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歷史5大分析2024!(小編貼心推薦)

美荷樓青年旅舍於2015年更獲UNESCO 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 美荷樓是一座有獨特歷史的建築,保存着數百萬香港市民珍貴的集體回憶。 透過活化計劃,延續美荷樓的生命,推動文化交流,繼續貢獻香港社會。 過去十載,協會一直透過美荷樓舊居民網絡與舊居民維繫情誼,定期進行口述歷史訪問、文物搜集、導賞員訓練及定期舉辦文化教育活動等,讓大家了解更多社區特色及本地文化。

  • 學者Tony Bennett指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幫助提高群眾的可管治性(governmentality),每家博物館都有其指定路線,為參觀者定下觀看的次序,美荷樓生活館也不例外。
  • 接近70年過去,政府一如既往關注市民的居住環境,確保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的核心任務。
  • 本章節將從美荷樓的居住環境、居民日常生活、昔日娛樂、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天台學校, 分析昔日香港社會面貌。
  • 另外,生活館內亦有搭建出來的場景展覽,如供320人公用的廁所、洗衫洗碗的「水喉房」等,配合超大型黑白歷史照片,一幕一幕將舊日公屋居民的生活重現眼前。
  • 而為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採光,家家日夜無需閉戶,每戶都在門口煮飯,彼此都可聞到鄰家的飯香。

由此可見,在生活館中的口述歷史記錄,是選擇性的歷史記錄,是為了把美荷樓包裝成一個逆境自強的符號而選擇記錄的故事,遺落了受壓迫者的聲音。 是什麼因素導致這批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生活如此艱難呢? 在生活館中我們聽不到這些故事,也沒有留下反思的空間。

美荷樓歷史: 李家超出席美荷樓「歲月留情」展覽 強調《施政報告》改善住屋問題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原稱H座,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將其改稱為石硤尾下邨第15座。 至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回憶重要的意義在於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不限於個人經歷,不限於空間與時間,讓我們可以不斷在過去的碎片中整理現在的自己。 我們活於現在,透過回憶重温過去,就能將現在與過去連結起來。 馬國明進一步闡釋,「歷史的意義本來就是作為過去的記憶,記憶卻有別於回到過去,而是不斷把現在這一刻和過去排列一起」;換言之,回憶就是歷史知識的來源,也是把過去帶到現在的過程。

美荷樓歷史

……他在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四至六年級期間,得老師的激勵,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獲派皇仁中學,後考入香港大學。 建於80年代的樂華邨設計融入中國建築的元素色彩,呼應其名字快樂中華的意念,例如在以中式書法雕刻的牌匾、中式通花磚、黑木涼亭等。 湖水藍色,加上一道接一道的整齊排位,正面看上去猶如時光隧道,視覺效果突出。 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曾來到深水埗,充分瞭解基層市民對改善住屋問題的殷切期盼。 他重申,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解決住屋問題,需要增加供應,並提量、提速、提效及提質。 當局未來5年,將提供3萬全新簡約公屋,並讓輪候公屋的時間綜合「封頂」,同時會壓縮造地程序。

美荷樓歷史: 特色 Cafe

我們以「低碳本地遊」為切入點,利用網絡媒體與線下行動,去推動大眾關注氣候變遷與本地環境問題。 計劃重建並鞏固連接兩座大樓的中座結構,並設置傷健人士升降機、消防升降機及新增的公用設施;既保持了建築物的原貌,亦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 所有公眾導賞服務(包括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團體參觀及團體包場參觀等公眾服務將維持暫停直至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 當中有兩層更成為美荷樓生活館,展出不少關於昔日石硤尾徙置區的歷史,和居民的生活點滴。
  • 主題展區包括:美荷樓的設計、走廊廚房、公厠及公共浴室。
  • 博物館共展出一千二百件展品,由美荷樓舊居民親自口述了四十多個歷史故事,並提供昔日照片和家具一同在博物館展出。
  • 風水之說,無從稽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裏環境一流,背山面海,坐擁的優秀地段與豪宅平分秋色,鄰近瀑布灣公園,園中瀑布奔騰,有「扶林飛瀑」之名。
  • 如「大牌檔」名稱的由來、術語及當年價格等,還有一些舊照片、口述歷史及人情故事,值得細閱。
  • 咖啡店提供咖啡、季節限定特飲及西式輕食,還有咖啡豆及Drip Bag。
  • 換言之,其實「歷史主義」與「歷史進步論」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是一種政府借用博物館教化大眾的論調,潛移默化下,不自覺地也成為了我們觀看歷史的慣常方式。

介紹香港早期公屋「美荷樓」的歷史與發展,以及在復修工程中如何保留舊時特色、傳承「美荷樓」的歷史、文化及人文價值。 讓參加者可以進一步了解香港歷史建築的發展及保育工作。 深水埗地標之一的美荷樓,屹立在山坡近半世紀,見證着這區的前世今生,當中蘊藏無數居民的生活痕迹及故事點滴,透過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由歷史、生活至文化逐一細訴。 大約在1953年的一個聖誕夜,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居住在石硤尾寮屋區的居民喪失家園。 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的災民,當時便興建了八棟樓高六層的公共房屋,而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走訪的地方,就是由當年其中一棟公共房屋改建而成的博物館。 青年旅舍計劃的設計及建議的用途,包括公屋博物館、展覽場地、多用途室及咖啡室,與建築物的歷史兼容。

美荷樓歷史: 深水埗美荷樓生活館全新展覽「歲月留情」 與公眾同領略香港精神原點

香港教育城於2000年成立,早年為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項目,其後於2002年註冊成為政府全資擁有公司。 教城致力成為具領導地位的學與教服務平台,鼓勵教師、學生及家長追求終身學習。 旗下的「家長童學」網站為家長提供可靠的資源及高質素的服務,協助子女成長學習,並達至均衡及全人發展。 舊居民捐贈的舊物件展品加上其口述的建構,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多個當時公屋的生活場景,例如一個個模擬單位、廚房走廊、糧油鋪,十分值得駐足細心觀賞。 家長亦可分享回憶,與小朋友一同細味某些艱苦但美好的歲月。

美荷樓歷史

香港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支持美荷樓生活館的翻新工程,以及一系列社區外展活動。 展覽還新增了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及家庭「手作」工業等介紹,以及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等。 展館外牆則新增了由本地插畫師麥震東創作的年曆圖,展示了深水埗由50年代到現今的地區轉變,是不可錯過的打咭熱點。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生活館。

美荷樓歷史: 香港十八區景點

活化後的美荷樓不再是日常生活裡的建築物,而是一個旅遊景點,不只是訪港旅客,作為本地人的我們也轉化成為遊客,會特地來參觀、停下來凝視這座具紀念性的歷史建築。 Abbas提及保育歷史建築的空間實踐與迪士尼主題樂園的運作沒有太大差別,兩者都專門提供歷史形象(images of history)。 的確,翻新後的歷史建築與主題樂園同樣地在建造歷史景象,只是迪士尼呈現的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小鎮風格,美荷樓呈現的卻是五十年代香港公屋特色。 然而,從這個角度記錄的故事,過去只是一個過程,而全因未來的成功,這個過去才值得被記錄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昔日的美荷樓居民今天依然生活得潦倒不堪,生活質素毫無進步,這個故事會被記錄在生活館嗎?

「桃姐往戲院看電影時,常帶姊姊與我同往,就此播下我對電影產生興趣的種籽」,Roger將於口述歷史分享會中帶領參加者在深水埗走一圈,在橫街窄巷中捕捉到昔日桃姐的生活日常。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館內除了保留有關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的既有展區,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美荷樓一帶本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突如其來的災難促使政府興建了石硤尾邨,象徵著香港第一批「徙置大廈」的誕生。 過去位於石硤尾徙置區的美荷樓,如今變身成受背包客歡迎的青年旅舍,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美荷樓歷史: 公共屋邨演變

政府希望保留一座屬於第一代公屋「H」型建築風格的徙置大廈,故選擇了位於徙置區內邊緣位置的美荷樓(方便整體規劃重建),成為香港現今僅存的「H」型公屋(見【圖二】)。 政府對外宣傳時,亦經常強調美荷樓「H」型建築特色的重要歷史意義。 把歷史建築從既有的歷史脈絡中抽出,歷史建築其實已經失去本來的歷史意義;美荷樓被抽離原有的徙置區建築群,重新放置在重建後、現代化發展的石峽尾社區內,只剩下它作為「H」型公屋的建築特色。 雖然建築風格也是呈現歷史的其中一個面向,但我們普遍以此視覺觀感來衡量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而忽略背後的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裏搜集了不少昔日居民的口述歷史,在「石硤尾歲月」、「吾家美荷樓」、「情繫石硤尾」及「石硤尾回憶」展區中展出,希望透過這些小人物故事,記錄一種昔日逆境求存,和鄰里間親密互助的公屋情懷。 然而,就如一般博物館,我們能聽到的都是勝利者的故事。

美荷樓歷史

原來電影《桃姐》電影監製李恩霖,就是住在美荷樓對面的唐樓,他將會進行分享會帶領參加者在深水埗走一圈,重溫昔日的生活日常。 美荷樓恒常的廣東話公眾導賞團亦已恢復,想了解更多不妨參與。 由美荷樓的歷史及設計開始講起,細微至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都忠實還原眼前,又將港式經典的客廳格局,如古董電視、雪櫃、碌架床甚至麻雀枱等統統呈現,曾住過公共屋邨的必有深刻印象。 展館加入了更多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體感遊戲、AR擴增實境等,如親臨其境一般,一切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喜怒哀樂,彷彿活現眼前。 協會邀請了行政長官李家超丶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覃德誠蒞臨主禮。 店舖以「We sell beautiful things」為宗旨,除了售賣不同國家的設計產品外,更有香港製造的本地產品,讓大家尋找被忽略的本土精品。

美荷樓歷史: 香港人的生活年華

據說這個鳴放禮炮的傳統已有過百年的歷史,現在就由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為大家介紹一下。 昔日的新界大埔元洲仔,是吐露港西北方的一個小島,四面環海,為當地漁民的一處用來停泊漁船的地方。 而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介紹的寺廟,就是與這個小島有著密切關係的大王爺廟。 昔日在新界大埔元洲仔聚居的漁民,主要都是海陸豐人,… V’air是一個香港青年人發起、提倡低碳本地遊的組織。

展館內有超過數千件的珍貴展品,透過不同的展示手法及,勾畫出昔日公共屋邨的生活場景。 美荷樓為鋼筋混凝土構架建築物,因其形狀而被稱為「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 左右兩翼為居住單位,以走廊圍繞;連接兩翼大樓的中央走廊上設有公用的水龍頭、洗滌空間、廁所和浴室。 美荷樓現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活化成一所城市旅舍,工程預計於2013年尾完成。 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合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民政事務局贊助名為「無限之旅」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分設專業組及公開組,讓專業人士及公眾分別就美荷樓的去向提供設計構思,集思廣益。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 「歲月留情」

由於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美荷樓」已被評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更獲在原址保留並改建成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故事館前身是灣仔民間生活館,為聖雅各福群會開辦的非政府民間博物館。 灣仔的重建項目不斷,眼見存在多時的灣仔地道生活文化都因街坊的遷移而逐漸消失,志願團體及灣仔居民為了保育社區獨有文化,就在石水渠街「藍屋」下的空置地舖,開設了灣仔民間生活館,讓大眾能細味傳統民間的生活點滴。 石硤尾徙置大廈代表香港公共房屋計劃的開始,對香港的社會、民生、經濟和教育發展具深遠影響;石硤尾徙置大廈獨特的空間設計,亦塑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習慣,以至緊密的鄰里關係。 美荷樓歷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於2008年2月推出共有7幢歷史建築的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當中包括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旨在加強文物保育的工作及為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

香港足跡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美荷樓歷史 是一個由在地人編寫的旅行網誌,主要介紹有關香港各個地區的旅遊景點,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旅遊名勝,也會介紹不同的道地美食。 如果想要親親大自然,這個網誌也有介紹一些簡單的遠足徑,以及天然的海灘,以便讀者更易了解香港的天然地貌。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於1973年成立,擁有超過35年營運旅舍的經驗。 博物館共展出一千二百件展品,由美荷樓舊居民親自口述了四十多個歷史故事,並提供昔日照片和家具一同在博物館展出。

美荷樓歷史: 生活體驗館

除了重建公共房屋,房屋署亦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 美荷樓歷史 同時建業亦盡量保留了其他文化遺產,例如原有金屬窗柵、金屬閘門、坐廁、門及廚房枱面。 博物館提供機會給人們去想像一個美好的社會,因為博物館的回憶是具選擇性的,並刻意排除當中的傷痛與污點。 馬國明指出「如果記憶只集中在人生美好的一面,如果記憶只是對統治者歌功頌德,死亡也就只有絕對負面的意義」,這也反映出博物館刻意把回憶作出「好」與「壞」的二元劃分,無疑製造了一個理解歷史的既定框架。

美荷樓歷史: 成為會員

現在,深水埗已經發展成為歷史文化地帶,毗鄰美荷樓的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後方有拾級而上的嘉頓山,景觀一流,附近亦有其他歷史建築雷生春堂、南昌押、深水埗警署和前深水埗配水庫等。 港府就是那個暴殄天物的二世祖,明明沒有文化,偏愛附庸風雅,連何謂保育活化都講不清楚。 他們為了迎合保育潮流,大搞形式主義,把歷史建築改得不倫不類,神韻全無。 美荷樓歷史 在一片保育聲中,被評為二級文物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活化工程也提上日程。 根據當局的規劃,美荷樓將活化為青年旅舍,不但安裝升降機,原有的石屎欄河還將全部改為玻璃欄河,樓上單位則會打通為雙人房。

美荷樓歷史: 一起走進古人的山水世界 –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難怪區議員看不過眼,批評玻璃欄河的設計將令美荷樓「走樣」,失去以往公屋半腰石屎欄河的特色,不可接受。 如果不改變設計,活化後的美荷樓不僅失去其神,也失去其形,只剩下「美荷樓」三個字而已。 不妨設想一下,今後年輕人到美荷樓參觀,展現在眼前的是美輪美奐的落地玻璃、寬敞明亮的房間、舒適寫意的咖啡廳,衣服也不用自己洗,扔到洗衣機就行了,根本找不到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生活軌迹。 小學生可能會產生錯覺,誤以為老師及書本上所說的香港精神全部是假的。 歷史古蹟本應蘊藏豐富的文化,但為了吸引遊客,其加入的現代化設施及吸引消費的元素,使古蹟與文化歷史徹底割裂,只剩下建築特色為歷史的墓碑,和一堆當代消費文化的符號。 在美荷樓裏,不論其青年旅舍、冰室及士多,都不能讓人與低下階層產生連繫,但非無法保留及承傳歷史,這些中產品味的消費符號使當下與過去更割裂,身處美荷樓,能讓人專注的只是當下的美好。

政府在土地房屋發展上會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質,未來五年興建約三萬個全新「簡約公屋」,讓輪候公屋時間可以綜合地「封頂」,同時令新建單位面積「封底」,並大幅壓縮「生地」變成可建屋「熟地」的造地程序。 為安置1953年受石硤尾大火影響的災民,香港政府在1954興建了石硤尾徙置大廈,而美荷樓正是首八座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 美荷樓早年被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成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和美荷樓生活館。 新展覽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入新的口述歷史,更靈活生活復原徙置大廈內發生的各種趣事。

「美荷樓生活館」雖然並不是很大,但所收藏的展品卻十分豐富。 展館內除了陳列了一些由昔日居民捐贈的物品外,也有簡單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文化。 這些資料都十分實用,好讓遊客更易了解香港的發展歷史及生活特色。 特首李家超出席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開幕典禮,他致辭時提到,自己年幼時居於深水埗,亦於同區就讀小學,「每一次來到深水埗,就好似返屋企一樣」,滿載童年回憶和成長足跡。 他又指,深水埗新舊交融,是充滿活力及溫情洋溢的社區,亦是歷史文化寶藏,而美荷樓則是香港最早期公屋即石硤尾邨一座,盛載香港歷史文化精神。

根據歷史圖片及資料,在1956年九龍雙十暴動期間,本大廈曾高懸“中華民國萬萬歲”的七層高直幡及作為暴動的重要中心。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在1891年建成,是九龍區唯一一間主奉武神關帝的廟宇。 這幢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完美呈現了嶺南建築風格,裡面還珍藏著古銅鐘和青龍偃月刀等聖物。

美荷樓歷史: 香港第一代公屋

20多名委員看過之後都一致讚好,因為書裏的10多個故事都能引起共鳴。 今次展覽主要帶出美荷樓居民的昔日生活,展板有詳盡解說,還有很多叫人會心微笑的細節。 如「大牌檔」名稱的由來、術語及當年價格等,還有一些舊照片、口述歷史及人情故事,值得細閱。 來到糧油雜貨舖,最亮眼除了是舊招牌「海盛」,還可聽到打算盤聲效,很有臨場感。

美荷樓歷史: 社區參與

香港新一代正是缺乏獅子山下的奮發精神,香港的奇蹟得以繼續,實有賴下一代的努力。 展覽中還可體驗到歷史事件,1963年香港經歷大旱,全區4日只供水4小時,居民不單要一桶水多人用,還要忍受「炒黃牛水」。 還可試試徒手擔起13公斤重的水桶,難以想像他們還要行六、七層樓梯回家! 其他展區還有戲院、涼茶舖、遊樂場及理髮店等,有不少充滿復古味道的家具陳設,如播放舊電台節目的收音機、攪盤電話、痰罐及理髮櫈等,如時光倒流般置身舊時代。 沉浸式互動數碼展品 全面提升參覾體驗作為展現時代變化的展覽,固然世要回應時代發展。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