭磡邨第23及24座是最後兩座清拆的原裝第二型徙廈,於1990年清拆。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為改良型和諧式,石榮樓及石廣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擬議發展將會興建兩幢新的住宅大樓,樓高42至43層,大樓座落在4層高的平台上,預料可提供1,700伙,較原有限制增加600伙,亦較早前的規劃增加約100伙,預料可容納4,308人,連同不會清拆的石怡和石偉樓,總單位數為3,298伙,總居民人數可增至8,848人。 天恩中轉房屋一期在2002年竣工後被空置,並曾經改作「沙士」醫護人士隔離宿舍,及後全邨改為公屋單位出租;而二期早在地基工程完成時,由中轉房屋更改圖則為附帶和諧式小型單位的非標準設計大廈。 為應付中轉房屋的需求,當局決定興建規模較大的新式多層中轉房屋,即是屯門的寶田中轉房屋(今寶田邨)及天水圍的天恩中轉房屋(今天恩邨1-4座),分別於2000年及2001年落成。 與組件中轉房屋比較,多層中轉房屋樓層較多(樓高28層)及提供較多單位(每層單位36個,寶田邨第九座除外),外型亦由長形改為十字形。

石籬10座: 香港樓宇目錄

地盤面積共2.23萬平方米,位置上有多幢建築物,包括職工盟培訓中心石籬校舍、石籬(二)邨的石偉樓及石怡樓,以及將改作中轉房屋的第10座及第11座等。 是次申請涉及將清拆重建的範圍則包括第10座、第11座及校舍部分,擬議新增1,700個住宅單位。 兩座大樓的底層部分用作停車場、社會福利設施、幼稚園等,並預料停車場可提供249個車位。 香港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日(8日)公布石籬中轉房屋的遷置安排,預計的2022年12月清空中轉屋重建,房委會將為現時約330戶(約590人)提供「提前配屋計劃」,居民可提早一年上公屋;而未能能獲派公屋的居民,將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而所有符合資格的受影響住戶,將能按住戶人數獲發為數10,270元至30,600元不等的「住戶搬遷津貼」,以協助他們支付部分搬遷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政府擬於今年底清空石籬中轉屋重建,房屋委員會近日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清拆當中的第10和第11座,重建成公營房屋,並放寬重建的地積比至6.5倍,增幅達30%,以增加100伙單位至1,700個單位,預料可容納4,308人。 文件顯示,重建工程預料最快明年動工,有望在2028年落成。 由於興建的永久建築物需時,以及需要安置臨時房屋區的居民,當局首先於1996年暫時把原本拆卸重建的石籬(二)邨第10座和第11座、葵盛東邨第12座改裝為中轉房屋,即石籬中轉房屋及葵盛中轉房屋。 )是香港一種特殊公共房屋,為未符合入住正常公共屋邨資格的寮屋清拆戶,和受清拆、天災或其他原因影響的人士提供臨時居所,於1990年代中期起逐漸取代臨時房屋區的角色。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