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枝牡丹2024詳細資料!(小編推薦)

例如1985年葉義醫生捐贈的一批竹刻作品反映了和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面貌。 胡錦超先生和郭安夫人分別於1986年和1987捐贈的石灣陶器,充分表現出這個廣東名窰的地方特色。 此外,各界人士和機構亦慷慨捐贈珍貴文物,反映社會大眾對保存文物的熱衷,也是對香港藝術館的支持。 纏枝紋樣是明代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裝飾紋樣,從極富盛名的青花瓷裝飾到日常必備的織物裝飾,從平民百姓的常用物品到王公貴族乃至異域人士的收納珍玩,隨處可見纏枝紋樣那靈活生動、婀娜多姿的影。

  • 產業方面,洛陽的中國國家牡丹園建於1985年,栽桿牡丹近400個品種,共20萬株。
  • 清代鼻煙壺用料多樣,有金屬、陶瓷、玉石、漆、玻璃、象牙、竹,無論在造型及物料方面,均能充分代表當時多元化的手工藝技巧。
  • 口徑12.6厘米,高20厘米,底徑11.5厘米。
  • 牡丹是灌木,屬於木本植物,芍藥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藥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主要區別。
  • 從整個紋樣演變過程來看,纏枝紋樣的構成形式在當時是深受歡迎的,雖然接受了來自異域的圖案風格,但進入本土之後便被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
  •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是清順治年間製作的瓷器、五彩瓷 中文名稱 清順治五彩牡丹紋尊 館藏地點 …

但這一結論只止於協會的公告,並未進入任何立法程序。 纏枝牡丹 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沒有法定的國花。 2007年3月,62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同簽名,希望能在三月全國兩會時確定梅花、牡丹為中國雙國花,但最終未能如願。 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發布《徵求牡丹為中國國花意見的通知》,並在其官網發布《投票:我心中的國花》,面向公眾開放網絡投票通道,徵求社會對推薦牡丹為中國國花的意見。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物價值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4釐米,口徑5.4釐米,自上而下有五層圈帶紋飾,肩上部繪有一週覆蓮紋,內有珊瑚、靈芝等“雜寶”紋樣。 接下來是一圈纏枝牡丹紋飾;腹部周身繪滿纏枝牡丹青花圖案,緊接一條較窄的卷草邊飾;脛部裝飾有卷草紋及仰蓮如意紋一週;紋飾帶有寬有窄,其間以弦紋相隔。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是元代梅瓶的典型樣式,整個器型端莊穩重,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盒面微隆,雕鷺鷥一對,展翅飛舞,芙蓉襯地,花葉繁茂,盒邊雕花卉。 朱漆底下是黃色漆素地,而於刀口可見朱漆中夾有一層黑漆。 朱漆圈足邊緣雕兩道紋,工藝精湛,紋飾細緻。 從考古發掘資料顯示,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年已進入青銅時代。 及至商、周兩代,青銅工藝更進入全盛期。 由於商人尊神尚鬼,祭祀時必擺放青銅鑄造的各種禮器,因此這時期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皿異常豐富,尤以酒器居多。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物歷史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cm,口徑20.6cm,足徑9.1cm。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大碗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大碗】明代洪武年間景德鎮燒造。 口徑38厘米,底徑18厘米,高15.8厘米。 外壁主紋繪正仰式纏枝牡丹八朵,口沿飾卷草,… 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基本信息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通高49.5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22厘米文物介紹直口、短頸、豐肩、腹下收、近底處微撇、砂底,隱圈足,寶珠鈕蓋。

纏枝牡丹

芍藥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 此鈿子形似覆箕,平頂,配戴時前部比後半部高。 以籐枝或鐵絲製成內胎,再纏裹黑絨或緞條。 骨架編成後,再在上面安排一組組「鈿花」。 這些鈿花多是吉祥圖案,先以金銀累絲製成各式花卉、鳥獸、蝠鼠(帶「福」之諧音)等輪廓,再鑲以珍珠寶石和翠鳥羽毛。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 這種精巧的鑲嵌技法,為清代流行的裝飾風格。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的花期

底部空心不密封,內以青花楷書寫「大明成化年製」兩行六字款。 此杯造型端雅,瓷胎潔白,胎體輕薄,紋飾秀麗,堪稱明成化鬥彩中的精品。 碗口微敞,深腹,腹壁微鼓,圈足較大。 釉色白中發灰,微微泛青,內外壁滿佈裂紋,有棕眼和漏釉現象。 纏枝牡丹 碗內、外均以釉裏紅繪出花紋,口沿內外及足部均繪回紋,碗內底繪折枝牡丹,內側壁繪纏枝菊花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 此蓋盒是元代雕漆名家張成的作品,以朱漆雕成。

纏枝牡丹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 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芍藥一般可以成活數年,牡丹可以成活30-60年。 在曹州百花園現存明代白牡丹一株「玉翠荷花」,花粉色、荷花型,此花系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工部尚書何應瑞家花園培育。

纏枝牡丹: 文化

清代乾隆年間,彩瓷製作發展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此鬥彩八仙紋碗侈口、寬沿、折腰、高足,形如覆笠。 內壁繪八仙的法器,即「暗八仙」紋,外壁飾四季折枝花卉。 鬥彩工藝是先以鈷料勾畫紋飾輪廓,或繪畫局部圖案,然後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青花瓷器。 再在透明釉表面綴填多種低溫彩料,入窰燒第二次而成。

)為芍藥科芍藥屬的一種落葉小灌木,擁有非常巨大且多層的花朵,是起源於中國的一個雜交栽培種,高1~1.5米;二回三出複葉,小葉常3-5裂。 初夏開白色、紅色或紫色花,花單生大型,雌蕊生於肉質花盤上,密被細毛。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 常見於和中國文化有關之工藝品中,例如唐朝和清朝的女子頭飾、工筆畫、漢服紋樣等。

纏枝牡丹: 五彩

鼻煙壺便是用來盛載鼻煙的用具,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纏枝牡丹 清代鼻煙壺用料多樣,有金屬、陶瓷、玉石、漆、玻璃、象牙、竹,無論在造型及物料方面,均能充分代表當時多元化的手工藝技巧。 通體施琺瑯彩,在滿佈斑點的黃釉地上繪葫蘆蔓籐,代表瓜瓞連綿,寓意多子多孫;並配以白梅、綠葉、蝴蝶及草蜢等裝飾。

纏枝牡丹

元龍泉窯青瓷纏枝牡丹大瓶,元代文物,現收藏於杭州博物館。 中文名稱 元龍泉窯青瓷纏枝牡丹大瓶 出… 宋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直口尊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 口徑12.6厘米,高20厘米,底徑11.5厘米。 耀州窯刻花題材豐富,牡丹紋是常見的裝飾題材之一。 此器刻劃富麗的纏枝牡丹花,線條流暢,繁而不亂,極…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化寓意

中國人對竹有特殊愛好;它用途廣泛,可作編織與雕刻用途。 纏枝牡丹 竹的形態優美,其中空外直的特性被視為君子不屈不朽、具有氣節的象徵。 至明代晚期,專業竹雕者及喜愛竹刻的文士與日俱增,當時的嘉定與金陵(今南京)更成為竹刻活動的集中地,竹刻藝術便發展成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學科。

由口至頸部飾蕉葉紋和蛇紋一圈,主體紋飾是夔龍紋和獸面紋。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為商代青銅器常見紋飾。 饕餮是傳統中一隻貪食凶狂的怪獸,傳說其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饕餮有首無身。 此紋飾分佈於腰部至足部,空隙地方填以細雷紋作地紋。 圖像線條、結構繁複,風格莊嚴神秘。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明宣德青花盤上的折枝牡丹紋、青花玉壺春瓶的纏枝牡丹紋,圖案精緻,裝飾效果強烈。 明嘉靖醬釉描金孔雀牡丹紋執壺,在器腹部桃形開光中貼金描畫孔雀牡丹紋,尤顯富貴華麗。 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都是工筆重彩,一絲不苟,將牡丹花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表現得淋漓盡致。 無論供裝飾、日用、祭祀、墓葬,都是經歷千百年而保存至今的歷史文化財產。 每件藏品糅合了高度創意和精湛技術,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鬥彩工藝是先以鈷料勾畫紋飾輪廓,或繪畫局部圖案,然後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青花瓷器。
  • 宋代瓷器纏枝牡丹紋 宋代陶瓷器上的主要紋飾。
  • 位於河南洛陽崔溝村的一代花王, 野生牡丹,毛茛科,芍藥屬,原產海拔1800米的河南嵩縣白雲山。
  • 因為它開的花長得跟牡丹十分的相似,但是相比於牡丹來說花朵不是很大,所以就叫做纏枝牡丹了。
  • 牡丹紋是一種典型的漢族瓷器裝飾紋樣或織錦紋樣,以牡丹花為主題。
  • 畫琺瑯纏枝牡丹雙連盒,形似雙圓相連,蓋與身以子母口相扣合。
  • 這時期傳世及出土瓷器中,以青花居多。

目前為中國牡丹中株型最大,株齡最古老的牡丹樹之王。 該園有百年高齡牡丹百餘多株,是中國最多的百年牡丹王群。 河北省柏鄉縣北郝村有一個牡丹園,其中一棵高達數米的牡丹據說是漢朝的「漢牡丹」,可能是傳說,但這棵牡丹起碼已經活了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日本人因為牡丹開花在一年中人最睏乏的時期,因此將牡丹刻畫在為紀念著名逝去人物的神社中,以保證他們美好的睡眠。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曾經寫過一篇極短篇小說《牡丹》,講述了一個在二戰中屠殺中國人的日本將官種的牡丹。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製作工藝

枝莖纏繞,呈連續的波狀線,枝莖上填以花葉,構成纏枝花,故名。 如纏枝芝、纏枝牡丹等紋樣,是我國傳統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明清尤為盛…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是明代製作的一件陶瓷。

纏枝牡丹: 青花

除瓷器外,纏枝紋還廣泛用於各類藝術品中,如傳統的插屏,其雕刻牙板幾乎都用纏枝紋,而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鐘”更是離不開纏枝紋,因為對於一種計時器來講,生生不息,萬代綿延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明代纏枝紋靈活的構圖形式和組合方式不僅能迎合本土文化,還能在新的市場需求背景下,迅速融合異域文化特色,既豐富了本土裝飾藝術,又為當時的對外貿易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如纏枝紋樣與伊斯蘭植物裝飾紋樣特色的融合,由於伊斯蘭地區宗教信仰的限制,他們更習慣以緊密連貫的植物花卉形式作為紋樣裝飾,而這種裝飾特色恰好與纏枝紋樣繁複、纏繞的特點有着共通之處。 因此,在明代纏枝紋樣又成為當時商貿往來中深受外籍商人青睞的一種裝飾形式,大量外銷的明代青花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纏枝紋正是明代這一特殊時期,最具表現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紋樣。

纏枝牡丹: 牡丹紋發展

纏枝紋約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 纏枝紋以牡丹組成的稱“纏枝牡丹”;以蓮花、葡萄組成的稱“纏枝蓮”和“纏枝葡萄”;以人物和鳥獸組成的稱“人物鳥獸纏枝紋”。 宋代綠釉纏枝牡丹盤口瓶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 瓶盤口、束頸、豐肩、垂腹、圈足,腹部剔劃牡丹花紋,細膩流暢,一絲不苟。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碗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碗,傳世品不多,多為日常用具。 該碗高9.8厘米,直徑20.5厘米。 清康熙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清康熙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是清康熙年間的清宮御用瓷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是清康熙年間的清宮御用瓷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 清康熙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清康熙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