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膽管阻塞2024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當膽汁中的膽固醇、膽鹽或黏液積成塊狀時,會形成結石。 結石在膽囊內俗稱膽結石,結石掉入膽管則稱「總膽管結石」或「膽管結石」。 總膽管阻塞 當醫師從臨床症狀有黃疸、腹痛、發燒、或各種原因而擔心患者罹患惡性腫瘤時,會考慮安排影像檢查。

人體的肝臟每天約產生約800~1000cc的膽汁。 膽汁的成分主要為水,占了80%,其次有三個主要部分:膽鹽、卵磷酯及膽固醇。 當其中一種成分太高時,這個平衡被打破了,便容易結晶以致結石產生。 總而言之,只要能根本解除造成膽管擴張的病因,讓膽汁的運送功能恢復正常,患者即可恢復正常人的生活,無需太過憂慮。

總膽管阻塞: 膽管阻塞了! 內視鏡膽管支架引流膽汁無傷口

已開發國家中,10-15%的成年人患有膽結石,然而,非洲許多地區的發生率低至3%。 2013年膽囊和膽道相關疾病盛行人數約1.04億人(1.6%),造成106,000人死亡。 女性比男性常出現膽結石的情形,而且在40歲以後更常見。 種族也影響了膽結石發生率,例如,48%的美國印第安人有膽結石病人在執行膽囊切除手術後,一般而言結果都很好。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膽道引流術是這幾年相當熱門的技術,在國外使用已越來越普遍,台灣則是因為健保沒有給付,須自費8~9萬元,目前臺大醫院使用此方法引流的案例並不多,通常是當作替代選項。

總膽管阻塞

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 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 總膽管阻塞 根據膽管癌發生的位置,膽管癌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及肝外膽管癌,而肝外膽管癌又包含肝門及總膽管癌。 大約一成的膽管癌是肝內膽管癌,六~七成是肝門膽管癌,而二~三成是總膽管癌。

總膽管阻塞: 健康網》雨水節氣報到小心感冒! 中醫:多吃「這個」散寒氣

關於總膽管擴張,醫界有個「7-11」口訣,成年人總膽管最寬處直徑在7mm以下是正常範圍,若大於7 mm就稱為總膽管擴張。 膽管是輸送膽汁的管狀構造,很多人誤以為膽汁是膽囊製造,其實不是,膽汁是由肝臟製造,每天大約製造800~1000毫升(ml)。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可以儲存約40~70ml濃縮的膽汁,濃度為肝內10倍左右。

(2)腹部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總膽管阻塞 abdomen):電腦斷層掃描施作的時間是所有影像學檢查裡最短的,在急重症的診斷裡,斷層掃描可以說是一方之霸。 電腦斷層掃描可以作為手術前的綜合評估工具,缺點是容易被濫用,還有輻射線強。 (Cholangiocarcinoma),卻不甚了解;究竟少見的膽管癌有何症狀? 《Hello醫師》帶您了解膽管癌會有什麼症狀? 哪些人屬於膽管癌的高風險群,以及該如何降低自己罹患膽管癌的機率。

總膽管阻塞: 白飯、糙米熱量一樣?高敏敏揭真相 建議吃4種米取代白米,降低代謝疾病與癌症機率

造成良性膽管阻塞的原因,有些是與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如自體免疫性胰臟炎、IgG4相關性硬化膽道炎或是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有一部分則是因為手術後血流供應不佳、缺氧造成膽管狹窄。 惡性膽管阻塞則是因為膽胰相關癌症(如胰臟癌、膽管癌、膽囊癌)或其他癌症轉移到膽管周圍的淋巴結,壓迫到膽管造成阻塞。 趙先生最近兩週出現皮膚變黃、茶色尿、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 總膽管阻塞 到醫院檢查後醫師表示趙先生的胰臟頭部疑似出現惡性腫瘤並已有發現肝臟轉移,因胰臟腫瘤壓迫膽道出口導致阻塞性黃疸,建議置放膽道支架以解除阻塞。 總膽管結石引發的膽管炎,典型症狀是發燒、右上腹疼痛、黃疸。

  • 此法雖有少數風險或併發症,但可以免除手術及全身麻醉的風險,又無傷口、復原快,可處理高手術風險或危急病患。
  • 但有一例外,總膽管囊腫須處理的地方為擴張膽管本身而非囊腫,因為此處容易發生膽管癌。
  • 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膽管癌,但治療成效通常不如預期,腫瘤長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5年後的存活率約25~33%;腫瘤長在膽管附近的膽管癌,5年後存活率更低,僅10~15%。
  •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治醫師郭雨庭,曾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膽道是連接肝臟、膽囊與十二指腸間的通道,主要功能為運送肝臟製造的膽汁至腸子。
  • 由於癌細胞會透過淋巴結遠端轉移,無法切除腫瘤的患者五年存活率為0%;全部膽管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為5%。

我們開頭有說過,膽管癌是個惡性度高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大概僅有兩成附近,甚至更低。 若患者狀況是能以手術切除腫瘤的話,預後會比較好。 A:膽囊對消化有幫助,如果沒有危險因子,不建議預先切除,畢竟手術本身也有風險,且拿掉膽囊的患者有部分會腹瀉、消化不良,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臨床上不會隨便拿掉膽囊。

總膽管阻塞: 手術

超音波可以輕易看出膽囊內的結石或膽沙、增厚的膽囊、擴張的膽管或肝管,但對於鑑別診斷膽管阻塞的原因,還需要配合其他診斷工具。 肝內膽管癌:這類的膽管癌患者較少,不過相較肝外膽管癌,這類型的腫瘤長在肝臟裡面,較易經影像檢查發現,不過也經常被誤診斷為肝癌。 肝門部(肝外)膽管癌:肝外膽管癌的患者較多,不過因肝外膽管癌的腫瘤長在左右肝管上,很難經由影像檢查出來,許多患者往往直到膽管阻塞引發黃疸症狀時,才會被診斷出膽管癌。 傳統治療方式是外科剖腹手術,經由剖腹打開上腹部與總膽管,探查後取出結石,取石或探查結束後,須在總膽管放置引流管到腹部外引流膽汁,腹部傷口較大,手術後開始進食與傷口恢復天數較長。 至於有明顯症狀者,主要是因為總膽管結石卡到膽管狹窄處或總膽管出口處,所引發的合併症,例如:膽管炎、胰臟炎,才進而發現有膽管結石的存在。 人體少了膽囊還是能正常運作,因此膽囊切除術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危害。

膽石疝痛的疼痛從右上腹部擴散至右肩(稱為放射痛),且出現輕微的黃疸。 妊娠時與產後的女性也極易造成膽石,這是因為血液和膽汁中的膽固醇增加,且隨著胎兒的成長,膽道受壓迫而引起膽汁淤滯。 膽紅素源自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由肝臟處理後分泌至膽汁內,經膽道排放至十二指腸,部分會經由腸肝循環再吸收進入人體,其餘則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 當體內的膽紅素異常升高時,會出現皮膚和鞏膜(眼白)變黃的現象,稱為黃疸。 正常人的血液中總膽紅素數值在0.3到1.0mg/dl之間,當總膽紅素數值超過3mg/dl以上時,就會出現黃疸。 這就是有名的「夏科氏三聯症」(Charcot’s triad),通常膽管的阻塞會造成整個膽道的腫脹與細菌逆行性滋生,所以除了前面提到的黃疸,也會導致右上腹痛與發燒。

總膽管阻塞: 膽囊雖切除 莫輕忽「總膽管」結石發炎

但膽管狹窄和膽管腫瘤等病變有時亦可繼發此症。 上述疾病造成膽管阻塞,膽汁鬱積,以及繼發細菌感染。 致病菌幾乎都來自腸道,經乏特壺腹或經膽腸吻合口的通道逆行進入膽道。 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克雷白菌,糞鏈球菌和某些厭氧菌。 清創完後再放入支架,待再下次清創時又再移除。

總膽管阻塞

若患者出現黃疸則需引流,如有感染現象則要給予抗生素,經急性症狀治療後,再針對原因評估是否需以內視鏡取出結石,或開刀切除腫瘤等。 目前支架的材質有塑膠及金屬兩種可供選擇,醫師會依病況給予患者最適切的建議。 膽管是膽汁運送的通道,依據所在位置,又分為肝外膽管、肝門膽管與肝內膽管,因此發生於這些部位的癌症統稱膽管癌,癌變的原因與膽管的反覆發炎有關。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