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要拜嗎詳盡懶人包

祭拜地基主的時間,要在過午以後,供品以家常飯菜、水果、2杯酒或茶水,「有雞腿最好」,備2副碗筷(拜地靈公、地靈婆),以及紙錢;若是想要簡單一點,飯菜可用雞腿便當代替,若吃素,也可用素菜拜。 他指出,冬至在24節氣裡最為重要,又稱「冬節」,除了要吃湯圓之外,地基主是宅屋守護神,敬拜地基主能保佑住家闔家平安、店面生意興旺。 準備完畢後,就點香向太歲星君表達謝意,然後恭送太歲星君回天庭述職,再將太歲符撕下,與金紙一起焚化。 不過現在人大多居住在集合式住宅,並不是和焚燒金紙,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將舊太歲符與金紙一起送到附近的廟中,向主神稟報後,再委由廟方人員統一處理,是最好的方式。 中元普渡在台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農曆七月在各地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民俗活動,像是宜蘭頭城的搶孤、基隆放水燈等。 (推薦閱讀:台灣中元節民俗活動介紹!恆春頭城搶孤、基隆放水燈、嘉義火燈夜巡…

據民國初年《雄縣新誌》所述,傳統華夏民眾會在冬至日豎立八尺表木以測驗來年水旱。 漢朝亦有「晷進則水,晷退則旱」此一標準判斷水旱。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 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冬至要拜嗎: 冬至祭拜神明時間:

台灣閩南俗語云:「補冬補喙空 」,冬至為天地陰陽氣交與人體陰陽氣交的時機,作為燉煮「十全」、「八珍」或米粿等食品等食補是養生的好時機,而現代社會的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亦受歡迎。 古代流傳著食用冬節圓需每匙兩粒,若未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單數 ,若已婚者最後一匙必為雙數。 舊時臺灣尚賭,賭客食用時亦預卜最後一匙剩雙數為贏兆、單數為輸兆。 《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儀證》:「十一月冬至節,從火,祀家廟、福祠、灶經,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云『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可見南北朝時冬至,民眾更有拜父、拜母之禮。

為了賀節與酬神,人們會在下元與冬節期間,請戲班演出「冬節戲」,臺灣日治時期的冬節戲多為「亂彈戲」,臺灣戰後時期則多為「歌仔戲」。 金門是典型的宗族社會,因此冬至祭祖在金門是隆重的大事,各地宗親氏族會舉行隆重的三獻禮與食頭儀式。 所謂的「頭」,分為男子新婚的「新婚頭」、家中有子成婚的「老大頭」、男子年滿十六歲的「成丁頭」。

冬至要拜嗎: 冬至祭拜神明注意事項:

如果沒有的話,一般是在自己家的門口拜,但要多準備一杯米,用來插香,要不然到土地公廟拜也可以。 延綏鎮(又稱榆林鎮)也詳細記載了榆林人的冬至習俗,清《延綏鎮志》載:“十一月長至日,以黍糕為饋”。 新米鮮美,新軟米炸的油糕更是米香濃郁,非常膨軟香糯。

冬至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的節日,不僅家庭成員間相互飲「節酒」和食佳節美食慶祝,更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其中河北《柏鄉縣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 而民眾也會準備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體面應節,哪怕是節衣縮食儲錢甚至問親友借貸也得購買新衣服。 而冬至亦有時值一陽初至「扶陽」的信仰意義及相應習俗,取陽氣於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擁爐會飲」、食圓形食品等,雖則扶陽觀念的習俗在20世紀開始式微。 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日,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以九日為一九,九九八十一日後遂寒冬過去,稱為九九數盡,民間因而有「九九消寒圖」記錄數九過程。 而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亦是歲之計算起訖點。

祭畢後,全家團圓著,食用冬節圓、菜包,寓意添一歲。 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號稱謝平安)、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米飯、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等。 在冬至這天,一般家庭都會祭祀神明與祖先,有些還會再加拜地基主,拜拜時間通常會選在一早或特定吉時,地點多半在神明廳前,除了要準備酒水、湯圓、三牲等供品,還應備好壽金、福金、刈金、大銀、小銀。 供品準備好後,便可焚香稟告神明、祖先今天是冬至,特別準備了湯圓來敬奉眾神和祖先,希望神明和祖先可以護佑家中成員,並且賜福、招財;祭拜完畢後,時間到了就可焚燒金紙。 許多人會四處求神拜佛、祈求財運,卻忽略了自己家中便是最好的求財地,藉由感謝神明、祖先這一年來的照顧和庇佑,家神和祖先感受到家中成員的誠意,自然會為家中帶來好運和財富。 供品除了準備常見的鮮花、水果、餅乾、糖果外,冬至最重要的便是「湯圓」,讓神明和祖先也能一起團圓過節。

小知識學堂:冬至當天會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圓」、「團子」、「團圓子」(不是動物圓那個喔!),取決於圓形象徵天上與陽光,寓意年終團聚團圓。 湯圓有餡料者用作祭祖,就是鹼的或有包芝麻的,無餡料者用作祀神,就是常看到的白白紅紅的。 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圓造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 冬至吃過湯圓也象徵著年長一歲,你們都老了一歲了嗎。

冬至要拜嗎

Google Play 透過各種不同得獎的應用程式和遊戲,揭曉台灣民眾如何透過生活中沉浸式的科技,享受娛樂、學習、規劃日常生活。 這裡我們將為你整理出應用類的所有入圍與得獎名單。 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 閩台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方滿族旗人在冬至時既祭天又祭祖:到了冬至晚上,家庭會在庭院內舖桌、擺供桌,掛「天地禡兒」,殺豬祭祀;同時祭祀祖兒,在院內立祖先竿子,其中竿頂為葫蘆狀,下有「刁斗」。 參與祭典之親朋事後更獲分得祭祀用過的肉(稱為「白肉」)享用,是為「吃白肉」;而豬腸和豬尿則丟在刁斗上任雀鳥進食。 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更是其中蘊含最豐富、最多不同節俗的節日,且最具繼承力。 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不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賀禮(拜賀、送寒衣)、飲食、文藝(數九)等。

冬至要拜嗎

說到水怪,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英國的尼斯湖水怪。 不過,近日大陸廣東省某小村莊內,卻也頻繁發生離奇的事件。 許多當地村民透露,自家飼養的鴨子不斷失蹤,讓村中長者懷疑是否附近水域內藏有不明水怪? 結果當地人刻意將河水抽光後,果然發現1隻重達15公斤的「尖牙巨獸」。

3个喝茶误区,都帮你列出来了,早知道早受益 冬至日,气温与节气相对。 下了场大雨,细密的雨珠敲打在草地上,初见宛若落了一层白霜般。 在节气里,做一些相对有仪式感的事,是为了让生活增添一些热闹与活力。 于是,想趁着今天是冬至,细数冬天喝茶常见的3个误区。 冬至后,中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人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内要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保持畅达乐观,适当进行锻炼。

  • 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 冬至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
  • 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 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 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號稱謝平安)、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米飯、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等。
  • 拜拜時間:通常拜神明都是一大早就開始拜,現在人起的比較晚,所以拜的時間也有往後延的趨勢,不過都還是早上就要拜好了。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